资产泡沫英文,资产泡沫积聚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王和

资产泡沫英文,资产泡沫积聚

大家好,由投稿人王和来为大家解答资产泡沫英文,资产泡沫积聚这个热门资讯。资产泡沫英文,资产泡沫积聚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产泡沫是什么意思

全球放水,泡沫重来

(海通宏观 姜超)

2020年才过去不到1/3,给人的感觉却好像已经过去了好几个世纪。

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我们见证了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上一次能够与之比拟的还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

在3月份,我们见证了美股的四次熔断,而历史上美股一共也只发生过5次熔断,上一次发生美股熔断还是在1997年。

在过去的一周,我们又见证了负油价,WTI5月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至-40美元/桶,最终收盘于-37.63美元/桶,这也是原油期货交易史上首次出现负油价。

我们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结束,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当前我们是不是又在见证某些新的历史的诞生?

1.抗疫后遗症,全球大放水

疫情冲击巨大。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20年的全球经济或会萎缩3%以上,其中发达国家将普遍出现负增长,而中国和印度也仅是勉强维持正增长。

经济的大幅下滑,同时也意味着破产和失业压力激增。仅在美国,过去1个月初次申请失业金的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而4月美国Markit制造业和服务业PMI都降至历史新低,意味着企业大面积停工。

而疫情带来的还不止是经济危机,更令人担心的是金融危机。

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并没有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就是刺激大家继续举债,使得全球整体债务率又进一步创出了新高。而疫情导致了多国经济停摆,资产价值大幅缩水,这时如果遇到大量债务到期,就可能会发生偿债困难而引发债务危机。而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债务危机,例如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分别是部分亚洲国家、美国居民和欧洲政府举债过度所引发的危机。

以美国为例,从2月下旬开始,美国的企业债大幅下跌。原因是在长期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很多企业举借低息债务,例如去回购股票或者发展页岩油,使得美国企业部门债务率创出了历史新高,仅美国企业债市场的规模就达到了10万亿美元。而股市和油价的暴跌,叠加经济的冰封,令市场担心部分美国企业会发生偿债困难进而引发债务危机。

政府举债,央行印钞。

如何帮助这些陷入困境的居民和企业,避免债务危机?只能靠政府举债和央行印钞。

在美国,已经出台了3轮财政刺激政策,合计的刺激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而第四轮4840亿美元财政刺激即将推出,前4轮财政刺激总额将达到2.6万亿美元,占到美国19年GDP的12%。

如何来为这2.6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买单?美国政府也揭不开锅,因而只能靠美联储印钞来发钱。在3月份,美联储宣布了不限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按照法律美联储只能购买国债和政府机构债,但美联储很快就发明了绕道的方式,开始大量购买风险资产,甚至包括垃圾级的企业债。

在过去的1个多月内,美联储的总资产增加了2万多亿美元,比去年末增长了超50%,其中大部分是国债,但也有很多是风险资产。

在日本,其政府推出了108万亿日元的刺激计划,相当于日本19年GDP的20%。如何来为这108万亿日元融资?也只能是靠日本央行。在过去的23年,日本一共发行了750万亿日元的国债,相当于日本当前GDP的1.4倍,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日本央行买走了,这次应该也不会例外。

在欧元区,同样遭遇了疫情的重创。而且欧元区早已债台高筑,其政府和企业部门债务率都超过100%。为了避免欧债危机重演,欧元区只能默许各国政府突破财政赤字率上限,大量增发国债,以维持经济运行和债务的滚动,而这些新发的国债,最后也只能靠欧央行买单。截止4月17日,欧央行今年以来已经新购了6000亿欧元的资产,相当于欧元区去年GDP的5%。

从道义上来说,为了拯救生命,帮助居民和企业免受疫情之苦,这些巨额的财政和货币刺激都有无比的正当性。

2.经济危机与资产泡沫

然而从逻辑上说,疫情导致的经济下滑是必然的,这意味着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是下降的,如果这个时候投放天量的货币,理论上来说货币对经济而言就是过剩的,这些多余的货币如果进入不了实体经济,最终就可能会形成新的一轮资产泡沫。

我们发现,美国经济在过去的20多年,一直处于危机与泡沫的循环当中,每一个泡沫最终都会引发危机;而为了拯救危机,必然会大幅放水,这就会催生出新的资产泡沫。

拯救危机,必然放水。

今年3月2日,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50bp,随后掀起了新一轮货币宽松的狂潮。由于这一次降息在美联储原定的议息议程之外,可以看做是美联储为了应对疫情危机而采取的临时紧急降息。

而回顾过去的20多年,美联储曾经有过6次类似的紧急降息政策,分别发生在1998年、2001年和2008年,其背景都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潜在危机。

第一次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主权债务危机。在1998年9月-11月,美联储宣布三次降息各25bp,将基准利率从5.5%降至4.75%,其中10月15日是非常规的临时降息。

第二次是为了应对科网股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在2001年的1月、4月和9月,美联储三次宣布紧急降息,每次降息幅度都是50bp。

第三次是为了应对地产泡沫破灭。在2008年1月和10月,美联储两次宣布紧急降息,其中1月将利率下调75bp,10月将利率下调50bp。

宽松不停,泡沫又起。

而从事后来看,美国为了应对危机而进行的三次货币放水,最后又酿成了三轮新的资产泡沫。

1998年宽松,催生科网股泡沫。在1998年9月份美联储降息之前,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已经从7月最高的2028点回调,而在当年10月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之后,纳斯达克指数开始大幅回升,此后一直上涨到2000年3月,最高曾超过5000点,从而催生了巨大的科网股泡沫。

2001年宽松,催生地产泡沫。在2001年一年之内,美联储就将基准利率从6.5%降至1.75%,并且在2002年进一步降至1.25%,在2003年降至1%,此后的加息也非常缓慢,直到2005年初基准利率依然维持在2%左右,长期宽松的货币环境最终催生了巨大的地产泡沫。

2008年宽松,催生股市泡沫。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在1年之内将基准利率从4.25%降至零,此后又维持了零利率长达7年之久,直到2015年末才开始小幅加息。而且在2018年末利率触及2.25%-2.5%之后就暂停加息,堪称史上最弱的加息周期,而且在2019年又开始再度降息。在长期宽松的货币环境之下,美国标普500指数从09年最低的667点上涨到2020年2月最高的3393点,最高涨幅超过400%。

2000年,罗伯特.席勒教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一书,里面描绘了美国股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繁荣现象,并且预言了由此可能产生脱离实际的市场泡沫,而种种情形在之后数月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显示的淋漓尽致。

他在书中给出了一个著名的指标:CAPE,也就是经周期调整后的市盈率,又称为席勒市盈率,以此来观察股市的估值是否合理。而在过去的100多年,美国标普500指数的平均CAPE大约为16倍左右,但是在2000年初,最高曾经超过44倍,随后科网股泡沫破灭。而在2020年2月份,这一指标又再度回到了32倍,随后美股在一个月时间内暴跌1/3,一周之内发生了4次熔断。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次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出台了史无前例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是否会在未来再次催生新的资产泡沫?

3.美国:金融地产泡沫交替

回顾美国过去的50年,我们发现其资产泡沫在房市和股市中交替出现,平均10年左右是一个周期,如果前一个周期中是地产泡沫主导,那么后一个周期中大概率是股市泡沫主导,反之亦然。

我们以美国的Case-Shiller房价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分别代表房市和股市的表现,并且分别取对数以消除数量级的影响,以方便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同一对数曲线上两点之差可以看做是期间的增长率。

19691979年,美国呈现房牛股平。在这十年间,美国的房价年均涨幅为8.3%,股价年均涨幅为1.6%,房市持续大涨,而股市长期横盘。

19791989年,美国呈现房股双牛。在这十年间,美国的房价年均涨幅为6.5%,股价年均涨幅为12.6%,股市大幅领涨,但房市并未下跌,这也是唯一的一次资产泡沫没有明显交替的周期。

19891999年,美国呈现房平股牛。在这十年间,美国的房价年均涨幅为2.8%,股价年均涨幅为15.3%,股市继续大幅领涨,而房市涨幅大幅回落。这意味着美国的资产泡沫正式出现了交替,从此前的地产牛市主导,转为股票牛市主导。

1999年到2007年,美国呈现房牛股平。在这8年间,美国的房价年均涨幅为7.2%,而股价年均涨幅为零,美国的资产泡沫再次交替为地产牛市主导。

2007年至2019年,美国呈现房平股牛。在这12年间,美国的房价年均涨幅为2%,而股价年均涨幅为6.8%,股票牛市再度主导了资产泡沫。期间虽然经历了08年金融危机,但美股很快就创出历史新高,而房价的回升则相对较慢。

也就是说,以1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来观察,美国的股市和房市两类资产基本上都是稳中有涨的走势,区别只是在于哪一类资产领涨,而且往往是两类资产交替领涨。而上一个10年在美国是股市领涨,那么由此推演下去,未来10年美国或许又会出现房市领涨。

4.日本:金融地产休戚与共

同涨同跌大起大落。

但是在日本,我们发现其资产价格表现远比不上美国。从长期来看,美国的股市和房市轮番上涨,意味着总能找到赚钱的机会。而日本的股市和房市则是同涨同跌、大起大落,这意味着要么都能赚钱,要么都在亏钱。

我们以日本的六大城市地价指数和日经225指数分别代表日本房市和股市的表现,同样分别取对数以消除数量级的影响,来进行观察。

19691990年,日本呈现房股双牛。在这21年间,日本的地价年均涨幅为12.4%,而股价年均涨幅为11.6%。

19902011年,日本呈现房股双熊。在这21年间,日本的地价年均跌幅为6.4%,而股价年均跌幅为4.8%。

2011年至2019年,日本呈现房平股牛。在这8年间,日本的地价年均涨幅为1.9%,而股价年均涨幅为13.7%。

关键在于经济、货币。

为何日本的资产价格呈现大起大落,而未能呈现美国式的持续上涨?我们发现,关键还是在于经济和货币表现的差异。

首先,无论股市还是房市,其所代表的财富均来源于经济增长。相比之下,美国经济过去50年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而日本经济则呈现出了大起大落。

从1969年到2019年,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其名义GDP从1.07万亿美元增长至21.4万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6.3%,而且在任何一个10年的周期中都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这就为其股市和房市的长期牛市提供了支撑。

同样是1969到2019年,日本经济总量从6.2万亿日元增长至55.4万亿日元,年均增幅也达到4.5%。但是其经济增长在前21年高速增长,年均增幅高达9.8%。而在随后的21年期经济陷入停滞,年均增幅仅为0.5%。只是在最近8年才勉强恢复到1.5%的年均增速。

其次是货币表现的差异,货币越多意味着其相对价值越低,而股市和房市的相对价值越高。

从1969年到2019年,美国的广义货币M2从5800亿美元上升至14.8万亿美元,年均增幅为6.7%,而且其货币总量在长期来看稳中有升。

相比之下,日本的广义货币M2在前21年的平均增速高达12.2%,但在之后的21年降至2.3%,直到最近的8年广义货币平均增速才重新恢复到3.2%。

也就是说,美国股市和房市的长期上涨,源于其经济和货币总量长期上升。而日本的经济和货币总量曾经有20年基本停滞,所以导致了同期股市和房市的表现低迷。

5.中国:泡沫重来远离现金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情况,看看哪一类资产未来最有希望上涨。

我们选择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来代表房价,选择上证指数来代表股价,并且选择1990年以来的数据来进行观察。

房价长期上涨。

在大家的感受中,过去在中国买房的都赚到钱了,这一点在数据上也得到了印证。

从1990年到2019年,我国新房销售均价从702元/平米上涨至9310元/平米,年均涨幅为8.7%。期间只有过两次短期的横盘时期:一次是从1997年到2003年,期间房价从2000元/平米涨至2360元/平米,年均涨幅仅为2.8%。另一次是从2007年到2008年,期间房价从3864元/平米降至3800元/平米,下降了1.7%。

买房能够赚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房价的整体涨幅比较稳定,假设在过去的任何一年以新房销售均价买房,并且持有到2019年末以新房销售均价出售,不考虑折旧和利息成本,都是赚钱的。

我们上面说的是中国房市的整体情况,但如果在不同的区域和时间买房,结果会差别很大。以上海为例,使用中原上海领先指数来观察房价走势,2020年3月的最新指数为556,相比05年的涨幅接近400%,但相比17年4月的高点则下跌了8%。也就是说,从05年到16年买房都赚钱了,但如果是在过去3年中买房,到现在还没赚到钱。

股市波动剧烈。

在大家的感受中,在中国买股票很难赚钱。

但事实上,从1990年到2019年,上证指数的年均涨幅为11.6%,看似还要好于房市。股市不赚钱的原因,在于中国股市的波动极其剧烈,在牛市中买入很容易亏钱,而在熊市中买入才能赚钱。

例如05年、08年和13年都是著名的大熊市,05年上证指数曾跌破1000点,08年和13年曾跌破2000点,但如果在这三年的年末买入上证指数,并且持有到2019年末卖出,年化回报率分别为7%、5%和4%,依然是可以赚钱的。如果买的是质量更好的沪深300指数,同期的年化回报率分别为11.2%、7.7%和9.9%,其实并不逊色于房市。

而07年和15年都是著名的大牛市,上证指数曾分别突破6000点和5000点,但如果在这两年的年末买入上证指数,并且持有到2019年年末卖出,累计亏损分别为42%和14%。

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无论是投资中国的房市和股市都可以赚钱。但房市的投资比较简单,在任何一年买入,只要持有的时间足够长的话,最终都可以赚钱。但股市的投资则比较复杂,需要在熊市的时候买入,但这是反人性的,因为大家都喜欢追涨杀跌,所以赚钱并不容易。

中国经济和货币持续高增。

参照美日等国的经验,中国房市和股市长期表现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和货币供应的稳定增长。

从1990年到2019年,我国的GDP名义值从1.9万亿升至99万亿,年均增幅高达14.6%。而同期的广义货币M2从1.5万亿升至199万亿,年均增幅高达18.3%。

在2020年1季度,受疫情影响,中国实际GDP同比下降6.8%,名义GDP同比下滑5.3%。但是为了对冲疫情的影响,政府加大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1季末的广义货币M2增速从去年末的8.7%升至10.1%。

展望未来,疫情的影响将逐渐减弱,经济增速的下滑只是短期现象。根据IMF的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2%,而2021年将达到9.2%,也就是平均每年的增速依然在5%左右。再考虑每年2-3%左右的通胀率,未来两年的GDP名义增速均值仍有望达到7%左右。

资产泡沫重来,尽量远离现金。

在2020年初,达里奥曾表示“现金就是垃圾”,但随后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美股大幅下跌,而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其桥水基金中最著名的纯阿尔法2号1季度亏损约20%。而在4月7日,达里奥再次表示,随着全球央行大规模印钞并保持低利率以应对黑天鹅冲击,投资者可以选择持有现金以外的资产。

他说,“请记住,尽管现金的价值不像其他资产那样波动,但它的负回报代价高昂。因此,我仍然认为,相对于其它选择,尤其是那些在通货再膨胀时期仍能保值或增值的选择(例如,黄金和部分股票),现金是垃圾。”而截止到上周末,美国标普500指数相比于3月份的最低点,已经反弹了30%。

为什么他坚持这么说?达里奥曾经不厌其烦的给大家讲述他的一段经历,在80年代初,他预测墨西哥将爆发债务危机,进而将导致美国经济危机。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美国央行开始大幅放水,结果美国不但没有爆发经济危机,反而进入了超级大牛市,而达里奥却赔的倾家荡产。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巨大,要不然大家也不会争相购买低收益的安全资产。今年1季度,中国的居民存款新增6.5万亿,余额宝规模新增1650亿,政府类债券新增了1.6万亿。但是这些资产的回报率实在是太低了,目前,中国主要银行的1年期存款利率约为1.75%,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收益率已经降至1.76%,10年期国债利率已降至2.51%,均创下历史新低。

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全球央行这一次大印钞也是史无前例的。如果大家相信疫情终将结束,未来中国的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加上中国广义货币增速已经回升至两位数,那么我们认为相比于持有几乎没有回报的现金类资产,未来无论是持有优质的房产还是股市,应该会有更高的回报,新的一轮资产泡沫或正在酝酿。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站

资产泡沫大白话理解

去年,基金收益率大幅跑赢市场,一时间,全民买基金成为热潮。

人人都希望在“牛”年收获一个牛“基”。

然而,现实很残酷,进入2021年,A股市场“画风突变”,“抱团股”瓦解,核心资产剧烈回调,茅指数疯狂下跌,使得早前不少凭借优质蓝筹“大涨特涨”的牛基跌落神坛……

2021年一季度,上证指数、深成指数、创业板指数分别下跌0.9%、4.78%和7%。

Wind数据显示,剔除2021年成立的新基金,今年一季度包括普通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在内的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为-2.3%,其中超过六成的公募基金收益为负值。一季度,仅QDII 基金录得平均正向收益。

当下的行情配置什么理财最合适?

今天三分钟理财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先说结论:

在风格变化、资金调仓之际,我们应该降低收益预期,将关注点更多的聚焦在防守上。

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尤其考验基金经理的配置能力。

“固收+”基金攻守兼备,在风险剧增时可适当关注。QDII 基金也成为一季度业绩之王,可以保持观察。

三轮放水5万亿!

美国启动印钞机,收割全球财富?

疫情之下,美国开始了一轮又一轮“放水”:

2020年3月,2万亿美元;

2020年12月,9000亿美元;

2021年3月,1.9万亿美元。

1.9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3万亿,什么概念?

香港去年11月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2.2万亿人民币,简单来说,美国这次拨的巨款,相当于把香港所有的钱搬空,拿去救济美国。

总结,美国这三轮大放水下来,救市的规模高达5万亿美元!

美国新一轮的收割又开始了。股市涨、楼市涨、大宗商品涨、比特币更是涨破6万美元!!

无独有偶,在最近国新办举行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有关物价问题时表示,2021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

美国这几轮的放水,让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却更穷了。

美元是世界主要贸易结算货币、储备货币。

一旦美国开启印钞机,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的泛滥,会让全球为其买单。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今年最大的风险是输入性通胀!

所以,为什么你会看到,原材料涨价、油价涨价……多个新型经济体压不住要被迫加息。

物价的上涨只是其一。

眼下,对美国经济复苏的预期在加强。

尤其是3月19日,美联储又宣布,不再给SLR(补充杠杆率)豁免政策。

这在很多人眼里,是美联储加息提上日程的信号。

应声之下,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加速上行。

4月2日,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涨至1.72%,刷新日高。

资金开始迅速从风险市场中撤离。

于是,非美国家尤其是新型市场,面临的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压力剧增。

为了不被美国“收割”,不少国家只能冒着经济萎缩的风险,宣布提高基准利率。

相关数据显示,2月份,巴西通胀率近4年来首次超过5%,俄罗斯达5.7%,

而土耳其的年化通胀率已标升至15.6%。

而加息,向来是资产泡沫的终结者。聪明钱该跑去哪呢?

全球金融市场风险正在积聚!

中国年内会加息吗?

3月22日,央行公布最新数据显示,1年期LPR利率是3.85%,5年期LPR利率是4.65%,与上期保持不变。

2021年,面对美国的抄底“收割”,中国会加息吗?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我国情况好于这部分新兴经济体,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经济仍处于领先恢复中,暂不必对美国通胀升温和新兴经济体开启加息潮过分担忧。

安信证券分析师池光胜认为,输入性通胀导致国内货币政策方向性收紧的概率较低。

总言之,市场的主流判断是2021年中国不太会加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和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透露的“今年贷款利率预计会有所回升”,其实是两回事。

“加息”,是一个国家的央行公开宣布调高基准利率。

在中国保持基准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银行是可以通过更高的“加点”来提高你拿到手的实际贷款利率。

换句话说,2021年,即使中国不加息,流动性大概率还是没有2020年充裕。

如此,我们又该如何看住“钱袋子”?

避险情绪升温,这些基金值得关注

春节以来A股大震荡,权益基金遭遇暴击,有没有基金是能帮投资者择时,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呢?

当然有!

第一类就是固收+基金。

这类基金是将债券作为底仓资产,并配置部分股票、可转债、打新等资产来增厚收益,以追求低波动、长期稳健的收益。

接下来,三分钟理财就理财给大家介绍几位“固收+”届大佬。

第一、 易方达的张清华

目前,张清华管理的基金规模达1122.72亿,堪称“固收+”一哥。

其中的易方达裕祥回报,规模240亿,是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固收+基金。

更难得的是,不管在牛市还是熊市中,这只基金都获得了正收益。

第二、汇添富的吴江宏

吴江宏是汇添富股债混合团队领军人物,也是业内少有的股、债投资能力兼具的基金经理。

他管理的汇添富可转债A,近5年收益在二级债基中排名第4名。

第三、南方基金的孙鲁闽

孙鲁闽基金管理规模100.97亿元,现管4只基金。

其曾是国内首只保本基金南方避险增值混合的基金经理。

第四、广发基金的张芊

张芊基金管理规模220.28亿。

2019年,其管理的广发聚鑫债券A近3年、近5年收益均排在同类产品的前列。

当然除了上面的四位,市场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固收+”经理。

固收+基金经理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可以看出,混合型基金的要求是最高的,也是最难做好的,固收+基金就属于混合型基金。

2021年的股市大概率以震荡为主,甚至有一定的下行风险,不甘心存银行的朋友,不妨看看以上固收+基金推荐榜单,让专业人士帮你在震荡市中进行股债轮动配置。

你还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考察:

(1) 债券的研究和投资能力强不强,这是能否打牢地基非常关键的一环。

(2) 股票的投资以及研究能力如何,这是“固收+”产品能够取得较好超额的重要环节。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以上基金均不构成购买建议。

第二类是今年大热的QDII 基金。

图:QDII 基金一季度收益率排行

除了华宝,广发道琼斯美国石油A/C人民币、美元现汇收益率都在35%左右。诺安油气能源收益率27.89%,嘉实原油、易方达原油和南方原油收益率在23%左右。

最近,各大基金陆续公布了“季考成绩”。

主动权益基金中,广发价值领先以29.70%的收益率夺冠;

被动指数型基金中,中融国证钢铁以17.53%的收益率排名第一;

QDII基金中,华宝标普油气QDII收益率38.97%排名第一。

(截止3月31日数据)

QDII 基金为啥突然这么能打了呢?

分析有两个原因,

(1)与全球资源价格走高有关。自去年4季度以来,油价持续上涨,原油上涨了超过25%。

(2) 海外主要央行实行货币宽松,对经济形成刺激预期。

欢迎关注3分钟理财,每周与你一起分享养基心得和技巧。投资说人话,理财不踩坑,小白投资成长路上的好帮手!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资产泡沫的三个特征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为了将经济从泥潭中拯救出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实施了大尺度的宽松政策,尤其是美联储,更是推出了史诗级别的刺激,刺激力度远远超过了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

特别是拜登上任之后,短期之内就先后推出了三轮大规模刺激,先是上任伊始的1.9万亿美元经济救助方案,接着是2.3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最近又推出了1.8万亿美元的美国家庭计划。美国财政大规模刺激,美联储密切配合,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创出历史新高,最新的M2增速超过20%,远远超过了美国历史上货币供应的最高水平。作为全球货币供应的总闸门,美联储的大规模放水,立即刺激了全球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这一轮资产价格大涨,虚拟货币的涨幅最为惊人。2009年比特币诞生之后,面对全球央行尤其是美联储的货币霸权,全球民众有了新的对抗工具。这一轮美联储大放水,直接将数字货币的价格送上了天际,比特币在过去一年的最大涨幅达到了5倍,狗狗币过去一年的最大涨幅更是超过100倍。

除了数字货币这些新型资产,传统资产自然也不甘落后。在货币大放水的背景下,为了避免资产贬值,全球人民开始恐慌性购房,加之前所未有的低利率刺激,全球主要城市的房价都创出了历史新高,美国房价已经摆脱了次贷危机的阴影,中国房价从去年年底以来开始普涨。

全球股市也在大涨。去年疫情期间,全球股市一度陷入暴跌恐慌之中,但是现在,大部分国家的股市早就超越了疫情之前的水平,美国股市更是频频创出历史新高。中国股市虽然涨幅不算太大,但和去年疫情期间相比也有可观的反弹,近期也是处在持续稳步上涨之中。

在实体经济领域,近期涨幅最大的还是大宗商品,原油、铜、钢、铁矿石,甚至粮食价格近期都在大涨,有些创出十几年来新高,有些干脆创出了历史新高。对中国而言,大宗商品涨价的结果,迅速带动了工业品价格上涨,中国的PPI指数从年初的0.3%快速飙升到6.8%,创下3年半以来的新高。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下游消费品物价上涨带来了压力,全球通胀压力近期明显上升。美国的CPI近期达到了4.2%,这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远远超过了美联储2%的政策目标,也大大超过了市场预期。一直为通缩发愁的欧元区,近期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开始迅速回升到1%以上,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物价指数更是达到了6%。中国的CPI指数虽然暂时还在低位,但也呈现出快速反弹的势头。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对于普通民众,资产泡沫都将带来深远影响。对中国而言,如果资产泡沫过大,一方面会挤压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同时还会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

而对普通民众而言,资产泡沫就是一场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因为能够最大程度享受泡沫的,主要是持有房产和股票等更多资产的人,所以,如果不想在财富分配的过程中被边缘化,普通民众也不得不适度拥抱资产泡沫,否则就有可能在贫富分化的道路上被越甩越远。

不过,这场资产泡沫最大的悬念在于,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终结,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联储的态度。由于美国通胀水平快速上升,美联储内部已经开始讨论缩减购债规模,如果美联储减少刺激力度,甚至提前加息,这场全球性资产泡沫盛宴就有可能终结。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时任财长曾经表示,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这句话到现在依然成立。对中国而言,国家层面需要提前预防美联储导演的流动性大拐点,谨防资本外流对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冲击;而对普通民众而言,在资产大泡沫时代,不但要学会适度拥抱泡沫,更要时刻警惕盛宴的终结。

0

资产泡沫破将产生什么后果


文/时晨晨


信用货币时代,对通胀的恐惧深入骨髓!


幸好,我们及时扭转了这个预期。其中,猪肉价格连续14周下降,CPI时隔8个月重回2时代。


我们通胀无忧,通缩不惧,政策谨慎克制,独善其身。


可是,整个世界陷入了平庸,这才是最危险的!


这也是过去10年,全世界遇到的最大问题!


14连降 时隔8个月 重回2时代!


失去金本位,信用货币时代,对通胀的恐惧深入骨髓。


经济大封锁,局部确实出现了物质短缺,猪肉价格涨到吃不起,进而推动CPI破5,创历史新高。


疫情冲击供应链,生产效率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再加上全球注入数万亿美元资金,市场对通胀的担忧迅速升温。


很快,这个预期就被彻底扭转。



6月10日,统计局公布数据,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4%,涨幅较上月缩小0.9个百分点。


就连前期涨势最凶猛的猪肉价格,也连续14周下跌,跌至38.82元/公斤,20块钱一斤的猪肉又出现了。


除了猪肉,鲜菜、鸡蛋和鲜果等等民生消费品的价格也持续下降,降幅还不断扩大。


时隔8个月,CPI重回“2时代”,通胀预期基本消失,甚至不少人开始担忧通缩!


为什么担忧通缩?看PPI数据。


跟消费品不一样,消费价格之前涨的太凶猛,都成了敏感话题,而PPI价格,却一路下跌。


5月份,PPI下降3.7%,一直处于萎缩通道,跟上个月相比,5月份降幅更大了,比上月还高0.6个百分点!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5.1%,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5%,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



更关键的是,主要行业,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燃料、化学原料、黑色金属等等,周期性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还在扩大。


其实,通胀下降一点儿不奇怪,都在预期之中。


因为我们知道,这次通胀走高,完全就是结构性的,除了食品、燃料、医疗保健之外的大部分消费品价格变化不明显,这完全是疫情冲击导致的短期价格上涨现象。


疫情结束后,食品、生活用品、医疗用品等等必需品的恐慌性需求,肯定会下降,逐步回归常态。


复工复产后,工厂开足马力,物流满负荷运转,热火朝天的干一段时间,就能解决物质短缺问题。


需求下降,供给增加,一来二去,价格自然就会下降。


没有通胀压力,给了我们很大的政策空间,可以从容面对各种问题。


实际上,截止到目前,我们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都非常保守和克制。



最近一个多月,央行就是很谨慎的管理隔夜利率,逆回购利率等等,流动性收紧甚至都造成了债市踩踏。


财政政策也一样,别看现在赤字率破3,达到了3.6%,但是面对如此大危机,这点刺激还是太低!


对比一下,美国赤字率都飙升到了10%,极端一点的国家,比如日本和德国,赤字率都飙升到了20%。


如此大的增长压力,我们还保留如此大的政策操作空间,为什么呢?


我们到底在担心些什么呢?


留上一手 警惕灰犀牛二次冲击!


被忽视的问题,才是最致命的问题;被轻视的敌人,才是最危险的敌人!


经历过最惨痛的教训后,人们开始忘了伤疤忘了疼。


大象就在房间里面,很多人就是视而不见。


甚至,有些经济学家又拿起望远镜和显微镜,来寻找下一个新的灰犀牛或黑天鹅。


清醒一点,以前最大的黑天鹅,已经变成当下最大的“灰犀牛”,全球疫情二次爆发就在路上。


这头灰犀牛,正凶猛的冲向堆满瓷器的房间。


截止6月9日,全球累积感染过新冠肺炎的总人数已经超700万,高达721万人。


其中,确认人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高达204.6万人。


接下来是,巴西、俄罗斯,确诊人数分别高达70.7万人和48.5万人。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累计死亡人数超过40万,其中美国美国高达11万,接下来是巴西。


最凶险的情况是什么?新增确诊人数,这几个国家仍然还在高速增长。


把新增确诊人数汇成一条线,丝毫没有见到拐点的意思!


美国每天新增2万人,巴西每天新增1.6万人,俄罗斯每天新增8千人。



这些国家有什么特征呢?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先看巴西。


巴西是全球第九大石油生产国、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国,是全球大宗商品的重要出口国。


在巴西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大宗初级商品的出口占到了总出口额的50%左右,铁矿石占16.3%,农产品占16.8%,石油燃料占8%。


俄罗斯也类似。


都是典型的资源型国家,资源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俄罗斯的经济,几乎全靠资源原材料支撑;俄罗斯的出口,也几乎全靠资源原材料;相应的,俄罗斯的投资,也主要投资在资源原材料产业。


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接近于40%,有时候甚至高达70%。


总结一句话,疫情开始冲击资源型国家了。


具体来说,是哪些影响呢?原材料价格上涨。


5月份来,巴西和俄罗斯等资源型国家疫情恶化,期货市场立马就有反应。


wind铁矿石价格指数,从600点位置反弹到接近800点,短短一个月,价格涨幅接近40%。



我们完全不用担忧通缩,资源型国家受冲击,压力很快就会传到过来,PPI价格下跌趋势可能会扭转过来。


需要警惕的是,疫情不是说冲击过资源型国家之后,就会消失了。


根据当下的发展趋势,很多传染病专家都纷纷警告,当心疫情二次爆发,时间很可能是秋冬季节。


第二波疫情冲击很可能会大于,且长于第一波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也会超过第一波!


这才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


疫情风险还没有完全解除,相应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出清,政策子弹当然也不能一下子全打出去!


广挖洞深集粮,当对手真正捉襟见肘的时候,我们再果断出手,抢占先机,收复失地!


没有通胀 大麻烦不是通缩 而是资产泡沫!


时隔8个月,CPI再次重回2时代,通胀无忧。


虽然PPI深度萎缩,但是资源型国家也惨遭疫情冲击,价格传导正在路上,所以通缩也不会出现。


没有通胀,也没有通缩,整个世界陷入平庸,这才是最危险的!


这也是过去10年,全世界遇到的最大问题!


美国几轮QE下来,通胀长期都在2%的目标值以下;日本实施负利率和推行QQE,经济并没有摆脱通缩;欧元区也推出超常规宽松政策,经济还是滑向了通缩。


根据IMF的数据,从2011年至2015年,全球普遍实施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但是,世界整体CPI年均变化率从5.05%降至2.77%。


其中,发达经济体从2.71%降至0.31%,新兴市场从7.10%降至2015年的4.66%。


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式微,全球通胀失去弹性;比如,创新动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保持低位等等。


若只有这个影响,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啊。


毕竟,跟自己息息相关的消费品价格,生活资料价格,常年不涨价,生活质量不会下滑。



很遗憾,现实世界万物息息相关,总是事与愿违。


通胀起不来,背后是社会总需求的巨大黑洞,这意味着,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和收入都会受到连累。


当然,更大的问题是,催生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


大规模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如果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不起来,那么这些流动性一定会流到另一个地方:资产。


就相当于往两个木桶里灌水,如果一个经济增长这个木桶流不进去水,那么必定会全部流向另外一个木桶里面。


水满则溢,物理法则,根本无法违背!


以美国为例。


美国3轮QE,从2008年到2015年,这七年的时间内,经济没怎么增长,通胀没怎么增长。


但是美国核心资产,道指、标普500指数和纳指每年涨幅高达10.3%、12.4%和17.9%。


可以说,美联储释放出来的流动性,绝大部分都流入到了美国股市里面去了。


这非常不公平!


穷人是没有资产的,股市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关心的是,经济好转,收入上涨。股市上涨,最受益的还是那群富人。


而美联储释放流动性,让资产价格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普通人薪资收入的涨速,美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历史没有消失,只会重演。


这一次,为了应对危机,美联储几乎毫无节操,释放了天量流动性。


短短两三个月,资产负债表规模就接近翻番,高达6.77万亿美元,创历史记录。


这些流动性进入经济体内,拉动工人薪资增长了么?没有。


美国失业率还高达16%,穷人仍然很穷。


但是,美国三大股指却反弹了接近50%。


美国富人的财产增值了50%,而美国穷人没有美联储的恩泽。



根据外汇头条的计算,剔除货币泡沫,美国三大股指几乎原地踏步,还位于多年低位。


进一步推测,美联储释放的流动性,一共带来50%的财富,而穷人分到的比例不足3%,剩下的47%全被富人分走了。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通胀消失只是一个结果,反映了这个世界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全球又回到了老路上:


无穷的刺激,造成无穷的泡沫!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资产泡沫英文,资产泡沫积聚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