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是什么意思,保护地球的英文
大家好,由投稿人彭春航来为大家解答保护地是什么意思,保护地球的英文这个热门资讯。保护地是什么意思,保护地球的英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保护地球手抄报
5月19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贵州系统性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优化保护体系、实施生态工程、创新实践模式等举措,让珍稀物种栖息有地、生态系统焕发生机,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发布会现场。
在就地保护方面,贵州省持续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资源。目前,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地237处,总面积达177.0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05%。这些自然保护地广泛覆盖重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为珍稀物种恢复增殖筑牢生境基础,全省90%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就地保护。
江口县的二坝生态廊道项目点。
“十四五”期间,贵州投资50多亿元,在遵义、铜仁2市17个县启动武陵山区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围绕“一山四江五区”,重点开展保护保育、功能提升等工作,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面积达32万余亩。
示范创建发挥引领效能。贵州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指标纳入生态示范创建指标体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形成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等多种实践模式。目前,已有55个地方成功创建省级及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
“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系列活动。
宣传教育形式日益丰富多元。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贵州积极组织各类宣传活动。2024年,多部门联合举办 “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系列活动。完成《身边的动物·湿地篇》《身边的动物·化石篇》绘本编制工作。制作完成贵州省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片,即将在今年5月22日播放。初步完成贵州省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指引开发项目和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科教宣传(进学校)大纲编制工作。
刺梨。
可持续利用成果亮眼。贵州刺梨、香禾糯、镇宁蜂糖李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其中香禾糯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亮相。贵阳市、赤水市在2024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入选“自然城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贵州经验。
未来,贵州将继续深化各项保护举措,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守护生态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懈努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警
编辑 王瑶
二审 王剑
三审 谢巍娥
保护地球的标语
晨光拂晓,唤醒肇庆大地,万物迎来新一天。在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丹顶鹤安然在湿地栖息,时而伫足而立,时而翱翔天际;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省省鸟白鹇漫步林间,兴致来了,展翅飞上枝头,身姿如仙子;怀集县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万亩高山林海连绵起伏,已有百年树龄的红锥树枝叶繁茂,生机盎然……当绿色遍染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绘就。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木葱茏,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记者 刘春林 摄
在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万鸟投林的场景十分壮观。记者 刘春林 摄
烂柯山多次拍到中华穿山甲活体,发现洞穴百多个。 视频截图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肇庆全面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系统建设,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70.87%的森林覆盖率和113个自然保护地,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刚性保护 织密生态安全网
每天,怀集县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会准时打开红外相机,监测保护区生物动态。布设在保护区的93台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网格化监测和分析。其中,豹猫、黑领噪鹛等动物的精彩影像曾在中央电视台《秘境之眼》栏目播出,引起热烈反响。
记录到珍稀动植物的影像,这背后是一套科学严密的空间管控体系。肇庆以生态空间规划为引领,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全市18.3%以上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涵盖鼎湖山、怀集燕岩等关键生态区域;建立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一核多节点”保护网络,为生态保护筑牢根基。
刚性守护需制定协同保护机制。肇庆全面划定陆生野生动物禁猎区,全域实施全年禁猎制度;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自然保护区内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市林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清风行动”“清网行动”,持续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力度;建立全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持续做实林长制,基层林业行政执法和“行刑”衔接工作向纵深推进,涉林司法案件和公益诉讼案件审理效率不断提升,森林资源保护形成工作合力。
系统修复
生态重焕生机
“通过退渔还湿、恢复水生植被等措施,湿地鸟类种类从20种增至180余种,近年来已多次发现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来湿地栖息。”说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吴国华语带兴奋。
多年来,星湖湿地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在星湖水体、驳岸、植被等修复上持续加大投入,累计完成投资约1.65亿元,实施项目17个。如修复仙女湖入口、仙果园等多个区域植被共计6万平方米;保护修复石碑堤、桃花岛等驳岸共计3.9公里;营造新的鹭鸟栖息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自然湖岸率逐步提高,水鸟栖息地得到修复和扩大,生态承载能力增强,星湖湿地已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联合上下游地市重点开展水生态修复,目前西江肇庆段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中华鲟等珍稀鱼类重现;开展肇庆七星岩里湖地表水水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后里湖水质保持优于Ⅳ类水标准,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观……肇庆开展重点生态系统修复,多个项目的实施成效获得了样本意义。
在种群保育上,肇庆同样不遗余力。丹顶鹤保育成效显著,建立了华南地区数量较多的丹顶鹤人工种群之一;正在建设的植物园将对野生保护植物实行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开展喜属树、水松、水雉等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资源拯救保护;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实验研究;开展鼎湖山、西江烂柯山中华穿山甲重要栖息地专项监测。
随着生态修复,生态向好,珍稀野生物种频现。“近两年,我们梳理野生动物名录,增加物种100多种,其中新记录16种。”肇庆市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欧萍萍告诉记者。
目前,肇庆境内记录分布有维管束植物31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2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7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4种。鼎湖山发现有大型真菌836种,占广东省大型真菌种数的70%。
全民守护
共建生态共同体
近日,2025年广东省优秀环保公益项目培育行动名单发布,肇庆“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行动吧”项目入选。
“项目主要面向市民、中小学生、游客以及环保志愿者,通过组织开展户外探索和科考、生物多样性讲座、自然保护区探索、观鸟等活动,普及野生动植物知识,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项目执行方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协会秘书长梁嘉惠预计,项目全年可带动1500多人参与,间接影响超万人次。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肇庆一直在努力。打造“星湖湿地观鸟节”国际生态品牌项目,带动公众参与鸟类监测;在重要时间节点深入景区、社区、学校开展主题科普宣传、研学、亲子活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理念;设立“绿色肇庆”微信小程序,为公众提供举报破坏生态行为的平台,制定积分奖励举措,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推行“企业认养保护区”计划,引导企业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如风华高科资助羚羊峡森林公园红外相机监测项目,为保护区的科研和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开发自然保护区研学课程,打造文创IP,推出动植物卡通表情包,寓教于乐……系列活动举措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渗入市民生活点点滴滴,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打造典型
“鼎湖山模式”成国际样本
5月12日,《中国日报》国际版、香港版和新媒体客户端同时发布肇庆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报道其生态保护、研学发展等情况,以此为缩影展现中国低碳发展成就。这颗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和“物种基因库”,再次聚焦了全球目光。
“鼎湖山站长期聚焦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演变规律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曾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鼎湖山站站长、研究员刘菊秀告诉记者,鼎湖山站团队的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为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争取话语权提供了科学支撑。
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科长彭丽芳介绍,鼎湖山保护区深入挖掘本土资源,以自然资源和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方式,带领公众探索和学习自然,形成科学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的“鼎湖山模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借鉴。该模式还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部推荐为全国自然教育优秀案例,将亮相2025年9月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据了解,鼎湖山保护区主要保护物种数量维持稳定或增加明显,其中主要保护对象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面积由建保护区之初的1900多亩,增加至当前的3300多亩,增长超70%。鼎湖山新物种和新记录种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现有新物种57种、新记录种300余种。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如今的肇庆大地,山川锦绣,鸟飞鱼跃,万物生长竞自由。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潘粤华
保护地栽培
嘿,各位朋友!我是勇往直前的星辰。今天咱们来深入了解一下永久基本农田,这可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话题,再结合湘潭农田变垃圾场的事儿,看看这里面的门道。
先说说永久基本农田的定义和核心要点。它是为满足国家农产品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优质耕地,要永久性特殊保护。它有永久性,规划期内严格保护,除非重大建设项目,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有优质性,优先保护高产稳产、集中连片的耕地;还有动态调整,减少了就得补划同等质量的耕地。哪些耕地要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呢?像重要粮棉油糖生产基地、中低产田、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还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耕地,而且各省划定面积得占本省耕地总面积80%以上。
对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很严格,用途有限制,不能转为林地等其他农用地,禁止发展林果业等行为。占用审批也难,只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经国务院批准才行,临时占用得复垦且不超2年。它和普通耕地不同,是优质部分,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普通耕地用途调整相对灵活些。和生态保护红线也有衔接,自然保护地核心区的永久基本农田要逐步退出。为平衡建设占用,还有补划和储备机制,补划要选合适耕地,还有储备区保证快速补划。公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查询和监督,破坏可是要担法律责任的。
可看看湘潭发生的事儿,真让人痛心。2025年5月央视曝光雨湖区长城乡黑家湾社区的永久基本农田被建筑垃圾侵占,2024年11月就曝光过,乡政府承诺整改却只是表面覆土,没清运垃圾,导致农田撂荒,湘潭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这里面监管漏洞很大,建筑垃圾“三联单”管理失效,基层执法缺位,村民举报没用,而且经济利益作祟,清运成本高,简单覆土成本低,形成恶性循环。这带来的生态风险和系统性危机也不小,土壤水源被污染,修复成本高,耕地质量虚报,政策执行也异化。
面对这些问题,得好好治理。强化责任机制,推行“田长制”,虚假整改终身追责;技术赋能监管,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监管网络;完善资源化利用体系,拓宽建筑垃圾利用渠道,探索补偿机制。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问题,国家得从制度修订、加强执行、鼓励公众参与三方面破局。
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耕地保护和地方发展有矛盾,但为了粮食安全和生态底线,必须通过制度、技术和观念的改变,守住这“18亿亩红线”。大家对这事儿怎么看呢?快来评论区聊聊,一起关注我们的土地未来。
保护地球倡议书
5月17日,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在肇庆启动,现场发布省内首份生物多样性报告《广东省生物多样性(2025)》。这份由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多家科研机构编制的报告,详细呈现了广东生物多样性家底与保护成效,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具体数据支撑。
丰富生态家底:多类型系统与海量物种构成保护基础
报告显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迈入新阶段。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岭南国家公园、华南国家植物园等重点项目加速建设,广东自然保护地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份首位。
广东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森林覆盖率达53.03%,湿地面积超190万公顷,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相互补充,形成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物种资源方面,全省记录高等植物8186种、陆生脊椎动物1052种、昆虫及近缘类群超1.2万种,水生生物超4000种,微生物716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6种、野生动物321种,还有424种省特有高等植物、34种省特有野生动物。农业领域保存着7.6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近13万份畜禽遗传材料,以及8大类643种水产种质资源,构成重要的生物资源储备。
立体化保护措施:从自然保护地到监测网络的全方位守护
广东通过顶层设计优化保护格局,依据《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模式。全省设立1361个自然保护地和 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覆盖陆海主要生态系统,重点保护中华穿山甲、仙湖苏铁等珍稀物种。
迁地保护体系同步完善,35个迁地保护机构保育植物超1.5万种、动物超20万只,成功实现36种濒危植物野外回归。中华穿山甲、鳄蜥等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取得突破,穿山甲人工繁育实现全球首次子二代存活。
生态监测网络逐步健全,全省布设542个国家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建设7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覆盖森林、湿地、城乡、农田等典型生态系统。以广州海珠湿地为例,2017至2023年维管植物从625种增至835种,鸟类增加15种至89种;肇庆鼎湖山近十年新发现野生动物近400种(含亚种),其中12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7年首次拍摄到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后,持续监测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三年新增333个物种见证生态保护实效
报告显示,2022-2024年广东累计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包括53种植物、174种动物和106种微生物。2024年新发现的海珠微瓢虫、肇庆德昭藤等物种,既体现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也反映出科研监测能力的提升。
下一步,广东将继续以《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为统一行动纲领,力争2030年基本形成统一有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改善生态系统状况,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防范外来入侵,同时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打造绿美广东生态样板,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文、图|记者 许敏 通讯员 粤环宣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保护地是什么意思,保护地球的英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