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一键驱逐是什么意思,驱逐是什么意思?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平兴伟

监控一键驱逐是什么意思,驱逐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由投稿人平兴伟来为大家解答监控一键驱逐是什么意思,驱逐是什么意思?这个热门资讯。监控一键驱逐是什么意思,驱逐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驱逐是什么意思解释

驱逐舰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毕竟我国的055型驱逐舰也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不过时间久了,大家也会觉得好奇,驱逐舰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驱逐”这个词大家都明白,就是驱赶或者强迫离开的意思,所以驱逐舰到底是用来“驱逐”什么的呢?



其实驱逐舰这个词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英文原文叫做Destroyer,原本的意思其实是破坏者或者是毁灭者,而中国将其称为驱逐舰,这其中有什么深意吗?主要是因为,从驱逐舰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它针对的目标就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那些对主力战队产生威胁的单位,这个单位的内涵就非常丰富了,包括:鱼雷艇、潜艇、飞机等等,为什么不叫它什么“毁灭舰”之类的名字,就是因为毁灭和破坏并不是它的主要工作,它的任务基本上就是巡逻、警戒、侦察以及海上救援等等,而驱逐舰需要驱逐的东西也很明确了,那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威胁到了主力舰队安全的那些单位。



这时候有的人可能想说了,为什么不叫“毁灭舰”和“破坏舰”的原因我知道了,可是为什么要叫驱逐舰呢?因为在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一种叫做鱼雷艇的东西,对舰艇的威胁力很大,为了解决这种鱼雷艇,英国就建造出了一种专门针对它的军舰,被称为“鱼雷艇驱逐舰”,发展到后来,就慢慢成了我们现在的驱逐舰。



这里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就是鱼雷艇驱逐舰建造出来就是为了驱赶和逐走鱼雷艇的,而在后来,鱼雷驱逐舰又逐渐替代了鱼雷艇的存在,让鱼雷艇成为了被淘汰的一方,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将其驱逐了。在现代,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驱逐舰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也是越来越高了,不过它的基本职能还是差不多,被它“驱逐”的单位,和以前相比也是基本一致的。

篮球比赛被驱逐是什么意思

1. 恽:读音是yùn,作为姓氏较为常见。


2. 宦:读huàn,意思是官吏,也指做官,如“宦海”“宦官”。


3. 宥:读音为yòu,有宽容、饶恕、原谅的意思,如“宽宥”“宥罪”。


4. 宬:读chéng,指古代藏书的屋子,后专指皇室藏书的地方,如“皇史宬”。


5. 窀:读音是zhūn,“窀穸”指墓穴。


6. 扃:读jiōng,指门户、关门的闩或环,也有关闭、锁闭的意思,如“扃门”。


7. 袆:读音为huī,古时王后的祭服,也泛指衣服。


8. 衲:读nà,有补缀、缝补的意思,如“百衲衣”;也指和尚穿的衣服,如“老衲”。


9. 衽:读音是rèn,指衣襟,也指睡觉时用的席子,如“敛衽”“衽席”。


10. 袄:读ǎo,指有里子的上衣,如“棉袄”“夹袄”。


1. 衿:读音为jīn,常用义为衣服的交领,如“青青子衿”。也可指胸怀,如“衿抱”。


2. 袂:读音是mèi,意思是衣袖,如“联袂”,表示手拉着手,一起。


3. 祛:读qū,有除去、驱逐的意思,如“祛痰”“祛邪”。


4. 祜:读音为hù,指福,如“受天之祜”,即承受上天的福佑。


5. 祓:念作fú,意思是古代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泛指扫除、清除,如“祓除”。


6. 祚:读音是zuò,有福气的意思,如“门衰祚薄”。也可指皇位,如“践祚”,即即位、登基。


7. 诮:读qiào,意为责备、讥讽,如“诮骂”“诮讽”。


8. 祗:读音为zhī,表示恭敬,如“祗仰”“祗候”。


9. 祢:念作mí,是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也用于地名,如“祢衡”。


10. 祠:读音是cí,指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如“祠堂”“宗祠”。也可指祭祀,如“祠祭”。


1. 诲:读音为huì,意思是教导、诱导,如“教诲”“诲人不倦”。


2. 诳:读音是kuáng,意为欺骗、迷惑,如“诳骗”“诓人”。


3. 鸩:读zhèn,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喝了能毒死人,也指毒酒,如“饮鸩止渴”。


4. 昶:读音为chǎng,有白天时间长、舒畅、畅通的意思,在人名中较为常见。


5. 垦:读kěn,指翻土,开辟荒地,如“开垦”“垦荒”。


6. 咫:读音是zhǐ,古代长度单位,八寸为咫,形容距离很近,如“咫尺天涯”。


7. 屎:读shǐ,指大便,也比喻低劣或没有价值的东西。


8. 弭:读音为mǐ,意思是平息、消灭,如“弭除”“弭乱”。


9. 陡:读dǒu,有坡度很大、近于垂直的意思,如“陡峭”;也可表示突然,如“陡然”。


10. 牁:读音是kē,牂牁(zāng kē),是古代郡名,在今贵州境内。


1. 胥:读音为xū,有多种含义,如“皆、都”,“胥吏”指小官吏。


2. 陟:读音是zhì,常见的意思是登高、上升,如“陟山”;也有晋升、提拔之意,如“陟罚臧否”。


3. 陧:读niè,“杌陧”指局势、局面不稳定。


4. 陨:读音为yǔn,意思是坠落,如“陨落”;也可指毁坏、死亡,如“陨命”。


5. 姞:读jí,是一个姓氏,也用于人名。


6. 娆:读音是ráo,有柔弱、美好之意,如“娇娆”;读rǎo时,意思是烦扰。


7. 姝:读音为shū,指美丽、美好,如“姝丽”;也指美女,如“静女其姝”。


8. 姽:读guǐ,“姽婳”形容女子娴静美好。


9. 姣:读音是jiāo,指容貌美好,如“姣好”。


10. 姘:读音为pīn,指非夫妻关系而同居,如“姘居”“姘头”。


1. 娜:读音为nà或nuó。读“nà”时,多用于人名,如“安娜”;读“nuó”时,形容姿态柔美,如“婀娜多姿”。


2. 怼:读音是duì,意思是怨恨,也有“用言语回应或行动反击”的意思,如“怼人”。


3. 羿:读音为yì,是一个姓氏,也指后羿,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


4. 炱:读音是tái,指用煤炭等制烟时结成的黑灰,如“煤炱”。


5. 癸:读音为guǐ,是天干的第十位,用于纪年、月、日等。


6. 蚤:读音是zǎo,指跳蚤,一种寄生在人、畜身上的昆虫,能传染疾病。也通“早”。


7. 矜:读音有jīn和qín。读“jīn”时,有怜悯、怜惜之意,如“矜悯”;还有自尊、自大、自夸的意思,如“矜持”“自矜”。读“qín”时,同“鳏”,指无妻的人。


8. 绔:读音为kù,同“裤”,指裤子,如“纨绔子弟”,原指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后来泛指富家子弟。


9. 骁:读音是xiāo,有勇敢、勇猛的意思,如“骁勇”“骁将”。


10. 骅:读音为huá,“骅骝”是良马名,也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骅”字也常出现在人名中。


1. 绗:读音为háng,指用针线粗缝,把棉絮、里子和面子连在一起。


2. 给:有两个读音,读gěi时,常见释义为交付、送与、为等;读jǐ时,意为供应、富裕、充足等。


3. 绚:读音是xuàn,意思是有文采、色彩华丽。


4. 彖:读音为tuàn,是《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


5. 绛:读jiàng,指深红色。


6. 骇:读音是hài,有惊吓、震惊、害怕等意思。


7. 骈:读pián,本义为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对偶等意思。


8. 耖:读音是chào,是一种在耕、耙后用的农具,用于进一步破碎土块,使田面平整;也指用耖进行耕地的操作。


9. 耙:有bà和pá两个读音。读bà时,指碎土、平地的农具;读pá时,意思是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散开柴草、谷物等。


10. 挈:读音为qiè,有提起、带领、携带等意思。


1. 恝:读音是jiá,常“恝然”连用,形容冷漠、无动于衷的样子。


2. 珥:读音为ěr,本义是指用珠子或玉石做的耳环,也可指插戴,如“珥笔”。


3. 珙:读gǒng,是一种玉,也指珙桐,落叶乔木。


4. 顼:读音是xū,用于人名,如“颛顼”,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5. 珰:读dāng,指妇女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也指汉代宦官帽子上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


6. 珽:读音为tǐng,是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即大圭。


7. 珩:有héng和háng两个读音。读héng时,指佩玉上面的横玉;读háng时,用于“珩磨”,指用磨石从圆柱表面上去除少量材料。


8. 珧:读音是yáo,指江珧,软体动物,也指古代指刀,弓上的装饰品。


9. 珣:读xún,常“珣玗琪”连用,是古代的一种美玉。


10. 珞:读音为luò,常“珞珞”连用,形容石头坚硬,也用于“璎珞”,是一种珠玉穿成的装饰品。


1. 琤:读音为chēng,形容玉器相击声、琴声或水流声等,如“琤琤琮琮”。


2. 珲:读hún时,用于“珲春”,地名,在吉林;读huī时,意思是美玉。


3. 匿:读音是nì,意思是隐藏、躲藏,如“匿名”“藏匿”。


4. 恚:发音为huì,表示怨恨、愤怒,如“恚怒”。


5. 埂:读音为gěng,指田间稍稍高起的小路,也泛指地势高起的长条地方,如“田埂”“地埂”。


6. 捎:读shāo时,意为顺便给别人带东西,如“捎带”“捎信”;读shào时,指放置,如“把东西捎在一边”。


7. 埕:读音是chéng,指中国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饲养蛏类的田,也指酒瓮。


8. 埘:发音为shí,指在墙上凿的鸡窝,如“鸡埘”。


9. 埚:读音为guō,用于“坩埚”,是熔化金属或其他物质的器皿。


10. 埙:读xūn,是一种古代吹奏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


1. 挹:读音为yì,常用解释为舀,把液体盛出来;也有牵引、拉的意思,如“挹娄”(古族名)。


2. 耆:读qí时,意为年老,如“耆老”;读shì时,通“嗜”,表示爱好。


3. 耄:读音是mào,指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如“耄耋之年”。


4. 捋:读lǚ时,指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如“捋胡子”;读luō时,意思是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如“捋榆钱”。


5. 埒:读音liè,意思是矮墙,也有等同、并立的意思,如“富埒王侯”。


6. 挽:读音为wǎn,有拉、牵引的意思,如“挽弓”;还可表示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如“挽救”。


7. 贽:读音是zhì,指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如“贽见礼”。


8. 垸:读yuàn时,指湖南、湖北等地在湖边或河边筑的堤,挡水护田;读huán时,用于“垸子”,指山岗子。


9. 捃:读音jùn,意思是拾取,如“捃拾”。


10. 盍:读音为hé,意思是何不,如“盍往观之”;也可表示为什么,如“盍不出从乎”。


1. 莰:读音为kān,有机化合物,是莰烯的衍生物。


2. 茝:读音为chǎi,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3. 荸:读音为bí,“荸荠”的“荸”,荸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扁圆形,皮赤褐色或黑褐色,肉白色,可食用。


4. 莆:读音为pú,用于地名,如莆田(在福建)。


5. 莽:读音为mǎng,有草长得茂盛、广大、鲁莽等意思,如“莽原”“莽撞”。


6. 莳:有两个读音,读shì时,意思是移栽、种植;读shí时,“莳萝”是一种草本植物。


7. 莴:读音为wō,“莴苣”是一种蔬菜,茎和叶都可食用。


8. 莪:读音为é,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针,开黄绿小花,嫩茎可食。


9. 莠:读音为yǒu,狗尾草,常比喻为品质坏的、不好的人,如“良莠不齐”。


10. 莜:读音为yóu,“莜麦”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可磨粉食用。


1. 莅:读音为lì,意思是到、来临,如“莅临”。


2. 荼:有两个读音,读tú时,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也指茅草的白花,如“如火如荼”;读shū时,用于“荼毒”一词,意思是毒害、残害。


3. 莶:读音为xiān,“豨莶”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


4. 莩:有两个读音,读fú时,意思是芦苇秆里的薄膜,如“葭莩”;读piǎo时,同“殍”,指饿死的人。


5. 荽:读音为suī,“芫荽”即香菜,一种有特殊香味的蔬菜,可作调料。


6. 莸:读音为yóu,是一种落叶小灌木,叶子卵形,对生,花淡蓝色,结蒴果。


7. 荻:读音为dí,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


8. 莘:有两个读音,读shēn时,形容众多,如“莘莘学子”;读xīn时,用于地名,如莘县(在山东)。


9. 恶:有è、wù、ě三个读音。读è时,指恶劣、不好,如“恶行”;读wù时,意思是讨厌、憎恨,如“厌恶”;读ě时,用于“恶心”一词,表示要呕吐的感觉,也形容厌恶的情绪。


10. 莎:有shā、suō两个读音。读shā时,用于“莎草纸”;读suō时,“莎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上。


1. 莞:有guān、guǎn、wǎn三个读音。读guān时,如“东莞”,是地名;读guǎn时,用于“莞草”,是一种植物;读wǎn时,“莞尔”形容微笑的样子。


2. 莨:有làng、liáng两个读音。读làng时,如“莨菪”,是一种有毒植物;读liáng时,“薯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3. 莙:读音为jūn,“莙荙菜”,是一种蔬菜,也叫牛皮菜。


4. 鸪:读音为gū,“鹧鸪”是一种鸟。


5. 莼:读音为chún,“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


6. 梆:读音为bāng,指打更用的梆子,也形容物体撞击的声音。


7. 桔:有jú、jié两个读音。读jú时,“桔子”同“橘子”;读jié时,“桔梗”是一种植物,根可入药。


8. 栲:读音为kǎo,“栲树”是一种常绿乔木。


9. 栳:读音为lǎo,“栲栳”是用柳条编成的容器。


10. 郴:读音为chēn,“郴州”是湖南的一个地级市。


1. 栖:有qī、xī两个读音。读qī时,意为鸟类停留、歇宿,也泛指居住或停留,如“栖息”“栖身”;读xī时,用于“栖栖”,形容不安定。


2. 桡:读音为ráo,指划船的桨,如“桡骨”(前臂靠拇指一侧的骨头);也有弯曲、屈服之意,如“桡曲”。


3. 桢:读音为zhēn,本义是指筑墙时两端的柱子,引申为支柱、骨干,如“桢干”,也用于人名。


4. 桄:有guāng、guàng两个读音。读guāng时,“桄榔”是一种棕榈科植物;读guàng时,指绕线的器具,如“线桄子”,也有“充”“满”之意,如“桄充”。


5. 档:读音为dàng,指存放案卷用的带格子的橱架,如“档案”,也用于计算事件或成组的东西,如“一档子事”。


6. 桐:读音为tóng,指桐树,如“梧桐”“油桐”等,是常见的树木名称。


7. 桤:读音为qī,“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


8. 梃:有tǐng、tìng两个读音。读tǐng时,指棍棒,如“梃杖”,也有挺直、伸直之意,如“梃身”;读tìng时,指门框、窗框或门扇、窗扇两侧直立的边框。


9. 栝:有guā、kuò两个读音。读guā时,“栝楼”是一种葫芦科植物;读kuò时,同“槨”,指棺材,也有箭末扣弦处、矫正弯曲的器具等义。


10. 桕:读音为jiù,“乌桕”是一种落叶乔木,种子外面有白蜡层,可用来制造蜡烛和肥皂。

1. 桦:读音是huà,指桦木属植物的泛称,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白色、灰色、黄色或黑色,有光泽,纸质分层剥落,木材致密,可制器具。


2. 桁:有两个读音,读héng时,指梁上或门框、窗框等上的横木;读háng时,用于“桁架”,指房屋、桥梁等的架空的骨架式承重结构。


3. 桧:有两个读音,读guì时,即圆柏,常绿乔木,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可作建筑材料;读huì时,用于人名,如秦桧。


4. 桅:读音是wéi,指船上挂帆的杆子,如“桅杆”“桅樯”。


5. 栒:读音是xún,“栒子”是蔷薇科栒子属植物的统称,多为落叶或半常绿灌木。


6. 校:有两个读音,读xiào时,指学校、校官等;读jiào时,意思是查对、订正,如“校对”“校勘”。


7. 栟:有两个读音,读bīng时,用于“栟茶”,地名,在江苏;读běng时,意思是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8. 桉:读音是ān,桉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泛称,常绿乔木,树干高而直,木质坚韧,供建筑用,枝叶可提制桉油。


9. 栩:读音是xǔ,“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10. 逑:读音是qiú,有配偶、匹配的意思,如“君子好逑”,也可指相匹敌的人。


1. 逋:读音为bū。常用解释有逃亡,如“逋逃”;拖欠,如“逋债”;拖延,如“逋缓”。


2. 彧:读音是yù。有文采、富有文采的样子,如“彧彧”。


3. 鬲:有两个读音。读gé时,是古代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读lì时,用于“鬲津河”,水名,在山东。


4. 豇:读音为jiāng。“豇豆”,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为圆筒形长荚果,种子呈肾脏形,嫩荚和种子可食用。


5. 栗:读音是lì。栗子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可食用;也有发抖、哆嗦的意思,如“战栗”“不寒而栗”。


6. 贾:有两个读音。读jiǎ时,是姓氏;读gǔ时,意思是商人,如“商贾”;做买卖,如“多财善贾”;也有卖的意思,如“余勇可贾”。


7. 酐:读音为gān。酸酐的简称,是无机酸或有机酸脱水后生成的氧化物或环状酸酐。


8. 酎:读音是zhòu。指经过两次或多次酿制的醇酒。


9. 酏:读音为yǐ。指酿酒的原料;也指米酒;还用于“酏剂”,是含有糖和挥发油或其他芳香性物质的酒精溶液。


10. 逦:读音是lǐ。用于“逦迤”,有曲折连绵的意思,如“青山逦迤”。


1. 厝:读音为cuò。有安置、放置的意思,如“厝火积薪”;也指停柩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如“浮厝”;在方言中,还指房屋,如“厝宅”。


2. 孬:读音是nāo。意思是不好,如“孬种”“孬货”;也指怯懦、无能,如“这人真孬”。


3. 砝:读音为fǎ。用于“砝码”,是天平上作为质量标准的物体,通常为金属块或金属片,可以称量较精确的质量。


4. 砹:读音是ài。是一种放射性元素,符号为At,在自然界中存在量极少。


5. 砺:读音为lì。指磨刀石,如“砺石”;也有磨的意思,如“磨砺”“砥砺”。


6. 砰:读音是pēng。形容撞击或重物落地的声音,如“砰然心动”“砰砰直跳”。


7. 砧:读音为zhēn。指捶、砸或切东西的时候,垫在底下的器具,如“砧板”“砧木”。


8. 砷:读音是shēn。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符号为As,有灰、黄、黑三种同素异形体,砷的化合物都有毒,可用于制农药、医药等。


9. 砟:读音为zhǎ。指坚硬成块的东西,如“煤砟”“道砟”。


10. 砼:读音是tóng。是混凝土的意思,在工程建筑中常用。


1. 砥:读音为dǐ,本义是质地很细的磨刀石,如“砥石”;也有“磨”的意思,如“砥砺”,常用来比喻磨练、锻炼。


2. 砾:读音是lì,指小石块、碎石,如“砾石”“瓦砾”。


3. 砣:读作tuó,指秤砣,也用于“砣子”,指打磨玉器的砂轮。


4. 硁:读音为kēng,“硁硁”形容浅薄固执的样子,也可形容敲击石头的声音。


5. 恧:读nǜ,意思是惭愧,如“自恧”。


6. 剞:读音是jī,“剞劂”指雕刻用的刀,也可指雕版、刻印。


7. 砻:读作lóng,本义是磨,也指磨稻谷去壳的工具。


8. 殉:读音为xùn,指为了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如“殉国”“殉职”。


9. 轾:读zhì,“轩轾”比喻高低优劣,常用于比较事物的轻重、高低。


10. 辀:读音是zhōu,指车辕,是古代车子前端驾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


1. 辁:读quán,指没有辐条的车轮,比喻才能低下(如“辁才小慧”)。


2. 辂:读音是lù,古代大车,亦指古代帝王的车(如“銮辂”)。


3. 较:读jiào,本义为车箱两旁板上的横木,后引申为比较、明显(如“彰明较著”)。


4. 鸫:读音是dōng,鸟类的一科,体型较小,羽毛多呈褐色或黑色(如“乌鸫”)。


5. 趸:读dǔn,指整批(如“趸货”),也作动词表示囤积(如“趸积”)。


6. 剕:读音是fèi,古代砍掉脚的酷刑,属五刑之一。


7. 龀:读chèn,指儿童换牙(乳齿脱落,恒齿长出),也代指童年(如“龀年”)。


8. 鸬:读音是lú,“鸬鹚”指水鸟,善捕鱼,俗称“鱼鹰”。


9. 虔:读qián,意为恭敬(如“虔诚”),也指杀戮(如“虔刘”,文言用法)。


10. 眬:读音是lóng,“蒙眬”形容模糊不清(如“睡眼蒙眬”)。


1. 唛:读mài,译音字,指商标(如“唛头”,用于标识货物)。


2. 晟:读音有shèng(指光明、旺盛,如“晟世”)和chéng(多用于人名)。


3. 眙:读yí,“盱眙”为地名,在江苏;另读chì,指直视。


4. 唝:读音是gòng,译音字,如“唝吥”(柬埔寨地名,现译“贡布”)。


5. 哧:读chī,拟声词,形容笑声或撕裂声(如“哧哧笑”“哧的一声”)。


6. 哳:读音是zhā,“啁哳”指声音细碎嘈杂(如“言语啁哳”)。


7. 晃:读huàng(指摇动,如“晃动”)和huǎng(指明亮,如“晃眼”)。


8. 哺:读音是bǔ,指喂养(如“哺乳”),也指口中含的食物(如“吐哺”)。


9. 哽:读gěng,指食物堵塞喉咙,也形容因感情激动而说不出话(如“哽咽”)。


10. 唔:读音有wú(方言词,义同“不”,如“唔知”)和ńg(叹词,表示疑问)。


1. 晔:读yè,形容光明灿烂、闪光的样子,如“晔晔”。


2. 晌:读音shǎng,指一天内的一段时间,如“半晌”“晌午”。


3. 晁:读cháo,为姓氏,如宋代文学家晁补之。


4. 晖:读音huī,指阳光,如“春晖”“朝晖”。


5. 晕:读yūn(头晕)或yùn(晕车、光晕),表示头昏或光影周围的光圈。


6. 鸮:读xiāo,指猫头鹰,如“鸱鸮”(古书中的一种鸟)。


7. 趵:读bào(趵突泉)或bō(形容脚踏地声),常用指泉水涌出的样子。


8. 趿:读音tā,指拖着鞋走,如“趿拉”“趿鞋”。


9. 畛:读zhěn,指田间小路,也泛指界限,如“畛域”。


10. 蚨:读音fú,“青蚨”是传说中的虫,旧时借指钱,如“蚨钱”。


1. 蚜:读yá,指蚜虫,是一种危害植物的害虫,常群集于植物的嫩茎、嫩叶上吸食汁液。


2. 蚍:读音为pí,“蚍蜉”指大蚂蚁,常用来比喻力量微小却不自量力的人或群体。


3. 蚋:读ruì,指蚋虫,体型小,成虫吸食人畜血液,幼虫生活在水中。


4. 蚬:读音是xiǎn,指蚬子,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软体动物,壳呈圆形或心脏形,肉可食用。


5. 畔:读pàn,意为田地的边界,也指旁边(如“湖畔”“河畔”)。


6. 蚝:读音为háo,即牡蛎,一种海产贝类,肉味鲜美,是常见的食材。


7. 蚧:读jiè,“蚧壳虫”的简称,是一类危害植物的昆虫,体外有蜡质介壳。


8. 蚪:读音是dǒu,“蝌蚪”指蛙或蟾蜍的幼体,外形像小鱼,有尾无四肢。


9. 蚓:读yǐn,“蚯蚓”的简称,是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能疏松土壤,有益农业。


10. 哨:读音为shào,指侦察、巡逻(如“放哨”),也指一种发声的器物(如“口哨”)或比喻鸟叫。


1. 唢:读suǒ,“唢呐”为管乐器,音色高亢,常用于民乐演奏。


2. 哩:读音为lī(轻声),如“哔哩哔哩”(网络平台名);或读li(轻声),作方言助词(如“好哩”)。


3. 圃:读pǔ,指种植花草、蔬菜的园地(如“花圃”“苗圃”)。


4. 圄:读音是yǔ,“囹圄”指监狱(如“身陷囹圄”)。


5. 唣:读zào,“聒唣”指吵闹、絮叨(多见于早期白话)。


6. 唏:读音为xī,“唏嘘”形容抽搭、叹息的样子(如“感慨唏嘘”)。


7. 盎:读àng,指古代的一种容器,也形容充盈(如“盎然”指气氛、趣味浓厚)。


8. 唑:读音是zuò,有机化合物“唑类”的统称(如“咪唑”,用于医药、化工)。


9. 唁:读yàn,指对遭遇丧事的人表示慰问(如“吊唁”“唁电”)。


10. 唧:读音为jī,模拟细小的声音(如“唧唧喳喳”),也指用泵等工具吸取或喷射(如“唧水”)。


1. 唆:读suō,通常指怂恿或指使他人做坏事,如“教唆”。


2. 唉:读āi(表示应答)或ài(表示叹息),叹词,表情绪。


3. 帱:读chóu(覆盖)或dào(床帐),指覆盖物或帐子。


4. 崂:读láo,“崂山”为山名,在山东青岛。


5. 崃:读lái,“邛崃”为山名或地名,在四川。


6. 罡:读gāng,“天罡”指北斗星,也指强劲的风(如“罡风”)。


7. 罟:读gǔ,指渔网,如“罟网”。


8. 峭:读qiào,形容山势陡或严厉,如“陡峭”“峭直”。


9. 峪:读yù,指山谷,多用于地名,如“嘉峪关”。


10. 觊:读jì,“觊觎”指企图得到不该拥有的东西。


1. 峻:读jùn,指山高而陡,如“险峻”;也形容严厉、苛刻,如“严峻”。


2. 贿:读huì,指财物,如“财物”;后引申为用财物买通他人,如“行贿”。


3. 赂:读lù,与“贿”同义,指用财物买通他人,如“贿赂”。


4. 赃:读zāng,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财物,如“赃款”“赃物”。


5. 赅:读gāi,意为完备、全,如“言简意赅”(言语简练而意思完备)。


6. 赆:读jìn,指赠送的财物,常用于送行时,如“赆礼”。


7. 钲:读zhēng,古代的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似钟而狭长,用于行军传令。


8. 钴:读gǔ,一种金属元素,符号Co,用于制造合金、磁性材料等。


9. 钵:读bō,指陶制的器具,如“钵盂”(僧人所用的食器);也指钵状的容器,如“乳钵”。


10. 钷:读pǒ,一种金属元素,符号Pm,具有放射性,用于核工业等领域。


1. 钹:读bó,铜制打击乐器,圆形,中间隆起,两片相击发声,如“锣鼓钹”。


2. 钺:读yuè,古代兵器,形似大斧,象征权力,如“黄钺”(帝王仪仗)。


3. 钼:读mù,金属元素,符号Mo,用于炼钢、电子器件等,如“钼合金”。


4. 钽:读tǎn,金属元素,符号Ta,耐腐蚀,用于化工、电子等领域,如“钽电容”。


5. 钾:读jiǎ,金属元素,符号K,人体必需元素,如“钾肥”(农业肥料)。


6. 钿:读diàn,指金银珠宝制成的首饰,如“金钿”;也读tián,指硬币(方言)。


7. 铀:读yóu,金属元素,符号U,放射性强,用于核燃料和核武器,如“铀矿”。


8. 铂:读bó,金属元素,符号Pt,俗称“白金”,耐腐蚀,用于首饰、化工等,如“铂金丝”。


9. 铃:读líng,指用金属制成的响器,如“铃铛”;也指形状像铃的东西,如“哑铃”。


10. 铄:读shuò,意为熔化,如“铄金”;也形容明亮,如“铄亮”(光亮闪烁)。


1. 铆:读mǎo,指铆接(用铆钉把金属部件固定在一起),也指铆钉(连接金属板的零件)。


2. 铈:读音shì,一种金属元素,符号Ce,用于制造合金、催化剂等。


3. 铉:读xuàn,指横贯鼎耳以扛鼎的器具,“鼎铉”常比喻国家重要臣僚。


4. 铊:读音tā(金属元素)/tuó(秤砣),作元素时符号Tl,有毒性;古同“砣”指秤锤。


5. 铋:读bì,金属元素,符号Bi,用于制造合金、医药等。


6. 铌:读音ní,金属元素,符号Nb,用于航空、超导等领域。


7. 铍:读pí(金属元素)/bèi(中医“痹”字),作元素时符号Be,质轻且坚硬;古同“痹”指病症。


8. 铎:读duó,指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战争时使用),如“木铎”“金铎”。


9. 眚:读音shěng,指眼睛生翳,也泛指灾害、过失,如“灾眚”“眚过”。


10. 氩:读yà,稀有气体元素,符号Ar,化学性质稳定,用于填充灯泡等。

驱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作者:毕旭玲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春节蕴含着我们民族对于种族延续、家庭繁衍、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认知与想象,是中华智慧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统春节节俗异常丰富,其中有一类以防疫为主题的习俗集中体现了辟邪求吉的节日内涵,特别值得重视。这些习俗的形成是先民在长期与冬春季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防疫理念与知识的集中体现。虽然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很多防疫习俗逐渐淡出了春节,但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与经验依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古人模仿方相氏驱疫动作所跳的具有巫术功能的祭祀舞蹈,后来发展为年终岁尾的重要仪式——傩仪

方相氏驱疫仪式是先秦时期就在官方和民间盛行的驱疫习俗。方相氏(也写作“方相士”)是先民创造的驱疫辟邪之神。方相氏驱疫仪式就是古人模仿方相氏驱疫的动作所跳的具有巫术功能的祭祀舞蹈。这种舞蹈后来就发展为年终岁尾的重要仪式——傩仪。“傩”字的本义是指人的行动符合礼仪,有气度,比如《诗经·竹竿》有“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句,描述的是佩玉女子行走时优雅从容的模样。而驱瘟仪式本以“难”字指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指称驱疫仪式的“难”字假借为“傩”,“傩”字的本义便逐渐废止了,演变为专指驱疫仪式的词了。

《周礼》记载了周代宫廷中的方相氏驱疫仪式:方相氏由四位勇士扮演,只见他们头上蒙着熊皮,戴着黄金铸造的四眼面具,上穿黑衣,下着红裳,手持戈和盾,率领一百个手下四处搜索疫鬼,然后击打、驱逐疫鬼。民间的驱疫仪式被称为“乡人傩”,《论语·乡党》载:孔子曾郑重地穿着朝服,站在台阶上观看乡人傩。“不语怪力乱神”是孔子的重要主张,但从他郑重地观看乡人傩的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时人对于傩仪的重视。因为瘟疫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即使是民间的驱疫活动,也是极为庄重的仪式,并非娱乐活动。

到了汉代,官方驱疫辟邪的傩仪有了变化。根据《后汉书·礼仪志》的记录,一种变化是时间上的。先秦时期的傩仪没有固定日期,一年四季只要瘟疫流行都可以“请”方相氏来驱瘟,但汉代官方仅在一年中最隆重的腊祭前一日举行大傩仪。腊祭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并祈求来年丰收的祭祀活动,我们熟悉的腊月就因腊祭在此月举行而得名。可以说,腊祭拉开了新年祭祀活动的序幕,而腊祭之前的傩仪则是腊祭的准备活动;另一种变化是在仪式方面,汉代大傩仪更隆重,皇帝与文武百官都要参与。腊月初七夜半时分,官员们扎着红头巾侍立于宫内,待皇帝在御座上安坐好后,仪式就正式开始了。戴着四眼黄金面具的方相氏率领着由人扮演的十二神兽,一同驱赶、追打疫鬼。为了壮大声势,还要提前从官宦人家选出一百二十名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男童,让他们手持棍棒、鼗鼓(与今日之拨浪鼓类似)等不断敲打,协助方相氏驱逐疫鬼。宫中傩仪结束后,还要由千余位五营骑士将代表着疫鬼的火把押送到洛水边,投掷于洛水中,象征着将恶疫镇压于水底。参与驱疫仪式的男童被称为“侲子”,他们的加入为汉代傩仪增加了祛除儿童疫病,庇护儿童成长的新内涵。

汉以后,宫廷傩仪规模继续扩大,比如南北朝时的宫廷傩仪中有“侲子”二百四十人,到隋唐时期,“侲子”更增加至五百人。作为新年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宫廷傩仪中增加了“迎春”的内涵,时间也较为灵活。初唐诗人沈佺期在《守岁应制》诗中写道:“南渡轻冰解渭桥,东方树色起招摇。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献寿用明朝。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千春万国朝。”诗中描写的是唐代皇宫守岁的情景,天子在迎春的除夕夜还欣赏了侲子们的驱疫表演,说明唐代宫廷傩仪已经成为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驱疫迎春的目的。唐代傩仪的表演性比前代大大增强,逐渐向傩戏演进。当代不少地区春节期间的傩戏表演就是古代傩仪的遗存,依然带有强烈的驱疫求吉内涵。

相传,驱疫辟邪的傩仪是由中华民族的共祖——黄帝创立的。此神话记录在《庄子》佚文中,经《太平御览》等文献的转载而留存。《庄子》一书中有《游凫》篇,有学者认为这一段佚文本是《游凫》篇的一部分,译为现代汉语如下:

游凫问:“现在的百姓为什么要举行驱逐瘟疫的仪式,敲鼓击铎,大声呼号呢?”雄黄回答说:“从前,民众常为传染病所苦,黄帝因而设立了巫咸这一官职,带领民众沐浴斋戒,以通九窍;敲鼓击铎,以振奋精神;劳动身体迈开步伐,使阴阳之气顺畅;喝酒吃葱,使五脏通畅。百姓不知道这些缘由,以为敲鼓呼噪真的是为了驱逐瘟鬼呢。”

《庄子》善用寓言故事讲道理,游凫与雄黄都是拟人化的角色,前者是一只水鸟,后者是一种中药材。此段黄帝立傩仪的神话解释了先民发明傩仪想要达到的目的,揭示了傩仪的本质。大多数驱疫行为——沐浴斋戒、敲鼓击铎、劳形趋步都可以达到强健身心的目的,从而提高个体的抵抗力。而饮酒茹葱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杀灭进入体内的病毒。这些科学的防疫方法是非常珍贵的信息,曾代代相传造福了不少民众。

“爆竹”与“入屠苏”都是重要的春节防疫习俗,其中燃烧爆竹为驱赶传播寒热疫病的山臊恶鬼,饮用屠苏酒有预防瘟疫的功效

在描写春节的古诗中最出名的恐怕要数王安石的《元日》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爆竹”与“入屠苏”都是重要的春节防疫习俗。

“爆竹”在唐代也称“爆竿”,意思是用火烧竹竿,使其爆裂发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驱赶山臊。相传,山臊是一种生活于山间的疫鬼,又称为山鬼。它相貌类人,但只有一尺多高。《神异经·西荒经》说:山臊喜欢光着身子捕捉虾蟹。它不怕人,如果在野外看到行人点燃篝火休息,就会靠近,利用人类的篝火炙烤捕来的虾蟹,并伺机盗取食盐,用来佐食虾蟹。如果接触了山臊,就会感染“令人寒热”的疫病。“令人寒热”即怕冷发热,是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共同症状。如何才能驱赶山臊,不让它靠近人,传染人呢?据说,曾有人尝试着将竹竿扔到火中,发现竹竿爆裂发出的声音可以吓跑山臊,后来就有了在新年第一天燃烧竹竿驱赶山臊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燃烧竹竿驱除山臊的习俗。《诗经》中有《庭燎》一首,描述的正是周代王宫在新年于庭院中燃烧竹子的情形。《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民众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房前燃烧竹筒,以驱赶“山臊恶鬼”。

作为一则重要的防瘟避疫神话,山臊神话其实反映了民众对于瘟疫爆发时间和高温杀灭病毒的认知。首先,民众在春节前后燃烧爆竹驱赶传播寒热疫病的山臊恶鬼,说明冬季是以发热为表征的传染性疾病的多发期;其次,以燃烧竹子的方法吓走山臊恶鬼的情节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可能反映了先民对高温能杀灭空气中的病毒的粗浅认知。

“入屠苏”即饮屠苏酒。屠苏,亦称屠酥、酴酥,屠苏酒是用中药浸泡而成的药酒,古人认为在春节期间饮用屠苏酒有预防瘟疫的功效,这种习俗至晚在南朝已经产生。《荆楚岁时记》载:大年初一早晨,一家男女老幼穿戴整齐,按照辈分依次拜年祝贺后要共饮屠苏酒。

相传,屠苏酒也是由黄帝发明的,所以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神方”。除了黄帝发明屠苏酒的神话之外,民间还流传着其他屠苏酒创制神话。南北朝时期的中医方书《小品方》说:让人不生瘟疫的屠苏酒配方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创制的,大年初一饮用它,能够避瘟疫及一切不正之气。而明代的《通雅》则说是唐代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调制了屠苏酒方。相传,孙思邈曾在常州城中居住,他看到冬末春初时民众常身染瘟疫,就潜心研读医书,拟出了一个药酒配方。常州的病患服了孙思邈的药酒后,身体很快康复。后来孙思邈公开了药酒配方,并告诉大家每年除夕时饮用此药酒可预防瘟疫。

神话并非历史,屠苏酒究竟是谁发明的并不重要,在黄帝、华佗、孙思邈分别作为屠苏酒发明人的神话中,我们看到的是古人以药酒防治瘟疫的知识传承过程:原始社会晚期,先民在与植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植物对于防治瘟疫有着特殊的效果,由此产生了黄帝发明屠苏酒的神话;汉末三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加剧了瘟疫的传播。在治疗过程中,从原始社会传承下来的瘟疫治疗方法不断得到补充与改进,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瘟病药方,由此引发了华佗发明屠苏酒配方的神话;到隋唐时期,随着治疗经验的累积,医者发现温热的酒可以加速药效的发挥,屠苏酒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药王孙思邈配制屠苏酒挽救病患的神话因此产生。

屠苏酒神话还传承了防止瘟疫人际传播的经验与观念。东晋《肘后备急方》载:全家一起饮用屠苏酒时,要从幼至长依次饮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明代《本草纲目》记录屠苏酒的饮用方式说:制作屠苏酒的药材配好后,装在三角形的红色袋子中,于除夕夜悬挂在井底,初一取出放于酒中,将药酒煮沸几次,去掉药渣后,全家人从幼到长依次饮用。喝完之后的药渣仍然放入井中。这里有几个细节很有意思:第一,全家一起饮用屠苏酒是为了防止瘟疫的人际传播,即使一家中只有一人饮用,一里的百姓中只有一家饮用,也可以阻断瘟疫的人际传播;第二,饮用水是瘟疫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将炮制药酒的药材和药渣浸入井水,其目的就在于净化饮用水,防止疫病的传播;第三,从幼至长饮用屠苏酒的顺序与一般的长者为尊不同,既照顾了儿童体弱的特质,又体现了爱护幼小的传统道德观念。

春节饮屠苏酒防瘟的神话与习俗传承了以药物预防瘟疫的经验,它在古代得到了长期而广泛的认同,苏东坡有“但有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夕野宿常州城外》)之句,赞赏了屠苏酒的保健功效,并针对长者后饮的风俗评论说:我只要健康,不怕年老。

正月初五迎的众多财神中,影响力最大的赵公明曾是一位瘟神。其身份的变化,反映了先民面对瘟疫时的积极辨证思想

正月初五迎财神是春节节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迎财神仪式的隆重程度堪比除夕夜祭祖迎春。在众多财神中,影响力最大,最受人敬仰的就是赵公明。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财神赵公明在南北朝时曾是一位瘟神。梁代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提到:以赵公明为首的五方诸神是专司“土下冢中”的阴神,手下有一千两百员,被呼为“瘟鬼”。《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一也说赵公明与刘元达、张元伯、李公仲、史文业、钟士季等各自率领二十五万鬼兵,在人间散播瘟疫。到隋唐时期,瘟神赵公明神话和信仰逐渐成为五瘟神神话与信仰的一部分。五瘟神,也称五瘟使者,分别是: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隋文帝曾下令为五瘟使者建祠。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大发展时期,人口聚集的集镇、城市不断增加和扩容,瘟疫暴发引起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比如公元832年,从剑南道(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至浙西道(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瘟疫,唐文宗在救灾的诏令中说:灾民中有全家都死亡的,由官府准备棺木,并出丧葬费,死亡一半及以上的民户都可以减免赋税。公元855年,江淮一带又发生另一场大瘟疫,唐宣宗下诏说:江淮数道因为旱灾和瘟疫,民众或死或徙,十室九空,收不上税,因此特赦三年。正因为瘟疫给古代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隋文帝为五瘟使者建造了神祠,定期祭祀他们,使瘟神祭祀进入了官方崇拜体系,企图通过祭祀瘟神控制瘟疫的传播。

五瘟信仰最深厚的地区在长江以南。可能因为环境湿热,易生蚊虫,古代长江以南常常暴发大型传染病,五瘟神话与信仰因此在这里受到了热烈欢迎。后来,五瘟使者中在民间威望最高的赵公明获得了特别的发展机会,成为至今仍广受欢迎的财神。

大约在蒙元时期,赵公明被封为赵元帅。元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记录了赵元帅的生平事迹,说他是中南山人,秦代避世隐居,后修炼得道。该书还对他的外形进行了详细描述:赵元帅长着一张黝黑的面庞,头上戴着铁冠,手里执着铁鞭,跨坐于虎身上。这副威风凛凛的样貌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当代,执鞭、跨虎依然是财神赵公明形象的标志性特征。在《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赵元帅首次超越了瘟神身份,具有了更广阔的职司范围,比如能驱雷使电、呼风唤雨,甚至可以保佑打官司顺利,做买卖发财。至此,赵公明已经由单纯散播瘟疫的瘟神转变为多能神,而且是一位既可以救助瘟疫,又可以为商业经营行为保驾护航的善神。

此后,赵公明与瘟神的定位渐行渐远,并终于在明代开启了通往财神之路。明代神魔小说《北游记》叙述说:赵公明等本是擅自下凡的神仙,住在徐州府风清洞危害百姓,被祖师擒拿后受感化成为护佑百姓的善神。这种邪神转向善神的叙事为赵公明由瘟神向财神的转变做了铺垫。到《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已经成为一位比较明确的财神了。姜子牙敕封阵亡者,赵公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四位正神,行使迎祥纳福、追逃捕亡之职。赵公明帐下四位正神分别为: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单从神名上,我们也可以了解这四位辅神都是专职财神,而作为四位财神上官的赵公明自然也是财神了。在江南地区,很多民众将赵公明与四位属下并称为“五路财神”,也称“路头神”,并逐渐形成在春节后店铺开市的正月初五迎接路头神的习俗。

赵公明由瘟神到财神的变化有深刻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先民面对瘟疫时的积极辨证思想:瘟疫的暴发已经是极坏之事,但如果人类可以寻找出治疗疫病的方法,瘟疫也可以被制服,如此便否极泰来。这种思想反映在神话中就表现为为祸人间的瘟神可以转变为造福人间的善神;另一方面,神话和信仰的出现或消失都与民众的客观需求有关,赵公明瘟神职能在明代的消失可能代表了当时一些民众已经认识到在与瘟疫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比求神拜佛更可靠。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主任)

来源: 文汇报

驱逐这两个字怎么读

相信很多人都会害怕被狗咬,尤其是很多不养狗狗的人,还唯恐咬人的狗狗携带有狂犬病毒。今天教大家在一分钟内读懂狗狗的5个身体语言,出门就不怕被狗咬了!

1、摇尾巴

很多人以为狗狗摇尾巴都是表示情绪很高兴的意思,其实狗狗摇尾巴是因为感到兴奋。当你遇到狗狗一边摇着尾巴一边对你吠叫,这种情况可不是狗狗在表示欢迎你,而是觉得遇到陌生人、对手而觉得兴奋,可不能贸然靠近接触。

2、嘴上皱起怒纹

狗狗生气愤怒的时候,嘴巴上皮肤就会皱得很严重,形成“怒纹”,就如同人在生气时会头部爆出青筋一样是情绪暴怒的象征,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在狗狗爆发时,迅速后退远离。后退远离过程中,最好不要转身暴露出弱点,增加狗狗的攻击欲。


3、弓身垂尾

狗狗在发起蓄力攻击、或者最后警告通牒时,都会弓着身子,尾巴僵硬下垂。当狗狗展露这种行为,最好的做法是不与狗狗直接目光对视,避免进一步触怒狗狗,然后小心提防戒备,慢慢退出狗狗的警戒范围。

4、逐步上前

狗狗是具有领地意识的,当陌生人踏入它的领域时,会威胁警告对方。一般是低吼着慢慢靠近,这是狗狗表示驱逐的意思。只要对方能慢慢后退离开狗狗的领地范围,在看到人类稍微示弱了,狗狗也不会进一步冒险去攻击伤人。

5、左右横跳

如果狗狗出现低吼并且在地上左右两边跳来跳去,说明狗狗处于戒备不安的状态,在小心提防来访的人。这时候人要与狗狗保持恰当距离,免得让情况进一步恶化。身上有零食的,还可以扔点零食在旁边的空地上,来吸引狗狗的注意力避免被咬。

养狗小提示:

1.如果狗狗脾气比较敏感、有乱咬人的毛病,主人要多训练狗狗,让狗狗多接触适应社会环境,能改善狗狗性情古怪、爱乱咬的缺点。

2.狗狗吃高盐分的人食或导致损害狗狗肾脏健康、缩短寿命、损害皮肤毛发健康,主食最好选择吃清淡低盐、蛋白质丰富、含omega-3和omega-6的天然狗粮,能呵护狗狗肾脏健康、改善狗狗掉毛严重、毛发粗糙没有光泽、皮肤干燥炎症的现象。适当喂狗狗吃一些熟蛋黄和胡萝卜,对于狗狗皮肤毛发健康也很有帮助。

结语:你有被狗狗咬过吗?被咬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打狂犬病疫苗与狂犬病抗体免疫球蛋白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监控一键驱逐是什么意思,驱逐是什么意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