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对方能坐牢吗吗,道路交通事故如何判定责任

交通事故 编辑:吴涵爽

一、交通事故对方能坐牢吗吗

蓄意引发道路交通事故无疑可能涉及到刑事违法行为,并导致个人承担相应邢责乃至可能的牢狱之灾。

依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蓄意制造交通事故可能直接构成以下数种具体罪名:

1.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如果当事人为干扰公众安全而精心策划和实施交通事故,比如恶意损毁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等具有颠覆、毁灭性的行为,即便尚未酿成严重伤害结果,也可能因此面临此类犯罪指控。

2.道路交通肇事罪:若当事人在驾驶过程中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规定,出现重大行车过失事故,致他人重伤、死亡或给公私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惩处。

如肇事后逃逸或存在其他影响恶劣情节者,将面临更加严厉的刑责。

3.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如果当事人在制造交通事故的同时,其最终目的竟是为了有意伤害或谋杀某一特定对象,那么除前述两种罪名之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还有可能被认定为涉嫌故意伤害罪;而如果当事人在获取法定犯罪情节下实施上述行为,则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按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将面临更严峻的法律制裁。

值得广大驾驶员尤其关注的是,蓄意卷入交通事故不仅可能面临人身自由的风险,还可能须承受沉痛的经济代价——对受害方所受损害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另外,请注意,如遭遇保险公司核查发现投保人系恶意制造交通事故,保险公司保留拒绝对此次事故进行赔偿的权利,甚至可以向造事方追回已垫付的任何款项与费用。

二、道路交通事故如何判定责任

当交通警察抵达事故现场之后,他们将进行严谨而详尽的现场侦查工作,细致地记录下事故的具体位置、各种车辆的摆放姿态、车辆受到损伤的程度以及道路当时的状态,比如路面的平整度以及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会积极地搜集各类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但不限于目击证人的陈述,相关的监控视频片段,车辆留下的摩擦痕迹,碰撞时产生的撞击印记,该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当时处于何种状态等等。

接下来,法医将会深入研究事故现场,按照交通法规去分析每个涉及事故的当事人有无违规行为出现,例如是否存在超速驾驶、是否非法闯红灯、是否没有及时避让其他车辆或者是否擅自改变车道行驶等问题。

然后,法医需要确定每一个违章行为与事故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所占比重。

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事故是由一方的全部违章行为引起的,那就应该由这方负责承担全部的责任;但如果是两车相互违章引起事故,那就需要根据他们各自的过错程度来分配他们承担相应的主次责任。

另外,对于某些特殊的情况也需要考虑进去,比如说有人恶意逃离现场、人为刻意地破坏事故现场、甚至有人试图伪造证据等等,如果发现这样的情况,那么那个逃离现场或者试图掩盖真相的人恐怕就要面临承担所有责任的惩罚了。

而如果在事故责任难以界定清楚的情况下,例如双方都不能证明彼此的错误所在,那就可能会采取相对公平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划分责任。

三、交通事故7天后还能立案吗

在众多涉及交通事故的法律程序中,从民事诉讼的角度出发,立案这一环节是不受7日时限束缚的。

这里所提到的“七天”其实是指当事人将起诉状及相关证据材料提交给法院之后,由法院进行审核并确定是否立案的时间段。

换句话说,只要原告的起诉合法且在规定的法定诉讼时效之内提出,即便交通事故已经过去了数周、数月乃至数年之久,他仍然能够依循法律途径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追究对方的侵权责任,依法获取相应的赔偿。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明文规定,自法院收到原告递交的书面起诉材料之日起算,必须在七个工作日以内决定是否予以立案。

这个时段是为了让法院针对起诉行为进行内部审查,判断是否达到立案标准所需的时间。

若经审查符合起诉条件,法院将会立案处理并通知到相关方;反之,若确认立案申请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则应立即做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书,且该裁决书可供当事人进行上诉。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民事诉讼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诉讼时效期限的因素。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严格规定,在人身损害赔偿问题上主张权益时,必须遵循一般的长期3年诉讼时效期限原则,即自原告明确知晓或应当知晓其自身权益遭受侵害以及加害者义务履行之日开始计时。

鉴于此,尽管立案能否在7日后进行尚存疑问,但必须要保证是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内提出,若超过此期限,甚至可能会导致原告丧失胜诉的权力,这无疑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来源:头条-交通事故7天后还能立案吗,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