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身份证哪一年作废的,一代身份证什么时间实行的
大家好,由投稿人毕欣来为大家解答一代身份证哪一年作废的,一代身份证什么时间实行的这个热门资讯。一代身份证哪一年作废的,一代身份证什么时间实行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代身份证和二代身份证的区别
1984年8月30日,朝阳区203号大院里挤满了人。
大家都穿着新衣服、新鞋子,喜气洋洋地聚在一起,颇有一番过年的味道。
随着一阵鞭炮声地响起,“身份证”这个只闻其名的新鲜事物,第一次跟中国百姓见面了。
第一个领到中国身份证的人是一位名叫单秀荣的女子,她的来头可不小。
那在她的身上有什么故事呢?
当时的第一代身份证跟如今又有何不同?
外出演出遇难题1946年,单秀荣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从小喜欢唱歌的单秀荣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
在她17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台上表演的单秀荣被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的招生老师一眼看中,随后她便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学习。
凭借在校的优异成绩,一毕业,单秀荣就被中央芭蕾舞团聘用,成为了独唱歌手。
后来又靠着出色的舞台表演能力成为了中国歌舞剧院的歌唱家,演唱过很多的红色革命歌曲。
与此同时,国产影视剧飞速发展,单秀荣有幸为多部影视剧唱过主题曲,其中《雁南飞》的传唱度最高。这让她一时间家喻户晓、名声大噪。
然而在当时火遍大江南北的单秀荣却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身为歌唱家的单秀荣需要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但每次的外出都让她头疼不已。
当时还没有居民身份证这种东西,如果想要乘坐火车或在外住宿就必须提供单位出具的介绍信以及各种资料,以此来证明身份。
每当要出去演出,单秀荣都要提前两天去办这些复杂的手续,这让她费时又费力,甚至每次去邮局取稿费时,也需要提着一大袋的身份证明资料。
资料太多,工作人员需要一一核对,导致工作效率极其低下,一个人的业务要一小时才能办好。这让等待的人很难受。
每当这时单秀荣总会想:要是仅用一件东西就能证明身份就好了。
其实,不光是单秀荣一个人有这方面的困扰。
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繁琐的身份证明让外出工作、住宿的人们都犯了难。
出台简单、统一的身份证明迫在眉睫,国家将这一任务下发给了公安部,希望他们能够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身份证的筹备与发放终于,在1983年5月9日,公安部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后,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实行公民身份证制度”的提议,并且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随后,公安部便开始着手筹备发放居民身份证的工作。
这也就意味着,居民身份证即将问世,我国也即将进入居民户口证件化的时代。
1984年3月,北京市朝阳门派出所成为了第一批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试点单位。辖区里一共有380人,幸运的是,当时单秀荣正好在这380人中。
这天,外地演出的单秀荣接到了丈夫打来的电话,丈夫告诉单秀荣,“派出所的人来家里搜集居民照片了,说是要办身份证。”
单秀荣听完打趣说:“你是咱们家当家的,说不定你还能第一个拿到身份证呢。”而此时的她并不知道,自己才是将要第一个拿到的人。
1984年8月底,发放第一批身份证的日子如期而至。
这一天就像过年一样热闹,朝阳门内大街文化部宿舍大院里挂满了彩灯,人人都穿上了最好的衣服赶来领取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得知消息的单秀荣欣喜万分,更是第一时间就跑到了大院内,等她赶到时大院里已经挤满了人,大家脸上都带着笑容,排好队等着工作人员分发身份证。
“单秀荣。来了没?”
“到!”
单秀荣从队伍后边挤到前边,激动地接过工作人员手中的小卡片,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380个人里第一个领到身份证的。
在那个年代,单秀荣能成为第一个领到身份证的人,此事绝非随机,而是组织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
那为什么单秀荣会成为拥有身份证的第一人呢?
多年后,时任朝阳门派出所指导员余嵩谦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第一公民---单秀荣“之所以选取单秀荣为第一个领取身份证的人,主要是因为她是辖区内名望最高的歌唱家,演唱过很多红色革命歌曲,政治上可靠,也比较有说服力。”余嵩谦说道。
就这样凭借着公众人物这一身份和正确的政治思想品质,单秀荣成为了第一个拥有身份证的人。
很快这一消息就在北京传开了,领完证的第二天,单秀荣所在的大院里挤满了各大报刊和媒体的记者。
当时由于是试点,只有朝阳门380个人拥有了身份证,全国其他地区的人仍然不知道身份证的样子,大家都免不了对身份证的样子感到好奇。
而作为第一个拥有身份证的人,单秀荣的身份证更是记者们争相报道的对象。
当时某地报刊对单秀荣的身份证报道是这样描述的:
身份证为单页卡式,采用聚酯薄膜进行密封,上面的信息内容除了照片全都采用人工手写,信息包括单秀荣的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和一个15位的编码。
值得一提的是,编码是唯一的,每个人的编码都不相同,并且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编写的。
以单秀荣的身份证号为例:11010146****002
前6位“110101”是持证人的地址码,后边的“46”是持证人出生年份的后两位,也就是说单秀荣是46年生人,中间的四位“****”是持证人出生的月份和具体日期。最后三位是顺序码,也叫尾码。
当时报纸一出版就被抢售一空,人们看着报纸上这个小卡片都感觉很新奇,盼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拥有一张。
很快,没过多久,人们的愿望就实现了。
由于试点工作反响很好,于是国家开始大力推行,仅用了两年,第一代身份证就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
至此,一代身份证彻底取代了之前繁琐的身份证明资料,使得人们的生活便利了很多。而作为第一个拥有身份证的单秀荣来说,在这方面深有感触。
自从有了身份证,外出演出时她再也不用提前几天到单位开介绍信了,也不用带着满满一大袋的资料去领自己的演出酬金了。
这大大方便了她的出行和工作,也节省了她的时间。参加演出方便了,出门演出的次数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在那之后她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民族声乐研究学会理事。
像单秀荣这样享受到身份证带来的“福利”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
但好景不长,因“一代身份证"的安全系数还比较低,因此许多犯罪分子开始钻空子,通过造假证谋利。
而接下来国家的做法可谓大快人心,狠狠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减少了造假证的可能。
身份证的更新迭代为了提高身份证的安全性,使犯罪分子无法造假。我国在1999年10月1日实行了公民身份证号码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身份证号码(以前的编码)由原来的15位增至18位了。
与原来相比,身份证上表示出生年份的数字增加了2位,也就是说由原来的“46”变成了“1946”,并且还在末尾增加了一位效验码。
末尾的校验码是通过某种特殊的运算得出的,这一设定,给工作人员在辨别身份证真伪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凭证。
身份证的这一改变大大减少了造假证的可能性,人们的权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而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居民身份证的更新和完善。于2004年推出了更完备、安全的二代身份证。
于此同时,不够完善的第一代身份证渐渐地被淘汰了,直到2011年,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一代身份证被淘汰了,但单秀荣手中的第一批一代身份证仍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见证了中国近几十年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更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变迁。
它不仅是单秀荣个人的第一张身份证,更是新中国的第一张身份证。
在2001年这天,北京警察博物馆的几个同志找到单秀荣,希望她能够将她在1984办的第一张身份证捐赠给博物馆。
知晓他们来意后,这位一生行事低调的老歌唱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且将那张身份证无偿捐赠给了国家。
作为第一个拥有身份证的人,单秀荣是幸运的,身份证为她当时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而当下的我们无疑也是幸运的,有了身份证的存在,不仅我们的衣食住行更加方便,甚至社会更加安定了。
如今,外出工作、旅游、娶妻生子、看病等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身份证。换句话说,身份证的使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作为如此重要的证件,你还记得你的第一个身份证是在什么时候办理的吗?
一代身份证图片
中国是印刷行业的祖宗,说到印刷就不能不提防伪,从古到今印刷品防伪办法五花八门,其中“暗记”是印刷防伪中的重要门类。
一代身份证无论是早期的手写,和第二版的机打和最终版(带全息防伪版),都有这个印刷防伪暗记。
1.0版 手写证
1.1版 机打证
1.2 全息防伪版
第一版身份证正面
暗记位置
绿色底纹都拧着麻花,右上角第四条会有一个没拧麻花的暗记。
不用怀疑 每张都有
补充:
正如前面所说,我们国家印刷品暗记传统古已有之,都设计的非常巧妙,比如下面这个证件:
网络图片
明显能看到“系”和“加”字小了一点,但并非是小了一个字号,七八十年代都是铅字印刷,这些特殊的字叫“特铸字”,有可能大一点有可能小一点,有可能多个或少个笔画,一般作假的人是很难得到特铸字模,从而达到防伪目的。
现在防伪技术融合了密码学、云计算和传统的暗记。
甚至我们原来办公室的人盖章都有内部规则,比如单日章子逆时针偏移,双日顺时针偏移。每个收据、合同、文号也有运算规则,比如第一位第二位相加等于文号序号最后一位。
所以各种卡、证、票据作假其实是自欺欺人,每个证件遇到对应内行人,用余光瞄一眼就知道真假。有时候看警察逮住一些假军人,那些人装模装样的掏个证件,我都想笑。我也知道警察叔叔也是冒着憋出内伤的风险不笑的,看真人秀表演。[笑哭][大笑][呲牙]
一代身份证号码是几位数
长85.6mm,宽54mm,厚0.9mm。
一张小小的居民身份证,于方寸之间承载着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的重要使命,早已融进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代身份证样证,图片来自网络。
居民身份证制度缘起何时?
历经了哪些变迁?
未来又将迎来怎样的创新升级?
今日带您走进北京市公安局
人口管理和基层工作总队
探寻方寸之间背后的光影流转
和公安机关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
立制——手工完成第一代身份证时间的指针拨回1984年8月30日傍晚。
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文化部宿舍大院内挂满彩灯,我国首批居民身份证颁发仪式在这里举行,380名居民幸运地成为我国第一批居民身份证的持有者。
而在此之前,我国公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
“外出住宿要介绍信,领取汇款要介绍信,就连坐火车买软卧车票也要有介绍信。”作为我国第一位领到居民身份证的公民,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回忆说,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证明“身份”都是一件困难繁琐的事。
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和基层工作总队办公室副主任陈一心自参加工作伊始,就扎根人口管理工作岗位,职业生涯历经了身份证从无到有、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的全过程。
他说:“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用作证明公民身份的证件有工作证、介绍信、户口簿等,但工作证、介绍信种类繁杂,既没有统一格式,也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不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一般法律效力,还容易伪造、顶替,被不法分子利用。至于户口簿,一户一本,携带不便,没有照片,无法做到人证统一认证。”
彼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社会经济愈发活跃,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公安部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出台统一的身份证明提上日程。
图为:上个世纪80年代,民警为呼吁市民领取第一代身份证而绘制的宣传画。
1984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我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揭开了居民户口证件化管理的序幕。
1984年、1994年、1996年、1999年……在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和基层工作总队办公楼的文化长廊里,记者见到了不同年份制作的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它们均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证是用手工填写的。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有效期。
图为: 民警正在手工制作第一代身份证
“别看第一代身份证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但制作程序繁琐,全部需手工完成,要经过填写、校验、过塑等16道复杂的工序,平均制作周期需要60天。”陈一心指着当年制作身份证的铅字打印机和过塑机的老照片说,伴随着打印机的出现,铅字打印代替了手工填写,后来又发展到使用286、386电脑……科技的进步节约了大量时间和人力。
焕新——第二代身份证内置芯片第一代身份证虽然比过往的介绍信进步了许多,但也存在着制作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信息辨识效率低,防伪措施弱等问题。为此,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抽调全国各地一线业务骨干,牵头组建全国颁发第二代身份证领导小组,陈一心作为业务专家成为其中一员。
经过一年多的论证、研制,生产工艺更加先进,制作精良、内置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正式走进大众的生活。
2004年5月16日上午,北京市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首发仪式在东城区六十五中学的礼堂内举行。当天,东城区1300名居民拿到了北京市首批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位7岁男孩。
“坐飞机、住旅馆都要用到身份证,比带着户口簿方便多了。”当时,这位小男孩自豪地说。他的母亲耿女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为儿子申领身份证是为了让他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走到哪里都记得自己是中国公民”。
“新一代的身份证在技术层面有了质的飞跃。”陈一心说,第二代身份证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制作,具备视读和机读两种功能。证件表面采用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证件内置智能芯片,“就算有人伪造,即使能造出‘模样’,也难以复制‘心脏’”。
在第二代身份证的生产车间里,从电脑自动排版到膜打印机、层压冲切机、电写入机,身份证的“出炉”几乎实现了全自动化。“出炉”后,还有专门的分拣机,自动读取证件芯片中的信息,将身份证按设置好的受理点分拣出来。
陈一心兴奋地介绍说,如今一套流水线设备一天能制作出上万张身份证,效率大大提高,办证时间也从过去的60个工作日缩减到现在的10个工作日。
“警察同志,我父亲今年快90岁了,行动不便,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为他补办身份证。”2020年9月的一天,一个电话打进了北京市公安局。原来,89岁的童大爷在医院看病期间不慎将身份证丢失,导致无法办理医保等手续。童大爷行动不便,无法到派出所照相、补办身份证,这着实让他的儿子犯了愁。
得知情况后,属地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北太平庄派出所民警专程上门为老人补办身份证。“我们让老人坐在床上,帮他整理衣服、梳头、摆正姿势、拍照,并采集指纹等信息。”民警说,只用了几分钟,信息采集和登记工作就完成了。民警告诉老人,等证件办好后会第一时间送到,老人激动地拉着民警的手连连致谢。
对于户籍民警来说,像这样的故事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陆续推出多项便民举措,比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残疾人上门办理身份证;每年中考、高考季,24小时为考生提供补办身份证加急服务;每年开学季,去高校集中为大学生办理身份证等。
此外,公安机关为群众办理居民身份证提供相片“多拍优选”服务,受到普遍欢迎。自2018年年底这项服务实施后,群众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如果对拍摄的相片不满意,可以申请重新拍照3次,从中优选满意相片。同时,对于办理过居民身份证的群众,两年内再次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时,可以使用原相片信息办理,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居民身份证相片的满意度。
优化——App自助申领电子身份证走进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东风派出所,在窗明几净的户政大厅内,身份证自助申办和自助发证终端前群众络绎不绝。
图为:身份证24小时自助办理机
在这里,群众通过智能语音提示,进行输入信息、拍摄照片、采集指纹等操作就可以独立完成一整套申办流程。陈一心告诉记者,像这样24小时“不打烊”的身份证自助申办终端,目前在北京市共有92个。
正如陈一心所言,近年来,公安机关围绕人民群众对居民身份证服务管理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紧密结合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接连推出创新服务举措,不断优化居民身份证服务体验,让群众办证更加便利、证件使用更加安全。
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决策部署,2017年,公安部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在已建成覆盖全国人口相关资源库的基础上拓展应用,建成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丢失招领信息系统,各地户籍派出所和户政办证大厅直接接入系统,为长期外出工作、学习、生活的群众就近办理居民身份证换补领提供便利。
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当地流动人口数量、分布等实际情况,就近设立居民身份证跨省异地受理点2.6万个,设立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窗口3.8万个,方便群众在居住地就近办理居民身份证业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探索推出户政业务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服务,为群众提供居民身份证业务咨询、预约办理、证件到期提醒等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少跑快办、网上通办”需要。
“科学技术为新时代人口管理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目前,北京市公安机关在身份证管理方面的全新探索——电子身份证,已正式推出。群众在“北京通”App中可以自助申领获取电子身份证。在北京市政务工作大厅的各个服务窗口,持此证便可办理业务。随着这项工作的持续深化推广和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在不久的将来,群众通过电子身份证还可以享受更为便利的“一网通办”。
30多年来,陈一心经手办理的身份证不计其数,他说,薄薄的身份证,在方寸之间记录了我国社会精细化管理和便民服务的巨大提升,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变迁,还将陪着我们继续迈向新的征程。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一代身份证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来源:法治日报
原标题:居民身份证:方寸之间尽显为民情怀 从我国制发第一张身份证说起
上个世纪80年代,民警为呼吁市民领取第一代身份证而绘制的宣传画
长85.6mm,宽54mm,厚0.9mm。
一张小小的居民身份证,于方寸之间承载着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的重要使命,早已融进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感受便利的同时,居民身份证制度缘起何时?历经了哪些变迁?未来又将迎来怎样的创新升级?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进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和基层工作总队,探寻方寸之间背后的光影流转和公安机关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
立制 手工完成第一代身份证时间的指针拨回1984年8月30日傍晚。
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文化部宿舍大院内挂满彩灯,我国首批居民身份证颁发仪式在这里举行,380名居民幸运地成为我国第一批居民身份证的持有者。
而在此之前,我国公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
“外出住宿要介绍信,领取汇款要介绍信,就连坐火车买软卧车票也要有介绍信。”作为我国第一位领到居民身份证的公民,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回忆说,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证明“身份”都是一件困难繁琐的事。
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和基层工作总队办公室副主任陈一心自参加工作伊始,就扎根人口管理工作岗位,职业生涯历经了身份证从无到有、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的全过程。
民警正在手工制作第一代身份证
他告诉记者,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用作证明公民身份的证件有工作证、介绍信、户口簿等,但工作证、介绍信种类繁杂,既没有统一格式,也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不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一般法律效力,还容易伪造、顶替,被不法分子利用。至于户口簿,一户一本,携带不便,没有照片,无法做到人证统一认证。
彼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社会经济愈发活跃,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公安部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出台统一的身份证明提上日程。
1984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我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揭开了居民户口证件化管理的序幕。
1984年、1994年、1996年、1999年……在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和基层工作总队办公楼的文化长廊里,记者见到了不同年份制作的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它们均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证是用手工填写的。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有效期。
“别看第一代身份证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但制作程序繁琐,全部需手工完成,要经过填写、校验、过塑等16道复杂的工序,平均制作周期需要60天。”陈一心指着当年制作身份证的铅字打印机和过塑机的老照片对记者说,伴随着打印机的出现,铅字打印代替了手工填写,后来又发展到使用286、386电脑……科技的进步节约了大量时间和人力。
焕新 第二代身份证内置芯片第一代身份证虽然比过往的介绍信进步了许多,但也存在着制作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信息辨识效率低,防伪措施弱等问题。为此,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抽调全国各地一线业务骨干,牵头组建全国颁发第二代身份证领导小组,陈一心作为业务专家成为其中一员。
经过一年多的论证、研制,生产工艺更加先进,制作精良、内置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正式走进大众的生活。
2004年5月16日上午,北京市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首发仪式在东城区六十五中学的礼堂内举行。当天,东城区1300名居民拿到了北京市首批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位7岁男孩。
“坐飞机、住旅馆都要用到身份证,比带着户口簿方便多了。”当时,这位小男孩自豪地说。他的母亲耿女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为儿子申领身份证是为了让他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走到哪里都记得自己是中国公民”。
“新一代的身份证在技术层面有了质的飞跃。”陈一心说,第二代身份证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制作,具备视读和机读两种功能。证件表面采用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证件内置智能芯片,“就算有人伪造,即使能造出‘模样’,也难以复制‘心脏’”。
在第二代身份证的生产车间里,从电脑自动排版到膜打印机、层压冲切机、电写入机,身份证的“出炉”几乎实现了全自动化。“出炉”后,还有专门的分拣机,自动读取证件芯片中的信息,将身份证按设置好的受理点分拣出来。
陈一心兴奋地介绍说,如今一套流水线设备一天能制作出上万张身份证,效率大大提高,办证时间也从过去的60个工作日缩减到现在的10个工作日。
“警察同志,我父亲今年快90岁了,行动不便,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为他补办身份证。”2020年9月的一天,一个电话打进了北京市公安局。原来,89岁的童大爷在医院看病期间不慎将身份证丢失,导致无法办理医保等手续。童大爷行动不便,无法到派出所照相、补办身份证,这着实让他的儿子犯了愁。
得知情况后,属地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北太平庄派出所民警专程上门为老人补办身份证。“我们让老人坐在床上,帮他整理衣服、梳头、摆正姿势、拍照,并采集指纹等信息。”民警说,只用了几分钟,信息采集和登记工作就完成了。民警告诉老人,等证件办好后会第一时间送到,老人激动地拉着民警的手连连致谢。
对于户籍民警来说,像这样的故事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陆续推出多项便民举措,比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残疾人上门办理身份证;每年中考、高考季,24小时为考生提供补办身份证加急服务;每年开学季,去高校集中为大学生办理身份证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自身权利意识的增强,群众对本人居民身份证相片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公安机关为群众办理居民身份证提供相片“多拍优选”服务,受到普遍欢迎。自2018年年底这项服务实施后,群众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如果对拍摄的相片不满意,可以申请重新拍照3次,从中优选满意相片。同时,对于办理过居民身份证的群众,两年内再次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时,可以使用原相片信息办理,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居民身份证相片的满意度。
身份证24小时自助办理机
优化 App自助申领电子身份证近日,记者走进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东风派出所,在窗明几净的户政大厅内,身份证自助申办和自助发证终端前群众络绎不绝。
在这里,群众通过智能语音提示,进行输入信息、拍摄照片、采集指纹等操作就可以独立完成一整套申办流程。陈一心告诉记者,像这样24小时“不打烊”的身份证自助申办终端,目前在北京市共有92个。
正如陈一心所言,近年来,公安机关围绕人民群众对居民身份证服务管理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紧密结合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接连推出创新服务举措,不断优化居民身份证服务体验,让群众办证更加便利、证件使用更加安全。
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决策部署,2017年,公安部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在已建成覆盖全国人口相关资源库的基础上拓展应用,建成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丢失招领信息系统,各地户籍派出所和户政办证大厅直接接入系统,为长期外出工作、学习、生活的群众就近办理居民身份证换补领提供便利。
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当地流动人口数量、分布等实际情况,就近设立居民身份证跨省异地受理点2.6万个,设立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窗口3.8万个,方便群众在居住地就近办理居民身份证业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探索推出户政业务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服务,为群众提供居民身份证业务咨询、预约办理、证件到期提醒等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少跑快办、网上通办”需要。
“科学技术为新时代人口管理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在采访的最后,陈一心拿出手机点开“北京通”App,向记者展示了一项北京市公安机关在身份证管理方面的全新探索——电子身份证。
他说,目前群众在“北京通”App中可以自助申领获取电子身份证。在北京市政务工作大厅的各个服务窗口,持此证便可办理业务。随着这项工作的持续深化推广和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在不久的将来,群众通过电子身份证还可以享受更为便利的“一网通办”。
30多年来,陈一心经手办理的身份证不计其数,他说,薄薄的身份证,在方寸之间记录了我国社会精细化管理和便民服务的巨大提升,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变迁,还将陪着我们继续迈向新的征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一代身份证哪一年作废的,一代身份证什么时间实行的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