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之而不及
大家好,由投稿人阮雯来为大家解答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之而不及这个热门资讯。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之而不及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无过什么意思
老祖宗留下的一句话:“小人无过,君子常错。”很多人认为,小人精明,会事先规避过错,所以小人无错;君子老实,做的事多,所以错误也多。这样理解是不正确的。
之所以“小人无过,君子常错”,指的是在一件事情时,在人际交往时,出现的缺陷、过错和不足,小人往往会立即把过失推给别人,让别人当“替罪羊”,所以自己就没有过错了。而君子坦荡,主动反省自己,不会怪罪他人,勇于承担过失,所以君子常常会有过错。
生活中这样的小人比比皆是。然而让人难过的是,大多数人却很默认或者许可这种“小人”做法,并有意无意去尝试,认为这是一种高明的混社会的“高招”。对君子勇于“常错”的行为当成了“笨”。这主要是源于掌握了话语权的人,缺乏一双慧眼,难以识别。或者掌握话语权的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在面对过失的时候,小人必会受到人们的唾弃,君子修身自好,定会得到应有评价。但还有一种更好的处理方式,彰显出高人一等的眼光和智商。
道家文化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没有完全的对,没有完全的错。即使出现了一个错误,这也是相对的,是站在不同的立场、源自不同的条件出现的。高明的人,会根据过失的特点和当下的条件,把不利的一面掩盖起来,发扬有利的一面,从而实现让不足和过失转化为积极的效果。
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国领导的联军武器装备优于我们。我们有着明显的不足。但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我们不足中的长处。在规避敌人的飞机、大炮的威力时,我们采取了“近战”的方式,这样就实现了面对成的近距离战斗。类似的例子还有夜战、坑道战等等,这样的例子随手可取。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高明的做法。在出现过失和不足的时候,既没有必要吵吵着找人担责,也不需要羞愧自责,而应该积极的寻找有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转不利为有利,创造条件弥补和挽救,继续达到预期的目标。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声明原创。
2020年9月22日
无过便是功
作者:张钢
今年暑期档,以《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为代表的国产新片爆款频出,市场明显呈现出档期效应强的特点。8月以来,本已火爆的市场再添“破圈之作”。《孤注一掷》点映3天便拿到超5亿元票房,在业界引发巨大争议──将点映扩大为正式公映,有违公平公正原则。
点映,是电影行业宣发的常见策略,通常是在一部电影正式上映前一周左右,指定区域和时间段进行小规模放映,目的是为了口碑营销,希望通过好评扩散引起更多观众的兴趣。尽管这个“小规模”并没有具体界定,但长久以来,电影宣发从业者一直遵循着不超过10个城市、每天一到两场的不成文规定。
《孤注一掷》带来的争议即由此产生。首先,片方给出的时间窗口很长,14时至21时长达7个小时,涵盖了全天的黄金时间段;其次,就是在全国各地均举办了点映场。由于该片事先以短视频形式发布各种预告,吸引了观众,在距离正式公映前一周的8月5日开启点映,当日拿到15.4%的排片,票房达1.72亿元;次日,排片占比升至21.3%,日票房近2.2亿元;第三天,累计票房5.37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点映票房总冠军。眼见点映活动被安排成正式上映,严重挤压了其他在映片目的排片空间,片方只得宣布影片提档至8月8日(点映第四天)正式上映。
提档上映并未平息其“抢跑”带来的负面效应。电影宣发首先会公布定档日期,这个定档不光是片方和观众的约定,也是其他电影选择上映期的重要参考。选择定档后,片方采用的点映方式只适合小规模,如果其排片影响到正式上映的影片,就显然超出了点映范畴。
点映本无过,但需讲规则。《孤注一掷》的点映活动并不过分,但打着点映的幌子,享受着点映的红利,实际上按照正式上映进行排片,违反了契约精神,扰乱了市场秩序,挤压了其他正式放映影片的排片份额。从短期效应看,是好作品赢得了市场,但从长远看,点映期间的大规模上映不应归为“正常的市场行为”,如不加以警示,必然会被后来者效仿,有失公平与公正,导致规则被打破,造成恶性竞争,影响到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张钢)
来源: 天津日报
无过滤嘴香烟
25日下午,《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足协致歉声明中的成语误用,以及明星微博出现的知识差错,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成孔子的话等。具体有以下十大差错。
足协致歉声明中的成语误用
以“差强人意”表示让人不满意。
2019年11月,中国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负于叙利亚队。赛后,中国足协通过微博为中国男足的糟糕表现向球迷致歉:“中国男足表现差强人意,令广大球迷倍感失望,中国足协对此深表歉意!”其中误将“差强人意”当作“让人不满意”用了。
差(chā):略微;强:振奋。“差强人意”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明星微博中的知识差错
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成孔子的话。
2019年11月,某演员宣布离婚,发微博称自己是一个“普通女人”,还说“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已有辞书收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条目,用例大约出现在明清时期,意思是:常人不是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其出处可追溯到《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语。
干支纪年中的用字错误
“己亥”误为“已亥”。
2019年是农历己亥年,“己亥”在使用中常被误为“已亥”。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中有“己”没有“已”,干支纪年中只有“己亥”年而没有“已亥”年。
还有将“2019年己亥年”误为“2019年乙亥年”的。干支纪年中确实有“乙亥”年,但2019年不是。
科技新闻中的词形错误
“挖墙脚”误为“挖墙角”。
2019年8月,华为发布操作系统“鸿蒙”,并许诺了众多优惠,力邀安卓应用程序开发者为鸿蒙效力。媒体一时调侃:这是在“挖安卓的墙角”。其中“墙角”是“墙脚”之误。
墙角是指两堵墙相交接所形成的角;墙脚则指墙基。墙角被挖开对墙体损害有限,但墙脚被挖整堵墙就会坍塌。因此,汉语词汇系统中有“挖墙脚”,而无“挖墙角”。“挖墙脚”即拆除墙基,比喻从根本上加以破坏。
影视新闻中的用词错误
“主旋律”误为“主弦律”。
2019年国庆期间,《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三部主旋律影片集中上映,获得广泛好评。相关新闻中,“主旋律”常误为“主弦律”。
“旋律”通常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指多声部音乐作品中的主要曲调,现在也用来比喻基本的观点、主要的精神。“旋律”不能写作“弦律”,“主旋律”也不能写作“主弦律”。
经贸新闻中的不规范用字
“鲇鱼”误为“鲶鱼”。
2019年11月,美国确认中国鲇鱼监管体系与美国等效,中方表示欢迎。相关报道多将“鲇鱼”误为“鲶鱼”。
鲇鱼,头扁平,口宽大,体表无鳞,多黏液,过去也作“鲶鱼”。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实施,确定“鲇”为规范字,而其异体字“鲶”未收入表中。此后,将“鲇鱼”写成“鲶鱼”就是不规范的了。
司法新闻中的词语误用
“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
2019年10月,大连一名10岁女孩惨遭杀害,凶手蔡某因不满14周岁,依法不追究刑责。有媒体报道:蔡某行为素有不端,其父母虽有察觉却“不以为然”,未加严管,最终导致恶性事件。其中“不以为然”是“不以为意”之误。
“不以为意”指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以为然”指不认为他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父母不重视孩子的不良行为,应用“不以为意”。
环保新闻中的用词错误
“禁渔”误为“禁鱼”。
2019年年初,多部委联合印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对长江流域分阶段实施禁捕做了规定。在相关报道中,部分媒体把“禁止捕鱼”说成“禁鱼”,混淆了“鱼”和“渔”的区别。
“鱼”是名词,即鱼类;“渔”是动词,即捕鱼。“禁渔”是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在一定时期或一定水域内禁止捕捞,不能写成“禁鱼”。
波音坠机事件中的用语错误
“令人堪忧”。
2019年3月,埃塞俄比亚一架波音737-8飞机发生坠机空难,举世震惊。不少媒体报道:波音飞机的安全性“令人堪忧”。“令人堪忧”是病态结构。
“堪”指值得;“堪忧”指值得担忧,意即令人担忧。因此,可以说“波音飞机的安全性堪忧”,也可以说“波音飞机的安全性令人担忧”。
相关新闻中的词语误用
“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
对于美国无端挑衅的“霸凌主义”行为,我方曾用“令人不齿”一词予以抨击。相关报道常将“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
“齿”本指牙齿,引申指并列;“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鄙视。“不耻”指不以为有失体面,如“不耻下问”。对美国的挑衅行为表示鄙视,应用“令人不齿”。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张天宇
编辑丨杜显翰
无过错侵权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的区别
【光明论坛·温故】
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古人说:‘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应该看到,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如果不严加防范、及时整治,久而久之,必将积重难返,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管涌就会沦为大塌方,甚至可能酿成全局性、颠覆性的灾难。”
“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语出宋代政治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系唐朝宰相陆贽上疏唐德宗中的一句话:“是则圣贤之意较然著明,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盖为人之行己,必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耻过而遂非;迁善则其德日新,遂非则其恶弥积。”指的是不犯过错并不是真正的可贵,可贵的是有了过错能够改过自新,只有改过自新者才是真正的智者。在此基础上,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了“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的理念。作为活生生的人,终生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要害怕犯错,犯错也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关键是犯了错以后能够端正态度,勇于承担,并积极自我改正,这就是进步,就是提高,并最终实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评价颜回时曾说:“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何为“不贰过”,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知过,但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做错了事却不知道。二是改过,知过后勇于及时改正,以后也不会再犯同样的过错。《易经》曾云“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一个人最高尚的品德就是每一天都有新的进步,而“日新”的基础就是无“贰过”。人们常说“改过自新”,即改了“过”之后就是一个崭新的“自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过“自我革命”获得了新生。而对“无过”来说,其并不是一种“贵”,因为“无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作为、少作为表现,是一种怠政、懈政行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如果没有了“行”,那“知”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无过”并不是一种值得炫耀的行为,相反却是一种“耻”的表现。“有过”不可怕,只要能改,“无过”最可怕,因为“无知”。
中国传统文化对“过”和“改”有着深刻的认知与阐述,并对“改”给予了极高评价,不论是《左传》提出的“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还是南宋思想家陆九渊强调的“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都彰显了对自我修身文化的一种赞扬。这种文化的传承对共产党员来说,就是“自我革命”的现实实践,因为人作为客观存在,在发生社会行为时,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够完全遵循规律,但当发现自己的行为出现差错时,能够及时改正,回到正确的轨道,就是难能可贵的,所谓“改过无吝”。
“吾日三省吾身”是人们一直推崇的修身方式,“省”的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通过“省”来直击我们心灵深处的痛点,因为只有意识到了自身问题,才有可能去改正。我们经常说要超越自我,其关键环节就在于通过坦诚面对思想深处的缺点、不足,检视自身差距,把“省”到的“过”予以改正,最终实现自身认识和行为的脱胎换骨。
当前,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的态度检视自身,勇于自我革命,因为这不但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只有通过自我革命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才能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自我革命,做到“知行合一”,做到真抓实干,在狠抓落实中践行自己的使命,才能把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消弭于萌芽之中。
“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道出了自我革命的真谛所在。我们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就在于能够长期坚持自我革命,因为自我革命是一个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能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才能使我们党不断得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伟凯,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之而不及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