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保护声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
大家好,由投稿人邹霖嘉来为大家解答个人隐私保护声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这个热门资讯。个人隐私保护声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隐私保护法
近日,新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网络暴力事件,再次引起了大家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一个未成年人,只是因为不满互联网上一名网友对某位韩国明星的评论,于是就在社交媒体,公开了包括该名网友在内的多名网友的隐私信息,包括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单位信息等等;而该名未成年网友,也遭到了同样的对待。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开盒挂人”的情况?这些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我们又该怎样为公民的个人信息,再加一把安全“锁”?
成本低、产业化、链条长!“开盒”背后已形成专业黑灰产业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为什么指定一个人的名字,就能够“开盒”把对方的信息给调取出来,甚至能把五年时间的个人信息非常精准地调出来?
如果说以前的“人肉搜索”更多的是个人之间泄私愤,现在“开盒”乱象的背后,其实已经有了一条链条很长的黑灰产业链,形成了一套商业模式,前端成本也不高了,有些情况下,可能几百块钱就可以开一个“盒”。目前“开盒”乱象,整个呈现出的是成本低、产业化、链条长的特点。
受害者也可能会成为施害者?如何看待“开盒”乱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以前我们更多讨论关注的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开盒”,这种情况可能会对他们所造成的身心损害,因为未成年人在认知方面,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形成过程当中,特别是低龄未成年人,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但现在我们发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有的未成年人也学会了“开盒”,受到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后,他们也会认为这是一种发泄情绪,攻击他人的一个方式。同时我们也发现,“开盒”的技术,听起来好像是需要一个犯罪集团才能完成的事,现在已经变成简单到小孩子都能去使用技术,门槛真的是非常低了。这对于未成年人造成的侵害,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而且现在未成年人参与到一些“饭圈”中,网暴变成集体行为,也是产生“开盒”现象背后的一个原因。
“开盒”者,要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对于“开盒”这个行为,无论是从侵犯个人信息的角度,还是网络暴力的角度去看,都会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他们的合法权益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
从个人信息侵害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里规定了相关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有刑事责任,也就是会构成犯罪。
在刑事责任方面,根据《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涉及未成年人违法“开盒”,如果未成年人的年龄很小,即使不用去承担刑事责任,相应的民事责任也将由监护人来承担。
个人隐私信息何以被泄露?又该如何从源头打击治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开盒”背后的黑灰产业链,这么多年我们不停地打击,它也在不停地通过新技术迭代出新。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原因,既有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存量数据库的泄露,也有新信息的泄露,包括通过现场即时数据捕捉和搜寻而来。另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有可能是来自黑客索取,通过技术手段,将不同的数据库叠加起来,或者进行“碰撞”产生。
还有一种可能是某些单位、机构组织内部有“内鬼”,否则怎么能够精准得到一些个人公共服务的数据?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又会对信息进行加工,而且是在海外通过技术或工具加工,这也是打击治理上的难点之一。
而解决问题,我们也要抓住一些痛点和关键点,比如对加大对黑客的打击,对单位内部数据安全也要加强保护措施,揪出内鬼之后严惩。同时,我们对公开场合能够看到的一些现象,也要进行严厉打击,比如有人公开叫卖,公开去征集“开盒”,在这个过程中把全链条的打击措施建立起来。
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怎么办?法律已相对完备,重点是如何落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现在我们国家相关的法律体系,包括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以及一系列配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实施,我国信息安全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相关技术标准也已经比较完备了,个人信息相关的基本规则包括责任也都非常明确规定出来了。
治理方面,更重要的是实施落实中的难点,比如涉及数据保护的技术标准,要能够有一套完整的评估程序,去确定企业到底有没有做到。另外,对于比较严重的黑客攻击,包括内鬼泄露数据,这些年技术和犯罪方式也在不断迭代更新,如何针对这些规律去精准打击,并且加大打击力度,这是接下来我们需要重点去推进的工作。
来源: 央视新闻
个人隐私保护法十五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隐私泄露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在日常生活中
个人隐私的暴露
潜藏于许多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
这些细节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
然而,正是这些
却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源头
对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1
存储与照片访问权限
在移动应用生态中,应用请求存储权限是一个敏感且重要的问题。这种权限请求通常旨在让应用能够访问用户设备上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照片、视频、个人文档、下载的文件等。
然而,这种访问权限如果被滥用或恶意利用,就可能对用户造成严重的隐私和安全风险。
防护建议
在安装应用时,仔细审查其请求的权限,确保仅授予必要的存储访问权限;使用手机的安全设置,对敏感文件进行加密,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2
位置信息权限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位置信息被频繁地收集和记录。
位置数据的泄露可能暴露用户的日常活动轨迹、个人习惯。更为严重的是,位置数据的泄露还可能被用于不法目的,如针对性的营销骚扰、保险欺诈或更严重的犯罪活动。
防护建议
在位置权限中仅开启模糊定位权限,避免暴露精确的位置信息;仅在应用功能确实需要时授予位置权限,并选择“仅在使用应用时”提供位置信息的选项;在手机设置中,定期审查并管理应用的位置权限,及时撤销不再需要的权限。3
不安全的网络连接
公共Wi-Fi的便捷性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公共Wi-Fi网络通常缺乏加密保护,黑客可以轻松截取用户在网络上的数据传输,从而获取敏感信息。
尤其是在进行网购、网上银行等操作时,使用不安全的网络连接风险更大,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中间人攻击,截取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口令。
防护建议
日常应避免使用公共Wi-Fi进行敏感操作,如网购等。如果必须使用公共Wi-Fi,则尽量不传输敏感信息,特别是涉及个人账户、口令及隐私方面的信息,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4
社交媒体的不当使用
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照片、位置、日常动态等,都会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不法分子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公开信息,获取用户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从而进行精准的诈骗活动。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家庭度假照片,可能会暴露家庭成员的具体行踪。
防护建议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时要保持谨慎,不要公开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定期检查隐私设置,确保只有信任的人可以看到你的个人资料和动态。例如,在分享旅行计划时,让亲密的朋友和家人知道即可,而不是向所有人公开。(来源:公安部网安局)
责任编辑:朱锦翔
注意个人隐私保护
【你的隐私可能被窃取,8招教你保护个人信息!】长知识智能音箱、充电宝、监控摄像头…你知道吗?这些常见事物,都可能窃取我们的隐私。每天上网的你,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吗?8招教你保护个人信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个人隐私保护协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隐私泄露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在日常生活中
个人隐私的暴露
潜藏于许多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
这些细节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
然而,正是这些
却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源头
对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1
存储与照片访问权限
在移动应用生态中,应用请求存储权限是一个敏感且重要的问题。这种权限请求通常旨在让应用能够访问用户设备上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照片、视频、个人文档、下载的文件等。
然而,这种访问权限如果被滥用或恶意利用,就可能对用户造成严重的隐私和安全风险。
防护建议
在安装应用时,仔细审查其请求的权限,确保仅授予必要的存储访问权限;
使用手机的安全设置,对敏感文件进行加密,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2
位置信息权限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位置信息被频繁地收集和记录。
位置数据的泄露可能暴露用户的日常活动轨迹、个人习惯。更为严重的是,位置数据的泄露还可能被用于不法目的,如针对性的营销骚扰、保险欺诈或更严重的犯罪活动。
防护建议
在位置权限中仅开启模糊定位权限,避免暴露精确的位置信息;
仅在应用功能确实需要时授予位置权限,并选择“仅在使用应用时”提供位置信息的选项;
在手机设置中,定期审查并管理应用的位置权限,及时撤销不再需要的权限。
3
不安全的网络连接
公共Wi-Fi的便捷性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公共Wi-Fi网络通常缺乏加密保护,黑客可以轻松截取用户在网络上的数据传输,从而获取敏感信息。
尤其是在进行网购、网上银行等操作时,使用不安全的网络连接风险更大,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中间人攻击,截取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口令。
防护建议
日常应避免使用公共Wi-Fi进行敏感操作,如网购等。
如果必须使用公共Wi-Fi,则尽量不传输敏感信息,特别是涉及个人账户、口令及隐私方面的信息,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4
社交媒体的不当使用
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照片、位置、日常动态等,都会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不法分子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公开信息,获取用户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从而进行精准的诈骗活动。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家庭度假照片,可能会暴露家庭成员的具体行踪。
防护建议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时要保持谨慎,不要公开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
定期检查隐私设置,确保只有信任的人可以看到你的个人资料和动态。例如,在分享旅行计划时,让亲密的朋友和家人知道即可,而不是向所有人公开。
来源:公安部网安局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个人隐私保护声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