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兵要验几次才不用验,验兵要验几次身体合格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秦菲

验兵要验几次才不用验,验兵要验几次身体合格

大家好,由投稿人秦菲来为大家解答验兵要验几次才不用验,验兵要验几次身体合格这个热门资讯。验兵要验几次才不用验,验兵要验几次身体合格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验兵要验几次多长时间

我们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把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的过程,叫做“验兵”。其意思有这么几点:一是目测;二是体检;三是定兵政审;四是家庭走访。能闯过这“四关”的小伙子,才能算是验上兵了。1978年冬天我去“验兵”时,因为体重不够,差一点被刷下来,后经“行家”当场指点,当兵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那个年代每到征兵季节(冬季或春季),各村大队书记或民兵连长,本着自愿的原则,通知到本村每一个适龄青年,按照公社武装部(征兵办)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去“验兵”。

1978年冬天,发小送我们入伍合影留念

第一关是“目测”。一般是以公社为单位,十几个村为一组,在中学操场进行。当时我们公社有七十三个大队(村),想当兵的有三百多人,光完成目测这一个项目,就得花费两天的时间。武装部干事按照各村报上来的花名册点名,将二三十个人划为一拨,成一字型站在操场跑道上,挨个看貌相。五官长的不端正的,当场就被刷下来了。然后再集中每拨剩下来的人,围着操场齐步、跑步走,“八字脚、O型腿”和腿脚稍微有毛病的人,又被淘汰下来不少。几轮“目测”下来,最后还剩下不到二百人左右。在过这一关时,自我感觉相貌堂堂,在学校时酷爱体育课,身型瘦弱些,喜欢打篮球,所以非常顺利过“关”。

第二关是“体检”。这个项目是由“县征兵办”,按照行政区划,把全县几个公社目测合格的人,分别指定到几个中心公社卫生院集中进行体检。各科室主检大夫,也都是县里抽调的各医院的专科医生。为了方便半夜采血,检验有无“丝虫”,所有参检人员必须在当地学校宿舍里住一晚上。在体检这一关中,身体不合格的很多,而且大部分是感冒、血压高和体重不够。记得当时我体检时,血压、听力、视力都合格,但是在称体重时遇到出了问题。陆勤义务兵的身体条件是,身高必须在155厘米以上,我身高175厘米,没有问题;体重必须在45公斤以上,我体重却只有44公斤,连着称了好几次,就是差二斤!主检医生看到我急得一头汗、甚至要哭的样子,起了怜悯之心,悄悄告诉我:“小伙子你别着急,体检表先放在我这里。你回去多喝些温开水,再来试试看吧。”我曾听说过喝水后,可以短时间增加体重,因为水本身有一定的重量。我马上跑到附近一家住户,喝了一大水瓢凉水。嘿,别说还真管用,再一过秤还多了半斤呢……我们公社一起来的近二百人,全部过关的不到百人了。

第三关是“定兵政审”。那个年代,部队规模庞大,有几百万兵员。只要前“两关”过来了,一般情况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能够参军入伍。当时武装部定兵的原则是:烈军属伤残军人的子女优先;家庭劳动力多的优先;家庭生活困难的优先。在那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上学、招工和参军,是烈军属、伤残军人和贫下中农优先的事情,家庭出身不好(地富反坏右)的子女,想都不要想。我有一个发小,曾祖是地主,我们平常在一起玩、啦闲呱,只要涉及到这方面的事,尤其是我无意之中提及当兵的事,他马上转移话题,唯恐避之不及。所以说,当时凡是参加“验兵”的人,都是根红苗正的农家子弟。我家庭出身是贫农,在政治上没有问题,因此大队书记直接把政审表送到我家,让我按照要求自己填写。那个时候的人憨厚、诚实,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实事求是。几十年后,偶然看到当年的政审表,有些话语填写的很幼稚,令人捧腹。

第四关是“家庭走访”。这一关不算是很重要,只要“前三关”没有问题,这个兵就基本当定了。因为如果父母不同意去当兵,你第二、三轮也就不可能参加了。所以说带兵干部家庭走访,也就是个形式、走过场而已。我参军入伍时,带兵干部就没有到我家进行家访。其实对新兵来说,家访不家访无所谓,因为家访的带兵干部,把新兵带到部队后,能再见到他们面的概率很小,甚至根本就没有。那一年,我们公社一共验上了73个兵。

1979年新兵训练结束后,在永靖县城战友合影留念

验兵要验几次的

许三多之所以能当上兵,一方面他的母亲临终前留下遗言,生儿子一定得去当兵。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父亲许百顺的坚持,以及碰到了一个身世类似,极具同情心的史今。

虽说史今冷静下来之后,也拍着脑袋懊恼,但已经答应了人家许百顺,也就只能苦笑了。

当然,史今答应许三多的入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太可怜,想拯救总被骂的他。更重要的是,他也看出了许三多具备当兵的潜质,这不仅仅因为许百顺说他听指挥。更是因为许三多聪明好学,诚实善良,以及超强的记忆力和强悍的体力。

可是,为什么有了史今的眷顾,许三多在新兵连的表现却如此之差呢?

杨角风谈《士兵突击》系列文章第2期:自律又刻苦的许三多,为什么在新兵连的表现如此之差?

一、

许三多得到史今承诺,确定能当兵之后,理应高兴的他,心里却有种说不上来的滋味。

一方面,从许三多的内心来讲,他并不想当兵,而更想继续读书。这一点,他不仅对老爹许百顺讲过,也对他的初中老师讲过,甚至跟史今都说过。

可惜,这个想法一说,换来的要么是一顿板子,要么就被直接无视,即使是史今听到他的想法,也仅仅是引起了共鸣而已:

“我能念完这个初中啊,那是靠扛揍扛出来的,每买一次作业本,都得拿一顿笤帚疙瘩来换!”

这也导致许三多不再坚持读高中的事,因为这个愿望在他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了。毕竟,就连自己面前看似强大的史今,他都没能念高中。

既然读高中是没啥指望了,那么当兵,对于许三多来讲,又有什么好处呢?

甭看许百顺一直讲,只要当上了兵,就等于吃上了皇粮,以后退伍还有机会包分配,并获得城镇户口,这辈子也就吃喝不愁了。

但这对于许三多来讲,这个愿望毕竟太遥远,自己也感受不到,且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真正引起他当兵欲望的,恰恰是没能读高中,而当兵的史今,说的这么一句话:

“我爸反正现在是不再打我了,岁数大了,好絮叨,动不动就爱说:哎呀,老四,是咱老史家最有出息的啦!”

对,这个结局才是此时仍然挨揍,仍然被骂是龟的许三多,最迫切的需求。

二、

所以,当史今终于趁着酒劲说出,要了许三多,并不再允许许百顺再打自己的兵后,许三多是有点恍惚的。

这种感觉很好,以至于他走在乡间小路上不再像以前一样低着头,并享受着来往村民的祝贺。甚至,连《士兵突击》这部剧的剧花,也就是乡间小路上背着背筐的妙龄女子,都对许三多回眸一笑。

可惜,这种美好的感觉还不到两秒钟,就被站在山坡上的成才一伙人打破了:

“许三呆!”

很多人没看懂后面的剧情,也就是许三多被二哥许二和“救了”之后,看到正在写标语的村长,随后走到其跟前,默默说了一句:

“四叔,让,让成才去吧……让成才当兵去吧,我不去了。”

结果被村长痛骂一顿,你以为你是谁啊,你想让谁去谁就去啊,军队是你家开的。随后还把他拉到正在写的标语面前,说他已经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了:

“砍树是要坐牢的,不去也是要坐牢的!”

对啊,前面许三多还很享受这种被史今挑中的感觉,怎么到这里又突然提出不想去了呢?

很简单!

因为许三多善良!

他潜意识中就认为,他们村只能有一个去当兵的,他去了,那么成才就不能去了。不然的话,为什么自己都要当兵了,全村人都高看一眼,可成才还要带人揍他呢?并且,在揍他之前,还特意问了一句:

“许三呆,听说你要当兵了?”

三、

其实,从后面成才跟许三多的关系看,他让自己的小伙伴们抓住许三多,大概也是跟过去做一个告别!

是啊,从今往后,他跟许三多都当兵了,又是一个村的,理应相互照应。而且,从成才的自我优越感来讲,他也觉得自己有义务带一带许三多。

说实在的,虽然后期的成才有点自私,但是对许三多,他确实是真心诚意的:

成才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获得了什么成就,第一个分享的人就是许三多;许三多在新兵连表现不佳,也是成才一个劲教他怎么办,虽然最后效果不佳;许三多从草原五班到团部办事,成才又是请他吃饭,又是带他参观战车、坦克啥的,这并不是炫耀,而是真心替许三多着想。

或许是因为许三多一直以来表现的都比较呆,成才根本不会把他当成对手,而是当成了朋友!

所以,我(杨角风)觉得成才在当兵离村之前,又一次让小伙伴们控制住许三多,并及时让大家起开,他要对许三多说话。大概率是要讲他们俩都要去当兵了,以后咱们就在一起了的话,只可惜被刚好路过的许二和给搅合了。

只是这个举动在许三多看来,就是自己抢了成才的名额,导致他恼羞成怒,要收拾自己。

而且,这个观念直到许三多都上了火车,并突然被成才从背后拍了一下,才转变过来:

“三呆子,吓死你了吧?”

许三多还一脸惊喜:

“你咋上来了呀?”

四、

在剧中,并没有演在火车上成才跟许三多的对话,但是在小说里,是有的。

当时新兵连的兵哭成一团,许三多更是抱着成才,俩人痛哭流涕。为此,许三多还向成才坦白,说对不起成才哥,因为他向班长打报告,说初中时成才抄过他小抄。

成才哭的更响,也向许三多坦白,说他向班长说,许三多不敢看杀猪。

当然,除了许三多担心自己抢了成才的当兵名额,而犹犹豫豫不想去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这人恋旧,对即将到来的新环境向来是恐惧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到了新兵连,分班前请求“排长”史今,希望把他跟成才分到一个班;到了草原五班,因为修路的事被团长赏识,他又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再到钢七连,就剩下他一个人了,袁朗问他要不要去A大队,他还说自己是钢七连的第4956名士兵……

就这样,本着不再被老爹骂龟,不再被老爹打,以及不再被其他人欺负的愿望,许三多终于当兵了!

不过导演也够毒的,都当兵了,还特意安排俩小混混找许百顺的麻烦。更有意思的是,即使这时候,许三多也是两腿发抖,只敢提二哥的名号,希望以此镇住那俩小混混。

仔细看剧的话,我们能看出,史今就在一边静静看着许三多如何处置这个问题。直到发现,这小子还是这么怂,且已经被小混混看破后,才不得不出手相助。

包括后面许三多又冲过来要打架,史今都是冷眼旁观,可惜,许百顺给拦住了。

五、

其实,史今多么希望许三多能硬气一把,能别这么怂,把那俩混混揍一顿啊。

而许三多这个举动,更多的则是表现给班长看,因为他发现,自己吃了瘪以后,把目光投向史今后,史今竟然故意移开了视线,表情中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神色。

包括后面火车都开动了,许三多还挣扎着要去杀了那俩流氓,史今就说了一句:

“够了,许三多!”

显然,他还是被史今看破了心思,只不过许三多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的爹竟然喊自己是儿子了,要知道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喊过。

废话就不多说了,总之,许三多就这样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光荣的士兵。

按理说,他自身条件并不差,在新兵连还有“排长”史今,和“班长”伍六一照顾,外加成才时不时过来嘱咐他一下。可为什么训练的成绩却差的可怜,不仅被高连长鄙视,连苦苦哀求的史今都留不下他呢?

确实,许三多在新兵连的这一段经历,着实让人揪心,或许导演也是故意隐藏了许三多的优点,以便于跟他后期的大爆发形成鲜明的对比。

事实上,新兵连的训练科目,并非像剧中展现的那样,只重点描述了一个队列。比如稍息、立正、原地左转、右转、往后转、齐步、正步等等。其实还有一大项是体能训练,负重、跑步,摔跤,单双杠等等。

六、

在新兵连,至少在体能、文化、意志力这三点上,许三多并不比别人差!

确实,就队列来讲,许三多比较蠢笨,一时间掌握不了技巧,容易出错。可是,新兵连后期不可能没有体能训练,以许三多的性格,他也不会藏着掖着不好好表现。

要知道,他体能好,能跑这件事,在下榕树村就已得到过史今认可的。可惜,在新兵连,高连长看不到,向来不服输的伍六一也看不到。话说,后来许三多一个人守钢七连的时候,伍六一就跑过来跟他比过跑步。毕竟作为侦查连的兵,负重越野是相当重要的一项考核指标,伍六一转士官也是靠这个转的。

其次,在新兵连,不仅仅有训练,还会穿插一些文化课学习。高连长在新兵连开训之前,就说过一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话,许三多当晚就掏出字典,去查骡子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剧中许三多掏出来的字典是皱皱巴巴的,原著书中有写,这是马老师赠给他的,封面有写——奖给初三班优秀的学生许三多!

虽然在剧中也展示过一次许三多的记忆力,可惜弄巧成拙,被罚抄三遍《保密手册》。但他在高连长面前表现了卓越的记忆力,也不是什么大错,稍加提醒便可,可惜被人为忽略了。

至于意志力,那就更不用说了,整部剧从头到尾,都在展现许三多坚定的意志力。在草原五班,人家仍然坚持天天锻炼,独守钢七连的时候,连高连长都自暴自弃,但人家没放弃,甚至最后一次演习,也是他走到了最后。

七、

即使是许三多在新兵连最不擅长,也是被高连长、伍六一多次诟病的军姿,后来也是获得过团长认可的。

当时他还问许三多,你的军姿是从哪里学的,怎么这么标准,许三多回答:

“新,新,新兵连!”

这就有问题了,许三多一个体能超级棒,连伍六一曾经跟他较量都落于下风。军姿就算一开始差,但经过新兵连三个月训练,总能达到及格分吧,毕竟后来团长都认可过。再加上,他也曾在高连长面前展现过卓越的记忆力,后来在团长面前还表现过一次,并获得了盛赞。

怎么就在新兵连表现如此之差,以至于后来回到钢七连,高连长质问史今,他身上到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价值,但凡你讲出一件来,就能留他。

史今一开始劲头还挺大,结果哼哧半天,最终挤出来一句:

“我暂时没看出来!”

要知道,后来许三多要去钢七连,三连的指导员何洪涛都一脸惊讶,舍不得他去。在原著小说中,后来的何洪涛还想挖回许三多呢,说他长跑厉害,有了他,再加上短跑的成才,都能把整个师给镇住。

那么就回到咱们的问题了,何洪涛作为新兵连的指导员,都能看出来许三多长跑厉害。那为什么,高连长、伍六一,甚至史今,都找不出许三多的优点呢?

八、

排除作者写作手法,以及导演的刻意为之,我(杨角风)觉得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还是许三多的心态出了问题。

许三多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初中毕业的他,根本就没出过门。连跟着他二哥许二和去镇上体检验兵,都被父亲美其名曰去见见世面。

因为经历的少,所以看什么都稀奇,史今去他家家访的时候,他还说:

“其实我还想读书,书里边有好多可有意思的事。”

这也导致,许三多到了连队,那里的一切对于他都是陌生的。因为陌生,所以就会紧张,一紧张,身体就不听使唤,全身发麻,军姿也就站不好了。

这一点在伍六一给许三多开小灶,专门带他练习站军姿的时候,就有体现。当时伍六一就纳闷了,你也不罗圈腿啊,怎么双腿就是并不拢呢?

许三多自己回答:

“报告班长,我也不知道咋着了,反正这腿站不直!”

而且,许三多一点都不够硬气,这一点在上火车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因为他从小就是被欺负的那个,小时候被成才他们打,他就蜷成一团,死死护着那袋方便面,任由他们打。长大了被成才他们打,同样的招式,先跑,跑不掉了,就抱着头蜷成一团。

也就是说,从小他就养成一个保护自己的习惯,,当然这种习惯的养成,小伙伴们揍他是一个因素,最重要的还是他爹,许百顺毫无缘由的动手。不说平时,单就史今来家访这段剧情,许三多就被揍了好几次。

九、

因为常挨揍,所以许三多遇到危险,第一反应就是投降,双手举过肩膀,随时护头。这也是为什么,一下火车,见到坦克开过来,他做出了那个被高连长记一辈子的屈辱投降动作。

而这个动作,其实是长期被揍的许三多,形成的条件反射!

除了换了新环境,许三多一时不太适应外,更重要的是,他严重缺乏自信!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从一开始,自己潜意识中就已经觉得做不到了。就像之前我减肥,锻炼了一段时间后,别人都能一口气跑十公里了。我一直就跑不下来,从内心就发愁,觉得能一口气跑到六七公里就是极限了。

直到某天逼着自己跑,也不去看公里数,就闷着头跑,最后一看,十一公里。

后来许三多闭着眼腹部绕杠333个,破了伍六一的记录,就足以说明问题。

同样的道理,许三多从一出生,就没被人承认过。即使,他学习还不错,马老师给过他鼓励,可一到父亲面前,又被打回原点。

所以,一到新兵连,还没开始训练呢,他就自动把高连长说的骡子,给扣自己头上了。后来又被成才说,表现差的兵去养猪,好的才能当兵摸枪给吓住了。

左思右想后,许三多就认为自己是那个要去养猪的兵,于是半夜去找史今哭诉:

“排长,我不想走!”

为此史今还开导了他一顿,说你又没犯什么大错,怎么可能会让你走呢。结果许三多吭哧吭哧,觉得即使不走,那还是不行,又来一句:

“排长,我不想去喂猪!”

十、

许三多这种不自信的表现,从始至终都贯穿着整部剧,即使到了草原五班,他明明比别人做的好了,他还在老马开导他的时候,突然冒出一句:

“我就是那条逆着跑的狗吧?”

即使后来,许三多稀里糊涂的,因为修路被团长赏识,又稀里糊涂的回到钢七连,他的这种不自信依然伴随着他。

而这种情绪的集中爆发,就是那次史今让许三多砸履带,许三多一个劲说自己不行,史今就一个劲说他行:

“班长认为你行!”

最后,见许三多还是这幅熊样子,史今很失望:

“许三多,我可失望了啊……你自欺欺人,你逃,逃避现实你……我从来我没有像现在这么难过,你知道吗?”

最后,从医务室回来后,史今将许三多从战车里拖出来,还让他抡锤。这一次说话可就难听多了,说当初根本就不想招你,是你死乞白赖的非要来。你许三多根本没有退路了,今天必须得抡锤,不抡不行!为了你,我史今跟全连的人都掰了,再这样下去,自己就得走人了。

见许三多还是不敢,史今更生气了,终于骂出了许百顺常骂的那三个字——龟**。

这下子,许三多终于抡锤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在新兵连的时候,许三多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当兵。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算是有意义的事。

其实许三多属于那种,别人必须给他指条路,并逼着他走的人。

在草原五班,他的信念就是修路,等到这次抡锤后,他的信念就是不让史今班长走,再到后来,他的信念便是不离开部队了。

可是,在新兵连,他连自己为什么来当兵都搞不清楚,也没有人告诉他具体做哪一件事,才能算表现好。这才导致,他成了一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又是背诵连长讲话吧,又是刻意去跟伍六一攀老乡,跟史今卖可怜……

这才导致了,新兵连结束后,许三多被派往了红三连五班。

当然,他被派往草原五班的事,其实还有点内幕呢,因为篇幅关系,咱们下期再谈。

好,本期的杨角风谈《士兵突击》就到这里,喜欢的朋友,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吧。

验兵要验几次血

9月9日,18岁的程政瑜终于达成了他从小的梦想。

9月9日,在坞根镇政府,程政瑜戴着母亲亲手给他别上的大红花,与其他新兵一起,即将走进部队。

这是他从小的梦想,也是父辈寄予他的殷切期望,更是从小耳濡目染的革命精神,在他心里烙下的深深信念。

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程小林

程政瑜的高祖辈程小林曾是坞根镇有名的少年英雄。

1911年出生于坞根乡寺基村的程小林,年少英勇,十五六岁时就使得一手好枪法。

有一次,程小林正在山上打猎,突然听到一声呼救声,他赶紧飞奔过去,看到一个土匪正在抢东西。程小林一边飞奔,一边朝天连开数枪。土匪以为官兵到来,拔腿就向山下逃窜。程小林一个健步飞蹿过去,当场将土匪抓获,并将他押送官府。

程小林一战成名。后在群众推荐下,不满18岁的程小林当上了寺基村义务团教练。

1928年,新婚不久的程小林参加了革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9月23日,游击队与国民党琛山保卫团打了第一仗。当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但游击队员个个奋不顾身。战斗中,程小林从战壕里挺起身,两支木壳枪左右开弓,对着敌人猛射,掩护大家撤退。终于,游击队冲出重围,向后山安全转移,得以保存实力。

从此,程小林打出了美名,被称为“赵子龙”。

1930年2月14日,游击队一名队员不幸病故,当地组织了60多名游击队员到西山下送葬,当夜有20多人住在寺基。这天夜里,一名队员在门口放哨。天将拂晓时,程小林带着两支木壳枪出来巡哨,见到放哨队员正靠在大樟树下打盹,而敌人已经到达樟树堂,正朝寺基方向包抄过来,全体游击队员的生命危在旦夕。

程小林果断叫醒队员,俩人一起向西转移,并朝天开枪,将敌人引开。敌人听到枪声,对程小林展开追击。程小林边打边退,终于退到海边,得以乘船过港。没有船的敌人这才停住了脚步。此时,在寺基的20多名游击队员已经安全转移了。

1932年10月9日,程小林率十多名游击队员驻在大陈岛,国民党玉环部队开来一艘小船“围剿”。此时,程小林脚上长了一个毒疮,行走不便,随即命令游击队员撤退,他来掩护。

程小林卧倒在泥涂中,手提两支木壳枪,连续向敌人射击,使得敌人无法近身。打着打着,一支枪的枪筒打破了,火力大大削弱,敌人开始从四面包围过来,并高喊:“抓活的,抓活的!”

面对敌人,程小林毫不畏惧,狠狠给予回击,并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毙殒身。

程小林就这样牺牲了,年仅21岁。

革命老区坞根境内遗留的红军井遗址。

两代支委,为村庄事业奉献

老一辈坞根人看到坑潘水库石壁上的几个大字,总会想起一位故人——程小富。

程小富是程政瑜的爷爷,曾吊着绳子,悬空攀爬上石壁,将坑潘水库几个字一笔一画刻在石壁上。此去经年,故人已逝,这几个字却犹如他本人一样,留在很多人的心里。

当时20多岁的程小富,曾是一名教书先生,也做过村里的赤脚医生。因为有文化,村里有什么事都要叫上他,他也是有求必应,从不推托。

那几年,坑潘水库正在建设中,偶尔会有工人受伤。因为看中程小富的医术和学识,工地上也叫上了他,让他参与水库建设。这一待就是好几年,直至水库建成后,程小富还在山上工作。

水库建成后,程小富负责水库里的开闸放水、水力发电等工作,加上水库人员进出管理,需要值班留守,之后几年,程小富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水库。在那个时候,程小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自此,他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奉献的心更加坚定与炙热了。

程小富的妻子记得,那一段时间,丈夫在家的时间是少之又少,连过年都要守着水库,甚至大年三十晚上,他也只是回家匆匆吃个年夜饭,就回水库去了。“当时,水库还有水力发电的工作,安排了人员值班,需要日夜守在水库边上。”程小富的妻子回忆。

程小富的心眼实,一心扑在工作上面。守着水库的这几年时间,每当赶上家里的农忙时节,他白天回来干活,晚上又匆匆赶回去,就怕耽误水库里的事。

程小富的儿子程坚还记得,父亲常年不在家,在水库里忙活,有几次,还在上小学的他跟着到水库去给父亲帮忙。

结束了水库里的工作,程小富从山上下来,回到了村里,操起了老本行,成为村里保健室的一名医生。他对村里的奉献,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在村里新一届的换届选举中,村民们一致投票,推选他为寺基村党支部委员。

小时候对于父亲的记忆,程坚虽然印象不深,但有件事一直记在脑子里。有一天,一位病人腹痛,找上门来让程小富给他看病。病人腹痛难忍,十分痛苦。程小富在详细诊断,并给他开药之后,那天晚上就留病人住在了诊所里。

而那一天晚上,程小富一夜未眠,一直守着这位病人,随时查看他的病情。

那一晚,父亲的身影变得特别高大。父亲虽然早逝,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程坚长大之后,开始办厂,算是村里较早的一批企业之一。大家都说,程坚身上有他父亲的影子,老实、热心、善良。2015年,程坚也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委员,继承父亲衣钵,为村里的发展建设事业发光发热。村庄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整治,各项工作的一线,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从小就有的参军梦

上一辈人的故事,是程政瑜从小听到大的,尤其是高祖辈程小林的故事。

原本以为离自己很遥远的革命烈士的事迹,没想到离自己这么近,就是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听说程小林在生命最后关头,宁死不屈,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程政瑜更是肃然起敬。

程政瑜说,自懂事之后,就觉得这种感觉很奇妙,革命精神原来并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父辈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警醒鞭策着自己。

出身革命世家,又是一个党员家庭,程政瑜从小就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希望能够去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和自己的父辈一样,为报效祖国出一份力。

继承父辈的革命精神,程政瑜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初中毕业之后,程坚带着程政瑜去了一所武术学校参观,在参观之后,程政瑜就坚定了自己要在这里上学的念头。“我既然决定以后要去当兵,就要为以后的日子做准备。”程政瑜说,都说当兵需要吃苦,有些人去了会不适应,他决定提早锻炼一下自己的体格,尽早适应当兵的日子。

“儿子有这个想法,是好事,我们肯定支持他。”程坚说。

并不是不辛苦。程政瑜进入学校的第三天,就面临了10公里的跑步训练,用了一个小时时间。从未受过如此强度训练的他,回来就瘫倒在了床上,身心一时难以负荷。但是,他并没有过退缩的念头。“现在吃苦,就是为以后做准备,我不能放弃。”程政瑜十分坚定。

转眼,这个小伙子迎来了自己的18岁,终于到了期盼已久的征兵的日子。越临近,程政瑜反而有些忐忑,“我怕万一没通过验兵,让自己多年的希望落空。”

所幸,消息传来,程政瑜顺利通过了各项检查,很快,他就能成为梦寐已久的军人,心里的激动可想而知。

壮志满怀,踌躇满志。戴着母亲亲手给他别上的大红花,程政瑜和坞根镇的其他少年们一起,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我一定会好好表现,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更会继承和发扬父辈的精神,不让他们失望。”

今年,我市300多名新兵奔赴全国各地

9月11日,程政瑜和其他坞根镇的新兵一起,奔赴军营,成为光荣的军人。今年,我市共有300多名新兵,从温岭出发,奔赴全国各地。

今年的征兵工作从年初开始至9月底结束,前期是征兵宣传,5月份开始目测初检,几个月来,通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关卡,最终定兵300多名,其中大学生新兵比率达到84%。

从9月10日开始,300多名新兵分16个批次陆续出发,有的前往广东,有的则去往了更远的西藏,开始严格与艰苦的训练。如今,这些温岭的新兵已在各地开始军旅生涯,为国防建设挥洒他们的青春和热情。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庄严的国歌时常在耳边响起,老一辈革命家奋勇拼搏,抛头颅洒热血,在黎明前的黑暗里苦苦守候,为新中国明天的到来奉献了所有年华乃至生命。

历史似乎很遥远,我们也许难以体会那个动荡年代的艰苦岁月,从书本上得来的热血故事,也随着记忆被尘封在了过去。

历史似乎又近在眼前。红军精神代代传,重走长征路,党员引领为人民服务,在平凡岗位弘扬革命奉献精神。老一辈的付出与奉献,我们从未忘记。

如今,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和平年代不需要冲锋陷阵,但革命传统精神仍然指引着我们前行。热血、奉献、无私、奋进,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在每一个岗位上,在谱写中国梦的华美篇章中,这些精神都是我们所不能舍弃的。

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幸好,江山代有才人出。仅在温岭这一座小城,就涌现出无数凝结着革命传统精神的人。

少先队终身总辅导员俞明德,一生与红领巾结缘,为少先队事业奉献大半生,80多岁高龄还奔波在第一线;绝症缠身的水手龚桂方,省吃俭用,靠收破烂在5年间资助贫困大学生;“义工狂人”张金华,日行多善,为深山里的老人送去关怀与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时刻牢记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面对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样不怕苦不怕累,绘就新一代中国梦。

验兵要验几次伤口

文 | 刘培忠

那时,姐夫哥和三哥都在外当兵。或许这个缘故,去参军,在我心灵深处,像不觉不知种子的发芽,成为我的一个梦想。

曾在老娘面前,偶尔提过几次,老娘均没有表态。虽没有表态,但从老娘露出的表情,可以感受到是不支持的。升到中学后,想找个时机和老娘拉拉。夏日的晚饭后,老娘喜欢拿着一把扇子,坐在院内苹果树下乘凉。这时,她爱拉过去的经历。那晚,我没有跑出玩,特意坐在老娘身旁一起乘凉聊天。让老娘再讲讲她小时候,和小姨在街头遇到日兵的那段经历。其实,这段经历听过多遍。

老娘的娘家在石店,村头外有一座铁路大桥,自从驻扎日本兵看守后,村里的姑娘都不敢出门,生怕遇见日本兵被逮住糟践。那天,小姨带老娘到大门外路口透透风。刚站不久,胡同对面,就出现一个扛着枪的日本兵。发觉后的小姨,拽着老娘就往家跑。此时的日本兵高喊——花姑娘的有。

急中生智的姥爷,让姊妹俩换上破衣服,头发弄乱。姥爷又用锅底上的灰,将姊妹俩抹了一个大花脸和一双黑爪子。这才去开门,急的用枪托砸门叫嚷的日本兵,看到开门的老爷,就是两个耳光,嚷着叫道,花姑娘子的有?就冲进院内。里外翻了一个遍,没有找到,回到院子,而姊妹俩就蹲在一处墙边在做出玩耍的样子,模样如疯子一般,日兵连看都没看。直问姥爷花姑娘子藏到那里了?姥爷说,家里没有花姑娘子。气得日兵,又扇了姥爷两个耳光,才转身离去。

这段惊险经历,发生在老娘的小时候。等老娘讲完后,我想这是一个好时机,气氛好,老娘会很痛快地支持,于是趁机把话题一转,说出去参军的心愿。老娘的态度,完全出乎我的意外,遭到反对。并教育我好好读书。心里虽不痛快,但觉得时间尚早,就此打住没再提起此事。

中学毕业后,转学到济南西郊一座学校读书。我知道这是三哥把我转来,也是让我好好读书。那时,三哥刚结婚,还没孩子,居住在四站厂。与学校相离不远,我骑着一辆自行去上学,放学后就回到四站厂的哥嫂家。

一个星期天,我回到老家见到张申得知,大队正在验兵报名登记,问我报名不?我没犹豫说,报名。我问他,你呢?他倒犹豫起来。原因是,去年没有验上,担心今年再验不上。我鼓励他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放下心里的负担。于是,我们跑到大队报上名。

我叮嘱张申要为我保密,别让家人知道,张申答应说,一定不说。我俩并商定好初选那天,我回来一起去。然后,我就回到了济南。回到济南想了想,还是把此想法,告诉了三哥。而三哥说,你自己做主吧。我也嘱咐三哥不要跟娘说。三哥不吱声。

初选那天,回到家里,老娘见我回来问道,不是礼拜天,怎么跑回来了?我找理由搪塞过去。初选是在青杨管理区一个操场上进行的,恰是三伏天,为避开炎热的天气改在傍晚进行。我们站成一个大圈,部队首长威严地站在操场中间。因报名人数多,分组跑圈进行。在跑的过程中,不断有人被喊出队列,这就意味着被淘汰了。那气氛蛮紧张吓人的。高兴地是我俩都顺利过关。

接下来是查体,那天上午我们到公社医院,第一关就是脱衣裸体检查,我们十个人一排站在一个屋内,没经历过这阵势,觉得尴尬,个个磨磨唧唧。一位医生看出大家害羞的心理说道,我们都是一样的,害羞什么?把大家逗乐了。于是都放松下来。后边检查的验血、透视、检查五官等项目,一一顺利过关,也到了中午。回家路上,张申默默不语,我问了多次,他才小声说道,医生说我肝大。去年就是查出肝大,没有走成。说着眼里涌出了泪花。我不断地安慰他,不行明年再验。说这话时,心里也不是滋味,知道他太渴望去当兵了!

其结果,我被入取,而张申如他所担心的没有入取。整个验兵过程,没有向老娘透漏半个字。等下达入伍通知书,并通知部队首长家访时,老娘才知道。家访在一个下午,两位穿着军装的首长,在大队人员的陪同下走进家里,老娘热情地进行了接待。专门从供销社买来茶叶和糖块,自己炒的花生,特意把茶壶茶碗洗了好几遍。

老娘见到部队首长不但热情有加,而且显得异常高兴。等首长走后,心想,老娘肯定会对我发火,这顿挨批是跑不了的。老娘送首长回来后,却表情着异常的冷静,没说一句话。到了晚上,做了我爱吃的葱花油饼。

临走那晚,家里电停,桌上点着一盏煤油灯。老娘坐在椅子上,大概八点多钟,当我听见有人在院内喊我离开时,老娘坐着没动。快走到大门口时,屋内传来老娘不要想家,好好干的叮嘱声......

村里入伍的是我们四个人,坐着一辆拖拉机送到县委招待所后,才知道总人数是104人。住了一晚,到第二天上午,换上部队的衣服,胸前每人戴着一朵大红花,在锣鼓声中,爬上一辆解放牌汽车,拉我们到济南火车站。当汽车缓缓启动时,在欢送的人群中,出现三哥手推一辆自行车的身影,在挥着手。看到这一幕,泪水淌了出来。

晚上大概七点左右,我们所有人从济南乘上北去的列车,踏上了异省他乡的保定,当了一名空军后勤兵,梦想照进现实。而在军营第四个年头上的冬天,老娘离开了人世,算算,已走了三十四年。今天想来,老娘没读过书,不识字,知道不识字的难处。怕我当时分心,才不同意去当兵。唉,知子莫如母。我瞒着老娘去验兵的这点小心思,怎能瞒得住经历过风雨的老娘呢?

想到这些,愈加怀念她老人家!

作者介绍:刘培忠,笔名五月天,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周三读书会成员。拙作《深爱大明湖的曾巩》荣获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抢麦的如歌岁月》荣获山东工人报优秀奖。作品散见于《大众日报》、《山东工人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散文选刊》等报刊。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验兵要验几次才不用验,验兵要验几次身体合格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