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加坡需要哪些条件和费用,移民新加坡的好处和坏处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魏黛乐

移民新加坡需要哪些条件和费用,移民新加坡的好处和坏处

大家好,由投稿人魏黛乐来为大家解答移民新加坡需要哪些条件和费用,移民新加坡的好处和坏处这个热门资讯。移民新加坡需要哪些条件和费用,移民新加坡的好处和坏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移民新加坡需要什么条件

新加坡作为全球热门移民国家之一,凭借其优越的商业环境、宜居的生活条件以及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吸引了许多人前往定居。那么,不同背景的人群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移民方式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一、高净值人士如何移民新加坡?

1. 全球投资者计划(GIP)

该计划适合成功企业家和高净值人士,申请者需要投1000万新币到新公司或现有企业,或在指定基金投2500万新币,同时还可以设立家族办公室。

2. 家族办公室计划

如果有全球财富规划需求,可以设立一个管理规模2亿新币以上的家族办公室,以便优化资产配置和家族财富传承。

3. 股权投资路径

申请者可通过投本地企业并担任高管的方式申请EP准证,持有EP准证满2年后,有机会申请永久居民(PR)。

4. PIC自雇路径(小家办)

此路径适用于希望通过注册投资公司进入新加坡的高净值人士。企业无需雇佣额外员工或设立实体办公室,运营成本较低,满足条件后可申请EP,并在后续申请PR。

适合人群:希望进行海外财富规划、全球投资布局的高净值人士。

二、创业者如何移民新加坡?

自雇EP路径

申请者需在新加坡成立公司并实际运营。

适用于各行业,包括餐饮、科技、贸易、金融等。

申请人建议年龄在25-60岁,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更佳,同时具备管理经验或创业经历。

申请EP时月薪需达到至少5000新币,薪资水平越高,通过率越高。

持EP准证满2年后,可申请PR。

适合人群:计划在东南亚创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家。

三、高精尖人才如何移民新加坡?

1. ONE Pass 顶级专才准证

该准证适用于商业、艺术、体育、科技、学术研究等领域的高端人才,要求申请人月薪3万新币以上。

2. Tech.Pass 科技准证

该准证面向科技行业顶尖人才,全球限额500个,要求申请者年薪27万新币以上,并具备主导重大技术研发的经验。

3. PEP个性化就业准证

适合高收入专业人士,申请者通常需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在海外拥有月薪1.8万新币以上的工作经历。

适合人群:希望在科技、商业、艺术等领域发展的高端人才。

四、普通职场人士如何移民新加坡?

1. EP准证

适用于高技能专业人士、管理人员,申请者需具备本科学历及相关工作经验。

2. S Pass准证

适用于中级技术人员,薪资需达到一定标准。

3. WP准证

适用于劳务工人,无学历要求,但持有该准证无法申请PR。

适合人群:希望前往新加坡工作的职场人士,未来希望长期发展。

五、艺术人才如何移民新加坡?

海外艺术人才计划

该计划由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发起,适用于在舞蹈、音乐、文学、视觉艺术等领域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申请人须在艺术领域取得一定认可,并有意参与新加坡的文化发展。

适合人群:在艺术领域具备专业成就,并希望在新加坡发展艺术事业的人士。

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涵盖了多个领域和人群,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路径。无论是高净值人士、创业者、科技精英还是普通职场人,只要符合相关条件,都有机会顺利移民新加坡。

对于想要了解更多信息的朋友,建议结合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移民方式。

移民新加坡需要多少钱

昨天(3月9日),南洋理工学院的礼堂举行了公民宣誓仪式,近千名新公民正式宣誓入籍,成为新加坡的一员。

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仪式上强调移民对新加坡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机会就会溜走,我们的后代也会因此过得不好。”

移民是新加坡的生命线

李显龙在演讲中多次提到,移民对新加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他说:“我们没有自然资源,也没有广阔的腹地,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人。”他还用数据说明问题:新加坡每年只有大约3万名婴儿出生,即使去年是“龙年生育潮”,出生率也没达到预期。

与此同时,新加坡本地劳动力已经接近“充分就业”,而且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没有新公民的加入,我们的经济会逐渐减速,甚至可能脱轨。”

他还举了国际大都市的例子,比如纽约、伦敦和上海,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枢纽,正是因为它们不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硅谷的科技公司里,10个顶尖人才中可能有8个的祖辈来自不同的大洲。

新加坡要保持‘小红点’的光芒,就必须继续吸引全球人才。”李显龙还特别提到了两位新公民代表——Prithikka Divyashini和Pham The Hanh博士,他们的故事证明了新移民如何为新加坡做出贡献。

很多新公民其实已经是“老熟人”了。来自越南的Pham博士说:“我教过的学生超过5000人,但直到今天儿子入籍,我才真正感觉‘扎根’了。”一位基层志愿者也提到,很多新公民早就是社区活动的常客,“有些人做义工的时间比他们当公民的时间还长”。

数据显示,近年来约40%的新公民与本地人有亲属关系,还有30%是通过留学或工作逐渐融入的。“他们不是突然出现的陌生人,而是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的邻居、同事。”李显龙在演讲中这样说道。

李显龙:拒绝封闭才能避免被淘汰

面对一些人对移民挤占资源的担忧,李显龙没有回避问题。

他说:“竞争压力确实存在,但封闭只会让我们失去活力。”他举了欧洲一些国家的移民危机为例,强调新加坡必须在引进人才和确保社会融合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每年批准大约2.2万名新公民,这个数字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既要填补人口缺口,也要保持社会平衡。”

政府近年来推出了多项融合措施,比如新公民需要参加“新加坡公民之旅”来了解国情,人民协会也组织了各种社区活动来促进交流。

李显龙还对新公民喊话:“你们要主动了解我们的‘潜规则’,比如组屋楼下聊天的‘咖啡店文化’。”

他也呼吁老公民“打开心胸”:“别把新邻居当外人,多聊聊怎么带孩子、怎么选学校,这些共同的烦恼最能拉近距离。”

融合难题:如何让“双向奔赴”落地

尽管政府努力推动融合,挑战依然存在。

一位新加坡本地居民说:“孙子班上30个孩子,12个是新移民家庭,刚开始确实担心文化冲突。”但她补充道,“后来发现这些家长和我们一样为孩子的PSLE(小六会考)焦虑,反倒多了共同话题。”

对此,李显龙提出了“双向改造论”:“新移民会让新加坡变得更像他们一点,我们也会让他们变得更像新加坡人。就像海南鸡饭,从中国海南传到新加坡,变成了独一无二的新加坡味道。”

他还特别提到国民服役制度:“当新公民的下一代穿上军装,他们会真正理解什么是‘风雨同舟’。”

“我们的祖先都是移民,现在轮到我们成为别人的‘祖先’。”李显龙用这句话结束了演讲。随着新加坡总人口中公民比例稳定在60%左右,关于移民的讨论还远未结束。

但正如李显龙所说:“开放可能会带来一些阵痛,但封闭只会让我们走向消亡。小红点要继续发光,就必须永远做世界的‘会客厅’。”

移民新加坡最新的要求

今天(1月31日)大年初三,国务资政李显龙出席宗乡总会的新春团拜,谈华社贡献和移民融入本地社会议题。

李显龙说,新加坡的华人宗乡会馆延续了以往的使命,帮助新一代移民融入新加坡社会。近几十年来,有些新移民也成立了自己的会馆。他们的需求已和以往的新客大不相同。他们需要的不是生活上的援助,而是对新加坡特别国情的了解,尤其是学习如何与其他种族相处、如何互相尊重和包容。

他强调,新加坡人应该继续放宽胸怀,帮助新移民成为新加坡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当然,新移民也应该入乡随俗,尊重和接受本地的社会规范、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建立归属感,而新旧公民之间才能和睦共处

李显龙发现,许多在新加坡居住了十几、二十年的新移民,无论是想法、观点,还是语言和生活习惯,跟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都没什么差别。

因此,他有信心,只要大家一同努力,新移民也会和先辈一样,在这里立足扎根,为多元社会注入活力,为新加坡独特的华族文化增添色彩。

以下为新加坡眼整理的华语发言全文: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蔡其生先生、新加坡华侨文化中心主席吴绍均先生、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会长刚才提到,我上一次参加宗乡总会的新春团拜已是13年前,也就是上一个龙年的事了。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再次与大家齐聚一堂,一起迎接蛇年的到来。

对新加坡来说,新的一年别具意义,因为今年是新加坡独立60周年。在这个周年纪念的开始,是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好时刻。让我们先回顾华社的贡献,特别是它如何帮助国家建立一个和谐和繁荣的多元种族社会。同时,我们也应该展望未来,探讨华社如何协助国家再攀高峰。

首先,我想谈一谈本地华社的一大支柱——我们历史悠久的宗乡会馆。一两个世纪以来,宗乡会馆是我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贡献良多。在殖民地时代,各个方言群体的会馆致力于接济和安顿离乡背井的同乡。此外,会馆还热心慈善公益,推广教育,弘扬文化,团结社会。在各个会馆的推动下,我们的许多先辈最终在这里落地生根。

在国家独立后的60年里,他们与土生土长的后代逐渐深化了新加坡的国民历史,我们的华社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随着大环境的改变,会馆也必须自我更新。一些规模较小的会馆已经走入历史,值得庆幸的是,更多的会馆成功转型,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会馆的转型与新使命

现在,不少国人对自己的祖籍与华族文化深感兴趣。许多会馆也顺应这个趋势,开办了各种课程。例如,福建会馆成立了文化学院,推出一系列的才艺课程。一些会馆也在大中华地区为本地企业引线,寻找商机。规划有自己的人脉网络,又熟悉当地社会,所以可以帮助本地企业进军这些市场。

在社会公益方面,一些会馆现在也为任何有需要的同胞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等经济援助。这种不分籍贯和种族的互助精神,有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

另一方面,会馆延续了以往的使命,帮助新一代移民融入新加坡社会。近几十年来,有些新一代移民也成立了自己的会馆。他们的需求已和以往的新客大不相同,他们需要的不是生活上的援助,而是对新加坡特别国情的了解,尤其是学习如何与其他种族相处,如何互相尊重和包容。

宗乡总会成立40周年

今年是宗乡总会成立40周年。我知道总会未来的一大方针是弘扬我们秉持的社会价值观,同时也加强与新移民的联系,协助他们建立对本地社会的认同感。不过,单靠会馆的力量是不够的。国人应该继续放宽胸怀,帮助新移民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当然,新移民也应该入乡随俗,尊重和接受本地的社会规范、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建立归属感,而新旧公民之间才能和睦共处。

我发现许多在新加坡居住了十几二十年的新移民,无论是想法观点,还是语言和生活习惯,跟土生土长的国人都没什么差别。因此,我有信心,只要我们一同努力,新移民也会和先辈一样,在这里立足扎根,为多元社会注入活力,为我们独特的华族文化增添色彩。

华社的贡献与国家利益

一直以来,我国华社都以国家利益为先,以大局为重,支持推行具包容性的政策,全力维护多元种族的立国原则。在建国初期,我们志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但这个理想在当时仿佛是天方夜谭,遥不可及。年长一代对当时的种族暴乱应该记忆犹新。索性我们的建国元勋坚守信念,与一代代国人携手同心,将这个崇高的理想逐步化为现实。

作为人数最多的社群,华社发挥了关键和带头的作用。华人在维护自身传统文化的时候,也尊重他族的文化,确保各族同胞得到平等的待遇。新加坡才得以长治久安。

华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了解华社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我们的华族文化既有传统的滋养,也从本地多元文化吸取养分,从而拥有了自己的精神特质。长久以来,本地艺术家创作的许多歌曲、绘画、诗歌、电影和戏剧,都体现了浓厚的本土意识,也有别具一格的成就。这为我们带来了文化自信。

2017年,在宗乡总会的主导和华社的鼎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自创立以来,华族文化中心展现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成果,为艺术团体提供了表演和创作的平台,让本土文化发扬光大。中心设立了一个关于新加坡华族文化的长年展览,至今接待了30多万名观众和学生。中心也在去年推出网上双语平台“新加坡华侨文化百科”,有系统地介绍本地华侨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有意把这个平台上的内容融入华文教科书,并且作为辅助教材,以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和身份认同。

新加坡独立60周年的庆祝活动

适逢新加坡独立60周年,各个华社团体今年将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纪念这个建国里程碑。例如,华侨文化中心将推出两个全新的巡回展。今年的“春到河畔”也融入了SG60的元素,还有别开生面的新加坡派才艺表演。这些活动为国家的60岁生日增添异彩,令人期待。

在华族传统中,60年为一甲子。对个人而言,60岁是顺治年,但是对国家来说,其实只是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60年来,我们不畏艰难,齐心协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和谐、包容和坚韧的多元社会,一个让人民感到自豪的小红点。

新时代的领导与挑战

如今,一甲子后,新一任总理黄循财和第四代领导团队已经接班了。他们正通过“Forward SG”运动,带领我国迈入新时代,与国人一同更新社会契约,塑造更美好的未来。这个小红点是否能在下一个60年继续取得卓越成就,就要看我们能不能继续精益求精,勇往直前。

在此,我恳请华社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与政府一起合作,巩固我国多元文化的基础,加强社会凝聚力。因此,我的新年愿望以及对国家的生日祝愿,是希望大家能继续团结一心,一起谱写新加坡的新篇章。

祝愿新加坡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祝愿大家蛇年大吉,阖家安康!谢谢!

CH丨编审

PMO丨来源

PMO丨图源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移民新加坡好吗

近年来,新加坡凭借其卓越的经济环境、优质的教育体系、多元文化氛围以及高效的社会治理,成为全球移民的热门目的地。2025年,新加坡的移民政策继续优化,为不同背景的申请者提供了更多机会。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2025年移民新加坡的最新政策、热门途径以及未来趋势。

01

2025年新加坡移民政策的最新变化

1、就业准证(EP)门槛调整

从2025年1月起,新加坡就业准证(EP)的薪资门槛有所提高:一般行业从5000新元提高至5600新元,金融服务领域从5500新元提高至6200新元。不过,现有EP持有人在2026年之前续签时仍可按照旧标准办理。

2、补充薪酬和技能评价(COMPASS)系统

新加坡引入了“补充薪酬和技能评价”系统,综合评估申请人的教育背景、行业需求、企业多样性和对本地劳动力的影响。这一系统为高学历、高薪资以及从事紧缺职业的申请者提供了更多优势。

3、自雇EP的持续热度

自雇EP作为一种灵活的移民途径,吸引了大量希望通过创业获得身份的申请者。申请人通过在新加坡设立公司并申请雇主准证(EP),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可申请永久居民(PR)。2025年,自雇EP的申请条件依然相对宽松,尤其是对于从事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紧缺行业的申请者。

4、ONE Pass签证:高端人才的“绿色通道”

2024年,新加坡推出了顶级专才准证(ONE Pass),这一签证无名额限制,吸引了众多商业、体育、艺术、文化及学术研究领域的优秀人士。2025年,该签证继续开放,为高收入及行业精英人士提供了移民新加坡的绝佳机会。

02

移民新加坡的热门途径

1、投资移民: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GIP)

投资移民是新加坡为高净值人士设计的快速移民路径。

申请人需满足以下条件:

所在公司最近一年的年营业额至少2亿新元,过去三年年均营业额不低于此数。申请人需为公司股东,持股比例不低于30%。投资至少250万新币到新加坡政府批准的项目中。通过面试评估。

优势:审批速度快,适合财力雄厚的投资者。获批时长:提交完整材料后,通常3-6个月可获初步答复。

2、自雇移民:创业与就业的双重机会

自雇移民是通过在新加坡注册公司并担任高管职位,申请就业准证(EP),进而转为永久居民(PR)的途径。

申请条件包括:

申请人需有商业背景或管理经验。在新加坡注册公司并实际运营。满足移民局的其他相关要求。

优势:无需大额投资,适合有创业计划的人士。流程:注册公司→申请EP→运营公司→转PR。

3、教育移民:子女教育与身份规划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全球领先,是留学移民的热门选择。

申请条件包括:

在新加坡完成高等教育。通过国家级考试(如PSLE、O水准、A水准)或参与综合课程(IP)。毕业后可申请工作准证,进而转为PR。

优势:优质的双语教育,为子女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4、技术移民:高端人才的绿色通道

新加坡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多种移民途径,包括个性化就业准证(PEP)、科技准证(Tech Pass)和海外艺术人才(OnePass)。这些准证对申请人的学历、工作经验和收入有较高要求,但审批速度快,适合高端专业人士。

5、家族办公室移民

家族办公室移民是近年来新兴的移民方式,适合高净值家族。申请人需设立单一家族办公室,并满足一定的资产管理和投资要求。

优势:不仅可以实现资产配置国际化,还能为家族成员提供移民机会。

03

新加坡移民的优势与吸引力

1、优质的教育与医疗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在全球名列前茅,国际学校和高等学府如南洋理工大学(NTU)和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吸引了全球精英学子。同时,新加坡的医疗体系也极为发达,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2、金融中心与就业机会

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新加坡的经济稳健发展,金融、科技、医疗等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对于专业人士和企业家来说,这里不仅是移民的理想目的地,更是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3、宜居的社会环境

新加坡以社会治安良好、生活环境整洁闻名,政府对公共设施的严格管理让居民享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此外,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氛围也使得移民能够快速融入当地生活。

4、强大的护照优势

新加坡护照在全球通行性极高,免签或落地签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这一优势不仅为移民提供了出行便利,也提升了其身份的含金量。

04

未来趋势与申请建议

1、把握政策窗口期

2025年,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依然处于优化期,但随着人口目标的逐步实现,未来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收紧。因此,现在是申请移民新加坡的黄金时期。

2、提前规划与准备

无论是投资移民、自雇EP还是教育移民,申请者都需要提前规划,确保满足相关条件。尤其是自雇EP申请者,建议提前了解COMPASS评分机制,优化个人资质。

3、关注政策动态

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会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调整,申请者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申请策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移民新加坡需要哪些条件和费用,移民新加坡的好处和坏处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