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辱诽谤罪是自诉还是公诉,侮辱诽谤罪判几年
大家好,由投稿人薛文来为大家解答侮辱诽谤罪是自诉还是公诉,侮辱诽谤罪判几年这个热门资讯。侮辱诽谤罪是自诉还是公诉,侮辱诽谤罪判几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
在名誉权纠纷案件中,我们经常看到侵权人存在构成侮辱或者诽谤的行为,会被认定构成侵犯名誉权。甚至,情节严重的,会被追究刑事责任。那么,司法实践中,我们要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侮辱、诽谤?两者有何明显区别?一起听听广东法院法官怎么说。
区分侮辱、诽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日常要如何区别两者?受访法官解释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据介绍,在常见表现形式上,“侮辱”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是骂人,此外还包括戏弄和诋毁。侮辱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可以通过言辞表达,还可以通过动作表达,乃至通过暴力行为表达,例如,当众扒光衣服、扇耳光或者逼迫受害人作出某些羞耻言行的行为,造成受害人的名誉受损,则构成侵犯名誉权。而一旦公然对人进行侮辱,手段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比如受害人或其近亲属不堪受辱而精神失常、自伤自杀的,就涉嫌构成侮辱罪。
“诽谤”一般指的是捏造、篡改或者明知是捏造、篡改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传播散布的行为。一是事实来源于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行为人对于虚假事实是知情的。如果散布传播的真实存在的事实,那这就不属于诽谤。二是一定要散布传播才行,单纯的捏造、篡改事实其实对他人名誉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相比侮辱而言,诽谤形式比较温和,一般是口头或者文字,但是诽谤比侮辱更易构成犯罪。我国刑法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除此之外,如果受害人或其近亲属因此精神失常,或者自伤、自杀的,也属于“情节严重”。还有就是两年内因为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在此期间又有诽谤行为的,也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涉嫌构成诽谤罪,依法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
侮辱诽谤罪是刑法第几条
故意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一般是要被处5日以下的拘留或者是5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比较严重的处五天以上到十天以下的治安拘留,但是,诽谤他人已经构成犯罪的要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不管诽谤他人是否已经犯罪,肯定诽谤的这种行为是需要对被诽谤人进行民事赔偿的。
一、故意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必须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如果侵犯公民的名誉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按刑法有关侮辱罪、诽谤罪、诬陷罪的规定处罚。
二、网络恶意诽谤他人怎么判刑?
1、会构成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2、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公诉。
由此来看,故意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也是分成两种,一般情节比较轻微的诽谤行为是会按照五天以下的治安拘留500元的罚款处罚的,可是只要构成诽谤罪,因为当时的这种一时冲动的做法就要被判处相应的有期徒刑了,所以在这里也提醒大家一句,生活当中说话做事都要注意分寸。
侮辱诽谤罪自诉案件
本期「微说网安」内容来源于《网安天下》第95期(2022—06—18)
近年来,网络诽谤和造谣案件层出不穷,对当事方造成巨大的伤害,更对安全有序的清朗网络生态带来冲击。有效治理网络诽谤和谣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已然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1
典型案例:
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案
此前,针对网络暴力、网络诽谤等行为,多数网暴受害者选择忍气吞声,究其原因,大多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网暴行为溯源难,维权成本高。
但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的加强,对于网络诽谤,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社会的战斗!
2020年7月,杭州市的谷某在去小区驿站取快递时被郎某偷拍,后嫌疑人郎某与何某为博眼球,捏造暧昧微信聊天内容,并将摄录的视频和聊天内容截图发至聊天群,给谷某的身心带来严重创伤,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2020年10月,谷某选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诽谤罪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同年12月,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推动该案件自诉转为公诉,朗某、何某两人以涉嫌诽谤罪被刑事立案侦查。2021年4月,法院宣判,分别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郎某、何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这是司法机关对普通民众受到网络侮辱诽谤以公诉程序查处的首起案件,具有重大意义。公权力的介入不仅仅宣示了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同时也彰显了公检法系统对互联网治理的决心。
2
网络诽谤侵害法人商誉权现象突出
在网络空间里,人受其害,企业同样不能幸免。近年来,财经领域网络诽谤侵犯人声誉权的现象尤为突出。
大量对企业、个人的黑公关、网络水军肆意造谣,操纵舆论,追求流量变现,甚至变相敲诈,网络不法行为呈高发态势,让不少企业面临诸多的生存压力。
上海警方2021年公布的一起某汽车公司诉微博大V刘某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件中,被告人刘某作为微博博主,在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间,密集发布了180余条与原告直接、间接相关的微博,内容包括被告认为原告骗取被告方案、原告车辆存在质量缺陷等,并大量使用侮辱性词语。
经审理认为,法院认定被告的行为侵犯原告的名誉权,判令被告删除相关微博,在微博公开赔礼道歉并置顶90日,赔偿经济损失30万元、律师费8万元及公证费2万余元。
3
网络造谣的治理标准是什么?
,时长00:52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谣言的温床。针对网络谣言,国家在治理方面秉持以下三大标准:
一是要查证、溯源;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二是有法必依;根据情节和严重后果对造谣者定罪处罚。
三是有破有立;切实提高公信力,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回应公众关切,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引导大家增强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
网络空间依法属于公共空间,网民在从事网络活动、发表言论的同时,也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4
网络造谣、诽谤会受到何种处罚?
在网络上辱骂、诽谤他人与现实中一样,都要承担法律责任,都有可能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网络暴力、网络诽谤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甚至是交叉的,具有多重性质的。
就刑事责任而言:如果行为人实施了诽谤行为,则有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了侮辱罪与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与此同时,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即“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
一是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是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是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是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如果行为人侵犯企业的商业信誉、产品信誉,则有可能侵犯刑法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就行政责任而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严惩网络诽谤,维护公民权利
需各方合力亮剑
建立完善的网络诽谤长效治理机制
从严追诉网络诽谤等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
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
侮辱诽谤罪法条
侮辱罪和诽谤罪的概念
• 侮辱罪: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 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构成要件
• 侮辱罪的构成要件:
• 客体要件:侵犯的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 客观要件: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且情节严重。
• 主体要件: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主观要件:主观上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他人名誉而仍然实施。
• 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 客体要件:与侮辱罪相同,侵犯的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 客观要件:表现为行为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足以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且情节严重。
• 主体要件:与侮辱罪相同,是一般主体。
• 主观要件:与侮辱罪相同,主观上是故意。
侮辱罪和诽谤罪的区别
• 行为方式不同:侮辱罪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暴力、口头辱骂、文字侮辱等多种方式,且必须是公然进行;诽谤罪则是通过捏造虚假事实并进行传播来损害他人名誉,不要求公然进行。
• 主观方面不同:侮辱罪的主观目的是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诽谤罪的主观目的除了损害他人名誉外,还可能有其他目的,如报复、嫉妒等。
• 客观表现不同:侮辱罪的行为更直接地对他人进行人格攻击和侮辱;诽谤罪则是通过虚假事实的传播来间接地损害他人名誉。
社会热点案例分析
• 侮辱罪案例:在某网络暴力事件中,行为人通过网络平台对被害人进行辱骂、攻击,使用了大量侮辱性语言,严重影响了被害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这种行为符合侮辱罪的构成要件,因为行为人公然对被害人进行了侮辱,情节严重,侵犯了被害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 诽谤罪案例:某公众人物被他人在网络上捏造不实信息,称其有违法行为,这些虚假信息被广泛传播,导致该公众人物的名誉受到严重损害,社会评价降低。行为人的行为符合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因为其故意捏造并散布了虚假事实,足以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且情节严重。
刑法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
>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侮辱诽谤罪是自诉还是公诉,侮辱诽谤罪判几年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