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自述是什么意思,自述是什么意思啊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史玲语

申请自述是什么意思,自述是什么意思啊

大家好,由投稿人史玲语来为大家解答申请自述是什么意思,自述是什么意思啊这个热门资讯。申请自述是什么意思,自述是什么意思啊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自述简短

“朕”,是古代皇帝的专属自称,在前年的时候咱们做过一期节目,详细解释了“朕”这个字的内涵,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翻一翻之前的内容,题目好像是《秦始皇为何用“朕”自称》。

咱们知道,现代人的自称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我”字就行了,但是我们的古人,可就讲究多了,同样是表达“我”,但是他们却可以玩出很多花样来。

古人

比如在古文中,吾、余、我、予、都可以作为自称,也就是第一人称的代词,其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也就是“余”和“予”,这两个字都是读“yú”。

读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吾、余、我、予,都是表达“我”的意思,比如在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说:我从十五岁开始,就立志求学。

论语中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其中必定有人的优点值得我去学习。

古人

再比如,论语中还有“子曰:予欲无言”,就是我现在不想说话了的意思。您看,光是一部《论语》,其中就用到了“吾、我、予”这三种第一人称代词,但是《论语》中好像没有用“余”字来代称我的情况,不过,在《左传》中有“余将老”这样的表述,意思就是“我准备告老还乡”,这里的“余”就是当成“我”在使用。

当然,根据目前我手头的一些考证资料,“吾、余、我、予”这四个古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最常使用的还是“我”,其次就是“吾”,使用最少的,就是“余”字,而且基本是多见于《左传》,那么,吾、余、我、予,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古人

在古文中,“我”字最常用,它既可以用来表示单数“我”,也可以表示复数,也就是“我们”的意思,“我”字是相对口语化生活化的普遍自称。

一直到现在,咱们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习惯用“我”来作为第一人称,所以“我”字的用法,咱们就不需要多做介绍,因为古时候“我”字的用法和现在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读音也从未改变。

古人

那么“吾”字,上面的“五”用来表示读音,下面是一个“口”字,表示说话的这个人就是我自己。“吾”字,相对“我”字而言会显得更加郑重一点,一般都是用作主语,在两个人的对话场景中,“吾”字比较多见,它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复数“我们”的意思,在春秋时期,“吾”字基本可以和“我”字相通。

“予”字,虽然同样也是表达“我”的意思,但是它多见于自述类的表达,同样也显得比较正式,比较庄重,比如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有《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古人

“余”字用来作为第一人称的情况虽然比较少,不过它和“予独爱莲”的“予”字基本也是相通的,最大差别的,就是“余”作为“我”的意思使用时,会显得更加谦虚一点,因为“余”字有多余剩余之意,用“余”来表示我的时候,有种我和“你”比起来没那么重要的意思,是一种自谦的表达。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余”字和“寡人”、“孤”一样,都是君王的自称,所以普通人比较少用“余”字,这也是为什么古籍当中的自称,只有“余”字比较少见的原因所在。

自述怎么写



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策划的“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览正式对公众展出。


此次展览从家国情怀这一角度,精心鉴选馆藏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饱含对家人、对国家热爱之情的遗书、手稿、家信等珍贵文献以及各类实物170余件,通过“革命理想高于天”“繁霜尽是心头血”“奉献如歌家园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四个单元,生动展现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不懈奋斗、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


展览中,李大钊的《狱中自述》颇为令人动容。




△李大钊

#

《狱中自述》三稿之不同


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得到帝国主义公使团的默许后,派兵闯入苏联驻华使馆,将李大钊及国共两党北方领导机关人员等60余人一同逮捕。

在狱中,李大钊写下了自述,共有三稿,其表达的精神内涵完全一致。仔细阅读过三稿后,笔者认为,他之所以写了三稿,是由于初稿比较简单,只有1600余字,很多事情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他又写了二稿、三稿。二稿在初稿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内容,更为详细,三稿比二稿只作了某些文字上的润色修改,更为完备。

△《狱中自述》第一稿(局部)

狱中,李大钊被多次提审,每次审讯,都有审讯记录,即“狱中供词”。对于这些所谓的供词,李大钊在审讯时提出审阅和修改。至于为什么要审阅和修改供词,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我父亲李大钊被捕的前前后后》一文中写道:“关于他为什么要修改‘供词’,父亲的同志和朋友对我说过,而且对他的态度非常称赞,他们说:父亲在被捕后曾多次被审讯,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折磨,但他绝不低头,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概,敌人审讯他时所记录的供词多半与他的原意不符,为了不使自己的话被敌人歪曲篡改,他坚决要求亲自审阅和修改他们的全部记录……”。这其实也是他写《狱中自述》的原因,李大钊希望通过写自述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李大钊《狱中自述》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的内容。三稿分别都在自述的第一部分都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生平,区别不大。

第二部分,三稿都介绍了当时中国的基本情况,与初稿相比,二、三稿分析得更为详尽透彻。第三稿明确表达了坚定的信仰和伟大的抱负,宣传了反对帝国主义、改造中国的革命主张。这方面的内容,在第三稿自述中占了一定的篇幅。其中,他反复说明了深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而要“再造中国”,就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废除不平等条约。

对于为什么要加入国民党,李大钊在第二稿、第三稿中都有论述,特别是第三稿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论述:“今日之世界,乃为资本主义渐次崩颓之时期,故必须采用一种新政策:对外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被压迫之弱小民族,并列强本国内之多数民众;对内唤起国内之多数民众,共同团结于一个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纲领之下,以抵制列强之压迫,而达到建立一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因此,我乃决心加入中国国民党。”实际上,李大钊加入国民党是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要求。

第三部分,三稿都叙述了他加入国民党后从事的各种活动。不同之处在于,初稿就此事只写了寥寥数百字,而第三稿则用了大量的笔墨介绍他在国民党从事的各种工作。其原因何在呢?其一,李大钊被捕时的公开身份是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国民党在北方的主要负责人。所以,在第二、三稿自述中,他用大量篇幅介绍他加入国民党后,在北方从事的活动,也是理所当然的。其二,由于当时敌人把李大钊等一案诬为“苏联阴谋案”,把共产党诬蔑为“赤俄的工具”,并借此大搞所谓“讨赤驱赤”。为了驳斥敌人对革命和对苏联的诬蔑,李大钊在二稿、三稿中指出:“中山先生之外交政策,向主联俄联德,因其对于中国已取消不平等条约也。”“以后中山先生返粤,即约聘俄顾问,赞助中山先生建立党军,改组党政。”他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国民党与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往来。

另外,他坚决声明:他们的住所是由国民党人徐谦等掌管的“庚子赔款委员会”,而不是苏联大使馆;一切事项“并未与任何俄人商议”。“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之用款,向系由广州汇寄,近则由武汉汇寄。”

初稿只有前三部分,二、三稿增写了第四部分,也是最让人动容的部分,其中第三稿李大钊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

三稿为何只字未提共产党


《狱中自述》三稿,李大钊都只字未提共产党,只谈国民党。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李大钊当时不是一个人被捕,而是有几十位革命同志与他一同被捕。同时,革命领导机关被破获,许多文件落到敌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李大钊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党组织被再次破坏。这就需要在恪守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机智的斗争策略。

张作霖极端仇视共产党,李大钊倘若在狱中亮出自己中共领导人的身份,其后果可想而知。孙中山曾与张作霖结成军事联盟,李大钊利用自己国民党员的身份,与敌人周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为了保护党组织和被捕同志,他在狱中绝口不谈共产党,只谈国民党。

李大钊在三稿自述中都大谈特谈国民党,但也并不是什么都说,他还是有策略、有选择的。例如:为了迷惑敌人、保护革命,李大钊在自述中写了一些假情况。他说国民党“在北方并无重要工作,只是设法使北方民众了解国民党之主义,增收党员而已。”又说“北京为学术中心,非工业中心”,因此并没有工会组织,传言党人在北京将有如何之计划,如何之举动,都是谣言。还有经过慎重的选择,李大钊在自述中谈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国民党的情况。如谈到了国民党一些头面人物——蒋介石、汪精卫、李石曾等,还谈了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武汉国民党中央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全部是已经见诸报端的。他之所以这样写,完全是为了保护和他一起被捕的革命同志。

由于李大钊的三稿自述都没有一个字提到共产党,也根本没有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更谈不到有任何泄露党的机密之事。这一点,就连当时的敌人也不得不对报界承认:“李无确供”。

#

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在狱中,李大钊对同时被捕的妻女及家事从未提及,却在《狱中自述》的最后向奉系当局提出:“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在他心里永远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他心中惦念的是革命同志,是为革命保存更多的力量。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我父亲李大钊被捕的前前后后》一文中写道:“父亲在狱中‘绝口不提家事’,联想到父亲在法庭上见到我们时的那种冷漠而毫不留恋的态度,我相信这话是真的,尽管当时对父亲的这种冷淡我作梦也没想到,但在事后还是非常能够理解我所敬爱的父亲,他永远爱我们,可是在他坚强的心中,革命事业所占的位置,却要比妻子、儿女、个人的安危重一千倍!重一万倍!”

细读李大钊的三稿《狱中自述》,发现三稿都充分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情怀。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革命精神,在三稿自述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向奉系当局提出宽大处理爱国青年一事,充分体现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卓越领导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每每读到此处,都让人为之动容!

1927年4月28日,张作霖不顾社会舆论的反对,以“实系赤党,宣传共产,意图扰害公安,颠覆政府”的名义,下令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志士秘密押到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刑场施以绞刑。面对绞刑架,李大钊从容不迫、大义凛然,第一个走上绞刑台英勇就义。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07月14日12版)
作者:万婷
版面编辑:付裕
新媒体编辑:薛婧

自述是什么意思的作文400字

11月23日下午于成都,文化学者、诗人、作家流沙河因病逝世,享年88岁。

流沙河的一生,于诗成瘾,因诗成名。1931年生于四川,本名余勋坦。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等。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

他的一生,满怀理想,经历过苦难,见证了和平与繁荣,依旧是一个翩翩风骨的读书人。

生于战争年代的少年人

1931年,国共第一次内战期间,流沙河在四川成都出生了,4岁时随家人迁回金堂县槐树街老家,从此开始了研习文言文之路。在那个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流沙河的文言文学得十分牢靠,他背诵了无数古文古言,为他一生的文化品格打下了基础。

1944年,流沙河读初中期间,曾跟随学校去修广汉军用机场,供美军重型轰炸机使用的。尽管缺乏可用的工具,学生们又身材瘦小,但在12岁的流沙河心中,这仍然是为国出力的莫大的光荣。在他此后的人生中,这也是他唯一认可的“伟大”。

1947年,流沙河考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进入高中以后,他开始接触鲁迅的杂文、巴金的小说、曹禺的戏剧,艾青、田间、绿原的诗歌等,兴趣也迅速转向了新文学。这一期间,流沙河开始向报纸投稿,逐步走上诗歌、小说等的创作之路。两年后,他以最高分考入四川大学,但在仅读了半年后就离校,正式投身“创造历史的洪流”,成为一名积极的青年文艺工作者。

新中国成立前夕,流沙河写下“别了,朋友。哪天出了太阳,哪天就能见面。死亡的,快要死亡了。新生的,走向胜利的明天”的诗句,而这一年的他,也不过十七岁。

莫负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流沙河先在《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后调到四川省文联任创作员,又任《四川群众》编辑。1957年,流沙河参与创办《星星》诗刊,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官办诗刊。在《星星》的创刊号上,流沙河发表了他在上一年创作的现代咏物诗《草木篇》。这组以花草、树木为主题的诗歌,给《星星》诗刊带来了不少关注与读者,但同时也让流沙河深受牵连。为此,他经历了20年苦难的岁月。

那20年里,他读了不少先人留下的书籍,也写了些许诗歌,做了一些翻译,才得以度过漫长时光。

70年代末,流沙河得到平反,80年代初,在《星星》诗刊上开设专栏,介绍台湾现代诗歌。他对中国现代诗歌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作了不少优秀诗歌,也在于作为编辑推介了许多优秀诗人的诗歌。其中,台湾诗人余光中在大陆广泛的知名度,就得益于流沙河的大力推介。1982年,余光中致信流沙河表达对故土之思,写了一首《蟋蟀吟》,四年后,流沙河以一首《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传为佳话。

“入夜之后,厨房被盅于月光/瓦罐铜壶背光的侧影/高高矮矮那一排瓶子/全听出了神,伸长了颈子/就是童年逃逸的那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

“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

此后的几年间,流沙河专注写作,先后出版了不少著作,尤其在诗歌方面,更是为80年代的诗歌发展引领了一个光明的方向。流沙河最琅琅上口的现代诗歌之一的《理想》,被收录进中小学课本中,成为不少人最早接触排比、顶真等手法的记忆。他用激情的音符赞美理想,启迪人们执著地追求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

诗歌是他的理想,也是他呈现在读者面前,滚烫的《理想》。

古老的汉字,收留远足的客人

流沙河对自己,持续处于反思与重新认识中,因此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认为自己写的诗歌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于是就此“弃诗从文”,不再进行诗歌写作,专心读书与研究汉字。

在他人生的后半段,流沙河对古文字的热爱,就如同幼年时对古文言文的热情一般,一切都形成了呼应。自那时起,他先后出版了《庄子现代版》《白鱼解字》《文字侦探》《流沙河认字》《正体字回家》等著作。近几年,又陆续出版了《流沙河讲诗经》《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和《字看我一生》。

“感谢古老的汉字,收容无家的远行客。”在流沙河看来,不是他将古文字解剖在读者面前,而是汉字们给了他一个可以容身安栖的场所。“我是李三三,死于百年前。黄泉无风景,夜台无白天……”在《字看我一生》中,流沙河借“李三三”之口展开自述,根据人一生会遇到的文字来进行解读,从阴阳到精卵,从家庭到官场,妙趣横生,可谓经典。

流沙河对中国文化的态度,都藏在他的本本著作中。这些文字与书籍,是他一生的热爱与研究汇集而成,汉字中有古文化的故事,也有流沙河的故事。

“白鱼又名蠹鱼,蛀书虫也。劳我一生,博得书虫之名。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流沙河的一生,或许也诚如其在《白鱼解字》中所言,了无遗憾了。(式 微)

自述是什么意思语c

【“名家评红楼”系列评论】

一处被忽视的词语创新

——晴雯判词“心比天高”读思札记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刘上生

《红楼梦》耐读耐思。有些明白如话的语词,看似一目了然,但细想却未必然。如泉眼清澈见底,却取之不竭挹之无穷。晴雯判词“心比天高”一语就是如此。

语义索源

查所有词典,“心比天高”作为一个词语或成语的出处都是《红楼梦》,可见系曹公首创无疑。

《红楼梦大辞典》(修订版)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解释是:

“意谓晴雯虽然社会地位低下,出身卑贱,是当日赖大买来的‘奴才的奴才’,但心性极为高洁,最无阿谀奉承的奴才相,最富有反抗精神。”

“心性”以下是阐释“心比天高”的。这是对判词所涉文本内容的正确阐释,但并非解词。

同样引用此判词词语,《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则是:

“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

这是语义学的解释,它切合字义,从两个角度释“心”:一为“心地”即“心性”,指气质性格;二为“所想”即“心志”,或曰抱负追求为全面。不过依据这一解释“心比天高”很难作完全的正面理解,而是包含了复杂的肯定与否定双重内涵。“心地高傲”可以是对平庸的蔑视,但也可能是过分自视或对他人的傲慢;“所想超过现实”或是拥有高远的抱负追求,但也可能是脱离现实的幻想或空想。

两本权威辞书作出褒贬意义不一样的解释,这是由工具书的不同性质和目标决定的。人们也由此可以看到,当曹雪芹创造出“心比天高”一词时,已赋予其不一般的意义内涵。

这是一处被一般读者忽视的词语创新,以前似乎没有人做过探究。

“心比天高”语词为曹雪芹首创,但它并非无源之水。从语源看,它应来自“心高”一词,是“心高”的极端化表述。《红楼梦》中就用了“心高”。第72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中旺儿家的想求凤姐帮忙,把彩霞给儿子做媳妇,怕彩霞父母不肯,有几句话:

“若论那孩子倒好,据我素日私意儿试他,他心里没有甚说的,只是他老子娘两个老东西太心高了些。”

“心高”这里显然是贬斥意味。《汉语大辞典》引此文解释“心高”为“怀抱的希望远大”,应该是从“心高”字词本义言之,但在具体语境中,实际上往往包含对所述对象的不满,小说中来旺家的话就是如此。

《辞源》无“心高”一词。作为古人认定的思维器官(《孟子》所谓“心之官则思”),上古演化出“心广” “心远”等物理向度词语,“心酸”“心醉”等心理内涵词语,衍生出物理向度的“心高”大概是近古通俗语词作品出现后的事情,后来为社会接受通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词语的“心高”,一出现就附着某种否定意味,并结合成“心高气傲”等成语。元无名氏杂剧《冻苏秦》第一折:“我可也心高气傲惹人憎。”又作“心高气硬”,或“气傲心高”,明王錂《春芜记•反目》:“你平日里心高气硬,笑伊家今日无计谋生。”《二刻拍案惊奇》卷22:“自家想着当年的事,还有些气傲心高。只得作一长歌,当做似《莲花落》,满市唱着乞食。”《清史稿.允禵传》:“谕曰:‘允禵无知狂悖,气傲心高,朕望其改悔,以便加恩。’”在所有这些词语或成语中,“心高”都是同“气傲”“气硬”等贬义词语组合使用,又强化其否定性内涵的。结果,语词本义所应有的“心志高远”(如前引《汉语大词典》所释)的肯定性内涵就被掩盖了。明李孔修《貧居自述》(其四十五)是较早把“心”与“天”联系起来的:“惟有人心高似天,谁知造化五行偏。贪心欲享千年寿,立意徒劳万顷田……”这又是以“心高”为贪欲,从“所想超过现实”的另一负面角度运用语词。

大体言之,以“心高”为语源附着否定性内涵,这就是曹雪芹创造“心比天高”语词的语义基础和传统习惯。中性字面上附着如此负面倾向的语义,一定有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这是否反映了封建后期日趋保守平庸、压抑特立个性的社会心理,值得探究。

很显然,曹雪芹不仅创造了一个新词语,而且赋予新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突破意义的特立独行。

点石成金

无法否认,晴雯判词“心比天高”所用“心高”的基本语义与前代承传和《红楼梦》同一文本仍具有共通性。但是,曹雪芹的语词创新和语境创造,却实现了语义反转。《红楼梦》读者从判词里读出的绝不是贬斥嘲讽,而是赞赏慨叹。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曹雪芹不是孤立地创造了语词“心比天高”,而是把它放在极其富于哲理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美的毁灭”的悲剧性语境之中,创造完成。此处小说文本叙述云:

“首页上画着一幅画,既无人物,也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嗟念。”

判词前四句包含两层意思:把晴雯名字分解为“霁月”“彩云”,这两个意象都是天上美景,它是一种难得(“难逢”)但生命力极为脆弱(“易散”)的美。下接“心比天高”,显示晴雯神(心)对形(貌)的超越。这种精神美才具有现实超越性,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通过“心比天高”与“身为下贱”的反差和对映,展现出“心”(人格精神追求)对“身”(身份地位)的超越,这一超越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包含着对社会不平的正义抗争和反叛,是对晴雯的反奴人格的精辟高度概括。由此,判词就通过两种超越极赞了晴雯之人格之高与美,并使其成为晴雯反奴人格的意象符号。而画面上的“乌云浊雾”象征的黑暗势力与判词中揭露的对美好事物的嫉恨(“怨”“诽谤”)等人性丑恶、社会丑恶正是造成晴雯悲剧的原因,“嗟念”则鲜明表达了作者态度。这就使得“心比天高”弱化甚至消解了“心高”词语在流传中附着的否定性语义,而凸显其被淹没的肯定性语义。不仅于此,作者还通过“比天高”的夸张比拟手法将其语义推向了极致。天为至高,是中国古代自然天崇拜和天人合一的“天帝”“天命”崇拜的物理认识基础。“昊天罔极”(《诗经•蓼莪》),人至渺小。“心比天高”是一种冲击甚至突破感受极限的意象创造,“心高”这个长期附着否定语义的词语,在曹雪芹创造的语境中转化为赞颂之语了。这真是点石成金啊!

从今人的眼光苛求,晴雯的精神追求也许算不上什么高大上。但十八世纪的曹雪芹却表达了最热烈的肯定,甚至像宝玉视晴雯为“第一件大事”那样有些偏爱。其原因,八十年前,王昆仑先生在论述“晴雯的意识中心”时深刻指出:

“她自始至终表现着被压迫在封建统治下反抗者的本质——骨气。在小姐们中林黛玉有骨气,但晴雯是贫民,是孤儿,是丫鬟,因此晴雯的性格中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是身处奴才的地位却坚决反对奴才们谄媚主子、出卖自己的卑劣品质。简单地说,就是反奴性。……她反对别人的奴性,反对别人奴视自己,自己不肯以奴才自居。一直到最后,对无理的搜查,凭空的诬陷,这倔强的少女始终是坚决不屈服。”

这就是“心比天高“的本质内涵。笔者曾经指出,曹雪芹的这种情感取向不但与他个性中的“傲骨”相呼应,而且融入了他出身的世代受奴役的包衣曹家反奴人格的精神传承。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家族文化印记。毛泽东在论述鲁迅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时就指出,这是最可宝贵的民族性格。

当然,曹雪芹所做的语义翻转并不是对原有语义的彻底否定,“心高”或“心比天高”的语义本来具有双重性内涵,作为语词符号,由于人性和个性的复杂性,这种矛盾还可能集中在某个人身上。晴雯就是如此。从身份说,她确是赖大家买来孝敬贾母的“奴才的奴才”,但由于贾母的喜爱,特别是贾宝玉的宠信,她又是等级奴役的受惠者;她既有“一样这屋里的人,谁又比谁更高贵些”的朴素平等观念,又有任意惩治小丫头的“爆炭”脾性:她的“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的“痴心傻意”,固然比薛宝钗“送我上青云”,花袭人求“终身倚靠”的目标来得纯净高尚,但又确实是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她的“风流灵巧”招人嫉恨,当然是由于人性和社会丑恶,也有其“心高气傲”自身的因素。这就使得晴雯悲剧,在社会悲剧、人性悲剧的主要内涵之外,还有性格悲剧的深刻意义。这正是曹雪芹用“多情公子空嗟念”一语写出他的复杂感受的原因,也是他着意运用“心高”语词又加以创新为“心比天高”作为晴雯判词的良苦用心。它的满纸乌云浊雾,既是愤怒控诉,也是沉重叹息。

然而,承认“心比天高”的语义双重性并不能否定它在判词语境中的基本内涵。归根结底,它是曹雪芹为钟爱的女奴晴雯作为美的精灵和反奴人格化身所精心创造的语词符号。在小说构思中,它既与后文现实晴雯形象及其悲剧描写相印证,又与晴雯逝后《芙蓉女儿诔》创造的浪漫女神形象前后映射,可以说,芙蓉女神形象乃“心比天高”的语词符号的具象和升华。

“心比天高”是精神飞腾翱翔的意象。受“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庄哲学影响,曹雪芹笔下“心比天高”中的“天”,显然绝非至高无上的主宰或人格神,而是体现“道”的自然。他所称颂晴雯的“心”即精神追求,正是合乎自然的被李贽等先进思想家推崇的原初人性,纯真童心。正是以这种冲破传统与世俗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为基础,他在《芙蓉女儿诔》中把女奴晴雯创造成绝美女神: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这是内外俱臻极顶的美的精灵。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心比天高”的意象已融入其中,甚至可以说,它成为《芙蓉诔》女神形象的构思起点。作者创造的芙蓉女神形象,已不同于尚存某些性格缺陷的现实人物晴雯。例如“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就与晴雯人缘关系的实际大相径庭。我们不可能通过诔文所写还原现实晴雯和宝晴关系细节,因为芙蓉女神已是对现实人物晴雯的理想化修正和升华。而这一升华的哲思和审美意象,作者早已在判词中对现实人物晴雯“心比天高”语词符号创造埋下了伏笔。

晴雯是曹雪芹创造的文学史上第一位反奴人格女奴形象。曹雪芹又把首创的“心比天高”词语献给了晴雯。新词语,新语境,新语义,与新形象融合一体。

二水分流

在《红楼梦》的语言接受史中,晴雯判词“心比天高”很耐人寻味。不但在阅读中家喻户晓,而且进入现代文学语汇,为许多作家作者所瞩目。这种情况,在小说文本中实属罕见。

最早吸收这一词语的是文学大师鲁迅。《故事新编.出关》中,关尹喜同部属议论出关的老子说:

“……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明显是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仿制,用以表现关尹喜对老子的嘲讽之意。鲁迅在《“出关”的“关”》一文中说:“我同意于关尹子的嘲笑。因为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要无所不为,就只能一无所为。他是连老婆也娶不成的。可见鲁迅在此用“心比天高”的语意已完全不同于曹雪芹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红楼梦》的逆反,可以说,又回复到“心高”偏向否定性内涵的原初语意了。不过,当鲁迅以“心”与“命”即精神追求与现实遭际联系对照的时候,他已经把曹公“心”与“身”的个体(小宇宙)自我映照拓展到无比广阔的世界(大宇宙)了。

于是就出现了两位文学大师同一语词的语义分歧:“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褒扬与“心高于天,命薄如纸”的贬讽,而且它们都得以广泛流传并进入文学语汇宝库。它使人们联想起《红楼梦》黛钗双峰并立二水分流影响后世的奇景,只是这里还多一种代际的继承和创新。搜索百度,用此词语者,数不胜数,虽然在“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的基本语义大体一致,但其具体实现则因语境而异,取负面意义者,如:“不能养活他一辈子。那么个小丫头,不要心比天高。”(林语堂《京华烟云》)“你怎么能那样评价他呢?他不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也不是失却根本,忘形得意。”(贾平凹《浮躁》)其中,命相之类或含命相观念之作尤多。而表正面意义者如:“看不起苏惠,这也说明芳卿这个人也是心比天高,才华也是出众,而且理想事业是追随曹雪芹的。”(胡德平《曹雪芹在西山》)“有心比天高,来造凌云塔。”(范诗银《卜算子•繁塔》)即使用鲁迅语,也可用于揄扬:“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励志之作多仿此。笔者在研究包衣曹家精神传承时,也借用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二语,论述曹寅的反奴人格和自由心性,及其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影响。

语义在语境创造中实现和闪光。这将是一个绵绵不绝,永无止境的过程。曹雪芹就是这一语言奇观的开拓者。(刘上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申请自述是什么意思,自述是什么意思啊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