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写到市还是县还是村,入党志愿书籍贯写到市还是县
大家好,由投稿人姜美慕来为大家解答籍贯写到市还是县还是村,入党志愿书籍贯写到市还是县这个热门资讯。籍贯写到市还是县还是村,入党志愿书籍贯写到市还是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籍贯写到市还是县怎么填才正确
现在在填写很多资料的时候,有一个栏目会经常出现,那就是籍贯。
看到籍贯,很多人其实都不明白是什么东西,大多数人都简单理解为所谓籍贯就是自己老家的地址。
但籍贯跟祖籍完全是两回事,那籍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一一解答一下。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籍贯?
所谓籍贯,根据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公通字[1995]91号文件规定:
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简单来说,婴儿的籍贯就是他出生的时候祖父的户口所在地。
如果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不能确定父亲籍贯的,登记本人的出生地。
由此可以看出,籍贯主要跟祖父的户口所在地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个人的祖父在湖南长沙出生,祖祖辈辈都在湖南长沙,他的祖籍就是湖南长沙。
但在这个婴儿出生之前,他的祖父搬到广东深圳居住了,户口也随之迁到深圳居住,那这个婴儿的籍贯就是广东深圳,而不是湖南长沙。
接着再来看下,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有人说之所以要填写籍贯,是为了让大家记住祖先是从哪里来的,不能忘本,其实籍贯设立的本意并不是这个目的。
我觉得籍贯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产物,籍贯开始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正是我国人口流动比较频繁的开始,很多人都在全国各地流动,在这种背景之下,人跟户口分离,人跟祖籍分离很正常。
而当时有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特别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时候都要进行政审政,审就会追溯到父辈,甚至爷爷辈,还会特别关注你是来自哪里,你是哪里人。
为了配合这种特殊的就业环境,所以当时在户口登记的时候都会填写籍贯很正常。
另外填写籍贯也有利于对流动人口进行统计分析。
比如有一些人跨省工作之后,就可能把户口迁到外省去,这时候他的儿女出生的时候就必须填写籍贯,我觉得填写籍贯更多是为了方便管理人口,方便统计人口的流动,为人口政策的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
实际上目前户口本上填写的信息就非常多,有很多信息大家看起来可能没什么用,但公安部门却要求必须填写,因为填写的这些信息可以方便方便公安部门对户口进行统计。
比如在户口本上填写籍贯之后,各地就可以分析出原住居民的比例,以及外来移民的比例等等。
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人口的流动方向、流动特点,从而为各地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口政策提供参考数据。
假如户口本上不填籍贯,只按照当前所在地址填写,那就没法具体统计到哪些人来自哪里,人口的流动特点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我们自己的一些推断,至于填籍贯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我们也没看到有关部门做过解释或者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所以我们只能按自己理解去推断。
至于企业以及一些机构在填写信息的时候也要填写籍贯,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吧。
以前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其实对地域还是有一些要求的,比如有一些企业就明确要求某个地方的人不录取,所以他们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如果发现有某一个地方籍贯的人员,他们就有可能首先排除,这其实是一种职场歧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籍贯的到底有没有意义?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户口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我国之所以要填写籍贯,这可能是跟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流动比较多有很大的关系。
但随着人口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人口管理联网的不断完善,现在想要查一个人的信息,想要统计人口的动向,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具体的数据,所以籍贯对于管理人口,统计人口意义现在其实已经不是很大。
相反,籍贯的存在反而有可能让大家产生很多误解。
比如很多人在填写籍贯的时候,都不知道应该填哪个地方,好多人都可能乱填。
再比如目前各地填写籍贯的时候,只能填写父亲一方的,也就是必须填祖父户口所在地址,如果不知道祖父所在地址,那只能填父亲籍贯的地址。
对此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样,就像孩子可以跟父亲姓,也可以跟母亲姓一样,为什么孩子的籍贯必须跟父亲就不能跟母亲呢?
还有一点是,籍贯的存在很容易让大家出现一些尴尬的事情。
比如有一些人在上学或者求职的过程中填写一些籍贯,别人看到了就直接把他当成老乡。
但实际上这些人有可能从出生到现在压根就没有去过籍贯所在的地方,对当地也不了解,甚至在当地连一个亲戚都没有,只是因为自己出生的时候,祖父的户口在那个地方,所以糊里糊涂就变成那个地方的人了,这确实让人感到比较尴尬。
因此很多人都觉得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籍贯没必要就是填写了。
当然,该不该填写籍贯其实不是由我们说了算,而是由人口管理部门说了算,我相信我国之所以没有取消籍贯,而是保留着,肯定有一定的用处,至于这些用处是什么,我觉得到了关键时刻的时候就可能用得上了。
毕业生登记表籍贯写到市还是县
几十年来不知道在多少表格中填写过“籍贯”这一个中国人的重要参数,但似乎没有谁有根有据地告诉过该怎么填写。通常的解释是“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可是祖父与祖父的父系祖先不在同一地方长久居住或出生该怎么办?事实上除了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人以外,可能不会有太多人知道自己祖父的祖先在哪里居住,在哪里出生。
户口簿页面
标准答案来自于1995年12月19日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为进一步明确常住人口登记表、居民户口簿的作用,科学设置登记项目,统一式样、标准,规范制发工作,实现常住户口登记簿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为逐步统一和完善公民身份登记及身份证件管理制度打好基础,公安部决定自1996年7月1日开始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
在这个文件的“附件三: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填写说明”中明确说明:15、籍贯--填写本人祖父的居住地。城市填至区或不设区的市,农村填至县,但须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或通用简称。 弃婴,如果籍贯不详,应将收养人籍贯或收养机构所在地作为其籍贯。 外国人经批准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填写其入籍前所在国家的名称。
即一般而言,“籍贯”的标准答案是“本人祖父的居住地。城市填至区或不设区的市,农村填至县,但须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或通用简称。”因此,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员广泛而大幅度流动的当今,人们与父亲有不同的“籍贯”很可能是常态。
入团籍贯写到市还是县
文丨云川
填写个人信息表时,我们很容易会遇到四个“灵魂拷问”:
Q1:你的现居地是?
Q2:你的户籍所在地是?
Q3:你的出生地是?
Q4:你的籍贯是?
一连串“灵魂拷问”后,不少小伙伴感到一丝头疼。其实仔细想想,个人信息表中需要填写现居地、户籍地、出生地这些信息并不奇怪。毕竟,这些地点与我们生活关联度很高。
相较而言,地点中“籍贯”一词有些奇特。“籍贯”指祖居地,意思接近于老家或是祖籍,写到县级单位。一般而言,“籍贯”与你终身相伴,不会发生变化。
为什么我们个人信息表中要填写老家信息?古人介绍自己时也会写祖籍信息吗?
古人真的很爱说祖籍
当然会!
古人在介绍自己时经常会提及自己的祖籍地信息,尤其是魏晋到隋唐这一时期。他们甚至比现在的我们更重视自己的祖籍,尤其是一些出身很显贵的士大夫。
只是那个阶段,祖籍地并不用“籍贯”一词指代,而是用“郡望”一词。所谓“郡望”,是指自己家族在州郡显贵的世族。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祖籍地“郡望”,主要是受门阀制度的影响。魏晋以后,涌现出许多大姓,如《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提到的王、谢两姓,王、谢两姓就是指王导、谢安二人的姓氏。
魏晋时期,开始按照地区划分大姓,山东一带出现了王、崔、卢、李四大姓。望姓氏族大多步入仕途,身居要职,代代相袭。由于这些望姓在一地长久居住,影响力逐渐扩大,这些大姓,乃至他们居住的地点,逐渐成为普通人仰慕的对象。门阀制度的影响下,“郡望”重要性逐渐提升。“郡望”信息一定程度上代表古人的身份地位。古人非常喜欢讨论自己的祖居地,魏晋时期还一度产生“郡望”热,名门望族的士大夫都以郡望为豪。清人钱大昕曾提到这一现象:
“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士大夫姓始以郡望自矜。”
那出身寒微的人郡望PK不过望族怎么办?
他们有办法扭转这样的局面吗?有一个方法——修改“郡望”。魏晋以后,不少寒族子弟为了攀附名门望族,不惜暗戳戳改掉自己的祖籍地。比如当时陇西李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是望族,但凡是姓李的就一口咬定自己郡望是陇西的,姓王的就咬定自己郡望是“太原”或“琅琊”。这一做法相习成风,于是出现了非常诡异的局面。当时如果你去问一些寒族子弟郡望信息,凡是问到姓周的,他们就说自己老家汝南的,姓刘的就说自己是彭城的,姓张的就说自己是清河的,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好像都成了同根同源之人。
“郡望热”一直到隋唐之际还有。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在提及自己郡望时,就会说自己是彭城的。清代有人总结了郡望和姓氏的规律,说唐代的郡望:
“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
反正问的是祖籍,想考证几百年前的情况大概也有些困难,你不妨就信了吧。唐以后,士族门阀制度取消,郡望的热度随之下降。后来的人们在介绍自己时,祖籍地“郡望”不再是一个必须要提供的信息。不过,宋以后直到当代,文人们在写书或题词时还是喜欢提一提自己的郡望,“寻根问祖”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问籍贯,你想听我说“籍”还是“贯”?
这么看,古代“祖居地”由“郡望”一词代替。那古代还有“籍贯”这一说法吗?
也有。古代的“籍贯”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户籍地这一概念,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为紧密的。在古代,若你拿着“籍贯在哪儿”这一问题询问古人,他一定会摸着胡子,严肃而又认真地回答你:
“问籍贯呐……那你是想听我的'籍'还是'贯'呢?”
对他们而言,“籍”与“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籍贯”也可以倒个个儿,称为“贯·籍”。古人书写履历时,常常是先写“贯”,再写“籍”。比如下面这份明代《进士登科录》,进士的个人信息格式写法就是“贯 ✕✕省✕✕府✕✕县 ✕籍”。
“贯”,也被称为“乡贯”。古代政府主要是通过“贯”来编户。而古人“籍贯”中的“籍”主要指役籍。
说到“籍”,大家马上会联想到前段时间热播古装剧的《梦华录》,女主赵盼儿早期的身份是乐籍。想的没错,乐籍是“籍”的一种。古代乐籍隶属于贱籍(如果对贱籍感兴趣,可以戳:
古人想脱离贱籍?哪有那么容易),贱户的社会地位很低。
不过,古装剧呈现的只是当时社会的一小部分。社会中有贱籍,自然也有良籍。而在古代,绝大多数百姓都是良籍,也就是以良民身份生活的普通民众。
普通百姓按照承担的徭役不同,可以被继续被划分为不同的役籍。比如元代“诸色户计”,把百姓划分为冶金户、打捕户、姜户、葡萄户(以种植葡萄为业的人户)、军户、匠户……这也是按照徭役划定户类。
但要论划分役籍最严格与规范的,还得是明代。明代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政府运用黄册、鱼鳞图册、路引等方法把民众牢牢锁在土地上。明代普通百姓被划分为不同的役籍中,包括民籍、军籍、匠籍,灶籍、盐籍、商籍、官籍……明《后湖志》载:“人有千门万户,总出于军、民、匠、灶。”大意是明代社会上绝大部分人都以军籍、民籍、匠籍、灶籍这些身份生活。不同役籍的百姓幸福感也有差别,军籍因为有被勾军的风险,幸福感比较低,灶籍因为可以免除一些杂泛差役,幸福感更强。
拥有役籍就意味着需要承担相应差役。古代当差主要是通过缴纳实物或承担差役的方式。例如,民户需要承担常规徭役,匠户需要承担手工业劳役,灶户、盐户需要承担制盐工作。虽然听上去这些差事也挺累人,但他们总体还是要比前面说的乐户(贱籍)社会地位高。毕竟,他们有成为生员与参与科举考试的资格。
清代中前期,百姓仍被分为民籍、军籍、商籍、灶籍四大类。不过,此时的赋役征收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明中后期,张居正进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征合一,统一征收银两。清中期,又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中进行征收。简单来说,就是人不用亲自去当差,可以通过交纳钱粮的方式完成差役。
随着明清两代赋役制度的改革,籍贯中役籍信息逐渐弱化,地域性含义逐渐增加。与此同时,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出现了许多与居住地点相关的新词语,比如表示现居地的“寄籍”,这些词语的出现,又让“籍贯”一词表现出原籍与祖籍的含义。
古代“籍贯”信息有多重要?
百姓需要承担的徭役种类与其所属的“籍”有着直接联系。打个比方,在古代,如果你是军户,那你的“籍”就是军籍。按照当时的规定,你所在的户里必须得派一个人到军队当差,其他人负责补役、资助(帮贴)。若是前去当差的这位中途逃跑了,那你们还得再出一个人接替前往。换个情况,如果你是个民户,那你就是民籍。你需要承担正役,负责朝廷摊派的一些杂役。当然,赋役制度改革后,你可以足不出户完成这些差事,交纳钱粮就完事儿了。
“籍”的种类与学额分配也有关联。学额主要是指科举考试时每次考试录取府县学生的名额。古代在哪儿考试,以什么身份考试成功的概率有很大不同。清代初期,商籍、灶籍有特殊的学额。由于商籍、灶籍进学率高,清代还发生过一些民籍考生冒充商籍考生应试的情况。
“籍贯”所含的地点信息同样非常重要,它与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应试地点与做官地点的分有直接关联。按照惯例,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应当在原籍应试。但是随着明清之际人口流动的加速,这一做法也出现许多不适性。科举考试中出现了一些“冒籍”现象。
《万历野获编》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明人王国昌的冒籍案。
王国昌原籍是徽州籍,后来成为余姚籍人胡膏的养子。最早,王国昌以余姚籍生源的身份参加了顺天乡试,中试后,被说是冒顺天通州籍,不幸除名。王国昌虽然郁闷,但也只能选择再考,这一次他以徽州籍人身份参加了应天乡试。考上后,仍然又被说是冒籍,继续除名。这次王国昌很生气,跑到京师申辩说“谓既斥于顺天之浙籍,再斥于应天之徽籍,姓胡既不可,姓王又不容,则天壤之间,当置臣何?”因为做了养子,去哪儿考试都被说是冒籍,听上去确实有点无奈。
故事一方面反映出明代人口流动加速后对回原籍科考规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籍贯地点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要性。
对古代官员来说,籍贯还影响了为官员地点的分配。古人做官实行地域回避制度。明代,早期北人任南官,南人任北官,后来,逐渐演变为不得在本省为官,“洪武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其后官制渐定,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亦不限南北也。”到清代,考虑到人口流动的因素,清代官员既不能在祖籍的方圆五百里地为官,也不能在长期居住地的方圆五百里为官(长期居住地也被称为寄籍)。
古人想改籍贯能行吗?
这么看,“籍贯”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普通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质量。“籍”与差役直接关联,那如果古人不想手头的差,想换另一个差,可以向上面申请修改“籍”吗?
非常、非常、非常困难。《大明会典》载: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明律·户律·户役》载“人户以籍为定”。一般而言,役籍是世袭的,出生时隶属于哪个役籍,就属于哪个役籍,待你孩子出生后还是隶属于哪个役籍。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夏言“疏乞除其家府军左卫军籍”,获得批准。差役折合为钱粮后,为了获得某种户的赋役优惠,民间也会通过某种特殊方法“改”籍,比如通过顶替绝户(原户下无人)、析户等方式进行改籍。
“籍”也随政策变动而发生变化。清代初年,匠籍取消。雍正年间,贱籍废除。这也是“籍”变化的表现。
还有个问题,如果古人换了地方居住,回去原籍考试路途遥远,想改“贯”可以吗?
对个人来说,“贯”指原籍,一般是固定的。不过,考虑到实际情况,清人想了个办法来应对人口流动与回原籍应试的矛盾——允许寄籍应试。寄籍就是入籍他省,满足科考条件后,在寄籍地参加考试,听上去人性化很多。清人想获得寄籍也得经过重重考验。首先,你得在当地买上房,其次,你再住上二十年,等各方面都像是本地人了,才可以获得寄籍。吴荣光《吾学录初编》载“他省人于寄居地方置有坟庐已逾二十年者,准其入籍,是为寄籍”。清代很多地方志中记载的官员,都标注了寄籍:
民国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消亡,“籍贯”一词的重要性进一步减弱,成为主要指代祖居地的词语,而这一含义则沿用至今。
总的来看,古代的祖居地信息主要是通过“郡望”一词来表现。而古代的“籍贯”一词更接近于当代的户籍地概念。“籍贯”与民众承担徭役种类、科举考试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代人口对土地的依附。随着人口流动加剧,“寄籍”“出生地”“现居地”“户籍地”等新的地点名词出现,“籍贯”逐渐退到幕后,成为指代祖籍的词语。
有人会问,籍贯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为什么现在我们还要登记“籍贯”呢?这是因为,籍贯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人口变迁的历史与人口迁移状况。更多的时候,我们自身也需要“籍贯”信息。它默默地提醒着我们,无论走都到哪儿,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参考文献:
王毓铨:《籍·贯·籍贯》,《文史知识》1988年。
王毓铨:《纳粮也是当差》,《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刘希伟:《清代科举冒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叶锦花:《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 ——明中期泉州盐场地区多籍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云川。)
籍贯写到市还是县格式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场景?
有些填个人信息表格上,会同时出现"籍贯""户籍地""出生地"三个相似选项。
当你带着这不是多此一举疑惑,将三处都填上自己的相关地址时,却被告之错误重写。
这就开始犯难了,怎么填才是正确的。
户籍地比较好理解,就是身份户口本上的地址,如果由于搬迁、上学、工作等原因迁移户口,户籍地也相应发生了变更。
出生地也没毛病,自己在哪出生,哪里就是你出生地,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
但"籍贯"这个词,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有人写户口本地址是错,有人填老家县城也是错,还有人直接写出生地还是错……
去年我表弟考公务员,政审材料里把籍贯填成大学所在地(之前读大学时将户口迁过去了),结果被退回修改。
这简单的事儿让全家哭笑不得,却也暴露出很多人对"籍贯"的认知误区。
这玩意儿具体该怎么填?今天我们就展开唠唠。
现在我们说的 “籍贯”,在古代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各有各的讲究。
1. 籍:你的职业
先来说 “籍”,这东西在古代相当于个人的 “职业户口本”。
《说文解字》里说 “籍,簿书也”,说白了就是统治者用来登记人口、维护统治的档案。
你家几亩地、几口人、从事什么职业,全都记录在案,并且一般情况下,一辈子都很难改。你家几亩地、几口人、从事什么职业,全都记录在案,并且一般情况下,一辈子都很难改。
这档案可不简单,官府收赋税、征兵入伍、安排劳役、使用劳动力,这些都得依靠它。
古代对 “籍” 管理很严格,不同籍待遇也不一样。
如果你是 “贱籍”,不能和良民通婚,不能参加科举,连衣服颜色都得和别人不一样。比如有些朝代规定乐籍女子以及家人,只能穿绿色衣服,方便走在街上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商籍” 子弟要想科举,得先花重金 “捐籍”,变成民籍才行。清朝有个诗人叫吴兆骞,因为科场舞弊案被流放到宁古塔,他家就被打入 “奴籍”,子孙后代都不能参加科举。直到百年后,他的玄孙才通过捐钱赎身,恢复民籍。
2. 贯:你的地址
贯这个字最早和钱有关。古代用绳子把铜钱串起来,一串就是 “一贯”,后来“贯” 慢慢变成了 “贯穿、连接” 的意思 ,后来引申为"根脉相连。
因为一个家族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就像铜钱串在一起一样,和这片土地紧紧相连,这就是 “贯”。
这种 “贯” 一旦确定,就成了家族的 “地理标签”,哪怕你搬家到千里之外,别人问起你是哪里人,还是会说老家的 “贯”。
籍简单来说,让别人一眼看出你这人是干什么的,而贯则是让别人清楚你是哪里人?
在古代,“籍” 和 “贯” 是分开用的,比如你是 “民籍,贯山东济南”,意思就是:职业是农民,老家在济南。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俩字慢慢合二为一,成了我们现在说的 “籍贯”。
在农耕文明、熟人社会,籍贯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眼看到籍贯,就决定你这人值不值交往……
当然现在咱们填的 “籍贯”,早就没了古代的 “职业歧视”,主要是为了溯源追宗。
根据公安部的规定,籍贯要填 “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籍贯一经确定,祖父的户口登记地发生变化的,不再办理籍贯变更。
籍贯和你现在住哪儿、户口在哪儿没关系,主要指爷爷那辈。
你爷爷的户口是哪儿,你的籍贯就是哪儿。你爷爷的爷爷户口在哪,你爷爷的籍贯就在哪。
例如1930年出生的王大爷四代同堂,他祖上都是北京人,王大爷后来支援建设去了西安,在西安落了户。他的儿子王大伯在西安出生。后来王大伯在杭州工作落户,又生了儿子小王。小王今年也生了儿子小小王。
那王大爷他的籍贯便是北京,王大伯的籍贯也是北京,小王的籍贯就是西安,小小王的籍贯就是杭州。
虽然有点绕,但还是可以从每一代的籍贯上达到追根溯源的作用。
现在有人觉得籍贯没啥用,甚至吐槽:“我都没去过爷爷的老家,填这个有啥意义?”
其实啊籍贯是藏在户口本里的 “家族史书”。很多人长大后想知道自己的家族从哪儿来,这时候籍贯就成了重要线索。
就像余光中在《乡愁》里写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对很多人来说,籍贯就是乡愁的寄托。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籍贯写到市还是县还是村,入党志愿书籍贯写到市还是县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