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手机卡给别人用有什么风险,实名手机卡不注销不续费会怎么样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章铭

实名手机卡给别人用有什么风险,实名手机卡不注销不续费会怎么样

大家好,由投稿人章铭来为大家解答实名手机卡给别人用有什么风险,实名手机卡不注销不续费会怎么样这个热门资讯。实名手机卡给别人用有什么风险,实名手机卡不注销不续费会怎么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实名手机卡货到付款

4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10件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典型案例,其中由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现为杭州市钱塘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徐某等6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入选。3月23日,《检察日报》以《从未办过电话卡,为何被实名认证开卡——杭州钱塘: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以案示警开展普法教育》为题宣传报道本案,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从未办过电话卡,为何被实名认证开卡

杭州钱塘: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以案示警开展普法教育

“大家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信息保护习惯、掌握基本的个人信息防护技能,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和二维码,更不要轻易透露个人身份信息,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线……”

前不久,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不少市民都收到这样一则微信提醒。这缘于钱塘区检察院最近办结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不好意思,李先生,您名下已经有三张电话卡,不能再办理其他卡了。”自己明明从未办理过电话卡,怎么会被实名认证开卡?生活中的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这些突然出现的电话卡又从何而来呢?

2020年11月,李先生想找一份兼职工作,便来到杭州市钱塘区一家劳务公司咨询。工作人员马某热情接待了李先生,同时要求复印其身份证,并以疫情防控为由为其拍摄正面照。李先生信以为真,予以配合。数日后,李先生前往当地一家营业厅办理手机卡,却被告知自己名下已有数个手机号,还都通过人脸识别进行了实名认证。这些手机卡目前都处于激活状态,不时有流量产生。

李先生疑惑不已,营业厅工作人员列举的电话号码他都很陌生,也从未向这些手机卡充过话费。他让工作人员调取了实名认证的人脸图像,结果令他震惊:系统中显示的照片均为数日前他在劳务公司找工作时被要求拍摄的。又怒又急又怕,李先生当即选择报警。

很快,犯罪嫌疑人马某被抓获。公安机关在侦查中发现,并不是只有李先生一人“被开”手机卡,马某等劳务中介非法获取多人身份信息,已经注册办理了数千张手机卡。随着团伙成员相继落网,一条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灰产业链被揭开。

经查,2019年至2020年11月期间,为套取通讯公司发放的业绩酬金,马某、徐某、郑某等人在浙江多地实施手机卡“开卡养卡”业务。徐某、郑某等人先从通讯公司申领手机卡白卡,之后马某、时某等劳务中介作为“开卡团队”,到工厂门口、广场、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以疫情防控、入职培训登记、注册健康码、做产品推广并赠送小礼品等方式,非法获取多人身份证及人脸识别信息,完成手机卡实名注册。后期则由徐某等人雇佣“养卡团队”,让手机卡在一定期限内正常通话、产生流量,造成已被出售、使用的假象,等套取完通讯公司发放的业绩酬金,手机卡就会被注销,酬金由徐某等人分成。

杭州市钱塘区检察院审查案件后认为,马某等人以牟利为目的,未经他人许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用于手机卡开卡等业务,严重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损,除承担刑事责任外,还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经履行诉前公告程序,没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钱塘区检察院以公益诉讼起诉人的身份向钱塘区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马某等人承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

2021年12月31日,钱塘区法院对该案作出判决,支持检察机关的全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请求,马某等人除被判处刑罚外,还被判令赔偿人民币14万余元,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就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判决后,马某等人表示服判,目前案件已在执行中。

年初以来,结合该案办理,钱塘区检察院积极开展以案示警普法教育,除了通过微信提醒用户注意外,检察官还走进社区、企业、高校集中进行法治宣传。“以后可要多长个心眼了,你们的提醒很及时!”闻潮社区的王大姐对检察官说。

转自检察日报

来源: 杭州检察

实名手机卡网

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杨晓妍 见习记者 王磊

2025年年初,一则“2023年昆明海关曾查获未申报手机SIM卡1.15万张”的消息引发热议,有媒体报道称,用于实施诈骗的号码,并不是虚拟号,而是真实存在且经过实名认证的。

近日,顶端新闻记者通过多日暗访发现,某渠道一张实名制手机卡售价600到1000元不等,伪装成饰品夹在泡沫层中从江苏发货。卖家多自称人在境外,收卡、发货另有其人,已形成灰黑色交易链,且出售的手机卡经常快速被封。

实名制手机卡卖至千元!售后只保10分钟

近日,顶端新闻记者以顾客身份,进入某交易渠道,发现实名制手机卡被明码标价,售价从600元到1000元不等。

一卖家介绍,他所售的实名制手机卡中,中国移动SIM卡价格稍高,中国联通SIM卡价格最低。这些手机卡按来源分为“老人卡”(骗得老人手机后拆出手机卡)和“人头卡”(拉人头在营业厅办卡)。

顶端新闻记者询问购买规则及售后问题,大部分卖家称购卡客户若因“跑业务”(拨打诈骗电话)被封卡,不提供售后。也有个别卖家承诺,为“跑业务”的客户提供“10分钟保时”,即:10分钟内被封卡则退款。

暗访中,有卖家提醒记者:购卡后需尽快使用,其他客户拿到卡后,一般会连续打电话,一直打到被封卡,因为“无法保证手机卡能‘存活’多久”。

顶端新闻记者买下一张售价665元“老人卡”后,卖家很快将交易编号、内容、总金额等信息公开在该渠道,记者核对无误后告知“监督者”,卖家随即被冻结一笔“押金”。

次日凌晨,卖家安排发出空运顺丰快递,并将单号告知记者,流程与国内网购类似。发货地为江苏无锡,到货的快递被伪装成一盒饰品,“老人卡”就藏在包装内的泡沫夹层中。

藏在饰品盒泡沫层中的手机卡

记者将该SIM卡插入手机,经测试该手机卡可以成功拨通电话。

确认无误后,顶端新闻记者向“监督者”发送“确认收货”,先前的“押金”被解冻。记者咨询卖家售卖电话卡会不会被警方查获,对方透露线上卖家人多在境外,发货、收卡另有其人。

电诈团伙招募“打手”时薪达1000元

顶端新闻记者从警方及反诈人士处获悉,类似售卖SIM卡的渠道已形成了“灰黑色交易链”。

通过该渠道,卖家将电话卡等工具推广、引流,获得“客源”;买家则可以在该渠道多方对比、询价;招募者还会发布“场地直招”(境外电诈团队直招)信息招揽“打手”(国内电诈人员)。

渠道内还有工作人员监督交易内容是否真实,卖家、招募者等在该渠道交易前,需要提前缴纳押金,金额在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人民币不等。

顶端新闻记者在该渠道联系到多名招募者,交流中发现对方疑似在境外电诈园区工作,招募“打手”是为了搭建某类型“手机口”。

通过对方描述,记者得知,搭建“手机口”是指,“打手”接听“场地客服”(境外电诈话务人员)线上电话的同时,用另一部手机拨通国内“目标”电话,辅助“场地客服”将境外来电进行“伪装”。

招募者往往会发布的高薪文案吸引“打手”,比如“每小时1000元,满时有奖励,‘出鱼’(诈骗成功)有提成”。

诈骗团伙发布的广告示意图

经过多日暗访,顶端新闻记者观察到,招募者给“打手”开出的“时薪”每日会上下浮动。2025年春节假期后,“时薪”连续多天稳定在1000元以上,“上口”(拨通诈骗电话)每满1小时再奖励70元,若“出鱼”,每5万元另奖励2000元。

交易渠道的监督者还会监督“打手”是否按“场地客服”要求拨打电话,以及客服是否如约结算“时薪”。

顶端新闻记者以应募“打手”为由,进入多个招募群。多名招募者称其本人在境外,“打手”必须人在国内,并自备实名制手机卡、QQ号等工具。

当记者问:“无论是否骗到钱,都将按通话时间支付‘时薪’吗?”几位招募者均给予肯定回答,更有人承诺:通话结束后立即结账。

而且,只有被“场地客服”选中的应募者才可以“上口”。

在获得一名招募者信任后,他向顶端新闻记者透露,有的运营商卡容易(被)封,反诈还严,客服快要骗到人时,运营商会监控到,提醒“不要上当受骗”。

招募者:谁诈骗成功谁是“倒霉蛋”

“价格理想,结账真实”,顶端新闻记者向一名“打手”询问该渠道是否“靠谱”时,他这样总结。

根据渠道的一则公开交易信息,记者联系到这笔订单的“打手”,对方告知,信息中的“1120元”是他的时薪。

他自备了多张实名制手机卡,共“上口”两个多小时,虽然没“出鱼”,但拿到了“满时奖励”。当记者问其是否会因“上口”被警方联系时,对方不再回复。

暗访中记者咨询招募者,“打手”会不会被警方锁定?其中一人回复:“不‘出鱼’,警察就不会找你,谁‘出鱼’谁是倒霉蛋。”

截至发稿前,前文中无锡发货的“老人卡”已被封卡,显示“无服务”。记者将该电话卡交易渠道、发货信息、卡片编码等详细情况举报给无锡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工作人员记录后回复,将梳理信息,视具体情况开展侦查工作。

被出售的实名制SIM卡从何而来?某市局反诈民警告诉顶端新闻记者,根据以往办案经验,近年来电诈犯罪分子所使用的实名制SIM卡,多为卡主在运营商处办理后高价出售,少部分是违法分子诱骗他人办卡或拆他人手机卡进行售卖。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曾公布,2024年3月至4月间,有诈骗分子冒充通信公司员工,声称提供网络升级服务,借机将老人的SIM卡替换为假卡,并告知老人暂时不要使用手机,以免影响“升级”或“慰问”进程,三人通过该手段骗取20余张老年人SIM卡,并将这些SIM卡提供给上线用于拨打诈骗电话,从中非法获利共计2.7万余元。

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曾公布,2024年有犯罪分子向老年客户宣传办卡送50元,共收购30余张。经查部分电话卡涉多起诈骗案,涉案资金20多万元。

不过,也存在运营商内部工作人员用非法手段获得手机卡后倒卖,此外还有早年间遗留下来的非实名已激活手机卡,仍然可以进行通话。

根据央视网消息,河北保定高碑店市警方曾在2020年破获一起特大非法买卖SIM卡、银行卡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2人,其中包括北京市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内部职工10人,缴获SIM卡、银行卡数千张以及作案用手机、电脑等一批。

据浙江省反诈中心消息,2024年3月,山西朔州有运营商内部工作人员通过“下乡送服务”“赠送生活用品”等手段,隐瞒真相,欺骗群众办理电话卡。这些电话卡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造成大量被害人财产损失。

警方:诈骗形式“日新月异”,居民须提高警惕

警方工作人员解释,随着我国打击电诈力度加强,人们防范意识变高,境外电诈手段也在升级。

如今,实名制手机卡往往单价很高,而且使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会被有关部门封卡,电诈犯罪分子打得快,卡耗得也快,需要为诈骗投入大量成本。

“但50通诈骗电话中,只要骗成一次,就能获得数万元的收入。”警方提醒,居民身份证、手机卡、银行卡等物品须妥善保存,若出售或被犯罪分子诱骗办理了手机卡并实施诈骗,将面临法律责任。

一名从事反诈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近年来,我国警方对电诈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强,诈骗分子实施电诈所需的成本已相当高昂,但电诈分子自恃身在境外,诈骗形式可谓是“日新月异”。

据该人士透露,目前,境外电诈分子主要通过“手机口”、“猫池”(通过部署在国内的中继设备,将电话信号转为网络信号,隐匿来电属地)和“境外虚拟号”(国外虚拟运营商提供的手机号)三种形式与国内受害者进行通话。前两者需要有人在国内充当“帮手”,后者接听人能看到运营商的“境外来电”提示。

据警方消息,近年来,相关部门已对“手机口”和“猫池”两种类型的电诈进行大力打击,通过技术手段很快就能锁定国内电诈犯罪分子并实施抓捕。对于“境外虚拟号”类型诈骗,反诈人士建议,居民可以致电本人的SIM卡的运营商,开启“拦截境外来电”功能进行预防。

警方也建议,遇到陌生来电或链接时必须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接听或点击,“涉及钱的问题一定要多方核实,同时积极通过公安部门的宣传渠道,学习反诈知识。”

几岁可以实名手机卡

来源:南国早报

梁某宇在指认作案现场。 警方供图

南国早报记者 颜强

来宾市男子梁某宇通过网络,从不法人员手中大量收购他人实名登记的手机卡,然后用这些卡注册微信号,再雇人“养号”,并将“养好”的微信号出售,四五年间牟利18万余元。12月10日,记者在来宾市公安局打击电信网络犯罪案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来宾警方成功侦破这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

1 头目曾是通信公司代理商

今年1月初,来宾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在工作中发现,辖区内有网民存在网络异常行为。通过分析研判,办案民警初步认定,这疑似进行网络违法犯罪和网络黑产活动。

民警进一步侦查发现,嫌疑人存在通过各种途径大量购买实名手机卡,然后利用手机卡注册微信、QQ等网络虚拟账号进行贩卖等多种网络黑产活动。民警通过公安大数据,对网上海量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初步确定这是一个以梁某宇为首的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

据介绍,梁某宇(男,35岁,来宾市兴宾区平西村人),案发前是通信公司代理商。2014年以来,他不断通过网络购买实名登记手机卡。其中,2017年2月至3月,他向平果县男子唐某乐购买了5000多张手机卡,共花费13.4万余元。

2 登记手机卡遭层层转包

2014年前后,梁某宇还利用自己作为通信公司代理商的机会,私自截留一批未实名登记的手机卡。两年后,由于相关部门加强手机实名登记管理,这批手机卡不能正常使用,他便在网上以实名登记一个手机号码30元的价格,找网友帮忙实名登记这些手机卡。其中,2018年下半年,他找到安徽籍男子吴某帮忙实名登记994张卡,支付给对方3.4万余元,平均每张卡的登记价格为34元。

然而,吴某只是一个中间商。吴某找到湖北武汉籍男子熊某帮忙,出价是每张卡23元,从中赚取差价1.1万余元。实际上,熊某也没有这个能力,他又找到河南籍女子“小芸”帮忙,最终才将994张卡实名登记。就这样,在实名登记手机卡号的链条中,吴某、熊某层层赚取差价。

在确认梁某宇等人的身份及犯罪窝点后,今年5月7日23日,办案民警先后将梁某宇、吴某、熊某、唐某乐等8名嫌疑人抓获,共查获手机卡4万余张、电脑18台。其中,经通信公司查证可用的实名登记手机卡1.4万余张。

3 手机卡用于注册微信号

梁某宇为何要花大价钱购买实名手机卡?11月26日,在来宾市兴宾区法院的法庭上,公诉机关的指控揭晓了答案。原来,他收购到大批量的实名手机卡后,交给同伙梁某猛、潘某、梁某闯、贤某荣用来注册微信号,然后再以每个微信号50元的价格卖给福建买家郑某德、湖南买家邹某等人。

众所周知,新注册的微信号需要保持一定的活跃度,不然会被系统屏蔽部分功能,如限制主动加好友、限制聊天通话等,这就需要做好微信号的“养号”工作。办案民警说,梁某宇在使用购买的手机卡注册微信号后,需要不定时登录各个微信号,添加各种聊天群和一些好友,同时分享一些内容至朋友圈,保持这些微信号的活跃度。后来,由于注册微信号和“养号”数量太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特地雇请梁某猛等人帮忙,每人每月支付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工资”。

4

卖出的微信号用来干啥

卖出的微信号被用来干什么?据媒体报道,网上最初出现买卖个人微信账号时,大多是营销公司为了制造虚假点击量而购买大量个人微信号。如今,个人微信号的买卖已延伸到“可实名”“可交易”“可搜索附近的人”等,这些购买来的微信号大多被用来微信赌博、微信资源售卖、公众号刷量等。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微信方面对利用微信进行赌博的监控很严,很多微信账号被举报后很容易被封,所以开赌的庄家为了持续赚钱,需要大量微信号来收钱。此外,有些用户售卖色情小视频、侵权电影等,为了规避风险,也会购买大量微信号。还有一些人购买微信号,是为了给公众号文章增加阅读量,给朋友圈点赞,以及为活动投票等。

记者查询发现,为规避风险,犯罪分子也会购买他人微信号用于实施诈骗。近几年,倒卖微信号及背后的诈骗案例屡见不鲜。去年5月,甘肃省定西市公安局破获一起以“添加微信好友卖茶叶”为幌子的特大新型网络诈骗案,抓获嫌疑人79人,仅甘肃省涉案金额达211万余元。警方查明,该团伙通过非法购买微信账号,由专门的营销员采用美女图片做微信头像并利用软件批量添加好友,骗取网友信任后,通过以次充好给受害者邮寄劣质茶叶来谋取高额利益。

11月26日,因被指控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梁某宇等6人被兴宾区法院分别判处1年至7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分别处罚3万元至1万元不等罚金。梁某宇退出的违法所得9.2万元予以没收上缴国库,涉案的1.4万余张实名登记手机卡由公安机关予以收缴。

责编:任鑫恚

不需要实名手机卡

      自9月1日起,电信企业在通过各类实体营销渠道销售手机卡时,将要求用户出示本人身份证件,并当场进行身份信息验证。此外,部分地区的营业厅工作人员表示,未实名登记的手机卡用户在办理资费调整、业务查询等方面,或将受限。

       尽管各地区的细则有差别,但是未实名的手机用户在服务上会被限制是肯定的。那么,哪些用户需要补办实名手续呢?

       关于手机实名制,早在2013年9月,我国就正式实施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但截至2015年1月份,仍有超过1.3亿用户没有办理实名认证,而这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温床”。从2014年底到今年年初,公安网安部门参与破获的58起犯罪案件中,有51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使用了不实名的手机卡、上网卡,其中电信诈骗犯罪案件23起。

        那么,这些“黑卡”是从哪里流出的呢?

面对仍然火爆的“黑卡”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印发《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从源头上防范产生电话“黑卡”,9月1日起实行的现场验证身份信息也是其中一项。而对于用户上传身份信息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保护措施,防止信息泄漏。

来源/央视新闻 新华网 央广网 海峡导报

本期监制/许强 杨继红 主编/唐怡

编辑/ 王烁 庞丁 王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实名手机卡给别人用有什么风险,实名手机卡不注销不续费会怎么样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