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歧视包括哪些内容,就业歧视名词解释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汤诺

就业歧视包括哪些内容,就业歧视名词解释

大家好,由投稿人汤诺来为大家解答就业歧视包括哪些内容,就业歧视名词解释这个热门资讯。就业歧视包括哪些内容,就业歧视名词解释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就业歧视的八种情形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监制:张树伟 王友文策划:张婷制作:杨文怿 王圣婴素材:杨三喜

视频加载中...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就业歧视案例

“不接收‘疫情班’,‘疫情班’应届生简直是受不了,没办法说”。近日,一名2024届毕业生发文,在BOSS直聘上与某物联公司老板沟通时,被对方如此回复。封面新闻记者向该公司负责人求证,对方承认不接收22届、23届、24届毕业生,并表示“疫情班”是部分企业、老板间交流的口头语,现在不少用人单位的确对“疫情班”的学生态度不友好、评价差。

封面新闻记者调查发现,2022年至2024年毕业的大学生在求职时,的确有一部分人被“疫情期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整体素质差”的理由回绝过,有小至十多人规模的公司,也有大致上万人的企业。

一家用人单位招聘人员向记者解释,他们认为,在工作实践中,疫情期间毕业的大学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这几届大学生分层现象更严重,良莠不齐,差的太差,为避免用人筛选成本,一些用人单位倾向拒绝接收疫情期间毕业的几届大学生”。

求职新遭遇:

被要求查看手机电量使用排名

“不接‘疫情班’,‘疫情班’的应届生简直是受不了,没办法说”。在BOSS直聘APP对话框看到这条回复的时候,贾凡觉得有些诧异,“没想到这些企业会这么排斥我们这几届学生”。但她还是继续和对方沟通了下去,“那你看看,我合适吗”。尽管投递时抱的是试一试、摸摸情况的心态,贾凡还是想尽力争取一次机会。

对话终结于招聘单位提出的进一步测试。在贾凡展示的聊天记录里,对方要求查看她的手机电量使用排名,并解释为“疫情班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一边上网课一边玩手机”。贾凡说,自己心里顿时冒出一阵迟来的愤怒,“我认为这个评定标准不合理”。随后,她向平台投诉,理由是受到了歧视。

贾凡与某公司的沟通记录

招聘信息显示,发出该对话的招聘单位为陕西一家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对话者为该公司姜姓负责人,在该公司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以及财务负责人。10月14日,封面新闻记者以求职者身份就此事致电姜姓负责人,他承认了“疫情班”的说法,并解释为“22届、23届、24届毕业生”。

贾凡是2024年财务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投递了该公司的财务助理岗。2024年6月,她从西安的一所民办二本院校毕业,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里,贾凡在招聘软件上向六百多家用人单位发出沟通请求,收到一百条左右的回复,面试了三十多家,“最终收获0个offer(录用通知)”。

收到“疫情班”的回复后,贾凡告诉记者,这不是唯一的一次不公平遭遇,“至少有十几家,在面试的时候明着暗着说我们这两届学得不好、能力不行”。

对于求职单位贴上的标签,贾凡也有想辩白的话:尽管学校的一些网课质量不好,但她为了备考和求职准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购买资料,挑选和学习高质量网课;在变化的环境中,她一边备考公务员考试,一边考取了会计证。“能做的不多,但是我没有不努力”,贾凡说。

求职绊脚石:

毕业生被指“疫情期没学到技能”

上述姜姓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一家集成公司,服务对象为政府单位和国有企业,疫情后在职员工由二十七人缩减至九人,分别负责商务部、财务部和业务部工作。“同行老板之间聊天,都把22届至24届毕业的叫‘疫情班’。”他表示,在自己交流的圈子里,“普遍对疫情班的孩子们不太认可”。

“部分用人部门和单位对于这几届的毕业生整体评价较差。”一家在上海地区从事化妆品研发和应用开发的公司人事向记者透露,“有些甚至不如现在的在校生和大专生。”一位熟悉化妆品生产行业的人士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老板在公司招聘时也曾说“从今往后不招疫情期间读书的学生”。

对于这几届毕业生来说,求职时的这块绊脚石似乎存在于许多行业。一名2023年毕业的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她发烧时也仍坚持在岗位上工作,却经常被“疫情时候你们都没学到技能”的话术批评教育。另一名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于2022年,他称,许多用人单位会直接问他“你开过几次机子拍片?不要说校园内的经历”。

尽管有做一些心理准备,但是2023届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王思涵还是没有想到,在一个“大型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也会遭遇招聘歧视行为。王思涵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参加2022年秋季校园招聘时,她进入到一家大型食品股份公司河北分部数据分析岗位的一轮面试,在线上会议中,包括她在内的三四名学生被面试官提问:“你认为三年疫情网课度过的学生,配得上我们的薪资吗?”

轮到王思涵作答时,她已经做好了放弃这个机会的准备,尽管手里并没有其他的选择,她还是说出了想说的话:“我们学生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网课学习,请问您是对疫情期间高校管理办法有什么质疑吗?请您回答。”随后,没有人回答王思涵的问题,面试结束了,她的招聘流程也被定格住。

封面新闻记者就此事向该食品股份公司多名招聘人员求证,两名负责河北地区招聘的工作人员否认了此事,表示“这种情况我没有遇到过”。在记者提出希望配合核实的请求后,对方表示会将此事交由集团法务部门处理。

用工方自辩:

分层现象严重,分辨成本太高

一位负责招聘工作的知情人士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不招这几届毕业生,从用人单位角度考虑也确实“事出有因”,他们认为“招进来的2022届毕业生,整体用人感受较差,相较其他届同等学力院校的学生,动手、沟通和学习能力差多了”。

上述姜姓负责人则明确表示,招进来的几十个这几届的毕业生,“和其他届相比,普遍上素质、能力有断崖式下降”,甚至“一个都不能转正”。他又举了几个例子,“几名技术口的2024届毕业生,因为没做过实训,设备都没见过,操作完全靠老员工教;一个毕业生发给客户的报价,满篇错字,签合同时也只知道打印一份;刚开除的一个应届生,蹲在厕所里打一个多小时的游戏。”

姜姓负责人还称,疫情期间毕业的大学生拥有一些“共同的问题”:“疫情期间养成了边上网课边玩手机的习惯,导致工作时不能集中注意力;长时间线上的教育模式断裂了大学生的正常社交关系,走上工作岗位时也不敢开口说话;线上模式中,大学生养成了早上不起、晚上不睡、迟到早退的习惯,普遍没有自制力,社会适应力差。”

最后,该负责人也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差的就有好的,只是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分辨成本太高了”。

数家不愿具名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也表示,“疫情期间的大学生分层现象更严重,良莠不齐,差的太差。”为避免用人筛选成本,他们倾向直接拒绝疫情期间毕业的几届大学生。

涉嫌就业歧视

律师: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将这几届毕业生称为“网课一代”,他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上文中用人单位提到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用人单位觉得,疫情期间求学的大学生,接受的大学教育不完整,整体素质堪忧,客观上来讲,这种情况我们也都观察、感受到了”。

他解释,早在2022年,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学生抱怨过网课的学习质量,觉得大学四年没有参加过实习、实践活动,导致能力上出现缺失部分。“这一过程的进一步结果就是这几届毕业生求职时遇阻,影响了群体素质的整体评价,被用人单位认为能力和其他届相比有差距。”

尽管理解用人单位的考量,但熊丙奇认为,用人单位直接将这几届的学生贴上“疫情班”的标签,作为筛选人才的考核指标,是不应当、不公正的。“许多学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反复学习观看网课,克服了很多困难,能吃苦,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熊丙奇表示,一刀切式的用人指标,会让招聘单位流失相当一部分的优秀人才。

“虽然是线上课,但是大部分专业老师要求也都很严格,我并没有觉得比线下课松懈。”王思涵说。在校期间,她参加了许多创业比赛,疫情时参加线上实习,结束后又前往政府实习,“拿到过一些奖项和感谢信”。她还了解到,前几届学长学姐,即使没有比赛或实习经历,也都能很顺利地找到工作。

“关于用人单位‘疫情班’的说法和解释,不具有合法性。”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律师、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许涵林向封面新闻表示,用人单位以此为由拒绝接收疫情期间毕业的大学生,涉嫌违反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构成了对特定群体的就业歧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对于在求职过程中需要维护自己权益的应届生来说,维权并不容易,“流程长,过程繁琐,最终可能也得不到金钱上的赔偿”。律师提醒,在保留相应证据后,他们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如果有相应的法律知识,也可以收集证据后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

“疫情已经过去了,这类歧视还要落在应届生身上,非常离谱!”许涵林律师说。

(应受访者要求,贾凡、王思涵为化名)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封面新闻

就业歧视去哪个部门投诉

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区对人力资源市场开展专项整治,集中查处了一批招转培(培训贷)、虚假招聘、就业歧视、非法劳务派遣等违法案件。其中包括:

一、北京捌五玖公司非法开展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案

经调查,自2023年4月起,北京捌五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捌五玖公司)在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和职业技能培训许可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发布招聘广告,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求职群体应聘。面试过程中,该公司以“能力不足导致面试未通过”为由,诱导求职者参加“新媒体运营/直播运营”等不同名目的职业技能培训,收取每人2万元左右的培训费用,承诺培训后推荐高薪工作岗位。如求职者表示无力承担培训费用,该公司则诱导其办理小额贷款。但在求职者完成培训后,北京捌五玖公司并未履行承诺。

根据就业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行政许可。北京捌五玖公司未经许可从事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并以职业中介、培训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严重侵害求职者就业权益。对此,北京市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责令该公司退还所收费用,并处以停止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停止办学的行政处罚。

二、青岛莱牛公司非法开展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案

经调查,自2021年底至2023年5月,青岛莱牛教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莱牛公司)在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和职业技能培训许可的情况下,通过虚假承诺介绍高薪工作的方式诱导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开展“大数据ETL”等名目的职业技能培训,收取高额培训费用。如求职者表示无力支付,青岛莱牛公司则诱导其办理小额贷款。但在求职者完成培训后,该公司并未按承诺推荐所谓“高薪”工作。

根据就业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从事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行政许可。青岛莱牛公司擅自开展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业务,并以此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严重侵害求职者就业权益。对此,山东省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责令该公司退还所收费用,并处以停止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停止办学的行政处罚。

三、西安讯碟公司非法开展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案

经调查,自2022年9月至2024年5月,西安讯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讯碟公司)在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和职业技能培训许可的情况下,以“帮助解决工作、提供高薪岗位”等为诱饵,吸引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面试,之后又以“需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为由,要求缴纳2万至3万元不等的培训费用,承诺培训后推荐至知名企业就业。但培训结束后,西安讯公司并未按承诺推荐“高薪”工作。

根据就业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从事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行政许可。西安讯碟公司擅自开展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业务,并以此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严重侵害求职者就业权益。对此,陕西省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责令该公司退还所收费用,并处以停止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停止办学和罚款76.7万元的行政处罚。

四、苏州兆正公司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案

经调查,2024年7月,苏州兆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兆正公司,已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在未获昆山某科技公司委托的情况下,以其名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意图吸引求职者应聘,增加社会关注度。

根据《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的招聘信息应当真实、合法,不得采取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对苏州兆正公司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侵害求职者就业权益的违法行为,江苏省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下达《劳动保障监察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责令限期清除不实招聘信息。目前,该公司已整改到位。

五、甘肃红歌聚贤公司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案

经调查,2024年3月,甘肃红歌聚贤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红歌聚贤公司,已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在某直播平台发布招工信息,以“月薪7500元,安排4人间空调房,转正后有五险一金”等条件吸引求职者。但在劳动者入职后发现,该厂实际月薪和住宿条件等与招聘承诺明显不符。

根据《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的招聘信息应当真实、合法,不得采取欺诈等不正当手段甘肃红歌聚贤公司发布不真实招聘信息、侵害求职者就业权益的违法行为,甘肃省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下达《劳动保障监察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赔偿求职者相应损失。

六、清远市人才智力市场未经许可经营劳务派遣业务案

经调查,自2020年至2023年11月,清远市人才智力市场在未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情况下,与65家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服务合同》,将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800余名劳动者派遣至相关单位,共获取违法所得92.3万元。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行政许可。对清远市人才智力市场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违法行为,广东省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作出责令停止经营劳务派遣业务、没收违法所得92.3万元和罚款138.5万元的行政处罚。

七、潜江镇远公司未经许可经营劳务派遣业务案

经调查,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潜江镇远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潜江镇远公司)在未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情况下,与4家用工单位签订服务协议,派遣260余名自有员工相关单位,共获取违法所得8.79万元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行政许可。对潜江镇远公司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违法行为,湖北省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作出停止经营劳务派遣业务、没收违法所得8.79万元和罚款17.58万元的行政处罚。

八、天门宏博公司未经许可从事网络招聘案

经调查,2024年4月初,天门社区宏博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门宏博公司)在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的情况下,通过自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新天门”“天门社区网”发布招聘信息

根据《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网络招聘服务,应当依法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对天门宏博公司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发布网络招聘信息的行为,湖北省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责令该公司清除已发布的网络招聘信息,并处以停止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行政处罚。

九、上海银傲公司发布歧视性招聘信息案

经调查,2023年底,上海银傲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银傲公司)发布招聘信息,特别备注“××地已满”“××、××地免”等字样,对特定户籍的劳动者就业进行限制,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益。

根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职业中介机构发布的就业信息中不得包含就业歧视性内容,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在户籍、地域、身份等方面设置限制人力资源流动的条件。对上海银傲公司发布歧视性招聘信息的违法行为,上海市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责令该公司限期整改,清除相关招聘信息,并处以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

十、贵州先锋人公司克扣劳务派遣员工工资案

经调查,自2022年至2023年9月,贵州先锋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先锋人公司)在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过程中,以购买商业意外保险为由,克扣1.4万余名劳务派遣员工工资共计165.89万元,但所扣资金实际并未用于购买保险,而是被该公司截留挪作他用。

根据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务派遣协议约定,依法支付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相关待遇。对贵州先锋人公司克扣被派遣员工工资报酬的违法行为,贵州省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责令该公司限期整改,清偿被派遣员工相应工资。另对该公司拒不配合调查、不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求报送书面材料的违法行为,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对其处以罚款1万元的行政处罚。

人社部门提醒,防范警惕类似求职“陷阱”。如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侵害就业权益情况,请及时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反映。

(总台央视记者 陈钰洁 闫素)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李金娟

就业歧视十大典型案例

广东深圳的客运汽车驾驶员徐卓(化名)在求职屡屡碰壁后,意外发现自己被列入了“禁用驾驶人名单”,这份名单有百余人,且多与社保缴纳、劳动仲裁等有关。他在求职过程中,有企业明确告知“进入黑名单的不行”。

就此事,有法学院教授认为,客运企业根据“禁用驾驶人名单”剥夺徐某应聘机会并拒绝录用的行为,违反了劳动法第三条和就业促进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符合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当事人可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涉事客运企业撤销该名录并赔偿相关损失。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徐卓2024年3月因公积金缴纳相关问题与原单位——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共汽车分公司协商离职。此后,他应聘多家公司但始终应聘不上。今年1月,他尝试应聘一家运输公司,同样遭到拒绝。他与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对方给他发了一份名为《客运企业禁止录用驾驶人名单》的电子表格,并称“进入黑名单的不行。”

3月13日下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道路客运组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经调查了解,该《客运企业禁止录用驾驶人名单》系企业内部群聊私下建立的在线共享表格。目前该群聊已解散,在线文档已撤销无法查看。关于徐卓相关信息被何人记录上传,尚无法查证。

近日,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思路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客运企业根据《客运企业禁止录用驾驶人名单》剥夺徐某应聘机会并拒绝录用的行为,违反了劳动法第三条和就业促进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符合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

他认为,为维护自身合法劳动权益,徐卓可选择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涉事客运企业撤销该名录并赔偿相关损失。此外,因该名单涉及人数众多,有共同遭遇和诉求的劳动者可推举代表参加调解、仲裁等,还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保华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律师潘丽娜表示,首先,前用人单位将劳动者的个人信息,甚至涉及敏感信息,在未经劳动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泄露并最终传播,形成《客运企业禁止录用驾驶人名单》,以限制其再就业的情况,超出了法律允许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的范畴,甚至还涉嫌侵犯劳动者的个人信息权、平等就业权、隐私权、名誉权等权利。

其次,《客运企业禁止录用驾驶人名单》内的“原因”多与社保缴纳、劳动仲裁等相关,如劳动者主张正当权益,或者劳动者与前用人单位存在争议等情况,这些并非法定的不能从事相关行业的情形,如用人单位据此拒绝录用,则还可能涉及就业歧视。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薛莎莎 实习生 赵佳昕

来源: 澎湃新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就业歧视包括哪些内容,就业歧视名词解释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