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十二怒汉》 我的评分:8.5分
影评:敬畏生命的制度设计
易胜华
说到法律电影,无论如何都要提到《十二怒汉》。这部电影拍摄于1957年,虽然是黑白电影,而且百分之九十的场景是在一间房子里,却成为法律电影中的龙头老大。它是各大高校法科生必看的经典电影,被世界各国多次翻拍。就连法律制度截然不同的中国,也硬着头皮以模拟法庭的方式拍了一部《十二公民》。
从电影技术角度来看,《十二怒汉》当然是非常出色的。对于现在的大部分观众来说,黑白画面、单一场景、没有女角的电影,确实有些枯燥。法律需要全身心投入,否则是一件非常乏味的事情。如果没有认真研究案件材料,了解其中的关键点,理顺全案的逻辑关系,再精彩的庭审也让人味同嚼蜡,昏昏欲睡。
《十二怒汉》中讨论的是一起铁证如山的弑父案,有凶器,有目击证人的证言,凶手在凶案现场被警察抓获,认定他有罪是可想而知的。但陪审团的规则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全票通过制。无论罪与非罪,都必须十二名陪审团成员一致同意,哪怕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大家就要继续讨论,直到达成一致为止。
这个制度的设计很有意思。我们理解的民主,都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这个多数,可以是“过半数”、“三分之二以上”、“四分之三以上”等。百分之百的通过率,看似极不科学,而且很没效率,不符合“从重从严从快”的思想。
在生命去留的重大问题上,科学和效率都不重要,制度的设计只能考虑一个因素:慎重。“少杀慎杀”如果不只是一句口号,那就要在制度设计上增加“杀”的难度,由此彰显法律的严谨和我们对生命的敬畏。
中国的死刑案件要经过审判委员会研究讨论,有一点陪审团制度的皮毛,但离“慎重”和“敬畏”还差得很远、很远……
首先,审委会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方式。
我曾经为一起杀人案辩护,该案证据存在大量严重问题。审委会表决时,五人认为无罪,七人认为有罪,当事人最终被判处死缓。如果采取“一致同意”的方法,审委会对案件进行充分讨论,该案很可能定为无罪。
其次,审委会成员不旁听庭审。
在陪审团制度下,陪审团成员必须从头到尾旁听整个庭审,包括法庭调查和双方的总结陈词。除了认真听取各方的证据和观点,还可以观察被告人、证人的言行举止,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
《十二怒汉》中,陪审团成员对一位老年证人的证言提出质疑,因为他在出庭时行动迟缓,腿一瘸一拐,不可能在15秒内跑到房门口看到凶手逃离。另一位目击证人鼻梁上有凹陷痕迹,作证时一直在揉鼻梁,说明她平时戴眼镜。案发时证人已经入睡,不可能在未戴眼镜的情况下,远距离认出凶手。
这两处疑点,是陪审团成员改变有罪认识的关键。如果他们不在现场旁听整个庭审,怎么可能发现这些疑点?
中国的审委会成员,主要是听取承办法官的案情汇报。有些案件,审委会成员也看庭审直播,但视频画面毕竟不能与身临其境相比。
一次审委会会议,可能要讨论多个案件,留给某个案件的时间不多,可以让审委会成员了解证据情况、深入思考、充分讨论的时间,也许只有几分钟、十几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可以决定被告人的自由乃至生死,显然是很不慎重的。
承办法官在向审委会汇报案情时,他的个人立场、表达能力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审委会的决定。如果承办法官汇报时避重就轻,或抓不到要害,很可能会误导审委会成员,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决定。
“审的不判,判的不审”,是中国司法制度的严重问题。司法改革已经提出“庭审实质化”的目标,希望这种情况得到改变。
再次,审委会成员地位不平等。
在中国的司法制度里,审委会是权力极大的内设机构,所有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都由这个机构做出最终决定。审委会成员包括法院主要领导、重要处室(庭)负责人以及一些专职委员。
西方陪审团成员是随机抽取、临时组合的,大家职业各异、素不相识。在讨论和表决时减少了其他因素干扰,成员之间的地位平等。
中国审委会成员基本上是固定的,案件的当事双方有可能提前对他们施加影响。这些成员平时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可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利益小团体。他们的言论和决定,可能不是从案件本身考虑,而是从个人利益考虑,从而影响到案件的公正结果。
在等级森严的机关里,审委会成员在案件讨论中的地位无法平等。如果地位较高者已经发表了倾向性意见,敢于提出异议的下级还是比较少见的。即便有些领导比较开明,为了避免一言堂而最后发言,但善于揣摩领导意图、见风使舵的人并不少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导致结论的不公正。
以上只是中国审委会制度弊端的冰山一角。在这样的司法制度下,错案犹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十二怒汉》向我们展示了西方陪审团制度的优越性。但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失控的陪审团》从另一个角度对它进行了批判。这两部电影结合起来看,可以让我们对陪审团制度有多方位的视野和思考。
2018年5月1日 庐山市区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敬畏生命的制度设计怎么写
●敬畏生命的制度设计是什么
●敬畏生命 敬畏制度 敬畏规律
●敬畏生命敬畏制度
●敬畏生命分析
●敬畏生命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敬畏生命具体做法
●敬畏生命的角度
●敬畏生命的制度设计是什么
●敬畏生命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