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陈某与女儿陈女士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案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萧冬桐
【案情简介】

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建成的小区,人员密集,尤以老人居多,因此,调解员基本每周都会承担几起家庭或邻里间矛盾纠纷的调解。陈某就是个这个社区里的一位空巢老人,虽有女儿,但由于孩子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父亲,只有保姆整天陪伴并护理着他。长期以来,保姆春节都很少回老家过年,老人过意不去,就给保姆发了一万八千元的红包。女儿发现后,认为保姆在以不断蚕食的方式侵吞老人的财产,便拿走了老父亲陈某的存单和存折。老人担心保姆受委屈,会一气之下离他而去,竟以断绝父女关系相要挟,来争取自己的权利,于是闹出了难以调和的家庭矛盾,最终来到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申请调解。

【调解过程】

2017年春天的一个早上,社区工作者们刚开始工作,一位约50岁左右的女士来到办公室,进门就要求工作人员帮她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她显得着急且气愤,说话都有点儿语无伦次,负责民调工作的调解员骨干就主动接待了她,按照惯例,先给来访者倒了杯水,并询问了缘由。来访的女士姓陈,她反映其父陈某一直由保姆照顾,陈女士并不与父亲共同居住,每次看望的时候她都会帮父亲整理一下家务。某日其整理衣物时发现,老父亲的一张一万八和另一张一万一的存单都不见了。于是她马上询问了父亲,可得到的回答只是吞吞吐吐地说不知道。无奈之下她询问了保姆,保姆支支吾吾一番后,才知道老父亲将钱都给了保姆。

有丰富调解经验的调解员知道,如今这种事儿并不鲜见,老人收入不低,不愁吃喝,有个保姆在身边照顾饮食起居方便又周到,但又总觉得亏欠人家,于是就明里暗里送保姆些礼物或干脆直接给现金,甚至曾经有过报道,有位老人把房产都过户给保姆了。调解员也明白,有少数保姆攻于心计,纯粹就是冲着老人的钱财而来。但这个家庭的事儿,未经过了解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于是,调解员选择继续倾听。陈女士气愤地继续说:“我想把那钱要回来,但我爸爸说什么也不让我要,我说不通父亲,就把其它存单和工资卡都放我这儿了,我每月负责给老人生活费,但是,今天早上老爷子给我打电话,说是要他的存单,可能是言语有些不和,老爷子也急了,说是要和我断绝父女关系!我爸爸这是疯了吧?我就赶紧跑过来了,但老爸不让我进屋,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只好求助你们帮着做做老爷子的工作,别再这么闹下去了,他那么大岁数再有个三长两短,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调解员立刻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对她说:“大姐,我明白您的意思,但你们都在气头儿上,这样吧,您先容老爷子消消气,您给我留个电话,过几天我给您打电话,咱再做老爷子的工作好吗?”陈女士想了想,只好同意了。那几天,调解员没有先去陈某的家,而是和负责老人那幢楼的社区干部一起,找了他的左邻右舍,一番“聊天”交谈后,她对陈女士反映的事情有了较清晰的了解。有了第一手材料后,调解员来到了陈老的家。老人的保姆知道调解员的身份,看到有客人来就借故出去了。在和老人的谈话中,调解员对纠纷有了更深的了解,老人说的和邻居们所讲较为一致,这个保姆忠厚老实,从不家长里短和邻居们闲扯,一直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老人长达十几年,这些年几乎所有的春节都是陪着老人过的,只有今年回了趟老家。陈老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这么照顾我,我过意不去又无以报答,就直接给了她一万多块钱。你说,过年给保姆发个红包过分么?何况,这钱是我自己的。”调解员正想安慰老人几句,老人又说了:“女儿回来看望我,我挺高兴,但她对保姆那么冷漠,我心里特别扭,再加上不停地问钱哪儿去了,我实在受不了。”从老爷子家里出来,调解员考虑到老人的话,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又向邻居们进一步核实情况,如老人所说,陈女士对保姆非常冷漠,几乎没有交流,往往她一回家保姆就躲出去。老人在职的时候,是个数千人大企业的主要领导,从未有人敢如此质问他,因此一气之下老人才说出了断绝关系的绝情话。邻居们还补充说道,和女儿闹矛盾后老头儿自己也挺苦闷,闹不好这个保姆可能真的干不下去了。

从陈某的小区出来后,调解员拨通了老人女儿的电话,约她第二天到调委会来谈谈。第二天,陈女士准时来了,调解员向她说明了老爷子给保姆钱的原因,又劝到:“大姐您想想,老爷子只是在年前给保姆发个红包,当然,金额可能是大了点儿,而且做决定前也没跟您商量,做法是有点欠妥,但他花的毕竟是自己的钱,我们做儿女的是不是别太干涉老人的事情。再说,以我的观察,这位保姆的确是个难得的老实人,我干调解工作时间很长了,对自己的眼力还是有自信的。昨天,我们也跟老爷子提了,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一定要提前跟您商量。而且,咱再退一步说,这个保姆若是真的不干了,对老人心理的打击多大,你想过么?如今,找个靠谱儿的保姆可是不太容易的。”经调解员解释,陈女士渐渐想通了。

【调解结果】

几天后,调解员又陪陈女士回了趟家,向老父亲赔礼道歉,老爷子的火儿顿时消了,父女俩终于言归于好并达成了口头协议,陈女士现场返还给父亲存单和存折。与此同时,陈女士也改变了以往对待保姆的态度。

【案例点评】

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纠纷,调解员并没有武断地认定事件的性质,而是“围点打援”,分别与当事人和街坊邻里进行了大量的接触,充分调查了解纠纷情况。在此基础上,调解员准确抓住了纠纷的两个焦点问题,即从法理上,公民有权自由处分自己所有的财产,陈女士作为女儿无权对父亲赠与保姆钱财的行为进行干涉;从情理上,父亲大额馈赠事前事后均未与女儿沟通,略有不妥,陈女士为此而心中不快可以理解。案件焦点的准确把握使当事双方心服口服。最后,调解员通过对保姆过去十余年努力工作的回顾和陈家未来对保姆继续工作的现实需求,最终软化了陈女士的态度。本次调解不仅解决了返还财产的现实纠纷,挽救了濒危的父女关系,而且维护了保姆后续工作的良好状态,使本来矛盾重重的家庭重返和谐。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