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级危楼怎么处理,d级危楼的处理办法
大家好,由投稿人柳宸辰来为大家解答d级危楼怎么处理,d级危楼的处理办法这个热门资讯。d级危楼怎么处理,d级危楼的处理办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d级危楼能住人吗
来源:北京晚报
“一到汛期大家都提心吊胆,刮风时大片墙皮往下掉,每次下雨整条走廊都是水。”东城区东河沿小区的多位居民反映,其所居住的7号楼在2012年被鉴定为D级危楼,产权单位当时就通知居民要“原拆原建”,如今12年过去了,整栋住宅楼没有进行大修,今年入汛以来大风降雨频繁,大家更担忧度汛安全。
根据房屋安全鉴定等级,D级意味着“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一般应整体拆除”。东河沿小区7号楼到底情况如何?北京晚报记者赶往现场进行调查。
为防墙皮掉落伤人
楼前多处搭起围挡
东河沿小区7号楼位于安定门外大街东侧,与北二环仅一河之隔。6月25日下午,记者沿北护城河北岸东行百余米,来到7号楼南侧。这里临街,站在一楼底商前抬头向上看,楼房外墙墙皮有多处大片脱落,有的地方虽未脱落但也是“龇牙咧嘴”。墙皮龟裂严重,墙体拐角、接缝处有或长或短的裂缝,一些裂片感觉随时会掉落。
7号楼高11层,共3个单元,住有130余户。走进小区西门,最显眼的是7号楼下架设的灰色围挡。
楼东侧墙体上,也有多处墙皮脱落痕迹,有的地方还抹了水泥,灰色水泥同土黄色墙壁形成鲜明对比。“经常往下掉墙皮,大的有汽车引擎盖那么大。物业装围挡是防止砸到人和车。”一位老人推着轮椅从该栋楼内走出,她告诉记者,大家都很担心楼体安全,再加上漏雨、没保温层等原因,已有居民不敢在家中居住。
整栋楼只有一部电梯,仅在第4层、第7层及第10层停靠。进入2单元,电梯门左侧贴着“汛期安全提示”,提醒住户要提前做好房屋自查,外出时要断开水、电、煤气阀门,以免积水倒灌。落款是北京启方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南区项目部。
乘电梯上至10层,眼前是一条通廊,10余住户分布在通廊南侧,北侧墙上玻璃窗周边的墙皮多已脱落碎裂,裸露出坑坑洼洼的水泥墙面。整个通廊顶部也受潮开裂,白色墙皮脱落。
下至7层,这里的情况更加严重。步梯墙面及顶面不仅龟裂脱落,而且乌黑一片。经询问才知是线路起火所致,“距今已经4年多,物业也不给维修粉刷。”一位居民说。
不仅墙皮脱落,楼体开裂更让居民忧心。“墙体多处开裂,雨水会顺着裂缝灌进屋子。”“楼内几乎每家都漏雨。上次下雨,楼下邻居说我家漏进来的雨顺着暖气管子流到她家了。”居民说。
居民微信群中转发的数张照片和视频显示,一些居民家中墙体开裂,漏水严重。一位居民还反映,该楼西南角疑似出现沉降,“一户邻居家换窗户,各项数据都正常,等安装时却出现问题,安装师傅检查后说,“窗户没问题,是你家的这个墙有点斜。”
12年前鉴定为危楼
拆建至今没有进展
多位居民证实,7号楼早在10余年前便被鉴定为D级危楼。“当时开会通知大家原拆原建,但至今已经10余年了,不仅没能原拆原建,还错过了老旧小区改造的机会。”居民反映。
据了解,7号楼前身为煤炭部宿舍楼。随着历次机构改革,其产权单位先后变更为安监局、安监总局及应急管理部,目前由应急管理部基建办管理。
居民苏先生曾参与过一次居民协商会。他拿出一份保存了近10年的“会议记录”介绍说,“2014年9月20日,安监总局机关服务中心召集居民开会,主题便是原拆原建。该份记录共12条,其中写有‘住宅楼1979年建成,经中国科学院安全鉴定属D级危楼’,该栋住宅楼为70年产权,目前已向国管局申报原拆原建等内容。”
就该楼的安全问题,记录也记载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加固,一是原拆原建。
“当时会上有居民嫌麻烦,想只加固。安监总局机关服务中心负责人还解释说,7号楼得整体加固,需在楼体内加柱子支撑,还得穿钢筋,同原拆原建相比,不仅占面积,居民也得全搬出去,成本不比原拆原建低,原拆原建可令结构更合理、安全。”苏先生说。
要求原拆原建的会议记录已保存近10年
关于D级危楼的安全鉴定报告,居民均称未看到过。该小区物管会一位成员告诉记者,其曾多次向产权单位询问,“按照规定产权单位应主动公开,但他们不让查看。”
7号楼是否被鉴定为D级危楼,除从社区、物业及产权单位开会传达时了解到的信息外,居民们还有两份证据:一是落款日期为2015年11月17日的“关于退供暖费说明”,项目部向启方物业申请,为家住7号楼3单元的一位业主退回了供暖费1722元。该份说明显示有“7号楼被鉴定为D级危楼,该住户装修花了20万元,不同意原拆原建”等字样。“最终,在邻居们的劝说下,该户居民也同意了原拆原建。”一居民称。
另一份证据是2020年3月27日应急管理部基建办发出的“致居民的一封信”,对全体业主进行调研,“根据相关标准,本楼拟实施原拆原建,如您同意该方案,请在‘业主意见、建议及您的要求’栏中填写‘同意原拆原建’。”居民告诉记者,当时100%业主同意原拆原建。
2020年3月27日,应急管理部基建办就原拆原建征集居民意见。
然而,原拆原建依然没有进展。自2015年始,该小区内其他住宅楼均已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唯独7号楼因等待原拆原建被落下。
楼体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居民只得向社区、街道寻求帮助。2023年2月28日,和平里街道城管办、社区居委会、物管办及应急管理部基建办等相关单位与居民召开了沟通见面会。居民提供的一段录音显示,会上,应急管理部基建办一负责人称,2012年该楼就做了房屋安全鉴定,“整体鉴定是D级危楼,但因政策、资金等因素,项目一直未获进展。”
尽快维修房屋漏雨
原拆原建尚缺政策支持
6月27日,记者致电应急管理部基建办,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她看到过该份安全鉴定报告,但其认为鉴定为D级,并非指该楼就是危楼,“D级只是针对抗震等级而言,并非不能居住。”记者询问能否查看该份鉴定报告,该负责人称,安全鉴定属于秘密,不能向居民出示,“安全鉴定报告里密密麻麻的都是数据,我也看不明白。”
房屋安全鉴定等级规定,D级危楼一般应整体拆除。
7号楼能否原拆原建?该负责人表示尚缺乏政策支持,目前北京市确定的4个原拆原建试点小区,“西城区有3个,海淀区有1个,东城区没有试点。”
至于进入汛期后,7号楼墙体开裂、多户居民家中漏雨等问题,该负责人称,居民可通知物业进行维修,“居民虽然办理了房产证,但公共区域属于我们。我们也很关心楼体安全,目前正在对楼体进行安全检测。”
就7号楼居住安全及如何平稳度过汛期等问题,6月27日上午,和平里街道城管办一相关负责人回复,“尽管7号楼居民已办理房产证,但公共区域属于产权单位。城管办同产权单位沟通获知,目前,应急管理部基建办已筹集到部分资金,将对住宅楼进行维修,原拆原建只是作为试点在推进,政策尚未完全落地,产权单位也在积极向前推进。我们愿意为居民搭建沟通平台。”该负责人表示,他将同社区及产权单位再次沟通,并将进展及时告知居民。
北京晚报 记者张淑玲
d级危楼严重吗
“一到汛期大家都提心吊胆,刮风时大片墙皮往下掉,每次下雨整条走廊都是水。”东城区东河沿小区的多位居民反映,其所居住的7号楼在2012年被鉴定为D级危楼,产权单位当时就通知居民要“原拆原建”,如今12年过去了,整栋住宅楼没有进行大修,今年入汛以来大风降雨频繁,大家更担忧度汛安全。
根据房屋安全鉴定等级,D级意味着“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一般应整体拆除”。东河沿小区7号楼到底情况如何?记者赶往现场进行调查。
现场
为防墙皮掉落伤人
楼前多处搭起围挡
东河沿小区7号楼位于安定门外大街东侧,与北二环仅一河之隔。6月25日下午,记者沿北护城河北岸东行百余米,来到7号楼南侧。这里临街,站在一楼底商前抬头向上看,楼房外墙墙皮有多处大片脱落,有的地方虽未脱落但也是“龇牙咧嘴”。墙皮龟裂严重,墙体拐角、接缝处有或长或短的裂缝,一些裂片感觉随时会掉落。
7号楼高11层,共3个单元,住有130余户。走进小区西门,最显眼的是7号楼下架设的灰色围挡。
楼东侧墙体上,也有多处墙皮脱落痕迹,有的地方还抹了水泥,灰色水泥同土黄色墙壁形成鲜明对比。“经常往下掉墙皮,大的有汽车引擎盖那么大。物业装围挡是防止砸到人和车。”一位老人推着轮椅从该栋楼内走出,她告诉记者,大家都很担心楼体安全,再加上漏雨、没保温层等原因,已有居民不敢在家中居住。
整栋楼只有一部电梯,仅在第4层、第7层及第10层停靠。进入2单元,电梯门左侧贴着“汛期安全提示”,提醒住户要提前做好房屋自查,外出时要断开水、电、煤气阀门,以免积水倒灌。落款是北京启方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南区项目部。
乘电梯上至10层,眼前是一条通廊,10余住户分布在通廊南侧,北侧墙上玻璃窗周边的墙皮多已脱落碎裂,裸露出坑坑洼洼的水泥墙面。整个通廊顶部也受潮开裂,白色墙皮脱落。
下至7层,这里的情况更加严重。步梯墙面及顶面不仅龟裂脱落,而且乌黑一片。经询问才知是线路起火所致,“距今已经4年多,物业也不给维修粉刷。”一位居民说。
不仅墙皮脱落,楼体开裂更让居民忧心。“墙体多处开裂,雨水会顺着裂缝灌进屋子。”“楼内几乎每家都漏雨。上次下雨,楼下邻居说我家漏进来的雨顺着暖气管子流到她家了。”居民说。
居民微信群中转发的数张照片和视频显示,一些居民家中墙体开裂,漏水严重。一位居民还反映,该楼西南角疑似出现沉降,“一户邻居家换窗户,各项数据都正常,等安装时却出现问题,安装师傅检查后说,“窗户没问题,是你家的这个墙有点斜。”
困难
12年前鉴定为危楼
拆建至今没有进展
多位居民证实,7号楼早在10余年前便被鉴定为D级危楼。“当时开会通知大家原拆原建,但至今已经10余年了,不仅没能原拆原建,还错过了老旧小区改造的机会。”居民反映。
据了解,7号楼前身为煤炭部宿舍楼。随着历次机构改革,其产权单位先后变更为安监局、安监总局及应急管理部,目前由应急管理部基建办管理。
居民苏先生曾参与过一次居民协商会。他拿出一份保存了近10年的“会议记录”介绍说,“2014年9月20日,安监总局机关服务中心召集居民开会,主题便是原拆原建。该份记录共12条,其中写有‘住宅楼1979年建成,经中科院安全鉴定属D级危楼’,该栋住宅楼为70年产权,目前已向国管局申报原拆原建等内容。”
就该楼的安全问题,记录也记载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加固,一是原拆原建。
“当时会上有居民嫌麻烦,想只加固。安监总局机关服务中心负责人还解释说,7号楼得整体加固,需在楼体内加柱子支撑,还得穿钢筋,同原拆原建相比,不仅占面积,居民也得全搬出去,成本不比原拆原建低,原拆原建可令结构更合理、安全。”苏先生说。
关于D级危楼的安全鉴定报告,居民均称未看到过。该小区物管会一位成员告诉记者,其曾多次向产权单位询问,“按照规定产权单位应主动公开,但他们不让查看。”
7号楼是否被鉴定为D级危楼,除从社区、物业及产权单位开会传达时了解到的信息外,居民们还有两份证据:一是落款日期为2015年11月17日的“关于退供暖费说明”,项目部向启方物业申请,为家住7号楼3单元的一位业主退回了供暖费1722元。该份说明显示有“7号楼被鉴定为D级危楼,该住户装修花了20万元,不同意原拆原建”等字样。“最终,在邻居们的劝说下,该户居民也同意了原拆原建。”一居民称。
另一份证据是2020年3月27日应急管理部基建办发出的“致居民的一封信”,对全体业主进行调研,“根据相关标准,本楼拟实施原拆原建,如您同意该方案,请在‘业主意见、建议及您的要求’栏中填写‘同意原拆原建’。”居民告诉记者,当时100%业主同意原拆原建。
然而,原拆原建依然没有进展。自2015年始,该小区内其他住宅楼均已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唯独7号楼因等待原拆原建被落下。
楼体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居民只得向社区、街道寻求帮助。2023年2月28日,和平里街道城管办、社区居委会、物管办及应急管理部基建办等相关单位与居民召开了沟通见面会。居民提供的一段录音显示,会上,应急管理部基建办一负责人称,2012年该楼就做了房屋安全鉴定,“整体鉴定是D级危楼,但因政策、资金等因素,项目一直未获进展。”
回应
尽快维修房屋漏雨
原拆原建尚缺政策支持
6月27日,记者致电应急管理部基建办,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她看到过该份安全鉴定报告,但其认为鉴定为D级,并非指该楼就是危楼,“D级只是针对抗震等级而言,并非不能居住。”记者询问能否查看该份鉴定报告,该负责人称,安全鉴定属于秘密,不能向居民出示,“安全鉴定报告里密密麻麻的都是数据,我也看不明白。”
7号楼能否原拆原建?该负责人表示尚缺乏政策支持,目前北京市确定的4个原拆原建试点小区,“西城区有3个,海淀区有1个,东城区没有试点。”
至于进入汛期后,7号楼墙体开裂、多户居民家中漏雨等问题,该负责人称,居民可通知物业进行维修,“居民虽然办理了房产证,但公共区域属于我们。我们也很关心楼体安全,目前正在对楼体进行安全检测。”
就7号楼居住安全及如何平稳度过汛期等问题,6月27日上午,和平里街道城管办一相关负责人回复,“尽管7号楼居民已办理房产证,但公共区域属于产权单位。城管办同产权单位沟通获知,目前,应急管理部基建办已筹集到部分资金,将对住宅楼进行维修,原拆原建只是作为试点在推进,政策尚未完全落地,产权单位也在积极向前推进。我们愿意为居民搭建沟通平台。”该负责人表示,他将同社区及产权单位再次沟通,并将进展及时告知居民。
d级危楼必须拆除吗
海口市总工会综合办公楼
中房报记者 陈标志|海口报道谁也没有想到,一份鉴定报告会引起轩然大波。这份鉴定报告与海口市总工会综合办公楼有关。
因海口市总工会综合办公楼刮风下雨时漏水、有些墙壁出现漏电情况,基于安全和消防隐患两方面考虑,海口市总工会委托海南城安公司去年做了一个危房鉴定。《民用建筑安全性鉴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鉴定结果显示,这个设计使用“寿命”50年实际仅使用20多年的大楼已是“D级危楼”。“D级危楼”意味着要整体拆除。
租户们开始搬离这座大楼。但细心的租户发现,这份报告存在诸多疑点,不仅“钻芯取样”存在虚假,鉴定报告也缺少相关现场采样照片。随后,租户们以“虚假鉴定报告”为由向海南省多个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
经过调查,海南省住建厅认定检测公司在对海口市总工会综合办公大楼建筑安全性检测过程中存在出具虚假检测报告行为,并进行了相应处罚。海南省住建厅还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将相关检测公司列入海南省诚信“黑名单”,在未来一年内该检测公司将无法投标承揽检测业务。
因上述虚假报告问题,海口市总工会综合办公楼停摆在了一个尴尬位置——“它到底是不是危楼。”
“如果市房安站出的这个通知对我们造成了影响和损失,我们要告它呢。”海口市总工会综合办公大楼一负责人表示。
另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了解,海南建筑检测市场亟待整治规范。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有大大小小建筑工程检测机构近百家,主要集中在海口与三亚,行业良莠不齐,加上市场竞争激烈,乱象频频。从海南省住建厅了解到,2017年和2018年共处罚检测单位30家,全部记入企业诚信不良行为“黑名单”。
一份“鉴定报告”引发轩然大波去年12月12日,海南城安和兴房屋安全鉴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城安公司”)出具了一份《民用建筑安全性鉴定报告》,将海口市总工会综合办公楼鉴定为“D级危楼”。
鉴定结果出来后,12月30日,海口市总工会向该大楼租户出具了一份“限期搬离场地通知书”;如果不限时搬离,业主单位将对该大楼进行断水断电处理。
“大楼被鉴定为危楼,肯定不能继续在这个场地经营了。”海口市总工会租户告诉记者。
租户们拿着鉴定报告有些无奈。
一个细节引发了租户关注。最先发现该鉴定报告有问题的租户对记者说,他发现该鉴定报告第一页相关内容中关于“大楼建筑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设计时间等均为‘不详’。”
这一发现也惊动了大楼其他租户。之后,租户联名到建设部门档案馆查询发现,在鉴定报告中消失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开竣工时间”等事项均有明确载明,并非“不详”。
“这已经不仅仅是租户搬离经营场地这么简单,而是数千万元国有资产即将遭受损失的严重性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联名举报。”上述租户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称,我们想搞清楚这里面究竟隐藏了什么?
对于这份20余页、专业数据复杂的鉴定报告,普通的大楼租户不可能完全看明白,他们通过向专业检测公司及鉴定公司咨询发现了该鉴定报告存在的问题,在租户写给海南省政府主要领导及各有关部门的举报信中至少罗列了4大项问题:
鉴定报告中关于《钻芯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存在弄虚作假嫌疑;
《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弹法)检测报告》违反国家鉴定标准和规程,存在虚假检测重大嫌疑;
鉴定报告所附《钢筋扫描检测报告》中载明,已经对总工会综合楼全部楼层进行钢筋扫描检测,该检测报告内容与事实不符;
鉴定报告中“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基础形式、设计时间”载明为“不详”,涉嫌故意隐瞒真相,相关数据系伪造。
以《钻芯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为例,报告所载明的“取样部位”涉及全部楼层的柱、梁及层板。但经现场查验,只有七楼八楼存在取样部位,其中七楼仅有1个采样孔,八楼仅有3个采样孔;其他楼层未发现柱、梁及层板有钻芯取样孔,与鉴定报告附件所列明的取样部位严重不符。
也就是说,除去7楼8楼外,其他楼层“钻芯取样”均为虚假,且鉴定报告缺少相关现场采样照片、缺少样品上机检测的现场照片。
“这明显是作假。”大楼租户觉得问题重大,又怕检测公司“杀个回马枪”突击采样。于是租户向公证处申请公证,保全现场证据。
“这栋大楼竣工日期为1995年5月,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工程质量综合评定为‘优良’,但至今仅仅使用了20多年。”一位租户称,《海口市房屋安全管理条例》也有载明海口市大中型公共建筑在交付使用后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三分之二时,房屋安全责任人才应当委托房屋安全鉴定单位实施安全鉴定,“大楼一共10层,总建筑面积为3523平方米,如果拆除,将导致约5457万元国有资产受损。”
“虚假检测”被住建部门查实上述《鉴定报告》出来后,海口市总工会很快从“危楼”搬到了马路对面新修建的商场楼办公。但“危楼”租户依然在断水断电中抗争。
租户向多个部门的不断举报引发了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从海南省住建厅了解到,今年5月27日,该厅对涉事检测公司——海南卓行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卓行检测公司”)及相关人员作出了处罚。
据了解,经该厅调查人员对海南卓行检测公司进行调查中发现,该公司存在对海口市总工会办公大楼进行主体结构检测中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行为,根据《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海南卓行检测公司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也受到相应处罚。
另据了解,海南省住建厅还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将海南卓行检测公司列入海南省诚信“黑名单”,期限从2019年6月6日至2020年6月5日。在一年内,该检测公司将无法投标承揽检测业务,同时由于信誉降低,公司今后的业务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有关方面表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属于“顶格”处罚。
至于租户们提及的“鉴定公司为何没有受到处罚”等疑问,上述政府相关部门表示,“因属地管理问题,海南省住建厅已将相关事宜移交给海口市住建局处理。”
记者也就此事前往海口市住建局采访,但至今没有得到该部门答复。
到底是不是危楼?“我们尊重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如果对我们造成损失,将通过法律程序进行追责。”海口市总工会一负责人近日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称,他们是接到海口市住建局下属的海口市房屋安全管理站(以下简称“海口市房安站”)的通知,才对租户下发搬离通知书。
该负责人表示,海口市总工会综合办公楼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根据有关规定,工会资产可以对外进行经营,一至六楼对外出租,七至十楼作为工会办公用房。他向记者表示,工会大楼确实存在刮风下雨时漏水、有些墙壁漏电的情况,基于安全隐患和消防隐患这两方面原因,去年海口市总工会决定做一个危房鉴定。
“我们委托了在海口市房安站备案的鉴定机构。海口市一共有5家这样的机构,我们跟他们(被委托鉴定机构)是有合同的,权利和责任都在合同里讲得很清楚。”该负责人称,海口市房安站给海口市总工会下发《海口市危险房屋治理通知书》时,一并将《鉴定报告》送达,“鉴定公司要对这个鉴定报告负责,他们的鉴定报告也是直接送市房安站,不直接送给我们。”
该负责人还表示,是不是危楼工会说了不算,原因是海口市房安站的《通知书》里明确提到“按整栋拆除处理”,工会只能依照房安站的意见去做,“如果市房安站出这个通知对我们造成影响和损失,我们还要告它呢。”
由于海口住建方面没有回答记者的相关采访问题,关于海口市总工会的上述说法目前尚未得到海口市房安站回应。
记者也就有关情况采访了海南卓行检测公司一主要负责人,但其当面婉拒了记者采访。不过,据其透露,该公司3万元罚款已经如数缴纳,公司也并未提出行政复议。
作为鉴定机构的海南城安公司,其相关人士对记者称,其公司主要负责人最近心情很不好,不愿接受媒体采访。
据当地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海南有近100家建筑工程检测机构,主要集中在海口和三亚两地,由于良莠不齐,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建筑检测市场乱象频发,亟待整治规范。
记者也从海南省住建厅了解到,近几年,该厅不断加大建筑检测市场监管力度,有效遏制检测市场乱象;2017年和2018年,该厅共处罚检测单位30家次,全部记入企业诚信不良行为“黑名单”。
但海口市总工会综合大楼到底是不是危楼还是一个谜题,它们也在等待最终的答案。
d级危楼拆除补偿标准
今年5月28日,住在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14户业主拿到了新家钥匙。这栋危楼改建翻新后完全变了样,接过崭新的房产证,他们心底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他们原址回迁,回到新家来暖房。
近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探访桦皮厂胡同8号楼时,见到了67岁的楼栋居民靳桂莲,她直言:“真没想到能在西城区住上新房。”
10月12日,西城区新街口街道,改造后的桦皮厂胡同8号楼。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楼上的水往我家漏,我家的水又往楼下渗”
桦皮厂胡同8号楼位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玉桃园社区,于1978年建成。这栋单体住宅建筑有5层,无内置电梯。历经几十年的风吹雨打,8号楼墙体开裂透风,外墙也脱落了下来。有居民告诉记者,以前站在楼下往墙体的一侧看,电线、燃气管线等明线就杂乱无章地挂在上面。
2016年,靳桂莲一家搬到新街口街道,成了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住户。一家三代人,挤进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屋里就两间卧室,空间狭小。后来,老人搬进客厅睡觉,和家人日常吃饭、看电视的空间混在一起。
“房子的走道就占了五六平方米,开房门经过走廊绕过厕所,才能往房子内走。”靳桂莲说,他们家在走廊顶上就安了三个灯,房子户型给他们带来不小麻烦。日子久了,又出现漏水的情况。有时候,靳桂莲在家做着饭,屋顶水管的水“砰砰砰”地就往下砸。“楼上的水往我家漏,我家的水又往楼下渗”。
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后,靳桂莲找了另外三个户主代表,形成一个小团队,去各家各户敲门搜集意见,再让其他户主在意向书上签字、按手印。
2020年,桦皮厂8号楼的居民以联名形式签订居民意向书,递交新街口街道,希望能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问题。实际上,在他们提交意向书前不久,北京市住建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遵循区域总量平衡、户数不增加的原则下,可通过翻建、改建或适当扩建方式,对危旧楼房进行改造。
据新街口街道副主任张浩介绍,街道在收到居民诉求后,将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作为解决新街口老百姓“七有”“五性”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又正好赶上了政策,于是申请将桦皮厂胡同8号楼纳入危旧楼房改建试点。
桦皮厂胡同8号楼原貌。西城区供图
给居民算好成本收益账,破解改建难题
8号楼建成年代久远,配套基础设施老旧,经鉴定为D级危楼。根据房屋安全鉴定等级,D级意味着“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一般应整体拆除”。
北京市规自委西城分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前成功改建的危旧楼都是直管公房,而该楼栋每一个房屋对应一个产权主体,产权主体和实施主体不一致,导致规划审批手续难办。没有明确危旧楼改建多个产权主体登记路径,如何寻找最优解成为考验。
不仅是审批难的问题。每户居民的需求不一样,反映的情况也不同,协调起来不太容易。西城区住房城市建设委四级调研员王勇表示,在按照政策开展危旧楼改建过程中,因不愿出资周转、子女就近入学以及对新政策存在疑虑等因素,前期支持房屋改建的居民仅占15%。
相关部门针对个别群众对政策不认可、不理解等问题,先后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踏勘、座谈交流等方式,主动问需,精准做到“一户一案”。“与居民电话沟通300余次,最长达4小时,帮助他们算好‘成本账’‘收益帐’。”王勇说,对于个别困难户无力承担周转费用问题,他们协调实施单位提供出租房源,消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协商好后,20户产权人作为产权主体授权,实施统一代建,后由实施主体作为申报单位,申请办理规划、建设审批手续,从而解决了多个主体无法申报的问题。在物权保护方面,提出“一户一首次”的登记思路,即依据原产权主体的权利直接为产权人办理首次登记。在现楼栋进行“原拆原建”后,新建房屋的房间号与原房号一一对应。
历时一年多,相关部门逐渐解决了资金筹集、税费负担、交通占路、燃气管线等各项难点和堵点,实现全体居民签约协议,正式具备实施条件。2023年9月28日,桦皮厂胡同8号楼拆除工作启动,同年12月26日建成封顶。
10月12日,桦皮厂胡同8号楼样板间。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家更舒适宽敞,居民给街道送锦旗
记者探访桦皮厂胡同8号楼时看到,改造后的楼栋采用坡屋面,坡屋面采用小青瓦、灰色玻纤瓦、灰色水泥瓦、灰色彩钢瓦等,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新楼内,墙边安装了无障碍设施,还有了电梯。
有居民说,新家大变样后,空间比以前大了,住起来比之前更加舒适方便。桦皮厂胡同8号楼作为北京市首个整楼居民均为产权主体的试点项目,也是全市首个施工智慧化全过程管理的危旧楼改建项目。
承建方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阳介绍,他们采用“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预制构件”建筑体系,使用了55个混凝土模块单元,用时3个月就完成了建造。整个项目应用集成建造工艺、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等新技术,相比传统建造模式,建造过程中固废排放减少75%,工期缩短60%以上,现场用工量节省70%以上。
改造后,原来的砖墙承重变为钢砼墙体,节约了空间,提升户内使用面积。同时对公共区域也进行了优化,比方合理退线、管井外移,配套设施也更完善了。
“搬回新家后,确实感觉空间宽敞不少。”靳桂莲说,每户都进行了水电气热智能化升级,有了太阳能集热板和阳台热水器等节能设施,能省不少电。
她告诉记者,住进新家后,居民代表为街道等相关部门单位送去了锦旗。在“焕新归家”交付仪式当天,居民代表还宣读了《桦皮厂胡同8号楼居民公约》,表示要维护小区环境,营造舒适氛围。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d级危楼怎么处理,d级危楼的处理办法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