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敬东,文敬炎后来当了什么官
大家好,由投稿人严瑞来为大家解答文敬东,文敬炎后来当了什么官这个热门资讯。文敬东,文敬炎后来当了什么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敬一
文、图丨肖雨轩、王飞、祖思文
为了梦想他两度报名参军
服役第一年便荣立三等功
他的骨子里镌刻着不服输的性格
请看侦察兵文敬的军旅突击
2020年9月,带着父母亲朋的期望,文敬和双胞胎哥哥文孝走出群山环抱的贵州山村,来到了第72集团军某旅。
苗寨大山是文敬的家乡。
文敬和哥哥文孝参军入伍照。
狙击手比武场,他与各单位狙击尖子同台竞技,还是列兵的文敬凭借过硬技术,8个课目,夺得6项满分,夜间射击课目打出“两弹穿一孔”的好成绩,夺得第一名,最终获得集团军狙击手比武综合第一。于是,当兵第一年,还是列兵的他,就荣立个人三等功。
文敬夺得集团军狙击手比武第一名。
01
苗族小伙的“军装梦”
文敬的家乡以种植水稻为主。
学生时代的文敬。
文敬的家乡在贵州省凯里市碧波镇五寨村。父辈们从小就在文敬耳边传唱红军长征途径苗寨的故事,这些浸染红军鲜血的鱼水情在文敬内心深处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他对军旅充满了向往。
刚上大学时的文敬。
2020年7月,大学毕业后,文敬返回了家乡,此时已经23岁的他,报名参军。父母觉得他年龄大,参军没有优势,希望他考家乡的事业编。但文敬的“军装梦”,让他坚定地选择参军。
入伍前,文敬多次无偿献血。
视频:文敬深夜坚持体育锻炼
经过体检和政审,他和哥哥都如愿穿上了军装,实现了军旅梦。
双胞胎兄弟参军入伍。
02
这名新兵很拼
新兵时的文敬。
“只有彻底适应部队,才能拉近与梦想的距离。”来到军营,文敬以过硬的作风、良好的队列素养,以及没有弱项的体能素质,得到了新兵班长周冰林的认可。
入伍后,文敬坚持体育锻炼。
良好的成绩让新兵连的干部骨干对他刮目相看,但是他的新任班长江腾蛟却始终对他严格要求。
从体能到专业技能,江腾蛟对文敬比对其他新兵更严格,倒功别人练40次,文敬要练80次,3000米跑别人要求12分,文敬要跑进11分以内。在班长的“特别照顾”下,文敬的肘部磨破了皮,白净的手磨出了老茧。
加班加点学习理论知识。
“拼了!”结业考核场上,文敬成了那个最引人注目的新兵,组合练习13秒,仰卧起坐84个,轻武器实弹射击打出49环的好成绩。在文敬和全班战友的努力下,他们班取得了全优的好成绩。
努力训练。
03
列兵也有精英梦
把挑战当成进步的阶梯,把挫折当成进步的养料。从新兵连来到侦察连,文敬选择了一条比别人更难走的路,他主动申请到全连抓训练最猛的班,接受近乎严苛的侦察兵训练。
正在参训的文敬。
“踩绳上”是侦察基础训练课目,新兵连时文敬在这个课目上总能拿到优秀的成绩,而下连后的摸底考核,却让他险些“败北”。
负重背枪,手脚并用,以往10米的绳子变成了15米,训练难度提高了,文敬在这个熟悉的课目上找不到任何的“熟悉感”,仅得了个及格。
文敬训练格外认真。
从那次考核之后,训练场上总能看到文敬加班加点的身影。
文敬参加狙击手集训队。
初春,阴雨不断,在狙击手训练场上,文敬趴在水泥地上训练,衣服被雨水全部打湿,枪身上的两枚弹壳却依旧牢牢地立在瞄准镜上。
高精狙实弹射击比赛。
文敬在自己的射击笔记上,反复提到6次“狙击精英”赵永新的名字,他成了文敬追赶的榜样,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狙击精英”。
04
打出“两弹穿一孔”
2021年11月,某狙击训练场,小雨裹挟着寒风让靶场一片肃杀,一场集团军狙击手比武在这里拉开序幕,来自多家单位的百余名狙击手展开激烈角逐,争夺“狙击精英”的桂冠。
参加侦察兵强化训练。
“这是一场只看实力的竞赛,我必须全力以赴!”肩扛列兵军衔的文敬再度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不少人提出疑问:“难道是你们单位没人了,让一名新兵来比武?”再次质疑,文敬没有过多的解释,因为他明白,只有比武分数才是最好的回答。
文敬正在训练多姿狙击技能。
在“整百米射击”课目比赛中,文敬率先上场,在薄雾弥漫的陌生场地,文敬透过瞄准镜寻找目标。由于内心紧张,文敬的视线里一片模糊,射击结束后,文敬的名次排在倒数。
野外侦察搜索。
看着略显尴尬的成绩,文敬没有丧失信心,反而被激起了斗志。在随后的100米多姿射击课目比武中,文敬调整状态,坐姿射击2发全中,跪姿射击2发全中,立姿射击5发全中,这个课目他拿到了个满分。
野外狙击训练。
越战越勇,在机动射击、指令射击、运动目标射击等课目比赛中,文敬稳定发挥,连续斩获满分的好成绩。
占领射击位置。
本以为稳操胜券,但让文敬没预料到的是,在超限射击课目比赛中,他竟然一发未中,排名从第一径直掉到了中游。
原本放松的心情突然又紧绷了起来。天色从明亮转为了黑暗,夜间射击课目登场,参考人员都倒吸了一口凉气,200米的距离外,靶子上仅有星星点点的光亮,狙击手要在弱光的环境下精准击中目标,难度很大。
文敬带队前进。
在射击位置,文敬调整呼吸频率,子弹呼啸而出。
射手离场,考官核对成绩,当检查到文敬的靶子时,发现靶上仅有4个弹孔,文敬有一发子弹脱靶!
一发子弹脱靶就意味着要丢掉30分。但是经过全体考官的综合分析判定,文敬打出了十分难得的“两弹穿一孔”,获得第一名!
搜索目标
听到这个喜讯,文敬的内心激动不已,兴奋的泪水夺眶而出。当天晚上他就把喜讯告诉了远在贵州的父母,共同为这个来之不易的第一名庆贺。
文敬和战友士气高昂。
文敬夜间射击靶纸。
载誉归来,在该旅的欢迎仪式上,千余名官兵夹道为他鼓掌。在战友的注视下,他接过鲜花和三等功奖章。他用行动和努力证明,只要肯吃苦,敢于挑战自我,列兵也能干出大成就。
如今,在新的征程上
文敬又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
争取再立新功
加油,文敬
东部战区权威发布
来源: 东部战区
文敬是什么意思
■杨茂生 高 鹏 肖雨轩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童祖静
第72集团军“四会”教练员比武的通知下发后,某旅教导队王队长有些兴奋。这次比武不同于以往,各旅至少要派出一名义务兵参加。王队长找到上等兵刘国夫:“一展身手的机会来了!”
20岁出头的刘国夫曾被评为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手持多个创新奖项,并获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入伍后,他在训练任务中很快崭露头角。
近些年,一大批学历较高、素质全面的优秀青年投身军营。如何对接这些优秀青年,让义务兵群体的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这是基层部队面对的一个课题。
透视第72集团军某旅一些义务兵教练员的成长经历,我们感受到义务兵群体对于自身进步的热切追求,观察到各级对于培养义务兵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第72集团军某旅上等兵刘国夫(左三)正在向战友讲授无人机飞行课程。湛泽帅摄
军营正迎来越来越多拥有专业技能的义务兵
伴随着旋翼的嗡鸣,无人机瞬时腾空而起。
在第72集团军“四会”教练员比武场上,某旅上等兵刘国夫边讲解边实操。他操控的无人机快速飞行,躲避了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障碍物,精准击中高速移动的靶标。
整个过程只持续了8秒。“砰”的一声,当考官听到靶标的爆裂声时,眼前甚至还浮现着无人机飞行的影子。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一名考官不由自主地站起来鼓掌。刘国夫的成绩单上,清晰地写着“飞行平稳、技能娴熟、紧贴实战”几句评语。
除了无人机实操教学,刘国夫还在教案编写、理论授课、体能考核等方面的比拼中,表现出色。
比武结束后,刘国夫被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他所展示的《小型无人机实战应用》课程也被集团军收录为精品课。
刘国夫的突出表现让部队领导注意到,军营正迎来越来越多拥有专业技能的义务兵。从该旅的统计数据看,近3成义务兵拥有某方面专业特长,其中不少人经由实践锻炼成长为专业岗位教练员,并取得一定教学成果。
上等兵彭阳华的大学专业为建筑学,前段时间,他向战友们讲授了建筑制图相关课程,几笔简单线条快速描绘建筑物的技能,很快被大家应用于某课目训练。
军事体育课堂上,曾是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上等兵曾国涛,向大家普及跑步方法和技巧。经过他的培训,一名老班长的5公里武装越野成绩比以往提升不少。
义务兵在军营大显身手的背后,是时代列车的高速前进。
2008年,孙仲国胸前戴着大红花,在赶往部队的火车上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10多年过去,已是一级上士的他坦言,曾经的自己更像是一张白纸,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跟着老班长们把专业学好。成为底盘技师兼驾驶专业教练员,他花了整整7年时间。
2015年,余国梁从大山里一路奔赴军营。2020年,当兵的第5个年头,他才开始站上教练员的舞台。去年,他第3次参加集团军“四会”教练员比武,终于跻身“优秀”行列。
2022年,在地方院校教授无人机课程的刘国夫走入军营。他穿上了期盼已久的迷彩服,着手研究军用无人飞行器。因为具备扎实的基础功底,不到1年的时间,他便佩戴上了优秀“四会”教练员的红绶带。
从不同的人生轨迹中,我们能感受到时代气流带来的巨大升力——
教育进步培养出多元的能力,社会发展激发更多创新的思维。许多义务兵在步入军营前,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来到部队后,他们能够越来越快地乘风而起,加速奋飞。
一份“教练员培养方案”带来的改变
加速奋飞需要有力的臂膀。如何让新兵们在军营稳步成长,始终是该旅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回忆自己过往的经历,二级上士余国梁坦陈,连长和指导员对于他的成长路径有过分歧。余国梁颇有语言天赋,新兵时期,指导员建议他朝着理论教员的方向发展,连长则认为他勤奋好学,将来能在专业研究上有所建树。
未来何去何从,那时的余国梁也感到有些困惑。直到他所承担的一次全旅课目示范任务圆满完成,成为专业领域教练员的目标才在他心中扎根。
中士张自友曾学习体育专业,入伍后很快取得全旅3公里武装越野第一的好成绩。连长看中了他的专业才华,培养他担任军事体育专业教练员。然而在教学岗位投入的大量时间非但没有使他变得更优秀,反而导致他另外一些课目成绩下滑。张自友的教练员之路只得遗憾暂停。
实际上,让表现优秀的义务兵挑起专业技能教学的担子,不是件容易的事。该旅领导意识到,被动等待义务兵自己成才不可取,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样不可取。为了给年轻战士“添翼”,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翅”,该旅探索形成了一份义务兵担纲教练员的人才培养方案,助力优秀的义务兵在合适的时机起飞,进而飞得高、飞得远。
该方案涵盖了“申请条件”“培养措施”“考评办法”等方面。根据方案,体能和专业技能达到良好以上水平,拥有某方面技能且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义务兵,可申请成为预备教练员,之后经由相关培训、考核,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练员。
医学专业毕业的上等兵沈宇恒是该方案的受益者。手持相关医学资格证书的他,常向战友们科普医学常识。连长曾尝试让沈宇恒讲授战伤救护课程,但由于他缺乏授课经验,且自身所学与该课目契合度不高,授课结果并不理想。
了解到该人才培养方案后,连长鼓励沈宇恒递交了申请表。很快,沈宇恒被定为卫勤专业预备教练员,并得到旅队为他量身订做的成长计划。
“具备专业医学知识,但和部队卫勤专业结合不紧密,创新能力有所欠缺……”成长计划系统分析了沈宇恒的优劣势,并提出“3个培养周期”的针对性提升方案,以及“初步具备2个课目以上教学组训能力”的成长目标。
起初,沈宇恒与卫生排班长结成帮扶对子,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夯实战伤救护等技能基础。之后,沈宇恒被派往院校继续进修卫勤相关专业。从院校结业后,他又被派到教导队进一步集训,学习教案编写、课堂设计、语言表达等技能。
沈宇恒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着,并迎来了最终的“大考”。专业理论、技能实操、授课教学……多方面的考核中,沈宇恒都有精彩的表现。“随机微课”环节,他为大家讲解了气胸的发病过程和紧急治疗方法,现场掌声连连。
不到半年时间,沈宇恒完成了由“会”到“精”的转变,个人素质全面提升。前段日子,他拿到了“卫勤专业教练员”资格证。手捧证书的那一刻,沈宇恒觉得曾经略显稚嫩的自己,换羽新生了。
相比沈宇恒,上等兵任豪的成长之路有些曲折。大学时期,他就考取了“游泳教练资格证”。但身为炮手,他的射击专业成绩始终在及格线徘徊。
旅队注意到任豪具备发展潜力,专门制订方案为他补足短板。在组织的精心培育下,如今任豪已是军事体育专业教练员,负责3个课目的教学任务。在他的教学指导下,其所在连队“武装泅渡”课目优良率大幅提升。
诚然,并不是每一名义务兵都带着特长入伍。刚下连时,上等兵陈匀臣并无特长优势,细心严谨的他一直跟着老班长学习驾驶技能。如今经由培养锻炼,他已成长为驾驶专业教练员。
方案实施以来,该旅共筛选28名义务兵担任预备教练员,目前已有15名经过培养后顺利走上教练员岗位。
“就像每一滴露珠都能折射属于自己的光芒,每一名战士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质。”该旅领导表示,发现并放大他们的优势,是各级鼓励和培养更多义务兵当教练员的初衷。
新兵与老兵携手,不断激励着彼此的成长
2012年,江滕蛟怀着成为“许三多”的梦想,走进部队。
他说,《士兵突击》里有一句他最喜欢的台词——“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做到”!在战友眼里,已是二级上士的江滕蛟事事拼搏,认真得甚至略显执拗。
从一名普通战斗员,到被评为全营侦察专业的“金牌教练员”,江滕蛟“做到”的时候,已经是入伍7年后。
而中士文敬走入教练员行列只用了2年。2020年来到军营的文敬,在2021年底便凭借出色的集训成绩,代表旅队参加集团军狙击手比武,并一举夺魁。2022年,当连长宣布文敬担任狙击专业教练员时,江滕蛟脸上瞬间流露出错愕的表情,时至今日,他仍能回忆起自己当时不解的心情。
一直以来,江滕蛟都相信,唯有时间的积累能带来成果。而那时,他觉得文敬成为教练员的速度太快了。“技能过硬不代表能够承担教学任务。”江滕蛟多次找到连长,希望组织能对文敬的任命再做考虑。
实际上,不仅是江滕蛟,不少战友对文敬当教练员这件事也充满疑问。很长一段时间,文敬被“小教练”的称呼困扰着。20多岁的文敬长着一张娃娃脸,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小。可他知道,战友们喊他“小教练”,不仅是因为他年纪轻。一个“小”字,隐约透露着大家对他专业技能和教学技巧的怀疑。
“文敬的各方面素质都不错,很有潜力。”连长并没有改变决定,反而让江滕蛟和文敬结成了帮扶对子,希望他们能互帮互助,都有所改变。
自己要改变什么,江滕蛟还不清楚,但他准备给文敬提些建议。“干教练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江滕蛟主动把自己那本翻得卷边的《教学日记》拿给了文敬。
对于老班长的指导,文敬很珍惜。深夜,学习室的角落里,两人时常围绕专业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在江滕蛟的启发下,文敬自制便携式教具,让瞄准景况从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他同时将呼吸与瞄准点相对位置的变化曲线绘制在坐标系中,通过更加直观的图像,解决部分官兵呼吸节奏的问题。
慢慢地,文敬将许多狙击专业的全新理念和独到见解融入教学之中,并取得可喜成果。除了年轻战士,越来越多的班长骨干也开始主动向文敬请教专业问题,战友们对他的称呼也从“小教练”变为了“文师傅”。
从教学一种枪型到所有枪型,从为连队战士组训到为全旅狙击手授课,又是2年的时间,文敬有了很大改变。
改变,也悄然发生在江滕蛟身上。某新型装备列装后,相应组建的新班组急需一个素质过硬有干劲的班长带领大家冲锋。很想走上新岗位的江滕蛟有些犹豫:“教材和经验几乎都是空白的,对于未知,我内心难免恐慌。”
“江班长,军旅生涯是没有边界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勇敢地求索,不断打破圈在内心的‘围墙’。”在文敬的鼓励下,江滕蛟主动向上级申请扛起了这个担子。之后的时间里,他带领新班组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2年前,如果有人问我文敬当教练员行不行,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可现在,我会坚定地说行!除了文敬,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优秀的义务兵,他们的才华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江滕蛟说。不同的答案背后,是一名义务兵从被质疑到被肯定、从尝试起飞到加速翱翔的成长过程。
新兵与老兵携手,不断激励着彼此的成长。
江滕蛟学习到了“快”。这种“快”已不是此前他所以为的冒进和浮躁,而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尝试、勇于展现、追求创新的特质愈发成为义务兵群体的共性,这也是他们成长进步的有力引擎。江滕蛟说:“文敬像一辆战车,油箱里总是‘能量满满’,还一直为我‘加油’。”
文敬则体会到了“慢”。这种“慢”并不是止步不前或犹豫不决,而是对本领的积淀和对理想的坚持。“江班长的执着和顽强一直影响着我。”文敬感叹,“面对困难,最重要的是保持韧性和定力,让心中的信念始终指引着自己砥砺奋进。”
一个人可以飞很快,一群人才能飞更远。在快与慢的辩证法中,更多的“江滕蛟和文敬”正在快速成长。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文敬公
第72集团军“四会”教练员比武的通知下发后,某旅教导队王队长有些兴奋。这次比武不同于以往,各旅至少要派出一名义务兵参加。王队长找到上等兵刘国夫:“一展身手的机会来了!”
20岁出头的刘国夫曾被评为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手持多个创新奖项,并获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入伍后,他在训练任务中很快崭露头角。
近些年,一大批学历较高、素质全面的优秀青年投身军营。如何对接这些优秀青年,让义务兵群体的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这是基层部队面对的一个课题。
透视第72集团军某旅一些义务兵教练员的成长经历,我们感受到义务兵群体对于自身进步的热切追求,观察到各级对于培养义务兵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第72集团军某旅上等兵刘国夫(左三)正在向战友讲授无人机飞行课程。湛泽帅 摄
军营正迎来越来越多拥有专业技能的义务兵
伴随着旋翼的嗡鸣,无人机瞬时腾空而起。
在第72集团军“四会”教练员比武场上,某旅上等兵刘国夫边讲解边实操。他操控的无人机快速飞行,躲避了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障碍物,精准击中高速移动的靶标。
整个过程只持续了8秒。“砰”的一声,当考官听到靶标的爆裂声时,眼前甚至还浮现着无人机飞行的影子。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一名考官不由自主地站起来鼓掌。刘国夫的成绩单上,清晰地写着“飞行平稳、技能娴熟、紧贴实战”几句评语。
除了无人机实操教学,刘国夫还在教案编写、理论授课、体能考核等方面的比拼中,表现出色。
比武结束后,刘国夫被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他所展示的《小型无人机实战应用》课程也被集团军收录为精品课。
刘国夫的突出表现让部队领导注意到,军营正迎来越来越多拥有专业技能的义务兵。从该旅的统计数据看,近3成义务兵拥有某方面专业特长,其中不少人经由实践锻炼成长为专业岗位教练员,并取得一定教学成果。
上等兵彭阳华的大学专业为建筑学,前段时间,他向战友们讲授了建筑制图相关课程,几笔简单线条快速描绘建筑物的技能,很快被大家应用于某课目训练。
军事体育课堂上,曾是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上等兵曾国涛,向大家普及跑步方法和技巧。经过他的培训,一名老班长的5公里武装越野成绩比以往提升不少。
义务兵在军营大显身手的背后,是时代列车的高速前进。
2008年,孙仲国胸前戴着大红花,在赶往部队的火车上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10多年过去,已是一级上士的他坦言,曾经的自己更像是一张白纸,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跟着老班长们把专业学好。成为底盘技师兼驾驶专业教练员,他花了整整7年时间。
2015年,余国梁从大山里一路奔赴军营。2020年,当兵的第5个年头,他才开始站上教练员的舞台。去年,他第3次参加集团军“四会”教练员比武,终于跻身“优秀”行列。
2022年,在地方院校教授无人机课程的刘国夫走入军营。他穿上了期盼已久的迷彩服,着手研究军用无人飞行器。因为具备扎实的基础功底,不到1年的时间,他便佩戴上了优秀“四会”教练员的红绶带。
从不同的人生轨迹中,我们能感受到时代气流带来的巨大升力——
教育进步培养出多元的能力,社会发展激发更多创新的思维。许多义务兵在步入军营前,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来到部队后,他们能够越来越快地乘风而起,加速奋飞。
一份“教练员培养方案”带来的改变
加速奋飞需要有力的臂膀。如何让新兵们在军营稳步成长,始终是该旅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回忆自己过往的经历,二级上士余国梁坦陈,连长和指导员对于他的成长路径有过分歧。余国梁颇有语言天赋,新兵时期,指导员建议他朝着理论教员的方向发展,连长则认为他勤奋好学,将来能在专业研究上有所建树。
未来何去何从,那时的余国梁也感到有些困惑。直到他所承担的一次全旅课目示范任务圆满完成,成为专业领域教练员的目标才在他心中扎根。
中士张自友曾学习体育专业,入伍后很快取得全旅3公里武装越野第一的好成绩。连长看中了他的专业才华,培养他担任军事体育专业教练员。然而在教学岗位投入的大量时间非但没有使他变得更优秀,反而导致他另外一些课目成绩下滑。张自友的教练员之路只得遗憾暂停。
实际上,让表现优秀的义务兵挑起专业技能教学的担子,不是件容易的事。该旅领导意识到,被动等待义务兵自己成才不可取,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样不可取。为了给年轻战士“添翼”,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翅”,该旅探索形成了一份义务兵担纲教练员的人才培养方案,助力优秀的义务兵在合适的时机起飞,进而飞得高、飞得远。
该方案涵盖了“申请条件”“培养措施”“考评办法”等方面。根据方案,体能和专业技能达到良好以上水平,拥有某方面技能且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义务兵,可申请成为预备教练员,之后经由相关培训、考核,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练员。
医学专业毕业的上等兵沈宇恒是该方案的受益者。手持相关医学资格证书的他,常向战友们科普医学常识。连长曾尝试让沈宇恒讲授战伤救护课程,但由于他缺乏授课经验,且自身所学与该课目契合度不高,授课结果并不理想。
了解到该人才培养方案后,连长鼓励沈宇恒递交了申请表。很快,沈宇恒被定为卫勤专业预备教练员,并得到旅队为他量身订做的成长计划。
“具备专业医学知识,但和部队卫勤专业结合不紧密,创新能力有所欠缺……”成长计划系统分析了沈宇恒的优劣势,并提出“3个培养周期”的针对性提升方案,以及“初步具备2个课目以上教学组训能力”的成长目标。
起初,沈宇恒与卫生排班长结成帮扶对子,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夯实战伤救护等技能基础。之后,沈宇恒被派往院校继续进修卫勤相关专业。从院校结业后,他又被派到教导队进一步集训,学习教案编写、课堂设计、语言表达等技能。
沈宇恒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着,并迎来了最终的“大考”。专业理论、技能实操、授课教学……多方面的考核中,沈宇恒都有精彩的表现。“随机微课”环节,他为大家讲解了气胸的发病过程和紧急治疗方法,现场掌声连连。
不到半年时间,沈宇恒完成了由“会”到“精”的转变,个人素质全面提升。前段日子,他拿到了“卫勤专业教练员”资格证。手捧证书的那一刻,沈宇恒觉得曾经略显稚嫩的自己,换羽新生了。
相比沈宇恒,上等兵任豪的成长之路有些曲折。大学时期,他就考取了“游泳教练资格证”。但身为炮手,他的射击专业成绩始终在及格线徘徊。
旅队注意到任豪具备发展潜力,专门制订方案为他补足短板。在组织的精心培育下,如今任豪已是军事体育专业教练员,负责3个课目的教学任务。在他的教学指导下,其所在连队“武装泅渡”课目优良率大幅提升。
诚然,并不是每一名义务兵都带着特长入伍。刚下连时,上等兵陈匀臣并无特长优势,细心严谨的他一直跟着老班长学习驾驶技能。如今经由培养锻炼,他已成长为驾驶专业教练员。
方案实施以来,该旅共筛选28名义务兵担任预备教练员,目前已有15名经过培养后顺利走上教练员岗位。
“就像每一滴露珠都能折射属于自己的光芒,每一名战士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质。”该旅领导表示,发现并放大他们的优势,是各级鼓励和培养更多义务兵当教练员的初衷。
新兵与老兵携手,不断激励着彼此的成长
2012年,江滕蛟怀着成为“许三多”的梦想,走进部队。
他说,《士兵突击》里有一句他最喜欢的台词——“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做到”!在战友眼里,已是二级上士的江滕蛟事事拼搏,认真得甚至略显执拗。
从一名普通战斗员,到被评为全营侦察专业的“金牌教练员”,江滕蛟“做到”的时候,已经是入伍7年后。
而中士文敬走入教练员行列只用了2年。2020年来到军营的文敬,在2021年底便凭借出色的集训成绩,代表旅队参加集团军狙击手比武,并一举夺魁。2022年,当连长宣布文敬担任狙击专业教练员时,江滕蛟脸上瞬间流露出错愕的表情,时至今日,他仍能回忆起自己当时不解的心情。
一直以来,江滕蛟都相信,唯有时间的积累能带来成果。而那时,他觉得文敬成为教练员的速度太快了。“技能过硬不代表能够承担教学任务。”江滕蛟多次找到连长,希望组织能对文敬的任命再做考虑。
实际上,不仅是江滕蛟,不少战友对文敬当教练员这件事也充满疑问。很长一段时间,文敬被“小教练”的称呼困扰着。20多岁的文敬长着一张娃娃脸,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小。可他知道,战友们喊他“小教练”,不仅是因为他年纪轻。一个“小”字,隐约透露着大家对他专业技能和教学技巧的怀疑。
“文敬的各方面素质都不错,很有潜力。”连长并没有改变决定,反而让江滕蛟和文敬结成了帮扶对子,希望他们能互帮互助,都有所改变。
自己要改变什么,江滕蛟还不清楚,但他准备给文敬提些建议。“干教练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江滕蛟主动把自己那本翻得卷边的《教学日记》拿给了文敬。
对于老班长的指导,文敬很珍惜。深夜,学习室的角落里,两人时常围绕专业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在江滕蛟的启发下,文敬自制便携式教具,让瞄准景况从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他同时将呼吸与瞄准点相对位置的变化曲线绘制在坐标系中,通过更加直观的图像,解决部分官兵呼吸节奏的问题。
慢慢地,文敬将许多狙击专业的全新理念和独到见解融入教学之中,并取得可喜成果。除了年轻战士,越来越多的班长骨干也开始主动向文敬请教专业问题,战友们对他的称呼也从“小教练”变为了“文师傅”。
从教学一种枪型到所有枪型,从为连队战士组训到为全旅狙击手授课,又是2年的时间,文敬有了很大改变。
改变,也悄然发生在江滕蛟身上。某新型装备列装后,相应组建的新班组急需一个素质过硬有干劲的班长带领大家冲锋。很想走上新岗位的江滕蛟有些犹豫:“教材和经验几乎都是空白的,对于未知,我内心难免恐慌。”
“江班长,军旅生涯是没有边界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勇敢地求索,不断打破圈在内心的‘围墙’。”在文敬的鼓励下,江滕蛟主动向上级申请扛起了这个担子。之后的时间里,他带领新班组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2年前,如果有人问我文敬当教练员行不行,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可现在,我会坚定地说行!除了文敬,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优秀的义务兵,他们的才华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江滕蛟说。不同的答案背后,是一名义务兵从被质疑到被肯定、从尝试起飞到加速翱翔的成长过程。
新兵与老兵携手,不断激励着彼此的成长。
江滕蛟学习到了“快”。这种“快”已不是此前他所以为的冒进和浮躁,而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尝试、勇于展现、追求创新的特质愈发成为义务兵群体的共性,这也是他们成长进步的有力引擎。江滕蛟说:“文敬像一辆战车,油箱里总是‘能量满满’,还一直为我‘加油’。”
文敬则体会到了“慢”。这种“慢”并不是止步不前或犹豫不决,而是对本领的积淀和对理想的坚持。“江班长的执着和顽强一直影响着我。”文敬感叹,“面对困难,最重要的是保持韧性和定力,让心中的信念始终指引着自己砥砺奋进。”
一个人可以飞很快,一群人才能飞更远。在快与慢的辩证法中,更多的“江滕蛟和文敬”正在快速成长。(杨茂生 高鹏 肖雨轩 童祖静)
文警电话多少
第72集团军“四会”教练员比武的通知下发后,某旅教导队王队长有些兴奋。这次比武不同于以往,各旅至少要派出一名义务兵参加。王队长找到上等兵刘国夫:“一展身手的机会来了!”
20岁出头的刘国夫曾被评为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手持多个创新奖项,并获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入伍后,他在训练任务中很快崭露头角。
近些年,一大批学历较高、素质全面的优秀青年投身军营。如何对接这些优秀青年,让义务兵群体的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这是基层部队面对的一个课题。
透视第72集团军某旅一些义务兵教练员的成长经历,我们感受到义务兵群体对于自身进步的热切追求,观察到各级对于培养义务兵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第72集团军某旅上等兵刘国夫(左三)正在向战友讲授无人机飞行课程。湛泽帅 摄
军营正迎来越来越多拥有专业技能的义务兵
伴随着旋翼的嗡鸣,无人机瞬时腾空而起。
在第72集团军“四会”教练员比武场上,某旅上等兵刘国夫边讲解边实操。他操控的无人机快速飞行,躲避了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障碍物,精准击中高速移动的靶标。
整个过程只持续了8秒。“砰”的一声,当考官听到靶标的爆裂声时,眼前甚至还浮现着无人机飞行的影子。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一名考官不由自主地站起来鼓掌。刘国夫的成绩单上,清晰地写着“飞行平稳、技能娴熟、紧贴实战”几句评语。
除了无人机实操教学,刘国夫还在教案编写、理论授课、体能考核等方面的比拼中,表现出色。
比武结束后,刘国夫被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他所展示的《小型无人机实战应用》课程也被集团军收录为精品课。
刘国夫的突出表现让部队领导注意到,军营正迎来越来越多拥有专业技能的义务兵。从该旅的统计数据看,近3成义务兵拥有某方面专业特长,其中不少人经由实践锻炼成长为专业岗位教练员,并取得一定教学成果。
上等兵彭阳华的大学专业为建筑学,前段时间,他向战友们讲授了建筑制图相关课程,几笔简单线条快速描绘建筑物的技能,很快被大家应用于某课目训练。
军事体育课堂上,曾是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上等兵曾国涛,向大家普及跑步方法和技巧。经过他的培训,一名老班长的5公里武装越野成绩比以往提升不少。
义务兵在军营大显身手的背后,是时代列车的高速前进。
2008年,孙仲国胸前戴着大红花,在赶往部队的火车上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10多年过去,已是一级上士的他坦言,曾经的自己更像是一张白纸,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跟着老班长们把专业学好。成为底盘技师兼驾驶专业教练员,他花了整整7年时间。
2015年,余国梁从大山里一路奔赴军营。2020年,当兵的第5个年头,他才开始站上教练员的舞台。去年,他第3次参加集团军“四会”教练员比武,终于跻身“优秀”行列。
2022年,在地方院校教授无人机课程的刘国夫走入军营。他穿上了期盼已久的迷彩服,着手研究军用无人飞行器。因为具备扎实的基础功底,不到1年的时间,他便佩戴上了优秀“四会”教练员的红绶带。
从不同的人生轨迹中,我们能感受到时代气流带来的巨大升力——
教育进步培养出多元的能力,社会发展激发更多创新的思维。许多义务兵在步入军营前,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来到部队后,他们能够越来越快地乘风而起,加速奋飞。
一份“教练员培养方案”带来的改变
加速奋飞需要有力的臂膀。如何让新兵们在军营稳步成长,始终是该旅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回忆自己过往的经历,二级上士余国梁坦陈,连长和指导员对于他的成长路径有过分歧。余国梁颇有语言天赋,新兵时期,指导员建议他朝着理论教员的方向发展,连长则认为他勤奋好学,将来能在专业研究上有所建树。
未来何去何从,那时的余国梁也感到有些困惑。直到他所承担的一次全旅课目示范任务圆满完成,成为专业领域教练员的目标才在他心中扎根。
中士张自友曾学习体育专业,入伍后很快取得全旅3公里武装越野第一的好成绩。连长看中了他的专业才华,培养他担任军事体育专业教练员。然而在教学岗位投入的大量时间非但没有使他变得更优秀,反而导致他另外一些课目成绩下滑。张自友的教练员之路只得遗憾暂停。
实际上,让表现优秀的义务兵挑起专业技能教学的担子,不是件容易的事。该旅领导意识到,被动等待义务兵自己成才不可取,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样不可取。为了给年轻战士“添翼”,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翅”,该旅探索形成了一份义务兵担纲教练员的人才培养方案,助力优秀的义务兵在合适的时机起飞,进而飞得高、飞得远。
该方案涵盖了“申请条件”“培养措施”“考评办法”等方面。根据方案,体能和专业技能达到良好以上水平,拥有某方面技能且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义务兵,可申请成为预备教练员,之后经由相关培训、考核,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练员。
医学专业毕业的上等兵沈宇恒是该方案的受益者。手持相关医学资格证书的他,常向战友们科普医学常识。连长曾尝试让沈宇恒讲授战伤救护课程,但由于他缺乏授课经验,且自身所学与该课目契合度不高,授课结果并不理想。
了解到该人才培养方案后,连长鼓励沈宇恒递交了申请表。很快,沈宇恒被定为卫勤专业预备教练员,并得到旅队为他量身订做的成长计划。
“具备专业医学知识,但和部队卫勤专业结合不紧密,创新能力有所欠缺……”成长计划系统分析了沈宇恒的优劣势,并提出“3个培养周期”的针对性提升方案,以及“初步具备2个课目以上教学组训能力”的成长目标。
起初,沈宇恒与卫生排班长结成帮扶对子,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夯实战伤救护等技能基础。之后,沈宇恒被派往院校继续进修卫勤相关专业。从院校结业后,他又被派到教导队进一步集训,学习教案编写、课堂设计、语言表达等技能。
沈宇恒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着,并迎来了最终的“大考”。专业理论、技能实操、授课教学……多方面的考核中,沈宇恒都有精彩的表现。“随机微课”环节,他为大家讲解了气胸的发病过程和紧急治疗方法,现场掌声连连。
不到半年时间,沈宇恒完成了由“会”到“精”的转变,个人素质全面提升。前段日子,他拿到了“卫勤专业教练员”资格证。手捧证书的那一刻,沈宇恒觉得曾经略显稚嫩的自己,换羽新生了。
相比沈宇恒,上等兵任豪的成长之路有些曲折。大学时期,他就考取了“游泳教练资格证”。但身为炮手,他的射击专业成绩始终在及格线徘徊。
旅队注意到任豪具备发展潜力,专门制订方案为他补足短板。在组织的精心培育下,如今任豪已是军事体育专业教练员,负责3个课目的教学任务。在他的教学指导下,其所在连队“武装泅渡”课目优良率大幅提升。
诚然,并不是每一名义务兵都带着特长入伍。刚下连时,上等兵陈匀臣并无特长优势,细心严谨的他一直跟着老班长学习驾驶技能。如今经由培养锻炼,他已成长为驾驶专业教练员。
方案实施以来,该旅共筛选28名义务兵担任预备教练员,目前已有15名经过培养后顺利走上教练员岗位。
“就像每一滴露珠都能折射属于自己的光芒,每一名战士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质。”该旅领导表示,发现并放大他们的优势,是各级鼓励和培养更多义务兵当教练员的初衷。
新兵与老兵携手,不断激励着彼此的成长
2012年,江滕蛟怀着成为“许三多”的梦想,走进部队。
他说,《士兵突击》里有一句他最喜欢的台词——“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做到”!在战友眼里,已是二级上士的江滕蛟事事拼搏,认真得甚至略显执拗。
从一名普通战斗员,到被评为全营侦察专业的“金牌教练员”,江滕蛟“做到”的时候,已经是入伍7年后。
而中士文敬走入教练员行列只用了2年。2020年来到军营的文敬,在2021年底便凭借出色的集训成绩,代表旅队参加集团军狙击手比武,并一举夺魁。2022年,当连长宣布文敬担任狙击专业教练员时,江滕蛟脸上瞬间流露出错愕的表情,时至今日,他仍能回忆起自己当时不解的心情。
一直以来,江滕蛟都相信,唯有时间的积累能带来成果。而那时,他觉得文敬成为教练员的速度太快了。“技能过硬不代表能够承担教学任务。”江滕蛟多次找到连长,希望组织能对文敬的任命再做考虑。
实际上,不仅是江滕蛟,不少战友对文敬当教练员这件事也充满疑问。很长一段时间,文敬被“小教练”的称呼困扰着。20多岁的文敬长着一张娃娃脸,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小。可他知道,战友们喊他“小教练”,不仅是因为他年纪轻。一个“小”字,隐约透露着大家对他专业技能和教学技巧的怀疑。
“文敬的各方面素质都不错,很有潜力。”连长并没有改变决定,反而让江滕蛟和文敬结成了帮扶对子,希望他们能互帮互助,都有所改变。
自己要改变什么,江滕蛟还不清楚,但他准备给文敬提些建议。“干教练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江滕蛟主动把自己那本翻得卷边的《教学日记》拿给了文敬。
对于老班长的指导,文敬很珍惜。深夜,学习室的角落里,两人时常围绕专业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在江滕蛟的启发下,文敬自制便携式教具,让瞄准景况从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他同时将呼吸与瞄准点相对位置的变化曲线绘制在坐标系中,通过更加直观的图像,解决部分官兵呼吸节奏的问题。
慢慢地,文敬将许多狙击专业的全新理念和独到见解融入教学之中,并取得可喜成果。除了年轻战士,越来越多的班长骨干也开始主动向文敬请教专业问题,战友们对他的称呼也从“小教练”变为了“文师傅”。
从教学一种枪型到所有枪型,从为连队战士组训到为全旅狙击手授课,又是2年的时间,文敬有了很大改变。
改变,也悄然发生在江滕蛟身上。某新型装备列装后,相应组建的新班组急需一个素质过硬有干劲的班长带领大家冲锋。很想走上新岗位的江滕蛟有些犹豫:“教材和经验几乎都是空白的,对于未知,我内心难免恐慌。”
“江班长,军旅生涯是没有边界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勇敢地求索,不断打破圈在内心的‘围墙’。”在文敬的鼓励下,江滕蛟主动向上级申请扛起了这个担子。之后的时间里,他带领新班组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2年前,如果有人问我文敬当教练员行不行,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可现在,我会坚定地说行!除了文敬,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优秀的义务兵,他们的才华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江滕蛟说。不同的答案背后,是一名义务兵从被质疑到被肯定、从尝试起飞到加速翱翔的成长过程。
新兵与老兵携手,不断激励着彼此的成长。
江滕蛟学习到了“快”。这种“快”已不是此前他所以为的冒进和浮躁,而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尝试、勇于展现、追求创新的特质愈发成为义务兵群体的共性,这也是他们成长进步的有力引擎。江滕蛟说:“文敬像一辆战车,油箱里总是‘能量满满’,还一直为我‘加油’。”
文敬则体会到了“慢”。这种“慢”并不是止步不前或犹豫不决,而是对本领的积淀和对理想的坚持。“江班长的执着和顽强一直影响着我。”文敬感叹,“面对困难,最重要的是保持韧性和定力,让心中的信念始终指引着自己砥砺奋进。”
一个人可以飞很快,一群人才能飞更远。在快与慢的辩证法中,更多的“江滕蛟和文敬”正在快速成长。(杨茂生 高鹏 肖雨轩 童祖静)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文敬东,文敬炎后来当了什么官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