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国个人简介,孙兆国个人资料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汤晨晨

孙兆国个人简介,孙兆国个人资料

大家好,由投稿人汤晨晨来为大家解答孙兆国个人简介,孙兆国个人资料这个热门资讯。孙兆国个人简介,孙兆国个人资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孙兆国天价菜单

【孙兆国语录】

|关于从厨生涯

我是一个厨师。一日为厨,终身为厨。

无路走时,路更宽。

|关于好味

好的味道一定来自于食材本身。为了好的食材,我千山万水去追寻,遍尝世间百味,只求真味。

采访、部分摄影/褚宏辚

部分图片提供/孙兆国

孙兆国1966年出生,祖籍安徽。上海西郊5号餐厅董事总经理兼主厨。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评委,餐饮业认定师,国家高级裁判员,中央电视台特邀美食专家评委。师从中国烹饪大师陆金华,擅长海派菜、新番菜、分子厨艺。1999年获得全国烹饪大赛热菜金奖,2004年获得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烹饪大赛全国总冠军,2013年中央电视台味觉大战栏目常驻导师。著有《味觉的记忆》。

上海西郊5号,隐于绿树掩映、环境清幽的西郊宾馆一隅。没有招牌,仔细找寻,一处不显眼的欧式门洞旁有个“5”的数字。走进去,光线有些昏暗,一派老上海的摩登风情。整个室内设计无直线无直角,顺滑均匀的弧线切割,连续层叠的曲线穹顶。餐厅的主人穿着讲究得体,整齐的短发,下巴上一簇文艺范儿的胡子,俨然一位上海绅士,与富有腔调的欧式洋房融为一体。只是开口后沙哑的嗓音和不时的清嗓,暴露出多年厨房工作留下的伤——“过去厨房气温高、油烟机噪音大,常年大声喊话又喝冰水坏了嗓子”。他就是孙兆国。

走出来的世界

孙兆国生于上世纪60年代安徽南陵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偏僻到什么程度,今年1月3日村里才开始通公路”。与很多徽州世代出来闯荡的人一样,孙兆国这一代仍旧延续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无奈,却也成就了不怕苦、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1985年,自小有着英雄情结的孙兆国应征入伍,来到上海附近驻扎的部队当兵,因为身体较弱被分到炊事班。起初,他是很不情愿的,“那时候做厨师是被人家看不起的。家乡父老也说你怎么做这行,人家在部队都当团长、师长”,孙兆国更希望当医生或者学开车,但在部队得服从命令。

尽管做着不喜欢的事,但从没有通电还靠烧煤油灯度日的小山村,来到当时最为时尚的上海大都会,一切都让他感到兴奋、好奇、新鲜。厨房里的红肠、白斩鸡、海参……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甚至还有当时在上海平常人家都难得一见的冰箱。天壤之别的世界让他一心只想留下。

那时厨房里的师傅个个身怀真功夫,基本功要求非常严格。仅从磨刀来说,“一把刀每天要磨1小时,连续磨20天。从侧面看,刀锋平滑向上,刀口是菱形的”。生姜丝必须一根针眼能穿进3根,被称为“棉纱线丝”。此外,还要掌握整鸡、整鸭、整猪的拆卸,分档取料,了解食材各部位的特性,适合做什么菜。

一次,部队有重要的接待任务,一个退伍后在梅龙镇做厨师的老班长被请回来帮忙。那时候能到梅龙镇吃顿饭都是件很神气的事,能在那里当厨师的也绝不是一般的厨师。这位老班长可以将菜做出很多花样,食品雕刻也是栩栩如生。站在工作台旁边的孙兆国第一次见到食物也可以做得这么美,一下子就被打动了。“食物不仅是吃的概念,还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他慢慢地从抵触转变为喜爱。后来,部队还将他送到上海市饮食服务学校进行重点培训,学习海派菜,那时候教学的老师有夏庆荣师傅、李伯荣师傅等上海名厨。部队四年的烹饪历程为孙兆国打下了正统的烹饪理论和技术基础,并按资历、技术水平考到当时的四级厨师证。

部队的经历对孙兆国影响很大,令他至今保持着军人严格要求、严谨做事的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短短四年接触到冷菜、热菜、切配、面点等烹饪各个岗位,奠定了他作为厨师比较全面的技术基础。

世界很美,现实很酷

1989年,孙兆国从部队复员退伍,作为农村兵的他没有被组织分配工作的待遇,但他一心想留在上海,只能靠自己。改革开放后的大上海,个体商业逐渐复苏,举目无亲的孙兆国只是这日渐繁华的大世界中随波浮沉、独自掘力的一粒沙。当时,他只能找临时工的工作,机会却很少。

最初,他在居民区的一家家常小饭馆中落脚。厨房中做菜的都是上海本地的老先生、老太太,做的菜也是最地道的本帮菜。那段经历让孙兆国收获蛮大,让他见识到本帮菜最原始的风貌和细节,“比如百叶包是用白色的线缠两道,并不是系上,因为系上后一热胀冷缩就不容易解开了;还有红烧肉、草头的做法;上海人爱吃甜,却又几样东西不放糖,如韭菜、菠菜等……老师傅会告诉你很多烹饪原理”。

不过,临时工的工作就如其名一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经常被炒鱿鱼,“因为你技术不到家,很多事情不懂。一做错事,老板马上把你炒掉。第一次被炒鱿鱼是因为刚开始接触老抽和生抽,我把两者的特性搞错了,把生抽当老抽放到菜里。第二天早上上班,老板就告诉我别做了,把工资结了。这还算好的,那时候有些开餐馆的都是从山上下来(坐牢出来)的,拖欠、不给工资也是常有的事”。 他很感慨:“现在很多人说很辛苦,我说‘你有地方住吗?有的吃吗?’现在的小厨师至少吃、住是有的。我那时候经常有没吃、没住的时候。有时找不到工作没有钱,就找上海有房屋拆迁的地方,在还没拆掉的房子里,用拆掉的门板挡住门口,带个被子就住在里面。”

即便如此,孙兆国都从来没有后悔退缩过,他说“既然做厨师,想留在大城市,就一定要做出名堂来”。成长的经历和部队的历练令他坚韧又肯吃苦,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在美丽新世界中争取着自己的位置,开始结交更多的朋友,用攒下的钱报烹饪培训班,考取更高级别的厨师证书。当他考取二级厨师证的时候,身边已出现一些如他一般正值壮年的专业厨师,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也已来临。

酒汁桂花拉糕

英才之于时势

时间总会给予坚持的人积累的财富和上升的机会。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以乍浦路美食街为代表的食潮进入全盛时期,厨师需求量猛增,厨师工资也水涨船高。孙兆国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他先后进入一些高等级的宾馆工作。

1996年后,孙兆国开始游走于全国各地,带着旅游和学习的心态,足迹遍布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南京、苏州等地,带去自己积累多年的海派菜,汲取各菜系之特色,打开了行业格局。但他觉得这样散兵游勇下去不是回事,于1998年正式拜中国烹饪大师陆金华为师。陆师傅凭借多年的烹饪经验传授孙兆国做事做人的道理,给予他更深层次的烹饪行业的规矩方圆,也指引他到更高层次的平台发展。

1999年是孙兆国厨师生涯的转折点,当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首次对个人开放。听到此消息后,他便报名参赛,并为此次比赛做了长达半年时间的准备,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佛跳墙”和“清炒虾仁”夺得个人热菜金奖,获得“全国优秀厨师”称号。

青苹果鹅肝酱

金牌的正反面

这个金牌是孙兆国人生曲线的第一个峰顶,那意味着什么?“一是自己是得了金牌的厨师了,再做厨师工作就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了;二是有点飘飘然了,觉得自己不一样了。”尽管当时所在单位给予他奖励、表彰,但还是没有能让他抵住外界突如其来的包围式诱惑。孙兆国辞去了原本可以保证丰衣足食的工作,北漂到北京,畅想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但只有半个月,水土不服的他就辞掉了工作,回到上海。

如今回想起来,他看得清楚了:“那时候,自己技术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却飘飘然了。一旦飘起来后迷失方向,你便要付出代价。”回到上海后,竟有三四个月的时间都没人找他工作。突然从峰顶跌落谷底,那段日子孙兆国心里很纠结,也开始反省自己。渐渐地,他回归到踏实的工作状态,后在上海菊园大酒店任总厨兼副总经理,开始涉足管理工作。

当2004年获得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烹饪大赛全国总冠军时,孙兆国又一次经历了1999年的火爆局面,众多猎头公司找到他,有一家企业甚至开出上百万年薪的优厚待遇聘请他,但均被他婉拒了。他说:“人还是要踏实稳定,要在适合的平台土壤里成长,获得施展的空间。”

积累经年 重新出发

2007年,孙兆国开始筹划几乎每个厨师都怀有的一个梦想——“一辈子有一家自己开的店”。他与朋友合伙准备投资两三百万元开家中高档餐厅,但想法很多的他用了一年时间,花了一千多万元做成了如今呈现在眼前的西班牙风格、古董装饰的“西郊5号”。为此,他将房子、车子全部抵押出去,还借了很多钱。

西郊5号内景

好在凭借孙兆国对菜品定位的精准把握,对食材的极致追求,对味道、装盘的精美打造以及个人声誉,西郊5号经过口碑相传,很快就食客盈门,现在已成为名人云集的沪上知名餐厅。

如今已然功成名就的孙兆国仍旧回望着故土,追寻着食材的真味。他坚持用安徽山里的土鸡吊汤,用八公山出产的腐皮王,还有在中国已经有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油坊出产的手工物理木榨油……他说:“这么多年,我是把食物当作生命一样去爱。”所以,他的身边不乏拥趸和美食名家。

今年,孙兆国50岁,他做了两件事:他精心编写的新书《味觉的记忆》出版了,以最平常的上海菜讲述烟火中的味道与往事;装修筹备一年的工作室陆续迎来分享美味的食客,“老孙家宴”免费预约订制的消息引爆了朋友圈。

采访当天,记者跟随孙兆国来到他还未正式启动的私享工作室,高大上的空间给予用餐者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全方位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菜单、食材是孙兆国特别甄选的,现场由他烹饪,共同分享。

孙兆国的路越走越宽,正印证着他成长于山林间的感悟:“无路走时,路更宽。”孙兆国喜欢旅行,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探知的欲望,这是自他不到20岁从偏僻山村来到繁华上海后就开始的。后来他半工半游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再后来,他到了更高的平台有了更多的积蓄和机会,便开始走向世界的艺术和原始之地,在那里,他见识到更高端的艺术、更优质的食材和更讲究的酒品。

直到现在,他时而受邀享受着迪拜最为土豪的黄金星级接待,时而流连于印尼小岛上最为原始的村落。但正如世代从安徽走出的徽商一样,他深怀故土情结,带着衣锦还乡的荣耀关怀更多的故土之人。所以,他为家乡今年才修成的公路捐了一笔钱,更帮助过仍在偏远山村里读书的孩子,家乡的天然食材仍是他开发菜品的首选。

时间流淌,真味永存。

Q&A

Q:1999年,您第一次参加全国烹饪大赛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A:那次比赛我学到很多东西。第一,促使我请名师定个好主题;第二,请到名师指导,使厨艺精益求精,就如同选美一样,也许你原本只是普通的姣好长相,但经过仪态、举止的训练后,气质得到很大提升。其实这种集训是最严格、最高档的。

Q:您的“老孙家宴”为什么不收费?

A:收钱就不好玩了,就是商品了。这样我愿意请谁就请谁,不是人家来挑我。一些人不尊重我们这个行业,你不尊重我,给多少钱我都不接待。

孙兆国作品选

和牛上海烧

原料:和牛肉,甜豆,脆煎饼,洋葱头,黄酒,酱油,香醋,白糖。

制法:将甜豆煮至软烂,洋葱头剥下外层、修好、略煎,待用;将和牛用盐、黑胡椒碎腌制入味,改刀成大块,煎至六成熟,加黄酒、酱油、香醋、白糖熬制入味,大火收汁;将脆煎饼放盘底,放上牛肉、甜豆、洋葱即可。

点评:西式食材,中式做法。最朴实的饼搭配上好的和牛肉,肉嫩味浓,中西混搭结合,典型的海派风格。

鸭肉雪茄

原料:烟熏鸭胸肉,春卷皮,醋,蜜糖汁。

制法:将烟熏鸭胸肉改刀,用醋、蜜糖汁腌制入味,卷入春卷皮中,入烤箱烤至外皮酥脆金黄,装盘点缀即可。

点评:富有想象力的搭配,对食材口感灵活运用,中西融合。

中国烹饪杂志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1980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新浪微博:@中国烹饪杂志

订阅方式请查看公众号页面的\"如何订阅\",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中国烹饪》发行部官方微店订阅杂志。

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提前沟通,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老烹友】点击右上角按钮,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新烹友】

孙兆国安徽哪里人

昨天

一份 \" 天价账单 \" 的图片

上了微博热搜榜

引发网友纷纷关注


8 个人就餐

一共点了 20 道菜

算上服务费总价超过 40 万元



记者注意到,这张网传 \" 天价账单 \" 出自上海一家名为 \" 西郊 5 号 \" 的饭店,台号为 901,用餐人数为 8 人,显示结账时间为 18 日晚 10 时 20 分。账单显示,所点菜品共有 20 项,其中包括有机泡菜、芦笋、凉拌菜等素材,但绝大部分菜品为螃蟹、花胶、鲍鱼等海珍品,另有包括可乐等在内的饮料,以及香烟。

上述菜品中,单价最高者是 \" 鳄鱼尾炖汤 \",每例价格是 1.68 万元,此外,\" 清酒冻半头鲍 \"、\" 野生大黄鱼 \" 两例菜品,单价也在万元以上。其中,\" 清酒冻半头鲍 \" 共计 8 位,总价 10.24 万元

菜单中,另包含 550 元的司机餐,以及将近 3.8 万元的服务费,总价共计 418245 元,账单右下角有手写标注 \" 实收 \"40 万元


长宁区市场执法人员到店检查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李若楠 摄(下同)

昨天下午三点,记者来到位于上海虹古路669号的西郊5号餐厅。当记者询问工作人员是否知晓网上“天价账单”情况时,几位工作人员均表示他们并没有注意到网上信息,同时表示负责人不在店里。也有工作人员在看过网传收银条后透露,店里人均消费在800-1000元。

下午三点十分左右,上海长宁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来到店里进行调查。执法人员调取了相关记录,并向店里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询问。


记者在店里看到一份菜单,网传“天价账单”上“清酒冻半头鲍”、“黑白顶级鱼子酱”等几个单价较贵的菜品在菜单上均无销售,菜单上最贵的菜品为“超级一头鲍”价格为3800元/只

该店共有三层,记者从店员处了解到,“天价账单”上显示的“901”在三楼,是包房。


下午6时不到,执法人员从店内走出,和该店负责人一起离开继续到大队里进行调查。记者从一位执法人员处获悉,目前基本确认“天价账单”是真实的

另据新京报消息,记者电话联系了“西郊5号”餐厅老板孙兆国。电话中,孙兆国表示,这顿价值40万元的“天价”晚宴,实际上是“迪拜人请中国人吃饭”,所用的食材,都是“很早从各地私人订制”。对于晚宴的价格,孙兆国称,“在迪拜这根本不算什么。”

孙兆国称,饭店是合法经营,所用的食材也符合国家规定,没有野生动物等,晚宴的参与者“没有什么领导,没有什么明星”。当晚吃饭的人中有迪拜人,但具体身份“不能向外透露”。

网传账单中,单价最贵的菜为 “鳄鱼尾炖汤”,价格16800元,孙兆国表示,鳄鱼在我国广东、福建都有人工养殖供给食用,不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

目前该店仍在正常营业。


网友炸锅





真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来源:杭州之声

编辑:么么哒

孙兆国是名厨吗

一份总价40万元的天价菜单,这几天持续引发网友的围观。19日下午,上海长宁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到店调查。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从一位执法人员处获悉,目前基本确认“天价账单”是真实的。相关部门表示调查已开始,但“还没有结果”。

一例“鳄鱼尾炖汤”,价格高达1.68万元,这都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寻常食材上不了这样的餐桌,寻常客人也入不了这样的席,这就带来了一连串的疑问,到底吃了什么,坐了些什么人,谁请的客,为公还是为私?

对于晚宴的价格,饭店老板孙兆国称,“在迪拜这根本不算什么。”他说饭店是合法经营,所用的食材也符合国家规定,没有野生动物等,晚宴的参与者“没有什么领导,没有什么明星”。孙兆国表示,当晚吃饭的人中有迪拜人,但具体身份“不能向外透露”。关键问题被避开了。老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监管部门恐怕不能这么随便,轻轻松松就放过。

天价餐费往往是一个信号。与普通市民有关,往往会牵扯出监管不力、市场宰客的现象;与高官相关,则往往会牵扯出腐败、权钱交易的问题。由天价菜单,牵扯出的落马官员不是一两个了,可见,价格只是表相,其背后隐藏的细节才是公众和监管部门应该关注到的地方。菜单本身是否合法,有没有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情节,有没有消费欺诈,这需要工商部门、农林部门的介入;宴会的性质,有没有公务人员参加,则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的介入。

不管本身合理不合理,这样一份菜单对社会公众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哪怕不存在任何违法违纪的行为,这样的消费行为,还是给社会提了个醒。我们该建立起一个什么样的消费观和财富观?我们该怎么对待奢侈消费的问题?

财富是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凭借金钱挥霍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是可耻的,也是不公平的。出于公平起见,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这种消费,各国一般都会对奢侈品消费课以比较重的税赋,正是出于这个道理。这就需要税务部门、立法部门的介入。目前对豪华汽车、大排量汽车等奢侈品,国家的税收政策是比较明确的,但对餐饮业的奢侈消费,还处于空白之中,上海的这份天价菜单表明,吃的威力一点不比汽车小,其奢侈程度有时候甚至要远远超出耐用消费品的支出。

从价值观说,社会提倡勤俭节约、理性适度的消费观念,一定程度上的公共政策介入也有助于建立健康的消费观。目前,公职人员的公款消费,因为党纪政纪的约束比较严格,是有规矩管着的,不容易越雷池。但私人消费还处于社会引导的阶段。道德价值观的软约束并不总是有力量的,需要硬约束,需要税收等公共政策进行调节。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随着收入上升而上升以及一些国家对遗产继承征收高额的税费,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这不是为了剥夺支配财富的自由,而是为了调节社会财富,让社会发展更均衡。

调查清楚有没有违法违纪的问题,然后再厘清奢侈消费的问题。做到了这些,才有助于平息社会争议,有利于整个社会建立起健康的财富观,让这种糟蹋社会资源的行为慢慢消失。

(来源:钱江晚报)

孙兆国师傅是谁



菜品中,单价最高者是“鳄鱼尾炖汤”,每例价格是1.68万元,此外,“清酒冻半头鲍”、“野生大黄鱼”两例菜品,单价也在万元以上。

全文751字,阅读约需2分钟




8个人就餐,一共点了20道菜,算上服务费,总价超过40万元,今日引发关注。

今日早先时候,当事饭店负责人回应新京报记者称,并未见过这一账单,账单上部分菜品做法、价格也与饭店实际情况对应不上。在19日下午回复中,其餐厅老板则称,晚宴实际是“迪拜人请中国人吃饭”,菜品属于私人订制,食材是从各地运送。

━━━━━

晚宴是“迪拜人请中国人吃饭”


今日(19日)下午,餐厅老板孙兆国告诉新京报记者,晚宴实际是“迪拜人请中国人吃饭”,菜品属于私人订制,食材是从各地运送。

新京报此前报道称,今日,一份来自上海“西郊5号”餐厅的“天价账单”引发关注,账单显示 8人用餐,20项菜品,总价共计418245元,账单右下角有手写标注“实收”40万元。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西郊5号餐厅的老板,是曾被称为“明星厨师”的孙兆国。今日17时许,新京报记者与孙兆国取得联系。

电话中,孙兆国表示,这顿价值40万元的“天价”晚宴,实际上是“迪拜人请中国人吃饭”,所用的食材,都是“很早从各地私人订制”。对于晚宴的价格,孙兆国称,“在迪拜这根本不算什么。”

孙兆国称,饭店是合法经营,所用的食材也符合国家规定,没有野生动物等,晚宴的参与者“没有什么领导,没有什么明星”。孙兆国表示,当晚吃饭的人中有迪拜人,但具体身份“不能向外透露”。

网传账单中,单价最贵的菜为 “鳄鱼尾炖汤”,价格16800元,孙兆国表示,鳄鱼在我国广东、福建都有人工养殖供给食用,不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

━━━━━

负责人此前回复:并未见过这一账单


此前,当事饭店负责人回应新京报记者称,并未见过这一账单,此外,账单上部分菜品做法、价格也与饭店实际情况对应不上,“人均消费1000元已经是最高水平”。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网传“天价账单”出自一家名为“西郊5号”的饭店,台号为901,用餐人数为8人,显示结账时间为18日晚10时20分。账单显示,所点菜品共有20项,其中包括有机泡菜、芦笋、凉拌菜等素材,但绝大部分菜品为螃蟹、花胶、鲍鱼等海珍品,另有包括可乐等在内的饮料,以及香烟。

上述菜品中,单价最高者是“鳄鱼尾炖汤”,每例价格是1.68万元,此外,“清酒冻半头鲍”、“野生大黄鱼”两例菜品,单价也在万元以上。其中,“清酒冻半头鲍”共计8位,总价10.24万元。

菜单中,另包含550元的司机餐,以及将近3.8万元的服务费,总价共计418245元,账单右下角有手写标注“实收”40万元。

新京报记者联系当事餐厅,一名负责人回应称,账单上部分菜品并非由饭店供应,而酒店日常消费远未达到“天价”水准,即人均1000元已经算最高标准,“除酒水,6人花费3万元的情况都不可能存在。”

此外,当事饭店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在饭店就餐分包房和大厅两种,包房人均最低消费800元,至少4人才能在包房就餐。另外,在饭店大厅或者包房就餐,饭店会收取10%服务费。

上述工作人员称,店内没有网传账单上的清酒炖冻半头鲍、长江蟹等菜品,最贵的菜品是牛排和海参,单价300元左右。

饭店负责人称,一般情况下,饭店的消费水平在人均600至1000元。这名负责人称,没有见过网传“天价账单”,在店内就餐,”人均消费1000元已经算最高标准”。

今日下午,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管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已经介入调查此事。目前上海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已经到饭店调查,调查结果将会及时公布。

新京报记者 刘名洋 张彤

值班编辑 吾彦祖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孙兆国个人简介,孙兆国个人资料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