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产的发展趋势,工业地产是什么意思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俞和莉

工业地产的发展趋势,工业地产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由投稿人俞和莉来为大家解答工业地产的发展趋势,工业地产是什么意思这个热门资讯。工业地产的发展趋势,工业地产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工业地产怎么找客户


关注:观点指数

摘要:这些业态共同指向“降杠杆、提效能”的核心命题。

观点指数 《运营承压与融资纾困 | 2025一季度不动产资本金融报告》指出,住宅开发企业毛利率跌破12.62%,ROE由正转负至-2.92%,资产减值与成本倒挂导致盈利崩塌;商业地产虽然毛利率提升至39.38%,但净负债率中位数攀升至16.28% ,财务成本压力侵蚀利润空间;工业地产(产业+物流)以高杠杆扩张模式维持在30%的毛利率,但净负债率激增至83.23%,资产回报率与资金成本倒挂风险加剧。这些业态共同指向“降杠杆、提效能”的核心命题。



住宅开发

毛利率三年下滑4.5个百分点至12.62%,跌破制造业基准。限价政策下,高价地项目结转难,成本与售价倒挂加剧,利润空间逼近历史冰点。

ROE由正转负(2.79%→-2.92%),盈利崩塌主因是房价下跌与资产减值。

净负债率从2022年78.39%降至2024年73.22%,表面去杠杆实为销售回款锐减导致的被动收缩。虽绝对值仍超70%警戒线,反映房企债务结构调整压力未消,融资约束下偿债依赖资产处置而非内生现金流。

利息覆盖能力从3.28骤降至-0.32,2024年EBITDA仅覆盖利息80%。数据显示,房企2024年境内债到期超6000亿元,利息覆盖率为负预示债务违约风险加速暴露,信用危机蔓延。



商业地产

经营毛利率稳步改善:销售毛利率中位数从36.67%→37.71%→39.38%,三年间持续增长,说明在成本管控或产品组合优化上有所收效。也可能得益于存量项目竣工释放高毛利项目收益,或主动减少低毛利业务。

杠杆水平明显抬升:净负债率中位数由2022年的3.41%提升至2023年的12.55%,并继续上升到2024年的16.28%。反映行业整体在低利率时代积累了更多负债,而随着融资成本上行,杠杆率快速抬升。



偿债高峰叠加融资寒冬,地产流动性承压倒逼加速出清

偿债与融资方面,境内债发行规模同比锐减47%,国企主导低成本发债,民营房企融资渠道近乎冻结;境外融资利率突破13%,违约风险外溢倒逼企业转向境内债务重组创新,融创、碧桂园等通过债转股、资产抵债等方式削减超千亿债务。与此同时,城中村改造专项债、消费REITs等工具“多杆并举”,政策性资金前置发力,资产证券化规模突破百亿,为行业注入流动性支持。

偿债高峰与融资收缩形成“剪刀差:发行规模从2023第一季度的1800亿元持续收缩至2025Q1的950亿元,同比降幅超过47%。政策收紧与信用风险上升导致融资渠道收窄,2024年后民营房企发债占比较低,国企主导“借新还旧”维系流动性。

偿债峰值出现在2024Q3(2200亿元),2023-2025年累计到期规模超3.5万亿元。2024年起,单季度偿还量持续高于发行量,净融资缺口扩大,行业“以债养债”的模式濒临瓦解。

发行数量从2023Q1的180只锐减至2025Q1的60只,但单只债券平均募资额从10亿元升至15.8亿元。反映市场风险偏好分化,资金向少数高评级主体集中,中小房企直接融资基本冻结。

整体上,地产债市场呈现“量价双杀”,2024年偿债高峰与融资收缩形成“剪刀差”,信用危机从民营房企向行业整体蔓延。

流动性压力从“主动优化”转向“被动防御”:提前兑付规模呈波动上升趋势,2023Q2达峰值298亿元,2025Q1回升至182亿元。高兑付反映房企流动性紧张下优先处置高息债务,2023年政策宽松窗口期加速去杠杆,但2024年市场下行期被动兑付增加,数据显示同期房企债券违约规模同比增长40%。

赎回量整体平稳,2023Q1最高(142亿元),后续季度维持80-120亿元区间。赎回行为多集中于国企及优质民企,反映其利用低利率环境置换存量债务,但2024年后市场风险溢价攀升,发行人主动赎回意愿显著下降。

提前兑付量持续高于赎回量,揭示行业流动性压力从“主动优化”转向“被动防御”。需防范大规模提前兑付引发的资产抛售与信用踩踏,同时关注REITs等工具对存量债务压力的缓解情况。

境内债成本下降,境外债破冰:境内融资成本从2022年的4.2%降至2024年的3.8%,政策宽松支撑边际改善。央行多次降息及“保交楼”专项贷款降低融资门槛,但民营房企利差分化显著,据市场数据,部分主体利率仍超8%。

本文节选自《运营承压与融资纾困 | 2025一季度不动产资本金融报告》

工业地产公司前十名

4月24日,A股收盘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成交额1.114万亿元。最新数据显示,工业地产开发和管理行业10家上市公司静态市盈率平均16.71倍,中位数19.39倍;滚动市盈率(PE动)加权平均为25.36倍、中位数19.94倍。

下方表格为工业地产开发和管理近10个交易日市盈率变化:

工业地产开发和管理静态市盈率(倍)滚动市盈率(倍)
加权平均中位数加权平均中位数
4月24日16.7119.3925.3619.94
4月15日15.8517.3024.0518.12
4月2日16.1617.7424.5418.85
4月1日16.2017.6024.5918.91
3月31日15.9817.4324.2718.69
3月27日16.3617.7824.8318.71
2月27日16.6717.9825.3018.16
2月24日16.6517.7625.2818.16
2月20日16.2717.3924.6917.96
2月18日16.0517.4624.3618.05

本文源自金融界

工业地产开发商排名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贝贝 上海报道

2024年,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建工”,600170.SH)实现营业收入3002.17亿元。其中,房产开发营收为36.32亿元,较2023年度下滑56.41%,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仅为1.21%。同期,房产开发业务新签销售合同额仅占公司全年新签合同额的2.40%。

就公司房产开发业务的营收占比、新签销售合同额占比为何持续下滑,未来该业务如何保持稳定的销售业绩,以及六大新兴业务是否仍处于培育期等问题,5月19日,《华夏时报》记者致电上海建工董秘及证券事务代表,并按照对方要求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建工营收同比下降46.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9亿元。在日前举办的业绩说明会上,上海建工董事会秘书李胜解释说,一季度工程建设招标总量下降,订单执行进度放缓,公司新签合同、施工产值、营业收入等指标承压;地产和投资业务不及预期,影响整体盈利能力。其称,后续公司将紧盯年度预算目标,“力争在二季度扭亏”。

上年房产开发营收同比降超五成

2024年,上海建工实现归母净利润21.68亿元,同比增长39.15%。同期,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68亿元,同比增长39.15%。不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13亿元,同比减少44.47%。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02.17亿元,同比小幅下降1.45%。其中,在主业中,建筑施工业务营业收入为2666.76亿元,同比增长了0.65%,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为89.12%;由于行业竞争等因素,建筑施工、设计咨询和建材工业毛利率略有下滑。

同期,公司设计咨询、建材工业、房产开发等收入有所下降,尤其是房产开发营收为36.32亿元,较2023年度下滑56.41%,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仅为1.21%;同期,公司累计新签合同3890亿元,房产开发业务同期新签销售合同93亿元,占比仅为2.40%,较2022年度(3.55%)、2023年度(3.92%)有所下滑。

据了解,2024年,上海建工的房产开发业务的毛利率为9.78%,主要是基于海玥黄浦源项目全年销售68亿元,以及长租公寓“玥里”对外营业等因素。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上海”两旧一村”旧改项目,海玥黄浦源项目原为上海市第二批历史风貌保护街坊新昌路项目,被列入2022年黄浦区重大工程项目,由上海建工房产投资开发。2023年9月该项目推出一批次308套房源,均价14.3万元/平米;次年9月该项目二期又加推了134套房源,均价14.56万元/平米。今年5月,该项目再次进行认筹,目前在售。

在海玥黄浦源项目之外,公司在房产开发业务方面如何继续保持稳定的销售业绩?上海建工并未回复这一问题。不过,上海建工于2024年11月5日披露的一份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披露,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主要在建房产开发项目共8个,其中商品房项目5个、保障房项目3个,预计总投资额合计574.60亿元,累计已投资436.09亿元。“总体上,公司尚有较大规模的待售存货,存量项目的销售回款在楼市总体承压下去化压力或将持续。”该报告提到。

记者注意到,该份评级报告还透露,2021年以来因工程造价成本上升、销售限价、期间费用较高等原因,其房产开发板块连续亏损。2021年—2022年,公司通过出售部分租赁物业获得投资收益但未扭亏,2023年净亏损同比有所增加。

在5月16日下午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针对地产板块和投资板块对公司业绩拖累较大的问题,董事会秘书李胜表示,“公司将持续优化房产开发业务地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加快项目去化,提升资产周转效率,改善业绩。”

此外,从债务结构来看,报告期初和报告期末,公司(非公司合并范围口径)有息债务余额分别为242.22亿元和230.60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存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中,公司债券余额80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余额36.54亿元,且共有21.54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在2025年5至12月内到期或回售偿付。

一季度出现“阶段性亏损”

2025年,上海建工计划“全年力争新签订单4000亿元”“全年力争营业收入2602亿元”。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建工未能迎来“开门红”:1—3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3.16亿元,同比下降46.06%;归母净利润亏损1.79亿元,上年同期盈利2.9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44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5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2.8亿元,上年同期为-253.16亿元。

对于上述情况,李胜强调,今年公司将紧盯年度预算目标,全力以赴抓好拼市场工作,“公司有望通过拼市场、强管理、提效益举措,力争在二季度扭亏”,且“一季度阶段性亏损不影响公司分红能力”。

李胜还表示,近期公司新签订单规模波动,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需求下滑;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优化了市场布局策略,调整了细分行业和产品结构,压降了风险系数较高业务规模。目前,公司80%以上业务在长三角区域,80%以上业务是政府或国企投资项目,房建业务比例下降,切实降低了风险。

记者注意到,在五大事业群之外,近年上海建工重点拓展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等六大新兴业务。2024年,六大新兴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近千亿元,与2024年基本持平;其中新基建业务新签合同278亿元,同比增长67.9%。

在业绩会上,上海建工董事长杭迎伟强调,后续公司将“加快打造上海建工’第二增长曲线’,有力应对行业形势之变、市场之变”。其称,“十五五”期间,希望“把上海建工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不过,上海建工未在2024年财报中公布上述六大业务的营收数据。对于记者提出的“六大业务是否仍处于培育期”的问题,公司方面也没有回应。有市场看法显示,新兴业务的拓展,为该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但在市场培育、技术应用、商业模式成熟度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对于公司业绩的持续贡献能力有待进一步观察。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的区别

本报记者 陈潇

2025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势头巩固,土地市场也持续迎来积极变化。

包括北京、杭州、成都等在内的核心城市成交楼面价接连创新高。在此带动下,台州、嘉兴、重庆等更多城市土地市场活跃度也在持续提升。同时,一批中小民营房企涌现,加快拿地步伐,市场信心显现边际改善。

中小民营房企

积极入市

2025年3月份,得益于供给放量、房企营销力度增加等因素,克而瑞地产研究数据显示,百强房企3月份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175.7亿元,环比增长68.8%。随着销售端数据回暖,房企在土地市场的布局意愿也同步增强。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截至4月22日,22个重点城市溢价成交宅地中,民企拿地金额占比已升至24%,不少城市土拍市场中小民营开发商“面孔”持续增加。

4月14日,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一宗涉宅地块吸引25轮竞价,最终由方远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远地产”)旗下台州湾新区方远乐居置业有限公司以总价2.18亿元竞得,楼面价8431元/平方米,溢价率达12.38%。

据了解,方远地产为台州本地民营房企,业务涵盖住宅开发、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以及保障房代建等全产品线开发链。

同样表现活跃的还有河南本地民营房企河南万祥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祥地产”)。4月22日,郑州市经开区一宗住宅用地成功出让,经过半小时竞拍,万祥地产以4.47亿元总价摘得,成交楼面价5366元/平方米,溢价率3.7%。这也是万祥地产今年首度在郑州拿地。

“不少中小房企看中地块的性价比与区域未来发展潜力,选择提前锁定优质土地资源,彰显出对区域市场的信心与对项目去化的较好预期。”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别是熟悉本地市场的民营房企,反应更为灵活。”

土地市场回暖

热度向更多城市扩散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1月份到4月份,22个重点城市月度平均溢价率均在20%,土地市场显著回暖。

更值得关注的是,眼下,土地市场热度正从一线城市扩散至更多城市,不少地区土地竞拍热度提升,优质地块频繁溢价成交。

4月23日,南京秦淮区南部新城一地块经过38轮竞价后,由中小民营房企长沙宸嘉新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南京南部新城会展中心发展有限公司,以总价11.14亿元竞得,成交楼面价3.88万元/平方米,溢价率7.12%。

4月8日,浙江嘉兴市南湖区一宗地块吸引96轮竞价,最终由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中国”)旗下杭州浙仁置业有限公司以6.55亿元竞得,成交楼面价8493元/平方米,溢价率16.98%。

4月7日,重庆渝北区新牌坊一宗地块以13.42亿元成交,楼面价达到10418元/平方米,溢价率38.94%,由西南区域大型民营企业四川省远达集团有限公司竞得。

“从近期土地出让情况来看,地块品质和项目可开发性成为决定成交热度的关键因素。近两年,产品品质的持续提升也有望驱动改善需求释放。”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整体市场仍处于复苏初期,但土地市场活跃度的提升,正在为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走势提供更多积极信号。

(编辑 乔川川)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工业地产的发展趋势,工业地产是什么意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