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所的拼音,住所日语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黄志

住所的拼音,住所日语

大家好,由投稿人黄志来为大家解答住所的拼音,住所日语这个热门资讯。住所的拼音,住所日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住所的英文

问531:诉讼中的“住所”和“居所”有何区别?

答:诉讼中的“住所”与“居所”主要区别在于法律定义、认定标准及法律效果。住所是法定的长期生活中心地,一般以户籍登记为准;居所是临时性或非连续的居住地。当“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时,经常居所在诉讼中可替代住所的效力。

一、法律定义与认定标准

1.住所: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住所以户籍登记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标准,具有法定性和稳定性。若公民户籍登记地与经常居所不一致,则经常居所视为住所。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住所则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或注册登记地为标准。

2.居所:居所通常指暂时性、非连续的居住场所,如因工作、学习等临时居住的地点。但暂住不是短时的意思,而是有预定期间,在特定事务终了后即离去之意。居所的灵活性较高,可能随生活、工作等变化而变动。居所本身不直接产生法律效力,但可能作为认定“经常居住地”的依据。

3.经常居住地: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需满足“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条件,但住院就医等特殊情况除外。该标准直接影响诉讼管辖权的确定。

二、法律效果差异

通常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住所,或住所不明,或在外国有住所在本国没有住所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就以其居所为住所解决各种法律关系。住所的确定,使法律关系集中于一处,有利于确定权利义务,解决纠纷。如婚姻登记、失踪、继承开始、债务履行地、票据权利的行使、审判管辖、书状送达、国籍的取得和恢复,以及国际司法上关于法律的适用等问题,都需要以住所为标准来解决。

1.管辖权:

住所地法院是民事诉讼的一般管辖依据。一般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若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则由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例如,户籍在A地但实际连续居住在B地一年以上的,B地法院有管辖权。注意,在涉外民事关系中,经常居所地可能作为法律适用依据。

2.权利义务认定:

住所可能影响居住权、继承权等实体权利。例如,在居住权纠纷中,户籍登记地住所可能成为主张居住权的依据,但需结合实际居住情况判断。

居所通常仅作为辅助证据,如证明当事人曾临时居住某地,但不直接产生居住权或管辖依据。

3.实务操作

住所的证明以户籍登记、身份证等官方文件为准。而经常居住地需提供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证据如租房合同、社区证明、水电费缴纳记录等。但住院就医地不计入经常居住地。

法人住所的争议中,若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无法确定,则以注册登记地为准。

综上所述,住所具有法定性和稳定性,通常与户籍或注册登记绑定,而居所更注重实际居住事实,具有灵活性和变动性。住所为法定的管辖法院选择及文书送达地址,而居所则可能在住所无法确定或特殊情况下成为补充依据。对外国人可能以“经常居所地”替代住所,尤其涉及合同、侵权纠纷时。二者在诉讼中可能重叠(如户籍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但冲突时应以居所的“生活中心”标准优先。理解这一区别有助于准确确定管辖法院、适用准据法及执行程序。




住所是什么意思

古代房屋的名称因地域、功能、等级、建筑形式等因素而有所区别,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一、按社会阶层划分

1.

帝王或皇室成员的居所,规模宏大,如故宫、阿房宫。

特点:以木构架为主,装饰华丽,体现“天人合一”的等级观念。

2. 殿

宫殿中的主体建筑,用于举行重大仪式(如太和殿)。

延伸:寺庙中的主建筑也称“大雄宝殿”。

3. 府/府邸

贵族或高官的住宅,如“亲王府”“宰相府”。

结构:多进院落,配有花园、厢房等。

4.

普通官员或富商的居所,如“四合院”。

特点:强调对称布局,分前院、后院,体现宗法礼制。

5. 庐/茅屋

平民或隐士的简陋住所,多用茅草、泥土建造。

文化:如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象征清贫与自然。

二、按建筑形式与功能

1.

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多用于读书、观景,如“听雨轩”。

特点:半开放式,注重与自然融合。

2.

建在水边或高台上的敞屋,用于休憩赏景。

例:苏州园林中的“水榭”。

3.

多层建筑,通常用于藏书或供奉神佛(如滕王阁、文渊阁)。

结构:底层架空,上层四面开窗。

4.

书房或静修之所,环境幽静,如“聊斋”。

功能:强调私密性与文化属性。

5. 厢房

院落两侧的房屋,供晚辈或客人居住,体现“左尊右卑”的礼制。

三、按地域与民族特色

1. 窑洞(黄土高原)

特点:利用黄土层挖凿而成,冬暖夏凉,常见于陕西、山西。

2. 竹楼(西南少数民族)

特点:傣族、壮族等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防潮。

3. 蒙古包(草原游牧民族)

-结构:圆形毡房,便于拆卸迁移,适应游牧生活。

4. 碉楼(藏族、羌族)

功能: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石砌高层建筑。

四、特殊用途建筑

1.

唐代城市中的封闭式居住区,如“长安一百零八坊”。

管理:实行宵禁,体现严格的里坊制度。

2.

功能:供人休息的小型建筑,常见于道路、园林(如醉翁亭)。

3. 庑殿

等级:古代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四面斜坡,仅用于皇宫、孔庙。

4.

作用:连接建筑的通道,如颐和园长廊,兼具实用与审美。

五、其他名称

:汉代基层居住单位(如“五户为邻,五邻为里”)。

:先秦时期的聚居单位,后指里巷大门。

:皇家园林,如“上林苑”。

:佛寺建筑,原为印度“窣堵坡”演变而来。

总结

古代房屋名称的差异体现了社会等级(如宫、宅、茅屋)、功能需求(如阁、斋)以及地域文化(如窑洞、竹楼)。这些名称不仅是建筑形式的标签,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如礼制、风水)的缩影。

住所证明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贝鲁特4月17日电题:临时住所,亦难幸免——以军无差别空袭致黎巴嫩边境简易房接连被毁

新华社记者谢昊

在黎巴嫩南部边境的基拉村庄,哈迈德·谢特站在刚刚被炸毁的临时住所旁,神情凝重。几天前,他与孩子们才在老宅的废墟院落中搭建好这座临时避难所,如今已被以色列无人机炸成了焦黑的瓦砾堆。

“我简直不敢相信他们会袭击这里,”谢特一边和他的三个孩子翻找废墟中的物品,一边告诉新华社记者,“我们只是想活下去,想有个能遮风避雨的地方。但在南部边境,连活着都像是一种罪过。”

自2023年10月黎以冲突爆发以来,黎巴嫩南部地区已有成千上万户家庭的房屋被毁。许多居民无家可归,只能靠搭建成本低的预制简易房度日。然而,越来越多的村民表示,这些简易房如今也成了以军空袭目标。

“他们是故意的,”谢特说,“以色列就是想用这种方式传递信息:只要真主党不缴械,老百姓就别想回来生活。”

尽管黎以停火协议于2024年11月27日就已生效,但以军对黎边境城镇的袭击并未停止,导致黎边境地区多处临时安置房在空袭中被毁,当地官员和居民称这是以色列“有预谋的驱离策略”。

在邻近的亚龙村,30多岁的马吉德·哈吉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类似的经历。他说,他花了3000美元买来一座预制简易房,安置在自家被毁房屋旁边,“刚搬进去两天,屋子就被无人机炸成了平地,幸好自己当时不在屋里”。

据哈吉介绍,亚龙村有11座预制房在以军空袭中被毁,而在其他至少12个边境村庄中,还有数十座类似建筑遭遇同样命运。“这不是在打击军事目标,而是在阻止老百姓回归生活。”他说。

在迈斯杰贝勒村,50岁的贾米尔·法勒站在自家被炸毁的简易房废墟上,用手机拍摄着。他所在的村里有4家简易房被炸毁。“房屋虽小,但那是我们一家四口的家。现在什么都没了。这种打击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基拉村村长哈桑·谢特表示,当前,预制简易房对流离失所的居民至关重要。“无论是回乡的居民,还是受灾的农户,这些房子都是他们重建生活的唯一希望。但以军进行无差别的空袭,很明显,以色列不希望边境地带有任何生命迹象。”

黎巴嫩南方委员会负责战后损毁评估与重建工作负责人哈希姆·哈伊达尔介绍说,初步数据显示,约有3.75万套住房被完全摧毁,5.5万套严重受损,整体受影响住房多达13万套。估算的总损失约为40亿美元。

“这类空袭不是打击军事目标,而是针对平民临时住所。”黎巴嫩政治分析人士尼达尔·伊萨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以军近期的袭击反映出其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让这些地区无法居住,以色列就能在边境地区人为制造一片无人缓冲区。”

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新华社记者谢昊

在黎巴嫩南部边境的基拉村庄,哈迈德·谢特站在刚刚被炸毁的临时住所旁,神情凝重。几天前,他与孩子们才在老宅的废墟院落中搭建好这座临时避难所,如今已被以色列无人机炸成了焦黑的瓦砾堆。

“我简直不敢相信他们会袭击这里,”谢特一边和他的三个孩子翻找废墟中的物品,一边告诉新华社记者,“我们只是想活下去,想有个能遮风避雨的地方。但在南部边境,连活着都像是一种罪过。”

自2023年10月黎以冲突爆发以来,黎巴嫩南部地区已有成千上万户家庭的房屋被毁。许多居民无家可归,只能靠搭建成本低的预制简易房度日。然而,越来越多的村民表示,这些简易房如今也成了以军空袭目标。

“他们是故意的,”谢特说,“以色列就是想用这种方式传递信息:只要真主党不缴械,老百姓就别想回来生活。”

尽管黎以停火协议于2024年11月27日就已生效,但以军对黎边境城镇的袭击并未停止,导致黎边境地区多处临时安置房在空袭中被毁,当地官员和居民称这是以色列“有预谋的驱离策略”。

在邻近的亚龙村,30多岁的马吉德·哈吉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类似的经历。他说,他花了3000美元买来一座预制简易房,安置在自家被毁房屋旁边,“刚搬进去两天,屋子就被无人机炸成了平地,幸好自己当时不在屋里”。

据哈吉介绍,亚龙村有11座预制房在以军空袭中被毁,而在其他至少12个边境村庄中,还有数十座类似建筑遭遇同样命运。“这不是在打击军事目标,而是在阻止老百姓回归生活。”他说。

在迈斯杰贝勒村,50岁的贾米尔·法勒站在自家被炸毁的简易房废墟上,用手机拍摄着。他所在的村里有4家简易房被炸毁。“房屋虽小,但那是我们一家四口的家。现在什么都没了。这种打击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基拉村村长哈桑·谢特表示,当前,预制简易房对流离失所的居民至关重要。“无论是回乡的居民,还是受灾的农户,这些房子都是他们重建生活的唯一希望。但以军进行无差别的空袭,很明显,以色列不希望边境地带有任何生命迹象。”

黎巴嫩南方委员会负责战后损毁评估与重建工作负责人哈希姆·哈伊达尔介绍说,初步数据显示,约有3.75万套住房被完全摧毁,5.5万套严重受损,整体受影响住房多达13万套。估算的总损失约为40亿美元。

“这类空袭不是打击军事目标,而是针对平民临时住所。”黎巴嫩政治分析人士尼达尔·伊萨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以军近期的袭击反映出其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让这些地区无法居住,以色列就能在边境地区人为制造一片无人缓冲区。”

来源: 新华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住所的拼音,住所日语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