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你在火车上的照片,晚上在火车上的照片
大家好,由投稿人汪晴妍来为大家解答证明你在火车上的照片,晚上在火车上的照片这个热门资讯。证明你在火车上的照片,晚上在火车上的照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火车上的照片真实图片
4月,大凉山的索玛花渐次绽放,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随着四川省发出高三年级复学通知,大凉山的学生们背上书包,踏上返校归途。对于他们而言,成昆线上的“慢火车”一直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视频加载中...
9年,他把火车当校车
3月30日8时11分,在成昆线上的小站尼波,一列绿皮火车鸣笛缓缓驶入,站台上瞬间热闹起来。
跟着人群,阿西伙则上了5633次列车。他是礼州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是典型的彝族男孩,肤色偏黑,五官轮廓分明,笑容灿烂。
车厢里,乘客带的行李和货物都很多,有人背着装满活鸡的大背篓,有人扛着两大袋土豆,有人提着满满一筐野生折耳根,还有捧着箩筐叫卖的流动商贩,箩筐里都是乡下小店里常见的零食。
列车上卖折耳根的女孩
找到一处比较安静的座位后,阿西伙则拿出整理好的错题本,专注地看着。他已经把弄不懂的题目在记得密密麻麻的字迹中标注了出来,说要返校后找老师们挨个解决。
对阿西伙则来说,这条线他再熟悉不过了。
从小学四年级至今,这趟慢火车,阿西伙则坐了9年。9年来,除了寒暑假,他每月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一次。和不少深居凉山腹地的村民一样,“小慢车”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对火车的感情和依赖,始终没有改变。
认真学习的阿西伙则
阿西伙则是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大凉山芸芸学子中的一个。
马上要高考了,他有些紧张。受疫情影响,学校无法开学,但他一直严格遵循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早上6点起,晨读做作业后,上午8:30到11:40、下午14:30—17:40上网课,20:40晚自习结束后做作业复习,晚上23点睡觉。
“疫情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有了自制力、自控力,以前在家就不爱学习,能过一天是一天。但是这几个月在家,我一天也没有懈怠。”阿西伙则说。
在列车上读书的凉山学子
“努力,努力,再努力!”那些日子,阿西伙则心里只有这一个信念。对自动化和机械感兴趣的他,渴望考入四川大学。
“人生路还很长,有很多东西要经历,我想一点一滴地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最后事与愿违,也不会为没有奋斗过而感到遗憾。”阿西伙则坚定地说。
“特别特别想开学”
正常的学习生活被疫情骤然打断。疫情期间,不得已而为之的线上教学成为学生们的“刚需”。
特殊时期的学习备考,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对于山里孩子来说,网络问题是其中之一。凉山州喜德中学校长勒革瓦铁说,该校每天网络课程学生的参加率只有70%左右。
不少学生家里少则四五个、多则七八个兄弟姐妹,而父母只有一部手机,很难满足孩子同时上网课的需求。因为手机、宽带等硬件条件的限制,教育无法完全在线上解决。
凉山州喜德中学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生,最后几个月的冲刺,往往是直接决定命运的事。
同样来自尼波的阿育尔西、尼苦伍里、尼吉扎各等6人是喜德中学的高三学生。得知4月1日终于能返校复课,他们十分高兴,相约提前回校报道。
这是1月放寒假后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因为疫情,大家平日都在家隔离,上网课、做作业,闲暇时间帮助家里种玉米和土豆。
阿育尔西和小伙伴们
晃悠悠的车厢里,窗外绿影馥郁,沿着日光投影到车窗上,六人捧着辅导书围坐列车的小桌板前,温习前几天学到的内容。
“特别特别想开学,想见老师和同学,上网课问问题不方便,长时间盯着手机看,眼睛也受不了。”和同行5个显得有些害羞的学生相比,阿育尔西显得特别外向大方。
她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希望能够考入公办学校,家里的负担少一些,毕业后回到家乡,尽我最大的努力,来改变家乡的面貌。”
“小慢车”上的大变化
“5633次沿途停靠26座车站,其中不少是凉山州彝族地区的小站。这些小站快车不停,汽车开不上去,当地人出行多半依靠这趟慢火车。”列车长陈娅说。
30多年前,18岁的陈娅刚入路。那时她就在“小慢车”上工作,中途调整到其他列车工作,去年又回到“小慢车”担任乘务工作,今年8月,她将在这趟列车上退休。
30多年来,陈娅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当地家庭对教育越来越重视。
“以前是没有学生坐车的,现在大部分彝族孩子都去上学,三四岁的小孩子都会说普通话。每到周末,这趟车就成了他们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的校车。疫情前,每个周末都有超过600名学生搭乘小慢车回家、返校。这列慢车,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大山。” 陈娅深有感触地说。
大凉山百姓逐渐脱贫致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小慢车”上,陈娅悄然见证着这些变化。
“我觉得这份工作挺有意义。” 陈娅说。
供稿: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徐青青
视频:冯瀚冉
编辑:林飞翼
证明自己在火车上的照片
10月3日7:00,《坐着高铁看中国》继续发车
央视新闻带您搭乘“哈大高铁”
踏上丰收之旅
感受不一样的北国风光
看看东北黑土地的
新变化、新发展、新面貌
常坐火车出门的朋友
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过去与现在相比
铁路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高速、舒适、便捷
已成为高铁时代最亮眼的铁路客运标签
从蒸汽机车的浓烟滚滚
↓↓
到内燃机车的马达轰鸣
↓↓
到电力机车的功能强劲
↓↓
到“和谐号”动车的轻盈快捷
↓↓
再到“复兴号”国字品牌的华丽登场
↓↓
中国铁路机车走出了一条
从落后到跟跑、到并行、到领跑的
发展轨迹
几十年来
东北的铁路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知道过去的火车什么样吗?
点击图片
看看变化
↓↓
△哈尔滨站△
△大连站△
△长春站△
△沈阳站△
△从原始的人工检票到智能化自助检票系统 △
△从排队购票一票难求到线上线下多样化购票△
△从人工手检到机器智能检测仪△
△不断进步的餐车服务△
△从送水服务到车上热水不间断△
△车厢环境不断升级△
还有他们
也变了模样
点击图片
看看变化
↓↓
△机车司机△
△车站值班员△
△列车乘务员△
从当初“走得了”,到现在“走得好”
铁路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回顾铁路百年历史
见证时与速的变迁
这个国庆
跟央视新闻一起乘着高铁看中国!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郑弘
策划丨关美璐 梁震
编辑丨隋博宇
图片来源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如常州火车上的照片
10月3日7:00,《坐着高铁看中国》继续发车
央视新闻带您搭乘“哈大高铁”
踏上丰收之旅
感受不一样的北国风光
看看东北黑土地的
新变化、新发展、新面貌
常坐火车出门的朋友
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过去与现在相比
铁路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高速、舒适、便捷
已成为高铁时代最亮眼的铁路客运标签
从蒸汽机车的浓烟滚滚
↓↓
到内燃机车的马达轰鸣
↓↓
到电力机车的功能强劲
↓↓
到“和谐号”动车的轻盈快捷
↓↓
再到“复兴号”国字品牌的华丽登场
↓↓
中国铁路机车走出了一条
从落后到跟跑、到并行、到领跑的
发展轨迹
这个国庆
跟央视新闻一起乘着高铁看中国!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郑弘
策划丨关美璐 梁震
编辑丨隋博宇
图片来源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火车上的照片窗外
冬天里的铁路线是什么样
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雪国列车”
穿越茫茫雪原
一路风光震撼而绝美
中国铁路推出“冬日特辑”
带你看看冬日滤镜下
铁路线上的冰雪世界
长春动车所。谢清晨 摄
日出时分,石家庄动车所整装待发的动车组。徐刚 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十四五”开局之年
中国铁路加速奔跑
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
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
一条条新线开通运营
神州大地上的路网“工笔画”更加精细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胶济铁路上飞驰。赵一丁 摄
在雪中飞驰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吴向俊 摄
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驶过白雪皑皑的居庸关长城。阴延贵 摄
高铁动车组列车飞驰而过,带起雪花飞舞。谢清晨 摄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驶过京沪高铁泰山北麓张夏附近。王峰 摄
连镇高铁的初雪。杨诚 摄
雪中飞驰的“金凤凰”。杨诚 摄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动车库牵引桥驶出。李国贤 摄
一列重联高铁动车组列车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驰骋。姜守凯 摄
呼和浩特至北京的G2426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雪中疾驰。纪恩泉 摄
G2457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安全行驶在张呼高铁上。纪恩泉 摄
G8918次列车在大雪中通过津秦高铁唐山段的一座高铁桥。赵里巍 摄
一场大雪突降兰州,动车组列车飞驰在宝兰高铁上。曹文福 摄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驶过永宁特大桥。刘海成 摄
风雪无阻。孙帅 摄
飞驰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卷起千堆雪。吴向俊 摄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驰骋在京九铁路上。马星魁 摄
陕西秦岭山中的朱雀森林公园内,一列动车组列车越过大桥驶入隧道内。魏方合 摄
陕西秦岭山脉,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大桥上行驶。魏方合 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如果说高铁体现了中国速度
那么绿皮火车
体现的便是中国温度
7503/7504次“慢火车”行驶在天兰线上。刘增虎 摄
“慢火车”穿行在小兴安岭林区。邢子鸣 摄
“慢火车”行驶在镜铁山支线。柳永泉 摄
大山里的便民列车。邵立元 摄
宁波开往长春的K337次列车行驶在风雪中。李广平 摄
一列旅客列车行驶在乌兰察布市霸王河二号特大桥上。纪恩泉 摄
一列旅客列车行驶在呼和浩特至集宁南间。纪恩泉 摄
列车行驶在雪后戈壁滩。邢子鸣 摄
旅客列车带着雪花驶出怀化站。陈泉任 摄
西北大地银装素裹,列车疾驰在兰新铁路。徐皓越 摄
京哈线上的雪国列车。王军 摄
列车在胶济铁路上前行。赵一丁 摄
踏雪而来。杨诚 摄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一列列货运列车
南来北往
温暖千家万户
让寒冬不再寒冷
车钩上摆着“小雪人”的货运机车通过焦柳线石门隧道。陈泉任 摄
和谐型机车冲进风雪。吴一鸣 摄
大雪天气下的货运机车整装待发。柳永泉 摄
冬日里的襄阳北站。曹黎波 摄
大雪纷飞,一列货运列车在京广线行驶。徐刚 摄
一列货运列车通过青岔火车站。魏方合 摄
货运列车穿行在雪后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寨间。陈泉任 摄
霜降后的清晨,万吨大列穿过乌鲁木齐雅马里克山脚下。摆风亮 摄
雪中送炭的万吨大列。叶春蕾 摄
夜幕降临,大雪纷飞,煤炭专列缓缓驶入热电厂,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与光明。傅远翔 摄
一列货运列车穿越丰沙线永定河7号铁路大桥。刘永刚 摄
万吨煤列行驶在大准铁路十九沟至黍地沟区间。李睿博 摄
中欧班列在林海雪原中穿行。曲艺伟 摄
一列中欧班列驶过台特玛湖特大桥。杨新光 摄
朝阳下,一列中欧班列行驶在格罗捷科沃与绥芬河间的骑马线铁路上。王洪河 摄
“日暮苍山远,风雪夜归人”
他们在风雪中默默坚守
我们可能看不清他们的面庞
但他们的身影
总能给人安心的力量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襄阳机务段职工扫雪除冰后的笑脸。熊德明 摄
丈量安全。程龙 摄
冬日的青龙桥。邢子鸣 摄
鹅毛大雪突降三晋大地,侯马北机务段职工奔赴机车整备作业现场。李立新 摄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靖远站助理值班员在立岗接车。肖玉亮 摄
集宁机务段二连运用车间乘务员冒雪到整备场接车。纪恩泉 摄
雪夜铁路人。马星魁 摄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风雪中的沪宁城际铁路。杨诚 摄
大连大雪,一列CRH380BG型动车组列车在雪中驶过周水子站。贾明昊 摄
S2线动车组列车在雪中驶过百年人字形铁路。张岚 摄
城市变奏曲。张学成 摄
璀璨。张学成 摄
地头看新景。张学成 摄
浮翠流丹。张学成 摄
余辉。张学成 摄
动脉。高慎阳 摄
一列旅客列车驶过兰州河囗镇达川黄河三江口,一群天鹅在游弋。曹文福 摄
灯火通明的长沙南站就像港湾,迎接着每一位归家的游子。李恒 摄
夜巡。程龙 摄
一列动车组列车驶过卢沟桥。宋道远 摄
一列高铁动车组列车即将停靠日兰高铁莒南北站。唐宾庭 摄
一列动车组列车驶过宝兰高铁东岔站。刘增虎
一列动车组列车驶过东岔站。肖玉亮 摄
一列动车组列车驶过兰新铁路军马场站。肖玉亮 摄
G2054列车行驶在青荣城际铁路上。张文龙 摄
铁甲雄风。张关春 摄
迎朝阳。张关春 摄
如果你错过了美图投稿
没!关!系
还可以参与投票抽奖
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吧!
每人每天可以投票一次
投完票还可以参与抽奖
投票截止时间和开奖时间
均为2021年1月11日10时
冬天再冷,总会过去
就像生活再难
也总有翻篇的时候
在寒冷的冬日
做一个温暖的人
PS:感谢所有积极投稿的摄影师和《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各记者站(融媒体中心)对“冬日特辑”的大力支持!
策划:苏凡 段星佚
编辑:苏凡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证明你在火车上的照片,晚上在火车上的照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