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从物权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史国晨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从物权

大家好,由投稿人史国晨来为大家解答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从物权这个热门资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从物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物英语

伴随人类文明的诞生,酒就出现在历史中。时间长河大浪淘沙,如今的人类文化中,一共有八大名酒。它们分别是:法国的白兰地,英国的威士忌,俄罗斯和芬兰的伏特加,古巴的朗姆酒,荷兰的金酒,中国的白酒,墨西哥的龙舌兰,日本的清酒。除了清酒是酿造酒,其他都是蒸馏酒。

从规模上看,2024年全球烈酒市场规模达到了4920.8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6407.8亿美元。好消息是,中国以庞大的人口规模,占据了其中约1000亿美元的份额。但遗憾的是,中国白酒基本上没有进入国际市场。

2024年,中国白酒全年出口额为9.7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出口量1642万升,同比增长6.3%。值得注意的是,均价也上涨到每升59美元,同比增长13.3%。这意味中国白酒出口附加值越来越高。在出口白酒中,茅台占比很大。2024年,茅台超额完成国际化年度目标,产品销往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营收首次突破50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不过,这个规模与2024年茅台1738亿人民币的营收相比,还太少,比例不足5%。客观地说,这与茅台的影响力是不相符的,与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是不相符的。

以白兰地为例,2022年,白兰地全球市场规模约为2313亿人民币,其中,中国白兰地市场规模达到758亿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32.7%。这当中,进口白兰地总量为4332万升,进口总额125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仅白兰地这一种“洋酒”的进口额,就大大超过了中国白酒类产品的出口总额。

这种差距,是正常的。近期火爆中国电影市场的《哪吒2》,虽然打破多项中国电影的国际纪录,但其票房的绝大部分,仍是国内产生的。不过,与此同时,这种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有待中国白酒去开拓。

一、“南来北往”:顶级酒类品牌的全球化流动叙事

从人类烈酒品类的全球贸易历史来看,其全球流动叙事,早中期主要靠文化传播。工业化之后,西方文化在全球传播,带动了西方酒类的传播。现在国外的烈酒已经进入后期传播,进入品类品牌叙事与本土化运作阶段。

富邑葡萄酒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富邑葡萄酒集团(Treasury Wine Estates,简称TWE)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葡萄酒集团,其历史悠久,旗下拥有包括贝灵哲(Beringer Vineyards)、奔富(Penfolds)等80多个知名品牌。当下,富邑集团正深耕耘中国市场。这就是为什么,近日富邑会主动拜访茅台。

这是一次高规格拜访。富邑派出了奔富全球总经理唐沐今、中国区总经理吴明峰等核心成员;茅台则是由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领衔,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涂华彬以及茅台进出口公司、茅台葡萄酒公司的负责人悉数出席座谈。双方就酒类品牌国际化进行了探讨交流,茅台对此次座谈的重视,反映了其国际化的决心。

富邑位于澳大利亚,在南半球,茅台则位于北半球。在这场全球顶级酒类品牌的“南北对话”中,双方能获得什么?葡萄酒与白酒之间,低度酒与高度酒之间,有替代关系,也有互补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茅台和富邑在渠道上和市场结构上有互补关系。

二、“融合共生”:顶级酒类品牌要携手加强塑造消费渠道的能力

对于消费品而言,渠道至关重要,特别在进入一个品牌的新兴市场的时候。这一点,对于茅台和富邑的国际化都同等重要。

其实,对茅台而言,富邑的体量并不大。2024年下半年,富邑全球净销售额约 15.44 亿澳元(约合人民币 70.78 亿元)。相比之下,茅台一年营收上千亿人民币。不过,富邑产品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中积累了宝贵的全球化经验。这正是茅台当下所需要的。

首先,是富邑成熟的全球渠道布局。富邑在全球葡萄酒行业有较强的影响力,年葡萄酒销售量高达3200万箱,产品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下还在快速增长中,2024年富邑全球净销售额同比增长20.2%。

富邑旗下的品牌中,中国消费者相对熟悉的奔富系列,2025财年上半年共实现净销售额5.57亿澳元。其亚洲地区净销售额约为3.86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7.66亿元),占整体的近70%,同比增长50.4%。奔富在亚洲这么火,靠的不只是品牌,还有优秀的渠道能力和精准营销能力。某种程度上,富邑主动拜访,携手茅台,借用茅台的渠道、影响力,深耕中国市场,正体现了它的这种能力。

茅台也正在做同样的事。2024年年末,茅台派出了多支考察团去国外交流。目前,茅台正大力打造海外市场覆盖,通过设立海外本土经销商,将产品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美国等地区已经有了相当的市场规模。

三、从“及物”到“及人”:顶级酒类品牌要加强参与塑造当地生活方式的能力

生活中的快乐与忧愁,高兴与哀伤,往往都伴随着美酒。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中,都有酒,酒塑造着人们的生活。

奔富品牌,第一次来到中国,可以追溯到1893年的上海。这一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创办了“自强学堂”。这是武汉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当时的富邑,正是借着西学东渐的风潮,成为中国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张德芹在座谈时,尤其提到了富邑在人文关怀、品牌打造方面的能力。

如今,已是全球同建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中国白酒当然不能以这种强势姿态进入其他国家,但如今的中国白酒,也有自身的时代优势。

一国的产品能够在流行、文化中得到认同,获得高附加值,归根到底,是因为一国能输出强势技术产品。先有CPU、苹果手机、航天飞机,才会有NBA,职业棒球、好莱坞、耐克、COACH。现在中国有了体现高技术能力的产品,比如高铁、歼20战斗机、空间站,也有深入生活的电视、手机、新能源车。所以,现在的中国白酒,完全可以凭借中国产品所塑造的生活,成为全球各国消费者生活中的一部分。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中国白酒自身的努力也必不可少。所以,2025年的茅台,会继续开拓品牌文化的国际高地,将与高能级体育赛事、市场艺术类活动、高能级峰会开展合作,进驻高端商场、酒店、米其林餐厅、国际大型机场免税店等终端,并建设茅台高端文化体验中心。茅台正在或即将成为许多国家消费者的身边之物。

酒是苦辣的,饮者爱酒,是因酒中有人生,酒中有文化。白酒出海,精髓在于文化。正如茅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所说:以文化为媒,推动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交流与互鉴,切实满足全球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从2024年开始,茅台集团就显著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先后赴瑞士、意大利、印尼、泰国、老挝、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越南、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推广活动,深入拓展国际市场。

作为中国白酒的领头羊,茅台国际化的深层逻辑已超越单纯的市场拓展,而是站在文化出海的高度,从“产品出口”转向“文化出海”战略。从单纯把酒卖出去,仅仅“及物”的层次,转向基于文化认同的“卖生活方式”,达到打动人、触动人的“及人”层面。通过打造国际品牌IP,参与国际高端会议,茅台让世界认识并了解中国白酒文化,其打造的“茅台之夜” 和 “茅台文化节”两大活动,已成为具有特色的国际品牌文化名片。

文化出海,重在融入,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特征,茅台推出了不同的活动。在新加坡,茅台持续深化“茅台之夜”IP影响力;在东京,则是举办“春意盎然 共酌茅香”的茅台品鉴会;在巴黎,是拉法耶特百货奥斯曼店上柜的茅台酒;在米兰,则是美食展上显露芬芳。110年前,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茅台一摔成名,如今,茅台在全球,正开始讲述一个新的中国白酒故事。

四、“系统建设”:顶级酒类品牌要塑造适应国际化的整体体系能力

国际化并非简单的卖出产品,甚至也不是进入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个消费概念,也是一个生产概念。这就意味着国际化,是一个全产业链的概念,是一个整体的体系能力。

富邑集团成功的全球化,也离不开其融入当地的能力。该集团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地拥有超过11,000公顷的葡萄园。目前,富邑正在深度布局中国葡萄酒市场。就在2个多月前,2024年12月,富邑葡萄酒集团以1.3亿元人民币收购宁夏望月石酒庄75%的股权。

月石酒庄位于中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区,西靠巍峨的贺兰山脉,东临黄河上游,拥有43公顷高端葡萄种植园、一座可扩建的现代化酒庄及一个酒窖。对富邑而言,收购望月石酒庄,除了可获得优质葡萄外,更重要的是,这是富邑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的重要一步。现在,望月石酒庄出产的部分葡萄已用于“奔富”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奔富全球总经理唐沐今虽然是一个中国名字,但其实是一个国外人,英文名叫作Tom King。取一个谐音的中国名字,这也是一种本地化努力。

在这一点上,中国白酒还需要一个标准化建设的过程。好消息是,就在二月底,中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白酒质量通则》,通过按生产时间动态调整理化指标、引入“风味轮”体系等方法,首次建立面向消费者的白酒品质表达标准化语言,建立起中国白酒统一形象。这有助于推动和加快白酒的国际化进程,同时,这也意味着技术创新,是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基础性战略。

近十年来,茅台一直是中国白酒出海的领头羊。自2017年起,茅台在白酒总出口额中的占比一直在上升,从60%以上升至2023年的占比超过75%。这种迅速增长的趋势背后,是茅台为保障国际化战略,在战略规划上提出的 “六大体系”,从表达、产品、渠道、价格、合规到政策,全方位、系统性践行国际化路径。

有着多年国际化经验的富邑,自然也能看出茅台的国际化潜力。从这个角度,他们看好茅台的国际化,可能比他们看好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更加重要。与茅台合作,对富邑而言,重要的未必是中国市场的利润,而是自己能帮茅台的国际化做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能获得什么。

对中国头部酒企而言,这也意味着,在当下的中国产品、中国企业的出海潮中,有很多机会。中国白酒完全可以通过文化输出和品牌叙事,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中国白酒的全球市场扩张。

从物是什么意思

凡我所失,皆非我所有;凡我所求,皆受其所困;万物皆为我所用,而非我所属。君子使物,不为物所使;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这段穿越千年的智慧箴言,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世人在物欲与本心之间的挣扎困局,更揭示了一条从执迷到超脱的觉醒之路。其深邃内核,可从三重维度层层勘破:


一、破占有之执:勘破失与得的虚妄本质


「凡我所失,皆非我所有」道破了「占有欲」的本质虚妄。世人常以得失论成败,却不知生命中真正的所属,从未因失去而消逝;那些强行攥取的外物,终会随缘分尽散而流离。


生命的过客逻辑:世间万物,皆如指尖流沙,握得越紧,流失越快。金钱、名利、情感,不过是人生旅途的伴行之物,而非永恒的私有财产。庄子云「物物而不物于物」,唯有将万物视为工具而非主宰,方能在聚散离合中保持心的澄明。


认知的维度转换:失去的爱情,或许本就不是灵魂的契合者;错失的机遇,可能暗藏更深远的命运馈赠。陶渊明弃官归田,看似失去仕途,却收获人生真意;苏轼被贬黄州,看似远离权贵,却成就豁达境界。

启示:当我们放下「非我所有」的执念,方能于「失」中见从容,于「得」中守本真。


二、解欲望之困:洞见求与困的辩证智慧


「凡我所求,皆受其所困」揭示了欲望的双面性:合理的欲求是前行的动力,过度的贪求则是心灵的枷锁。


心为物役的困境:世人追名逐利,求全求满,却在追逐中沦为欲望的囚徒。《红楼梦》中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终困于权谋;现代社会的「内卷」者,困于物质追求而迷失本真。欲望如同一匹野马,若不加以节制,终将载着灵魂坠入深渊。


极简主义的破局:「大道至简」的智慧,在于剔除冗余,回归本质。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皆以寡欲破多困。当我们以「需要」界定需求,以「够用」替代「占有」,方能从欲望的牢笼中解脱。

践行:少一些「我想要」的贪念,多一些「我需要」的清醒,在减法人生中遇见真正的富足。


三、证自在之道:抵达物与我的和谐共生


「万物皆为我所用,而非我所属」「君子使物,不为物所使」,则指引我们迈向更高维度的物我关系——以使用者的清醒驾驭万物,以参与者的姿态体验人生。


工具理性的回归:手机是沟通的工具,而非绑架时间的牢笼;财富是实现价值的资源,而非衡量生命的标尺。稻盛和夫以「敬天爱人」经营企业,视财富为社会的托付,终成「经营之圣」。当我们超越物质的奴役,方能赋予其正向的意义。


无为而为的境界:「无欲则刚」并非绝欲,而是不为私欲所惑;「无为则无所不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遵循规律、顺势而为。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欲望的减法中逼近生命本质,在「不刻意强求」中成就自然之道。

修心: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欲望,以参与者的姿态投身生活,在「使物」的智慧中抵达「不为物使」的自在之境。


这段箴言的终极启示,在于引导我们完成三重生命蜕变:


认知觉醒:剥离物质的附加价值,认清其工具属性,不再以财富多寡、地位高低定义人生;


心态蜕变:以「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豁达,替代患得患失的焦虑,在寡欲中培育刚健之心;


行动升维:以无为的智慧洞察规律,以有为的姿态善用万物,在「使物」的从容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真正的自在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以清澈之心映照万物,以超脱之态驾驭人生。当我们放下「所属」的执念,拥抱「所用」的智慧,便能在「大道至简」的真谛中,遇见「无所不为」的本真自我——那是一种不困于物、不惑于心的从容,更是一种自在圆满的生命境界。


人间得失本无常,何必贪求困寸肠?

物我应分舟与水,荣枯莫论瓦和璋。

心无挂碍千般适,欲少清明万虑殇。

大道至简终自在,清风明月任疏狂。

从物狗

新华社耶路撒冷3月21日电(记者陈君清 冯国芮)以色列军方21日发布声明说,当地时间当日下午4时30分左右,以军成功拦截从加沙地带北部发射的两枚“发射物”。

以色列手机民防预警软件显示,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凯隆21日下午拉响防空警报。

以军18日恢复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宣布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作为报复。20日下午,包括特拉维夫在内的以色列中部多地还响起防空警报。以军随即发布声明说,有三枚“发射物”从加沙地带南部射向以色列,以空军拦截其中一枚,另两枚落在空旷地带。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小伟的《日常的深处》,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物”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让我们透过“物”这面镜子重新发现日常的深层意义。该书出版之后引起了媒体界、学术界、艺术界和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让技术哲学这门相对小众的学科走进公众的视野。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技术哲学而言可谓是一次不小的“事件”。

在笔者看来,作者之所以选择以“物”的视角来重新打量生活,是因为人和物之间是耦合的关系,“人的主体性是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建构出来的”。既然如此,那么关于人的生活,除了以往通常采取的以“人”为中心的叙事方式之外,当然也可以通过以“物”为中心的叙事方式来刻画,二者异曲同工,但后者另有一番风味。当然,一个熟悉的事物如果不拉开一定的距离去看,反而看不清。生活更是如此,正如作者提到的,“生活的最初面目,要透过各种物件去苦寻”。

从“物”的视角来反观生活,就像从镜中看自己,才看得清楚。《日常的深处》采取的正是以“物”这个镜子来反观我们熟悉的生活,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叙事方式。以往的著作很少把物当成主角,近些年来,技术哲学的学术著作已经开始把“物”当作主角,不少学人都在努力排除对技术人工物的偏见,而将它置入伦理考察的核心。其中,荷兰学派“道德物化”思路最为引人注目。但由于学术壁垒,公众尚未接触到这些思想。这本书则试图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技术哲学的思考。

第一人称视角的“物”叙事

实际上,在技术哲学研究的视野里,并非没有从物品角度来刻画生活的著作,譬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细致地刻画过一些“物”身上负载的“讯息”,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他分析了服装、住宅、货币、时钟、印刷术、电报、打字机、电话、唱机等,试图澄清媒介即信息这一思考。延续后现象学家唐·伊德的工作,荷兰学者维贝克认为技术物有意向性,可以构建人的道德行为。《日常的深处》延续了“物”中心的叙事,书中分析了食物、房子、衣服、道路、电视、打印店、录像厅、学校、医院、手机、微信等日常事物,涉及生活中吃、穿、住、行、用等方方面面,揭示出这些物品身上负载的中国“70后”“80后”“90后”的生活“讯息”。

尽管思路相似,但与以上著作的不同在于,它是基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而写成的,是“第一人称”视角观察的结果,也是几代中国人的微观生活史。正因为这种“第一人称”视角,这本书显得细腻而真切、庸常而深刻,是一本试图沟通大众的通俗读物,但背后又依靠着丰厚的技术哲学理论资源。

幽默和自嘲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往往在不经意间流出一些值得玩味、富有启迪的隽永之语,背后所依靠的理论是很容易侦查出来的。但作者的写作极克制,能够尽量避免过于理论化的论述,将理论揉碎在日常的细节中。例如在谈论食物现象的时候,书中写到“真想要恢复食物的本味,势必要做存在论上的努力,要去恢复食物所处的丰富的存在关系”。这背后显然隐藏着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对现代科学的批评,力图回到“生活世界”;也和海德格尔对“大地”存在论的讨论颇有契合。其基本方法和思路完全是现象学的。

谈及曾经的劳作,书中写道:“工人喜欢亲自动手,施工时候有些自己的空间,干活能调动起全身心来。这样做活不容易累,也没有工作和休息的截然区分。”这种观察很敏锐,这是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机器学说的一种日常性拓展。在马克思的语境下,劳动的异化源自工厂严苛的劳动分工。工人是被“去技能化”的劳动力,他/她不能在劳动中感受到自我实现。在工匠劳动没有工作和休息的区分这一点上,作者和韩炳哲有着类似的洞见。韩炳哲认为现代劳动的休息本质上不是休息,它只是恢复精力的步骤,是劳动的一部分,人们在休息时仍然没有逃脱劳动逻辑。但作者指出的老木匠的劳动,因为不是异化劳动,就不需要专门的休息。一个自由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休闲。

谈及物在生命中的作用:“物的呆板能给精神提供一个锚点,扣紧这个锚点,人才能从此岸的世界成功地登陆彼岸的世界,从世俗的生活跨入神圣的领域。”所谓“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就是说“物”是不变的,是稳定的,是精神的锚点。这一论述,如果熟悉认知考古学家马拉福瑞斯的物的能动性理论,或者克拉克的延展心灵论的读者,对“锚点”(Anchor)的说法会倍感亲切。不过作者并未进入复杂的分析哲学讨论,而是把这些思考作为一种视角,结合普通人的日常经验进行了一种讲述。这种讲述带有很强的对话性质,它邀请读者进入,而不是以一种排斥性的口吻介绍理论。这令我想到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所采用的对话式的写作方式,这种写作可以排除权力意志(计算之思)的干扰,走入沉思之思。我想,这也是作者在自序中所谓人生的意义不能“追问”,只能“刻画”的深意吧。

走向大众的技术哲学

相较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从来就是和实践相关,更容易与公众沟通。陈昌曙教授写过《医学·哲学杂谈》、王前教授曾写作《活在随感中的哲学》等,但整体而言,走向大众的技术哲学书仍然极少见。导致技术哲学与公众相脱离的深层根源是现代学术的“学科”体制。1800年前后,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开始出现,科学变得越来越封闭,逐渐变成一种“内部性”自治活动。学术标准由科学共同体内部制定,研究结果发表在同行评议的专业期刊上,表述语言是同行才能看懂的专业术语,其结果是学科壁垒越筑越高,公众很难再像以前那样理解科学,以至于科学普及与传播作为一种专门的活动从科学活动中独立出来。“学科”建制虽然有上述弊端,但该建制保护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为现代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伴随着科学的学科化进程,哲学也同样实现了学科化的转变,变成一种“学科”。“学科”体制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大体是适用的,但哲学总体上似乎是不太适合极端学科化的,至少应该保留一种开阔的向度。自然科学虽然也是一种内部性活动,但它毕竟还可以通过把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这条通道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而哲学却没有这样的通道。如果哲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大众所理解,无异于自废武功,失去哲学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就哲学的本性而言,哲学天然具有跨学科性,它不是关于世界某一维度的认识,而是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哲学不是对某种“存在者”的认识,而是对“存在本身”的认识,或者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那样,哲学培养的是“人本身”。

《日常的深处》这本小书阅读起来很愉快,标题贴切地概括了全书的主旨,在一些不起眼的日常之物身上,其实隐藏着我们的全部生活。人的世界,或许正如拉图尔所观察的那样,本没有人与物、心灵与世界、社会与自然的二分。每个现代人都是哈拉维口中的“赛博格”,我们是和一切物深度嵌入、深度链接的。一部器物的历史就是一部生活的历史。走入日常的深处,是一个严肃的技术哲学态度。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从物权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