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地理学著作者是谁,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啥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冯乐琴

最早的地理学著作者是谁,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啥

大家好,由投稿人冯乐琴来为大家解答最早的地理学著作者是谁,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啥这个热门资讯。最早的地理学著作者是谁,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什么书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在东汉时,有人写了一本叫做《水经》的书,其中记载了137条河流的情况,北魏人郦道元采用了给《水经》进行注释的形式撰写了一部《水经注》。在内容上比原书增加了有20多倍的内容,一共记载了1252条河流,从江河到溪渡都详细地做了记录。

《水经注》的内容,包括河流的源头、走向,流域内的山岳丘陵,各种水利设施,重要关隘,还记载了各种历史掌故、神话传说、风土民情等等,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部地理学著作。

文/百城阁

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哪一个

《淮南子》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

在中国古代,历史学与地理学密不可分,又互相独立,地理学还有个独特的名称——“舆地”,就是取自《淮南子》以地为舆的说法。


地理学的开端到现在已经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最早的记载在周代,周朝设立有专门的官职,掌管方志和地理,但是第一次把地理学列为史部的是唐朝编纂的《隋书》,此后直至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都相沿不改。中国古代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列,地理与历史有极其密切联系。

历史地理也叫沿革地理,其重心是从历史沿革与发展的角度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地理变迁,和现代的地理学并不完全相同。

古代的地理学著作,也是后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社会发展,人事变迁,古书上的地名、山名、河名、城市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不了解历朝历代地名、山名、河名、城市名的异同演变的历史,就没有办法分析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具体条件和了解当时的具体历史事件。
我国最早的地理志主要是记载山川、疆域、物产和风俗等,偏重于自然地理方面。比如《尚书》中的《禹贡》,《周礼》中的《职方》,还有《山海经》和《汉书·地理志》都是偏重于自然地理方面。

其中《山海经》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中国地理,对了解中国上古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汉书·地理志》则是首次专门记述中国地理的史料文献。自此之后,史书都继承了专门记载地理学的传统。比如《后汉书》有《郡国志》,《晋书》有《地理志》,《宋书》有《州郡志》,《魏书》有《地形志》,《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有《地理志》,《旧五代史》有《郡县志》,《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及《清史稿》均有《地理志》。

地理学得到长足发展的朝代是宋朝,其地理水平非常发达。

主要表现为:

一、历史地理/沿革地理的空前发展;二、地志编纂的发达和编纂形式的规范化。

宋朝随着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整个社会的印刷业比较发达,很多书籍都流通方便,便于对照研究,为沿革地理长足发展、空前发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历史地理/沿革地理成为一门学问就是从宋朝开始的。

在宋朝绝大部分地志中,都专门列一章进行叙述。比如《太平寰宇记》叙述郡县,便首先介绍建置沿革。宋代地图也注重沿革关系。

传世的税安礼《地理指掌图》,便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通贯古今的沿革地图。


南宋学者郑樵也是一位研究历史地理/沿革地理的专家。他在《通志》中撰写了《地理略》和《都邑略》。这两略书都是重要的沿革地理著作。《地理略》中的《历代封畛考》,主要讲述历代疆域沿革;《开元十道图考》则专门讲述唐朝一代的疆域情况。最独特的是《都邑略》,它属于郑樵呕心沥血而新创的体例,叙述了历朝历代的国家都邑,还附述历朝历代的四裔都邑。


南宋末年学者王应麟对历史地理/沿革地理也研究颇深。他撰写《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以《通鉴》名书,只不过是借《通鉴》之名来表示通贯古今之意,实际上是一部历史地理书。里面讲述了历朝历代州域、都邑以及山川、各国形势等内容。除此之外,王应麟还著有《诗地理考》一书,是利用《诗经》的相关地名来考证上古三代时期的疆域。


元明时期,历史地理/沿革地理一直都在进步和发展,直到明末清初之际再一次迎来了大发展。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鉴于故国灭亡的心痛事实,把地理研究作为自己抒发抱负和理想的途径,从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出发,撰写了长达一百二十卷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为了这本专论地方利弊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参阅了上千部各种志书,抄录了“四十余帙”的草稿,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整合,从中探求出了一些有益国计民生的知识,作为拯救时弊改造社会的根据。

而且因为他心怀故国的思想感情和起兵抗清的实际行动,使得其爱国思想渗透于著作的字里行间。



与顾炎武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学者顾祖禹则撰写了《读史方與纪要》。

顾祖禹,字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常熟,常住无锡宛溪,学者称宛溪先生。这位大学者隐居乡里,历三十余年,参考了二十一史和几百种方志,以明末时期的政区为根据,重新考订古今郡县的沿革变迁和山川险要、战守利害,著成了皇皇大著《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也是一名对故国有着强烈热爱情感的学者,他研究地理沿革注重实用的目的是为了抵抗清朝,恢复故国作准备。


为此,他还自述著书的动机:“凡吾所以为此书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无所适从者任天下之事,举宗庙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为愤痛呼号,扼腕以至于死也。”

他痛心于故国明朝不会利用山川形势的险要,不会吸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因而详细论述古代山川险要难易程度与用兵战斗、防守、攻打、占领之间的关系,认为古代战争中“在德不在险”思想是错误思想,品德重要,险要之地也重要,两者不冲突。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全书一百三十卷,前九卷,记述历代州域形势,后七卷,记载山川、分野,其余的一百十四卷,分叙省、府、州、县。每省先作总序,再附地图,再下为正文。正文顶格写,注低格写,注中之注夹行写。

卷首还有三篇《总叙》,叙述自己著书的目的,又有凡例,概述自己撰书的要旨。因此,整册书条理分明、一目了然。顾祖禹治学严谨,考核精审。

这册书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还有学者李兆洛撰写的《历代地理志韵编今译》,编录《汉书》以下各史地理志中所载郡县名称,按韵部加以排列;再按年代的先后,叙述每一郡县的沿革变迁,并且指明近现代这些郡县的所在地,十分方便一般的读者查阅。

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古代奇书也算地理学书籍的范畴,那就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水经》是我国古代专门记述河流水道的地理书。相传记述河流水道一百三十七条。《水经》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万幸的是北魏郦道元曾经为《水经》作注,那就是流芳百世的名著《水经注》。

《水经注》补充记述的河流水道达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注文为原书的二十倍。全书大约30万字,分四十卷,注文引用书籍多达四百三十七种,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各水道所经地区的地理情况、建置沿革以及古迹故事等,内容丰富多彩,文笔绚烂,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珍贵的历史地理专著之一。


在古代,虽然有专门介绍地理学和中国历朝历代地理的书籍,但是这些书籍与史书关系密切有目共睹的,要读懂历史就必须了解相关的地理学,我们不仅仅需要了解人的历史,我们还需要了解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这块大地的历史,而地理学不仅能让我们欣赏自然之美,还能让我们知道那些看似很熟悉的高山、石头、沙漠、森林、河流们沉默无言的厚重历史。

历史不仅仅有人,还有物,这些地理学书籍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感受历史。

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啊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 6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长白三问》的报道。

水波流转,冰凌相撞。立夏过后,骄阳为中原大地带来蒸腾暑气,长白山天池才堪堪开冰。告别浪漫的长白春雪,即将与万千游客开启一场盛夏之约。

“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以神秘神奇神圣著称的长白山,近年来脱颖而出,旅游产业势头强劲,为正处在转型蝶变中的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活力。

首届吉林省旅游发展大会,发出打造长白山世界级品牌的强烈信号,“一山一水一通道”,描绘出一幅“诗和远方”的壮美图景。

远景令人期许。长白山虽为华夏名山,但天下奇山异水如云,前有名满天下的中华“五岳”,后有层出不穷的城市“网红”,长白山打造世界级品牌,底气何在?当文旅融合渐成趋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共识,外界眼中“东陲无文”的长白山又当如何接招?2025年沈白高铁开通,京白全线贯通,长白山成为京津冀“后花园”,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长白山景区能否应付裕如?

打造世界级品牌,底气何在?

看山如看人,先入眼,再入心。

“中国起步时,你是历史走廊;中国辉煌时,你是半个大唐;中国蒙难时,你是冰雪战场。完成了这一切,突然发现,你还是全世界最稀缺的生态天堂。”文化学者余秋雨游长白山后留下这样的感叹。

云间天池、高山花海、地下森林、垂直植物景观带……长白山不仅有独特的火山景观等自然美景,还有无数奇花异草、珍禽野兽、神秘传说。

它是东北亚生态屏障、东北三江之源,有2500多种野生植物、1500多种野生动物,是享誉世界的“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不久前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绿,是长白山的底色。这个季节,山下鲜花山上雪,四季之美集一山。清代对长白山进行了200多年的封禁,使这里的原始生态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建立了自然保护区,2005年又成立了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保护更加严格规范。保护区拆除了宾馆酒店,山门不断下移,通往主峰的途中至今也没有建索道。“景区不建设工业和农业项目,服务业作为长白山的支柱产业占比高达98%,其中旅游及相关产业占比超过90%。”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旅游和文化体育局局长耿德勇说。

白,是长白山的亮色。夏秋两季,它满足了人们“长相守、到白头、山为证”的美好期许;冬春时节,它是“粉雪、静风、暖阳”的冰雪运动天堂。长白山与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并称“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世界级的优质冰雪资源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冰雪爱好者。冬日的长白山雪道上,那些腾挪翻跃的身影中,不乏世界冰雪运动赛事中的“顶流”。

近年来,随着高铁开通、航线织密,联通长白山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全要素趋于完善,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群体需要的旅游产品体系日益丰富。长白山正在着力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名山、文化旅游名镇、冰雪产业基地、康养休闲胜地。

“当人们对旅行的期待不再是一走一过式的观光,长白山有足够的底蕴去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旅发公司长天文化负责人韩忠孝说。他的朋友圈中,有年复一年进山采风的作家、画家、摄影师,有越来越多从旅居到定居的“景漂”,有一批一批的“稻米”(网络IP《盗墓笔记》粉丝)……

“一阵风、一片云、和小动物的一个对视,都会成为人们爱上长白山的理由。”在韩忠孝眼里,越来越多的拥趸和粉丝,是长白山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的最大底气。

文旅融合,如何接招?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在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长白山的记载。“不咸”指长白山,“肃慎”是满族的先祖。

“长白山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我国古代文明孕育的所在。”吉林文化学者张福有说。

据专家介绍,长白山的界定分狭义和广义两种。通俗讲,狭义的是指长白山腹地,包括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等县的一部分,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广义的则是指以长白山为中心的山脉外延,包括黑龙江和辽宁的一部分,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

早在先秦时长白山地区就已与中原有了文化交往,多部史书中都记载了肃慎人千里迢迢向周王朝进献“楛矢石砮”的史实。从秦汉到隋唐,当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大家迭出、文治武功炳耀神州时,扶余、高句丽、渤海国等文明也照亮了东北的天空。存续700多年的高句丽留下了好太王碑、将军坟、古墓壁画等一大批历史遗存,其遗留下的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展现了人类创造和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另据张福有考证,自《诗经》以来,有500多位作者的1000多首诗词与长白山相关。有关长白山的神话传说更是不计其数。

“可惜的是,东北历史文化较少为人熟悉。一方面东北有形的历史遗存较少;另一方面,对外宣介‘讲故事’有不足。东北有自己的‘花木兰’‘阿诗玛’,但是都没有传播开来。”吉林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原所长朱立春说。

在数千年历史中,东北土著民族几次从白山松水崛起向中原出发,在不断融合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起源与形成历史的重要一页。近年来,吉林加大考古发掘和历史遗迹遗产保护力度,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吉林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正在积极筹建长白山神庙遗址公园、长白山历史博物馆、祭祀广场等。与此同时,吉林多年坚持组织专家学者整理长白山历史文化,著书立说;邀请文艺工作者深入长白山采风创作,不断增加长白山的曝光度和美誉度。“长白山写作”已成为一种文学现象,长白山文化成为吉林文化乃至东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文脉传承在庙堂也在民间。长白山不仅有“闯关东”的后代,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丰富的历史底蕴滋养出一批又一批长白山文化使者。他们或用剪纸、木雕、草木染等方式,将满族传说、人参娃娃、老把头等长白山元素融入一件件精美的文创产品;或者通过直播、制作短视频,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现长白山的山水草木、生灵之美。

有文化厚度的地方总是值得期待。眼下,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小镇上,裸眼5D《飞越长白山》每天循环播放,大型沉浸式文旅演艺《粉雪传奇》即将迎来首秀,同步开启的金代古街项目也将以崭新的业态让游客体验千年穿越,梦回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和南派三叔笔下的“云顶天宫”……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借助科技力量、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长白山正在展现其更加多彩迷人的魅力。

大高铁时代,如何应对挑战?

“足不跻长白之巅,目不览江流之派”,百年前,无数人望长白而兴叹。

长白山是关东第一名山,但因山高林密、猛兽出没、行路艰难,即使金代和清代的皇帝也只能“望祭”或“遥祭”。100多年前,清末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率队第一次详尽踏查长白山,从长白山脚下的临江出发到第一次下天池,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

百年变迁,长白山交通工具早已告别驴、马、爬犁。2021年,敦白高铁开通,长白山进入高铁时代,北京到长白山需7个半小时。2025年,沈白高铁将全线贯通,届时,北京到长白山仅需不到4个小时。

“大高铁时代到来,对长白山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说,“据估算,几年内长白山景区接待人数可达500万甚至千万人次。”

从长白山发展旅游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保护第一”的原则。生态红线不可逾越,因此可供进一步开发的土地和资源十分有限。长白山池北、池西、池南三个景区依托的是三个小镇6万居民,最大承载量只有3万人,旅游旺季买不到门票的现象经常出现。

2015年8月17日,网络IP《盗墓笔记》“十年之约”,3万多“稻米”当天涌入长白山。好在长白山管委会早有准备,并请作者“南派三叔”喊话劝导,才成功进行了分流。

眼下距沈白高铁开通只有一年时间,面对可能出现的数以千万的游客,长白山如何接住?

长白山对此已有谋划。一方面是丰富旅游业态,让旅客可以留下来。长白山坚持山上山下、景区城区一体化联动发展,将池北区二道白河小镇精心打造成4A级景区、“国际慢城”,让游客在山下亦可欣赏自然美景,体验小镇慢生活;一方面丰富区域旅游内涵,实现对主景区的分流。目前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已对景区100公里内的雪顶、老里克湖等景区进行了托管。此外,长白山管委会还与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长白山森工集团等合作,共同打造新产品,建立大长白山发展机制,实现整个区域共同发展。

立足长白山,吉林省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吉林省旅游发展大会发布了三个旅游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打造“一山(长白山)一水(松花江)一通道(331国道)”,以长白山为龙头,激活全域全季旅游。力争到2027年,全省旅游达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旅游产业实现万亿级目标。

“金代长白山神庙”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俊杰对此十分期待。他一直有一个设想,就是建立一条从吉林市小白山清代皇家遥祭长白山遗址到金代长白山神庙的旅游线路,重现古时东北地区的国家祭祀场面。“这条线路不仅可以丰富吉林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让游客沉浸式地感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自豪。”

机遇到来,八方云动。吉林省内各地也在着力做好大旅游文章。作为当下长白山旅游的中转站,省会长春市正在思考如何应对京白高铁线路贯通后,长春市可能面临的客流减少;而吉林省另一大城市吉林市,正在全力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梳理盘活,该腾出的腾出,该修缮的修缮。

对于长白山景区来说,探索发展的路子还在多向延伸。2023年雪季,长白山景区千元左右的高端酒店供不应求,而二三百元的中低端酒店则相对过剩。走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之路,亦是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长白山景区还是以流量为发展目标,未来一定会继续谋划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全球旅游发展新态势。”高飞说。

最早的地理学著作谁

水波流转,冰凌相撞。立夏过后,骄阳为中原大地带来蒸腾暑气,长白山天池才堪堪开冰。告别浪漫的长白春雪,即将与万千游客开启一场盛夏之约。

“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以神秘神奇神圣著称的长白山,近年来脱颖而出,旅游产业势头强劲,为正处在转型蝶变中的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活力。

首届吉林省旅游发展大会,发出打造长白山世界级品牌的强烈信号,“一山一水一通道”,描绘出一幅“诗和远方”的壮美图景。

远景令人期许。长白山虽为华夏名山,但天下奇山异水如云,前有名满天下的中华“五岳”,后有层出不穷的城市“网红”,长白山打造世界级品牌,底气何在?当文旅融合渐成趋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共识,外界眼中“东陲无文”的长白山又当如何接招?2025年沈白高铁开通,京白全线贯通,长白山成为京津冀“后花园”,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长白山景区能否应付裕如?

这是长白山天池景色(资料照片)。(卓永生 摄)

打造世界级品牌,底气何在?

看山如看人,先入眼,再入心。

“中国起步时,你是历史走廊;中国辉煌时,你是半个大唐;中国蒙难时,你是冰雪战场。完成了这一切,突然发现,你还是全世界最稀缺的生态天堂。”文化学者余秋雨游长白山后留下这样的感叹。

云间天池、高山花海、地下森林、垂直植物景观带……长白山不仅有独特的火山景观等自然美景,还有无数奇花异草、珍禽野兽、神秘传说。

它是东北亚生态屏障、东北三江之源,有2500多种野生植物、1500多种野生动物,是享誉世界的“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不久前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局头道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巡护途中(5月8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许畅 摄

绿,是长白山的底色。这个季节,山下鲜花山上雪,四季之美集一山。清代对长白山进行了200多年的封禁,使这里的原始生态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建立了自然保护区,2005年又成立了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保护更加严格规范。保护区拆除了宾馆酒店,山门不断下移,通往主峰的途中至今也没有建索道。“景区不建设工业和农业项目,服务业作为长白山的支柱产业占比高达98%,其中旅游及相关产业占比超过90%。”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旅游和文化体育局局长耿德勇说。

6月7日,游客在长白山参观游览。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许畅 摄

白,是长白山的亮色。夏秋两季,它满足了人们“长相守、到白头、山为证”的美好期许;冬春时节,它是“粉雪、静风、暖阳”的冰雪运动天堂。长白山与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并称“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世界级的优质冰雪资源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冰雪爱好者。冬日的长白山雪道上,那些腾挪翻跃的身影中,不乏世界冰雪运动赛事中的“顶流”。

近年来,随着高铁开通、航线织密,联通长白山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全要素趋于完善,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群体需要的旅游产品体系日益丰富。长白山正在着力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名山、文化旅游名镇、冰雪产业基地、康养休闲胜地。

“当人们对旅行的期待不再是一走一过式的观光,长白山有足够的底蕴去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旅发公司长天文化负责人韩忠孝说。他的朋友圈中,有年复一年进山采风的作家、画家、摄影师,有越来越多从旅居到定居的“景漂”,有一批一批的“稻米”(网络IP《盗墓笔记》粉丝)……

“一阵风、一片云、和小动物的一个对视,都会成为人们爱上长白山的理由。”在韩忠孝眼里,越来越多的拥趸和粉丝,是长白山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的最大底气。

文旅融合,如何接招?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在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长白山的记载。“不咸”指长白山,“肃慎”是满族的先祖。

“长白山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我国古代文明孕育的所在。”吉林文化学者张福有说。

据专家介绍,长白山的界定分狭义和广义两种。通俗讲,狭义的是指长白山腹地,包括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等县的一部分,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广义的则是指以长白山为中心的山脉外延,包括黑龙江和辽宁的一部分,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

早在先秦时长白山地区就已与中原有了文化交往,多部史书中都记载了肃慎人千里迢迢向周王朝进献“楛矢石砮”的史实。从秦汉到隋唐,当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大家迭出、文治武功炳耀神州时,扶余、高句丽、渤海国等文明也照亮了东北的天空。存续700多年的高句丽留下了好太王碑、将军坟、古墓壁画等一大批历史遗存,其遗留下的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展现了人类创造和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另据张福有考证,自《诗经》以来,有500多位作者的1000多首诗词与长白山相关。有关长白山的神话传说更是不计其数。

“可惜的是,东北历史文化较少为人熟悉。一方面东北有形的历史遗存较少;另一方面,对外宣介‘讲故事’有不足。东北有自己的‘花木兰’‘阿诗玛’,但是都没有传播开来。”吉林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原所长朱立春说。

在数千年历史中,东北土著民族几次从白山松水崛起向中原出发,在不断融合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起源与形成历史的重要一页。近年来,吉林加大考古发掘和历史遗迹遗产保护力度,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吉林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正在积极筹建长白山神庙遗址公园、长白山历史博物馆、祭祀广场等。与此同时,吉林多年坚持组织专家学者整理长白山历史文化,著书立说;邀请文艺工作者深入长白山采风创作,不断增加长白山的曝光度和美誉度。“长白山写作”已成为一种文学现象,长白山文化成为吉林文化乃至东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文脉传承在庙堂也在民间。长白山不仅有“闯关东”的后代,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丰富的历史底蕴滋养出一批又一批长白山文化使者。他们或用剪纸、木雕、草木染等方式,将满族传说、人参娃娃、老把头等长白山元素融入一件件精美的文创产品;或者通过直播、制作短视频,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现长白山的山水草木、生灵之美。

有文化厚度的地方总是值得期待。眼下,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小镇上,裸眼5D《飞越长白山》每天循环播放,大型沉浸式文旅演艺《粉雪传奇》即将迎来首秀,同步开启的金代古街项目也将以崭新的业态让游客体验千年穿越,梦回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和南派三叔笔下的“云顶天宫”……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借助科技力量、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长白山正在展现其更加多彩迷人的魅力。

科研工作者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测量记录树木生长数据(5月9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许畅 摄

大高铁时代,如何应对挑战?

“足不跻长白之巅,目不览江流之派”,百年前,无数人望长白而兴叹。

长白山是关东第一名山,但因山高林密、猛兽出没、行路艰难,即使金代和清代的皇帝也只能“望祭”或“遥祭”。100多年前,清末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率队第一次详尽踏查长白山,从长白山脚下的临江出发到第一次下天池,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

百年变迁,长白山交通工具早已告别驴、马、爬犁。2021年,敦白高铁开通,长白山进入高铁时代,北京到长白山需7个半小时。2025年,沈白高铁将全线贯通,届时,北京到长白山仅需不到4个小时。

“大高铁时代到来,对长白山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说,“据估算,几年内长白山景区接待人数可达500万甚至千万人次。”

从长白山发展旅游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保护第一”的原则。生态红线不可逾越,因此可供进一步开发的土地和资源十分有限。长白山池北、池西、池南三个景区依托的是三个小镇6万居民,最大承载量只有3万人,旅游旺季买不到门票的现象经常出现。

2015年8月17日,网络IP《盗墓笔记》“十年之约”,3万多“稻米”当天涌入长白山。好在长白山管委会早有准备,并请作者“南派三叔”喊话劝导,才成功进行了分流。

眼下距沈白高铁开通只有一年时间,面对可能出现的数以千万的游客,长白山如何接住?

长白山对此已有谋划。一方面是丰富旅游业态,让旅客可以留下来。长白山坚持山上山下、景区城区一体化联动发展,将池北区二道白河小镇精心打造成4A级景区、“国际慢城”,让游客在山下亦可欣赏自然美景,体验小镇慢生活;一方面丰富区域旅游内涵,实现对主景区的分流。目前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已对景区100公里内的雪顶、老里克湖等景区进行了托管。此外,长白山管委会还与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长白山森工集团等合作,共同打造新产品,建立大长白山发展机制,实现整个区域共同发展。

立足长白山,吉林省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吉林省旅游发展大会发布了三个旅游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打造“一山(长白山)一水(松花江)一通道(331国道)”,以长白山为龙头,激活全域全季旅游。力争到2027年,全省旅游达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旅游产业实现万亿级目标。

“金代长白山神庙”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俊杰对此十分期待。他一直有一个设想,就是建立一条从吉林市小白山清代皇家遥祭长白山遗址到金代长白山神庙的旅游线路,重现古时东北地区的国家祭祀场面。“这条线路不仅可以丰富吉林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让游客沉浸式地感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自豪。”

机遇到来,八方云动。吉林省内各地也在着力做好大旅游文章。作为当下长白山旅游的中转站,省会长春市正在思考如何应对京白高铁线路贯通后,长春市可能面临的客流减少;而吉林省另一大城市吉林市,正在全力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梳理盘活,该腾出的腾出,该修缮的修缮。

对于长白山景区来说,探索发展的路子还在多向延伸。2023年雪季,长白山景区千元左右的高端酒店供不应求,而二三百元的中低端酒店则相对过剩。走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之路,亦是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长白山景区还是以流量为发展目标,未来一定会继续谋划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全球旅游发展新态势。”高飞说。(记者翟伟 周长庆 郎秋红 张博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最早的地理学著作者是谁,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啥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