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分类代码查询表,城乡分类代码查询方法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穆婷

城乡分类代码查询表,城乡分类代码查询方法

大家好,由投稿人穆婷来为大家解答城乡分类代码查询表,城乡分类代码查询方法这个热门资讯。城乡分类代码查询表,城乡分类代码查询方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城乡分类代码查询入口


1. 打开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2. 在导航栏找到“数据”,点击进入下一页;

3. 在统计标准一栏找到“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点击相应年份,进入下一页;

4. 按地区逐级找到需要的目标地址,就能找到对应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5.依据《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确定目标地城乡划分。其中,三、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项下(二)城乡分类代码编码方法:1.城乡分类代码结构

城乡分类代码由第15~17位代码组成。第15位为“1”,表示城镇;第15位为“2”,表示乡村。具体编码为:

111表示:主城区

112表示:城乡结合区

121表示:镇中心区

122表示:镇乡结合区

123表示:特殊区域

210表示:乡中心区

220表示:村庄

如下图“城乡分类代码”对应的三位数,比照上述标准就可以确定城乡标准:


附件:《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

为规范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建立各项普查、全面统计、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统一使用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库》,特制定本规则。

一、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结构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分为两段17位,其代码结构为:

□ □ □ □ □ □ □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划分代码

(一)统计用区划代码

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12位代码构成,其各代码表示为:

第1~2位,为省级代码;

第3~4 位,为地级代码;

第5~6位,为县级代码;

第7~9位,为乡级代码;

第10~12位,为村级代码。

(二)城乡划分代码

城乡划分代码由13~17位代码构成,其各代码表示为:

第13~14位,为城乡属性代码;

第15~17位,为城乡分类代码。

二、统计用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一)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编码方法

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由1~6位代码组成。在统计工作中,各级统计部门不编制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统一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家标准。

(二)县以下区划代码编码方法

县以下区划代码由7~12位代码组成,包括乡级代码和村级代码两部分。

1.乡级代码编码方法

凡民政部门确认的街道、镇、乡,按照国家标准《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2003)编制,其乡级代码为001~399;民政部门未确认的开发区、工矿区、农场等类似乡级单位,乡级代码为400~599。具体编码如下:

● 001~099 表示街道;

● 100~199 表示镇;

● 200~399 表示乡;

● 400~599表示类似乡级单位。

2.村级代码编码方法

凡民政部门确认的村级单位,村级代码为001~399;民政部门未确认的园区、工矿区、农场等类似村级单位,村级代码为400~599(498、598除外)。具体编码如下:

● 001~199 表示居民委员会;

● 200~399 表示村民委员会;

● 400~499 表示类似居民委员会(不含498代码);

● 500~599 表示类似村民委员会(不含598代码)。

3.特殊情况的编码方法

(1)虚拟村级单位

当乡级单位下未设(或未明确)村级单位时,则在该乡级单位下虚拟一个村级单位,其编码方法为:

在街道、镇以及类似乡级单位的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工矿区、高校园区、科研机构园区等区域下,虚拟村级单位的代码为498,名称为“××虚拟社区”;

在乡以及类似乡级单位的农、林、牧、渔场和其他农业活动区域下,虚拟村级单位的代码为598,名称为“××虚拟生活区”。

(2)县直辖村级单位

县级单位直辖村级单位,其乡级代码统一编为198,在198代码下,再对所辖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进行编码。

(3)乡直管村民小组

乡级单位直接管辖的村民小组,其村级代码编制为398 。

(三)统计用区划代码编制要求。

1.统计用区划代码基本长度为12位,省、地、县、乡四级代码不足12位用0补足。

2.县以下区划代码的各个码段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编制。因区划变动调整,代码取消不再重复使用。

3.民政部门确认的乡、村两级单位,代码分别在001~399区间编制,名称统一采用民政部门确认的正式名称。

4.类似乡级单位为民政部门未确认的乡级单位,名称按实际名称填写。

5.类似居民委员会和类似村民委员会为民政部门未确认的村级单位,如果实际名称不含居委会、村委会、家委会、生产队、连队、队、管理区、牧委会、嘎查等字样,则在类似居民委员会的实际名称后添加“社区”;在类似村民委员会的实际名称后添加“生活区”。

6.统计用区划代码的区划名称采用标准汉字、汉字数字(如一、二、三等)和全角单括号进行书写,其他字母、数字、标点、字符及空格均为错误。汉字书写不得使用繁体字,简化字应按国家颁布的简化字总表的规定书写。

三、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

(一)城乡属性代码编码方法

城乡属性代码由第13、14位代码组成。其中:第13位表示乡级属性,第14位表示村级属性。

1.城乡属性代码编制原则

(1)城乡属性代码在乡、村两级单位上编制。

(2)乡级单位对应的第13位按照乡级属性编码方法编制,第14位编0。

(3)村级单位对应的第13位为所属乡级单位的乡级属性代码,第14位按照村级属性编码方法编制。

2.乡级属性编码方法

乡级属性代码表示街道、镇、乡以及类似乡级单位的乡级属性。乡级属性代码用1~3数字表示:

1表示:县级政府驻地

2表示:连接的乡级区域

3表示:其他乡级区域

3.村级属性编码方法

村级属性代码表示居民委员会(社区)、村民委员会以及类似村级单位的村级属性。村级属性代码用1~9数字表示:

1表示:乡级政府驻地

2表示: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3表示: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4表示:与其他区、市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5表示:与其他区、市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6表示:与其他镇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7表示:与其他镇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8表示:特殊地域

9表示:其他村级地域

乡级属性和村级属性的相关解释,参见《城乡划分实施办法》。

4.城乡属性代码的有关说明

(1)特殊地域

在城乡属性代码中,特殊地域仅指以下两种情况:

● 在类似居委会中,常住人口达到或超过3000人的开发区、工矿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居民生活区域。

● 在类似村委会中,常住人口达到或超过3000人,且非农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0%的农、林、牧、渔场及其他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区域。

当类似居委会、类似村委会不满足上述要求,也不满足代码1~7的编制要求时,村级属性一律编9。

(2)农、林、牧、渔场

农、林、牧、渔场场部的村级属性代码一律编1,与场部连接的下属生产单位,村级属性代码编2或3,与场部不连接的下属生产单位,村级属性代码编9。当常住人口达到3000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0%时,不连接的下属生产单位的村级属性代码编8。

(3)只有一个村级单位的村级属性

凡乡级单位下只有一个村级单位,无论是实际存在还是虚拟的,其对应的村级属性代码一律编1。

(4)不连接的居民委员会

当居民委员会与政府驻地不连接时,如果有农业用地,村级属性代码编9;如果没有农业用地(或没有明确的地域),村级属性代码编8。

(二)城乡分类代码编码方法

1.城乡分类代码结构

城乡分类代码由第15~17位代码组成。第15位为“1”,表示城镇;第15位为“2”,表示乡村。具体编码为:

111表示:主城区

112表示:城乡结合区

121表示:镇中心区

122表示:镇乡结合区

123表示:特殊区域

210表示:乡中心区

220表示:村庄

2.城乡分类代码编制原则

在划分城乡时,各地统计部门不直接编制城乡分类代码,而是通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属性代码转换生成城乡分类代码。

附: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编码方法


附:

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编码方法


为满足各地对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汇总、分类的需要,现提出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编码方法,供各地参考使用。

一、代码结构

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为4位代码,与统计用区划代码对应编制。其结构为:

1 2 3 4

□□□□□□□□□□□□……□□□□

统计用区划代码 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

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第1位,表示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的类别,即开发区、加工保税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贸易物流园区、农业示范区、农林牧渔场区域、其它区域;

第二段为第2位,表示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的批准级别,即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其他;

第三段为第3、4位,表示同一区域、同一类别、同一级别的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的顺序码。

二、编码原则

1.在编制统计用区划代码时,凡实际含有园区或政企合一单位的区域,均可编制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

2.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类别的编码方法

1表示:开发区

2表示:加工保税区

3表示:工业园区

4表示:科技园区

5表示:贸易物流园区

6表示:农业示范区

7表示:农林牧渔场区域

8表示:其它区域

3.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级别的编码方法

1表示:国家级

2表示:省级

3表示:地市级

4表示:县级

5表示:其它

4.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顺序码,在同一区域、同一类别、同一级别下,按照01~99由小到大的顺序编制。

三、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编码的有关说明

1.开发区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2.加工保税区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各类加工区和保税区。

3.工业园区指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工业园区以及工矿区。

4.科技园区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科技示范区、科技区、技工贸园区等,不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

5.贸易物流园区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商品交易、物流、港口、仓储为主的园区。不包括保税区和来料加工区。

6.农业示范区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各种示范区。

7.农林牧渔场指各级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农场、林场、牧场、渔场,包括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局下属的团、场、队、管理区等区域。

8.其他区域指上述以外的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的区域。

9.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其他,指以下批准级别:

国家级为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设立;

省级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地市级为地级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批准设立;

县级为县、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其他指上述以外的人民政府或派出机构批准设立。

城乡分类代码查询220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五年行动计划方案的通知

甘政发〔2024〕57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甘肃矿区办事处,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现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
2024年11月17日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五年行动计划方案


为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稳步提升我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经过5年努力,全省农业转移人口保障要素更加完善,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较大提升,兰州—白银都市圈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更加密切,城市功能品质和城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2%左右,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全面落实城镇“零门槛”落户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个人为主体、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础的新型人口登记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实施高频户籍业务全程网办,加快实现由“两地跑”到“异地办”,逐步扩大电子证照在户籍业务中的应用。(责任单位:省公安厅,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以下任务除已明确市州政府的,均需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二)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服务。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新领域就业空间。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业转移人口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规模,推广“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培养模式,支持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提升办学能力,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等分类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强化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依法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司法厅)


(三)保障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幼儿园学位数量。构建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相适应的中小学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人口集中流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在县城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高中,建设“少而精”的中等职业学校,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健全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流入地普惠性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普通高中教育保障范围,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同等享受当地教育权利。(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


(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体系。因城施策完善“住房+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逐步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逐步使租购住房群体享有同等公共服务权利。大力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租房安居。(责任单位:省住建厅)


(五)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推动省预算内投资安排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落实落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政策,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规模大、新增落户多、基本公共服务成本高的地区倾斜。发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市的支持作用。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合理安排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在人口集中流入地区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校舍和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推动省内跨地区转移人口带土地进城。(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


三、实施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行动


(六)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推进县城与邻近主城区或功能区医疗卫生设施统筹布局,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病房改造、县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改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实现校舍和场所标准化,推动普通高中加强校园校舍设施建设。整合利用小区内及周边的闲置土地、房屋等存量资源,增设一批养老、托育、助餐等服务设施,推进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支持有条件的县发展全域旅游,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和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住建厅、省文旅厅)


(七)推动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建立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回收及再生利用体系,在有条件的县城建设规范的回收网点和分拣中心。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推进污水管网设施混错接、漏接、老化和破损管网更新修复,结合实际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改造。在旧城区、人口密集区和主次干路等区域,配建补建固定公共厕所或移动式公共厕所,改造老旧公共厕所。(责任单位: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


(八)推动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统筹县域城乡产业发展,依托政务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完善共享型智能化标准化生产场所和设备,改造、新建一批适应现代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在有条件的县城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生鲜食品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引导社会力量在大中型商场超市建设冷链物流前置仓。结合实际推进农贸市场新建改建扩建,完善零售型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环保设施。(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大数据中心)


(九)推动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县城与邻近主城区或功能区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完善“最后一公里”公共交通网络,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布局建设公共停车场和配建停车场,鼓励建设立体停车库,优化停车及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布局。推进路面电网和通信网架空线入地。加快建设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局域供气网络。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及清洁能源集中供热,推进燃煤锅炉集中改造。发展配送投递设施,满足小微企业和群众日常物流分拨配送需要。(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邮政管理局)


四、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


(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打造专业优势突出、协作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农业优先型县域围绕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加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工业主导型县域聚焦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加快塑造工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文旅赋能型县域统筹推进文旅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文旅产业综合实力。城市服务型县域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工业包装、商务会展、研发设计等服务产业。生态功能型县域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碳汇经济、森林康养等产业。(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省文旅厅、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委金融办、人行甘肃省分行、甘肃金融监管局、甘肃证监局、省林草局)


(十一)发展壮大各类园区。集中资源建设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持续壮大园区主导产业,构建高水平专业化产业服务支撑平台。分类制定产业园区亩均税收、亩均投资强度、最低容积率等参考标准,建立健全以亩均效益为重要考量的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扩区、调区、升级的重要依据。坚持开发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提升发展承载力、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开发区赋能升级。推行“生产+加工+科技+绿色+品牌”发展模式,统筹推进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要素全链条优化升级。聚焦大宗商品物流、生产物流、消费物流等重点领域,完善仓储、运输、配送配套体系,推动物流园区融合发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统计局、省税务局)


(十二)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差异化供应机制,推广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灵活供地方式,尽快实现新增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方式供应。创新飞地经济、托管运营等产业合作模式,建立健全产值指标等利益共享机制、产能布局等量或按比例置换机制、排污权等指标随项目按比例转移机制。加大潜力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优先在产业园区周边布局,对接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推动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鼓励职业院校聘用企业专业人才兼职任教。(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教育厅、省统计局、省税务局)


五、实施兰州—白银都市圈培育建设行动


(十三)推动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加强产业总体布局、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形成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相互融合、有力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产要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做大做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二产要突出协同错位、合理布局,避免“齐步走”,破局飞地经济,在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物流业等领域,强化各类园区功能定位、协作分工,打造区域产业集群;三产要重点在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上下功夫,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共生、互促共进。突出供需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将兰州—白银都市圈产业协作配套项目整体纳入省级重大项目清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省商务厅,兰州市、白银市政府及兰州新区管委会)


(十四)推动科技创新互促共进。统筹规划兰白两区功能布局、创新体系布局,打造全省创新策源地和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高地。凝聚合力引导扶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攻关,共同推动“卡脖子”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和科技对接,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信厅,兰州市、白银市政府及兰州新区管委会)


(十五)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强化综合保障能力。重点实施一批国省公路建设项目,提升兰州市、白银市、兰州新区基础设施联通水平。(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兰州市、白银市政府及兰州新区管委会)


(十六)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一体化推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住房保障联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文旅厅、省住建厅,兰州市、白银市政府及兰州新区管委会)


(十七)推动生态建设共保联治。建设沿黄生态走廊及城市生态屏障,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大力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共保黄河上游生态安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兰州市、白银市政府及兰州新区管委会)


(十八)推动常态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推动规划统一编制、项目统筹布局、政策协同制定。编制兰白都市圈发展规划,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兰白都市圈建设项目。(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兰州市、白银市政府及兰州新区管委会)


六、实施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行动


(十九)持续推进强省会行动。完善提升兰州市城市功能和品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交通和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人口和产业。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继续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国家重要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增强省会对全省的集聚和牵引作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科技厅,兰州市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


(二十)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加快酒泉、天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支撑河西走廊、陇东南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进酒嘉双城经济圈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等一体化机制,加快酒嘉一体化进程,支持嘉峪关全域城市化建设。推动秦州、麦积建成区和三阳川地区错位协同发展,增强天水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更好辐射带动陇东南城市发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酒泉市、嘉峪关市、天水市政府)


(二十一)不断增强节点城市活力。着力提升武威、陇南、张掖、庆阳、平凉等中等城市和金昌、定西、临夏州临夏市、甘南州合作市等小城市功能品质,更好发挥节点城市纽带作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武威市、陇南市、张掖市、庆阳市、平凉市、金昌市、定西市、临夏州、甘南州政府)


(二十二)加快推进城市群建设。依托建设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拓展跨省合作,增强城市要素聚集力和人口吸纳力。推动兰州市红古区、海东市民和县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提高天水—宝鸡—平凉、庆阳—铜川联通程度和协作水平。(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临夏州政府)


七、实施新型城市建设行动


(二十三)持续开展城市更新。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等政策资金,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推进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改造。支持兰州市、天水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兰州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试点。加快推进材质落后、使用年限较长、不符合标准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加快消除安全隐患。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责任单位: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省商务厅、省人社厅)


(二十四)持续开展城市洪涝治理。因地制宜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立健全城市水系及水库等联调运行管理机制,提升城市防汛能力和安全韧性水平。加快消除老城区严重易涝积水点,确保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责任单位: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


(二十五)持续开展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普查,编制城市安全风险清单,健全灾害监测体系,加强城市灾害风险、事故风险排查评估,提高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预警能力。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改进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优化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布局,优化重要民生商品、防疫物资及应急物资等末端配送网络,增强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责任单位:省住建厅、省应急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省地震局)


八、实施城市治理水平提升行动


(二十六)推行城市数据一网通用。发展远程办公、智慧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出行、智慧街区、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慧商圈、智慧安防和智慧应急。构建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公共数据基础设施,推动行业部门间数据共享,增强城市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和应急处置能力。(责任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省数据局〕、省大数据中心、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应急厅)


(二十七)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城市地下管网、桥梁、窨井等配套建设物联智能感知设备,更新改造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老化管道和设施时,同步加强物联感知设施部署和联网监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各行业监管信息系统整合,提高城市运行安全韧性。(责任单位:省住建厅)


(二十八)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依托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供市场监管、税务、证照证明、行政许可等线上办事便利。推行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促进学校、医院、养老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提供全方位即时性的线上公共服务。(责任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省大数据中心、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文旅厅、省市场监管局)


(二十九)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和区划设置。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服务保障群众、畅通诉求表达、排查化解矛盾风险“三条线”协同发力,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诉调警调访调对接、信息平台、网格管理“四个实战化”,进一步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强视频图像信息在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工作中的深度应用,增强街道社区治理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民政厅、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


九、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提升行动


(三十)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推动第一产业与食品加工、冷链仓储、商贸物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发挥乡镇服务农村农民功能,打造一批产业强镇。持续推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发挥好特色小镇产业平台作用。(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发展改革委)


(三十一)促进要素入乡发展。支持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入乡”。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引导科技特派员“进园入县”、送技下乡。支持保险机构健全农产品风险保障模式,稳妥推进“农业保险+”服务供给。(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甘肃金融监管局)


(三十二)促进城乡市场对接。引导流通企业在产地建设冷链集配中心。建设或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快递物流站点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改造升级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等商业设施,推进农村便民商店标准化改造。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省能源局)


(三十三)促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权益分置和权能完善,依法依规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


(三十四)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城镇优质中小学对农村薄弱学校“一对一”委托管理制,遴选省内优质中小学校对口支援乡镇1个或多个学区。实施乡镇中心校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捆绑管理”。以县为单位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推动优化城乡教师队伍配置。(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委编办)


(三十五)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设备配备,推进村卫生室能力标准化建设。逐步扩大专科层次村医订单定向学生培养规模,持续落实医学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免试注册乡村医生,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


(三十六)促进城乡社会保障提升。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村级互助幸福院建设。(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省妇联、省残联、省医保局)


(三十七)促进城乡文化互鉴互促。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总分馆制建设。健全城乡文化交流常态化工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进乡村”、“春绿陇原”等城乡流动文化服务,引导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当代价值,创新传统工艺振兴模式。(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广电局)


(三十八)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建设管护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市政道路、供水管网、污水管网、供热管网向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分阶段对农村生活污水应管尽管、应治尽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责任单位: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


(三十九)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增收。加大劳务输转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县域大力培育发展劳务品牌。鼓励引导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投牛还犊(投羊还羔)、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开发稳健型金融理财产品,有效满足消费者差异化投资理财需求。(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省委金融办、人行甘肃省分行、甘肃金融监管局、甘肃证监局)


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加强多部门协同,统筹推进任务落实、协调解决难点问题。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城镇化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加强对各地区工作进展的监督监测,定期科学开展城乡划分代码调整,探索开展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年度统计。各市县要因地制宜细化政策举措和项目清单,切实推动目标任务落地见效。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

城乡分类代码查询122是什么户口

城乡分类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采用城乡属性判断法,按照统一城乡划分标准,根据所在统计区域及其与政府驻地的连接状况,综合判断所属行政区域的城乡类别。城乡分类代码共3位,首位为“1”表示城镇,首位为“2”表示乡村,具体编码含义如下:

111表示主城区112表示城乡结合区121表示镇中心区122表示镇乡结合区123表示特殊区域210表示乡中心区220表示村庄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370215001000

环秀街道

370215002000

潮海街道

370215003000

通济街道

370215004000

北安街道

370215005000

龙山街道

370215006000

龙泉街道

370215007000

鳌山卫街道

370215008000

温泉街道

370215009000

灵山街道

370215010000

蓝村街道

370215011000

大信街道

370215100000

田横镇

370215101000

金口镇

370215103000

段泊岚镇

370215104000

移风店镇

370215400000

通济新经济区

370215402000

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

环秀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001002

111

墨河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1005

111

观澜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1006

111

滨湖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1008

111

佳源都市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1009

111

墨香郡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1010

111

景岱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1201

111

秀湖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1207

111

顺河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1210

111

文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1215

112

山前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1226

112

三里庄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1235

111

景程村村民委员会

潮海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002001

111

金华居委会

370215002002

111

银华居委会

370215002003

111

大华居委会

370215002005

111

胜利居委会

370215002006

111

和祥居委会

370215002007

111

和顺居委会

370215002008

111

名都苑居委会

370215002009

111

泰山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2010

111

崂山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2011

111

和兴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2012

111

腾马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2013

111

古城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2014

111

和欣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2015

111

和仁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2202

111

北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2204

111

城关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2219

112

横河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2221

111

奎明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2223

111

盟旺山村村民委员会

通济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003003

111

新兴一居委会

370215003004

111

新兴二居委会

370215003005

111

新安居委会

370215003006

111

城西一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3008

111

和平二居委会

370215003009

111

和平三居委会

370215003010

111

和平四居委会

370215003011

111

永兴区居委会

370215003012

111

鹤山路居委会

370215003014

111

北山居委会

370215003015

111

园丁村社区居委会

370215003016

111

德馨园社区居委会

370215003017

111

即发阳光城居委会

370215003019

111

御树临风居委会

370215003020

111

永合花园居委会

370215003022

111

城市名苑居委会

370215003023

111

马山新城居委会

370215003027

111

曼谷阳光社区居委会

370215003028

111

宝龙社区居委会

370215003029

111

岘山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3030

111

润硕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3031

111

安居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3032

111

通济街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3200

111

八里庄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3201

111

西北关村委会

370215003202

111

盛兴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3206

111

墨城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3211

111

河西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3213

111

长辛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3214

111

龙湾头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3216

112

城北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3229

112

西城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3232

111

马山前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3235

112

马山东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3239

112

郭埠村村民委员会


北安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004001

111

新都居委会

370215004207

112

辛和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4210

112

泉东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4219

111

营上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4248

220

周戈庄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4256

112

林戈庄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4257

220

兰院村村民委员会


龙山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005001

111

晓阳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5002

111

丽山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5200

111

留村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5206

112

官程烟霞村村民委员

370215005211

112

葛村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5236

220

墨河源新村村民委员会


龙泉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006001

111

和泉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6205

112

鑫园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6227

111

鑫泉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6228

122

钰泉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6229

220

蒲渠里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6230

220

莲花山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6241

220

满贡村村民委员会


鳌山卫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007001

111

山大路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7002

111

港中旅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7202

111

卫里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7209

112

鹤山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7213

220

七沟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7222

112

问海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7230

220

嶺航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7236

220

鳌角石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7251

220

白庙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7260

220

环山村村民委员会


温泉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008002

111

温泰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08204

111

温泉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8208

112

四舍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8216

220

海南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8226

220

钱谷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8229

220

皋虞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8242

220

杨戈庄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8246

220

社生村村民委员会

灵山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009200

111

灵山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9210

220

稻池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9217

220

山泉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9225

220

醴泉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9230

111

牛齐埠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9231

220

窎庄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9232

220

柳沟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9238

220

旺疃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9243

220

桥头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09244

220

辛庄村村民委员会


蓝村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010007

111

阳辉路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10008

111

政和路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010203

111

振兴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0206

220

稻香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0217

220

壮武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0219

112

永安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0220

111

南泉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0226

220

六合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0233

220

王演庄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0253

220

挪城村村民委员会

大信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011207

122

信胜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1214

111

聚信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1216

220

永乐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1227

220

信成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1234

112

信和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1238

111

信福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1240

220

向阳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1254

220

惠信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1258

220

德信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1264

220

福信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1274

220

康信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011500

220

青岛钢铁集团农场生活区


田横镇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100202

121

王村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0214

220

红花山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0219

220

高埠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0228

220

卧龙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0231

220

丰山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0283

121

丰城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0291

220

丁字湾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0300

220

雄崖所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0310

220

百里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0320

220

栲栳湾村村民委员会

金口镇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101202

121

南阡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1208

220

周疃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1219

220

卧牛山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1230

220

金口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1236

121

店集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1252

220

青山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1260

220

马坪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1275

220

官庄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1277

220

文星河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1301

220

金阳光村村民委员会


段泊岚镇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103200

121

段泊岚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3206

220

毛家岭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3212

220

程戈庄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3222

220

瓦戈庄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3226

220

孟戈庄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3242

121

刘家庄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3249

220

五沽河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3255

220

孙家屯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3264

220

天宫院村村民委员会

移风店镇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104202

121

移风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4217

220

大坝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4218

220

沽河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4223

220

上泊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4237

220

滨河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4253

220

太祉庄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4254

220

河流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4267

121

七级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4270

220

湍湾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104284

220

双塔村村民委员会

通济新经济区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400002

111

弘丰苑社区居委会

370215400003

111

兴华景园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400004

111

沟岔滨河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400005

111

硕丰苑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400006

111

祥和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400008

111

鼎泰丰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400009

111

西元庄硕辉苑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400200

111

华耀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0201

112

开元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0208

111

云溪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0214

112

福海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0220

112

里仁村村民委员会


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370215402001

123

观海社区居民委员会

370215402200

123

洼里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2208

123

星光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2211

220

黄山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2217

220

临港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2226

220

文山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2233

220

渔岛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2248

220

寨里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2249

220

渔戈新村村民委员会

370215402250

220

巉山新村村民委员会

城乡分类代码查询112属于农村户口吗

素有“最强地级市”之称的苏州,正式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此次苏州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后,我国超大特大城市也由此扩容至22城。

苏州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苏州近日发布情况说明指出,近期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城乡(含开发区)分类代码进行了更新,苏州城区的统计口径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其下辖社区的城乡代码由镇中心区(121)改为主城区(111)。娄葑街道、胜浦街道、唯亭街道、斜塘街道、金鸡湖街道下辖各个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都已改成了111。此调整并非区划调整,只是统计口径的调整。

按照此次调整的统计口径,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来算,苏州城区常住人口为512.51万人。

根据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苏州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这意味着,苏州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我国特大城市由此扩容

2021年9月,国家统计局根据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求是》杂志发布了全国超大和特大城市名单。

上述名单显示,彼时,全国共有7个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共有14个特大城市: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因此,在苏州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后,我国特大城市也将由此扩容。

GDP连续多年超两万亿

2023年4月10日拍摄的苏州城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

作为普通地级市的领头羊,苏州一直被誉为“最强地级市”。2022年苏州市GDP达到了23958.34亿元,在全国所有城市中高居第六位。去年,苏州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531家,有效高企数达13473家。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苏州受益上海的溢出效应特别明显,强大的科教资源和现代服务业助推苏州转型升级。苏州近年来经济转型升级走在地级市前列,苏州的制造业十分发达,包括生物制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十分突出,在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研发投入的规模非常大,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十分突出。高新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中高端人才,这些人才的收入水平较高,往往都在苏州落户置业,同时家人小孩都在身边,进而带动人口较快增长。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2010年到2020年,苏州常住人口增加229万人,增长21.88%。

晋级特大城市有什么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对记者表示,特大城市对于城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门槛,晋级特大城市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享受更多的政策势能。

以正在推进的城中村改造为例,2023年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否为超大特大城市,还关系到都市圈的建设资格。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公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资料图:航拍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碧水生态美。泱波 摄

在冯文猛看来,苏州成为特大城市既是在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大背景下人口集聚的结果,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苏州对于人口人才的吸引力。苏州产业发展基础好,包括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进行了精心布局,产业发展带动大量就业。

冯文猛表示,成为特大城市,城市人口聚集会带来规模效应,公共服务配置起来更加有效率,苏州公共服务水平较高,这让居民生活更加舒适、环境更加宜居、生活更加安心,这是吸引人口流入并且长期定居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城市可以聚合更多的创新要素,引发新一轮创新,形成螺旋效应,有助于推动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不断升级。

“成为特大城市,意味着城市吸引力更强,辐射带动能力也将更强。”冯文猛认为,但同时不只是有好处,也有挑战,包括要考虑防止出现大城市病的问题,防止资源要素价格飙升,避免相对竞争优势被削弱,城市管理有必要做好规划和应对准备。

下一个特大城市是谁

目前来看,南宁具有成为下一个特大城市的潜力。

近年来,南宁市常住人口持续增加。根据南宁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末,南宁市常住人口为889.17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5.89万人,人口总量居全区第一。

虽然南宁常住人口接近900万,但城区常住人口是否达到500万才是决定是否为特大城市的指标。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南宁市城区常住人口为456.75万人,距离500万人的特大城市门槛不远了。

此外,处在长三角的合肥也有望跻身到特大城市行列。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合肥的城区人口为377.76万人,处于Ⅰ型大城市行列。记者查询国家统计局网站发现,在今年全国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更新后,合肥下辖的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三个园区中的社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进行了更新,转为了城市的社区,相关区域的常住人口也纳入到城区人口统计,因此合肥的城区人口数据也将比之前有较大幅度增加。

综合中国新闻网、第一财经

来源: 央视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城乡分类代码查询表,城乡分类代码查询方法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