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卫华个人简介,董卫华律师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罗华杰

董卫华个人简介,董卫华律师

大家好,由投稿人罗华杰来为大家解答董卫华个人简介,董卫华律师这个热门资讯。董卫华个人简介,董卫华律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董卫华河南

每经记者:杨煜 每经编辑:杨夏

卫星健康管理一直是航天业的热门话题——对卫星的精心呵护可以极大延长卫星的“寿命”,从而节省卫星的建造和发射成本,因此,巨大的经济价值蕴藏其中。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这一领域初试牛刀。

2024年10月,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天塔”)发布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可通过语音、文本互动,实现航天器在轨管理和航天器管理人员培训。随后,中科天塔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进一步加码航天私域大模型产品。

当前,卫星互联网已步入加速建设期。随着在轨卫星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卫星管理业务也将被同步推至新的数量级,人工智能的优势和潜力愈发凸显,这也是中科天塔CTO董卫华坚定看好大模型价值的初衷。

董卫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坦言,业内一直对人工智能抱有很大的期望,而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价值。在董卫华看来,大模型至少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助手,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大模型展现出来的能力很有可能完全颠覆整个卫星控制,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董卫华

卫星“医生”期待人工智能

NBD:AI技术与卫星健康管理业务的接合点从何而来?

董卫华:卫星健康管理的内涵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在卫星出现故障后,地面人员(或系统)能够对故障快速定位、快速解决;第二层,预测故障,有一些故障在发端之前是有端倪的,要能够预测故障并及时处理;第三层则是实现星上自动诊断,让卫星能够与地面人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第三层,也就是最后一层,目前还没有实现,但这是大家共同追求的一个更大的目标,原因在于,前面两层其实都需要地面工作人员的强力配合,但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人力已经慢慢没有办法承担这个工作量。

卫星数量增加后,相关专业知识也会累积得越来越多,仅靠一两个卫星工程师很难完成这些知识的整理工作。例如,故障的条目尽管各自独立,但故障之间其实有关联性,在关联性越来越多的时候,人脑很多情况下已经无法处理了。

特别是担当卫星管理工作的一般都是基础人员,他们本身对这个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度就不足,难度也就更大了。因此,业内通用的想法是,由计算机代替人来处理这些知识和关联性,人则负责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

此外,随着深空项目的增加,时延的问题也会更加突出。以火星探测为例,火星到地球的信号传输时间长达八分钟,等故障出现之后,人再去做判断,一来一回可能就要耗费半个小时。因此,未来肯定要依靠卫星等航天器的自主能力,使计算机在经过专门训练后,实现快速诊断,更高效地完成处置工作。

基于这两点,在卫星健康管理领域,业内一直对人工智能抱有很大的期望。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做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研究工作,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出来后,我们也希望它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技术手段和价值。

NBD:以公司的“华山”大模型为例,如何赋能卫星健康管理?

董卫华:卫星健康管理作为地面工程师日常最常用的功能,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假如卫星的寿命是20年,这个功能就要伴随卫星运行20年。不过,卫星在轨运行时常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常见的故障,这就要求地面故障诊断系统拥有足够的灵活性。

但目前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一旦卫星出现一些极端的异常情况,传统的健康管理系统会完全失效,对地面人员也没有任何帮助。我们认为,大模型这样的人工智能算法拥有足够的灵活性,只要用更多的数据、更多的知识武装它的“头脑”,理论上能够比投入一线的卫星管理人员的能力更强。

一般卫星的管理团队分为前后台,前台人员负责一些基础的工作,7×24小时对卫星做长期、持续的监视和控制;后台是更有经验的专家,这些专家在那些极端异常情况发生时,为前端的同事提供技术和知识经验的支撑,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后台”的部分发挥作用。

我们的大模型训练好之后,可以取代部分后台专家的一些工作,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因为随着卫星规模的增加,这样的故障会频繁出现,专家支持的强度也会非常大。我们希望利用大模型这样的技术手段,替代这些专家的经验和知识,为前台的技术人员提供辅助和支撑。

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思路,也是最有意义的思路,因为这部分工作的强度确实在逐年增加,用大模型能很好地把强度降下来。此外,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我们认为大模型展现出来的能力,很有可能完全颠覆整个卫星控制,变成完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是我们新的目标

大模型有上限,但至少是一个好助手

NBD:公司为什么选择自研大模型?

董卫华: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打算推出自己的模型,而是计划在第三方模型的基础上开发智能化应用,来解决我们行业中的问题,但我们发现,通用模型难以满足我们这一行业的特殊需求。

大语言模型由于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以时常会胡言乱语。但在卫星健康管理领域,大模型的反馈结果哪怕有一些瑕疵也是无法容忍的。举个例子,卫星出现故障,工程师问大模型故障是什么、如何解决,假如大模型不知道,但编造出了故障理由和处置方法,那这是非常吓人的。

因此,我们需要限制大模型的知识输出,要求大模型的所有判断都要有依据、有原则,且能够充分理解航天领域的各种术语。但不管我们怎么去写提示词,包括提出特殊的限制和要求,通用模型可能都很难达到期望效果,所以最后我们也是迫不得已才去训练自己的模型

做一个类比的话,通用大模型就像一个刚刚毕业进入行业的大学生,他的通用技能是基础,但专业技能才是做好手头工作的必备条件,因此他一定要经过行业的专业培训,重塑一个航天的世界观;同时,也只有突破了专业技能这层窗户纸,他的通用技能才能慢慢发挥价值。

就“华山”大模型而言,它的能力接近一个人刚入行一两年的水平,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理解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进入特别复杂的问题,其实它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可能需要更大的算力,我们正在解决这样的问题。

NBD:公司如何解决大模型出现的“幻觉”问题?

董卫华:目前行业内有一些专门的技术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可以通过给大模型明确的要求,来减少“幻觉”的输出。另外就是通过训练的方式,构造各种训练数据,让大模型获知哪些情况下不允许随意发挥。这是目前两种通用的手段,解决了现在百分之八九十的问题,但是还有10%始终消除不了。

NBD:为什么有10%始终无法消除?

董卫华:我认为这可能是技术本身造成的,从算法机制上来讲,大语言模型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其实际上是一个概率计算问题,有一部分概率就是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外的。那么,在知道技术的上限后如何用好技术,就是我们技术研发人员的职责。

大模型很有可能没有办法像想象中那样大量替代现有人员,但我认为,它至少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助手。助手可以允许犯错,同时助手能够大大简化个人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目前来看,这也是大模型在我们这个专业领域里实现应用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想法。

未来十年,大模型重塑航天业

NBD:您如何看待大模型对航天业的远期影响?

董卫华:其实,航天业各个领域的技术成熟度是非常高的,但我认为未来十年,航天业的各个领域——哪怕是再小、再专的一个领域,都会用大模型技术对领域原有的技术进行重塑,可能是解决、优化原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甚至对原先做的好的地方也会有加持。

对我们公司来讲,大模型也是未来公司最主要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利用我们的经验和模型为航天的专业领域赋能,目前已经对接了大致4到5家用户,计划今年让现有的模型能够在卫星健康管理领域落地

大模型真正有什么好处,我认为只有用过之后才能发现它的价值,这也是我们自身的实践经验,一开始我们只是把大模型当做一个聊天工具,但有一次在做一个功能设计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把它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当然,因为大模型不是通用人工智能,所以它还不能变成一个通用的人,但是在某一个领域里面,就应该把它当成一个“人”来看待,我们应该想怎么训练他,让这个人了解他的工作、怎么去完成工作,而这个训练工作一定是需要这个行业去做的,否则大模型永远无法为你提供价值,只能是一个聊天工具。

只有用大模型去完成你的工作,把它当作一位新来的同事去训练它,它才可能给你带来价值,否则大模型至少在某些行业特别是垂直领域里面,价值还是零。

NBD:目前公司针对大模型产品有哪些开发方向?

董卫华:首先,我们计划实现大模型在卫星健康管理领域的落地,一开始我们预想产品部署上去后可以很快发挥作用,但目前来看,可能还需要跟用户一起对大模型的正确性做很长时间的确认,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我们希望突破大模型在卫星轨道控制、计算领域的应用,让“华山”大模型达到一名初级轨道控制工程师的水平。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大语言模型能够在卫星上真正发挥作用,健康管理是一方面,轨道控制是另外一方面,即卫星发现问题后,可以自主地对自己的轨道进行调整和变化。

此外,目前我们更多是在私域领域向客户推广,但也希望我们的模型能够为更多商业航天公司赋能,因此我们计划打造一个行业线上工具,面向中国商业航天的用户开放访问权限,让大家体验一下如何用大模型去做一些文档生成式的工作,这也是航天项目和航天公司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项需求。

每日经济新闻

董卫华 北京师范大学

2018年,43岁的曾伟刚离开体制内单位,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和团队一起成立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卫星运行商提供卫星健康管理服务,对卫星的故障进行预测、分析和处置,防范于未然。

创业这些年来,曾伟刚始终坚持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自己。如今,中科天塔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期,推出了业内首个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利用大模型学习能力,通过训练让它掌握卫星方面的专业知识,成为人类管理卫星的助手。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同行关注大模型、用好大模型,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曾伟刚认为,商业航天是需要盈利的。要提高盈利能力,既要靠不断创新,也需要降低成本。他正带领团队努力探索,希望在某些方面引领创新,在商业航天领域留下一点印记。

2024年10月24日,曾伟刚(右)在位于西安的办公室与研发部门同事讨论工作进展。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4年10月24日,曾伟刚在位于西安的办公室测试第二天即将发布的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4年10月23日,在位于西安的中科天塔会议室,曾伟刚(右二)和同事讨论卫星测控数传一体化处理平台——天枢G100。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4年10月23日,曾伟刚仰望位于西安的卫星测控系统天线分系统。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4年10月23日,曾伟刚在西安乘车拜访客户途中打电话联系工作。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在2024年10月25日于北京举行的2024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上,中科天塔发布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曾伟刚(左)和首席技术官董卫华向感兴趣的听众介绍情况。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5年4月24日,在中科天塔位于上海的办公室,曾伟刚(后)和公司同事讨论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这是在北京拍摄的曾伟刚肖像(2024年10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5年4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航天日”活动路演区,曾伟刚(右)为合作单位代表介绍升级迭代的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2025年4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航天日”活动路演区,曾伟刚介绍即将发布的“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董卫华兰桂骐以前是干什么的

2018年,43岁的曾伟刚离开体制内单位 ,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和团队一起成立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卫星运行商提供卫星健康管理服务。

人到中年,走出体制,创业近八年,历经蜕变。从2024年10月至今年4月,我们在西安、北京、上海等地不同场合,采访拍摄了曾伟刚总经理。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科创故事。

视频加载中...

问:您为什么会选择创业?从体制内出来创业,需要很大勇气,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做出这个决定的?

答:有一定的偶然性。大约十年前,有家公司开始以商业方式发射卫星。我在体制内工作的时候,给他们做过服务,接触过这家公司。当时我就觉得很新鲜,在心里面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后面又因为工作上的一些机缘巧合,我从体制内出来了,有这么一个机会去让种子发芽。

当然,也有一定的必然性。2017年、2018年前后,世界商业航天发展非常迅速,打开了国内从业者的眼界。这两个因素结合,让我去做了这么一件事。

2024年10月23日,在位于西安的中科天塔会议室,曾伟刚(右二)和同事讨论卫星测控数传一体化处理平台——天枢G100。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4年10月24日,曾伟刚(右)在位于西安的办公室与研发部门同事讨论工作进展。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4年10月23日,在位于西安的中科天塔会议室,曾伟刚(左二)和同事监视星座运行值班态势。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问:目前商业航天领域竞争激烈,中科天塔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的?

答:我国的商业航天的发展还在早期阶段,大多数企业,包括中科天塔在内,基本上都属于初创型。大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你到底要做什么?你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你的客户是谁?如何实现你的商业闭环,也就是说如何实现盈利?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想做一个卫星星座,给广大的客户提供窄带通信服务。后来随着市场和政策变化,我们调整了方向,把业务瞄准了卫星运营商,为他们提供相关软硬件的配套产品。

问:中科天塔如何为卫星运行商提供有特色的服务?

答:卫星作为一台高价值的仪器和设备,在环境恶劣的太空中运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坏了之后没法维修。让卫星活得更长是卫星运营商的关键需求。这里面很关键的技术,就是卫星的健康管理——也就是说,我们要对卫星的故障进行预测、分析和处置,防患于未然。

随着太空中卫星越来越多,完全依靠人力管理卫星已经越来越不现实,所以需要用技术手段代替人工来做这件事情。这两年大模型技术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希望。利用大模型学习能力,人类可以通过训练让它学习卫星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它成为人类的助手,去管理卫星。

我们已经推出了一个相关的原型产品,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这个产品已经学会一些日常的卫星管理知识,同时我们也赋予它一些数据处理的能力。在未来的卫星智能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作为一个商业航天领域的初创公司,我们抛砖引玉,希望越来越多的同行关注大模型,用好大模型,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024年10月24日,曾伟刚在位于西安的办公室测试第二天即将发布的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在2024年10月25日于北京举行的2024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上,中科天塔发布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曾伟刚(左)和首席技术官董卫华向感兴趣的听众介绍情况。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5年4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航天日”活动路演区,曾伟刚介绍即将发布的“华山大模型一体化系统”。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2025年4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航天日”活动路演区,曾伟刚(右)为合作单位代表介绍升级迭代的航天私域大模型“华山”。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问: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的公司,中科天塔如何平衡创新投入和实现盈利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在体制内做航天,目标明确,就是要保证国家重大任务万无一失,完成好承担的任务。商业航天的本质是“商业”两个字,是要盈利的。要提高盈利能力,一是要降低成本,二是要通过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满足用户需求。

不是说我们所有的事情都追求高精尖,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我们有可能会采用一种低成本、但不是那么先进的方式来完成这个任务。

作为一个创业者,如果你一味追求高精尖,而不考虑脚踏实地获得用户,不考虑商业,那么可能很快资金链就会断裂,成本无穷高,没人买,你就结束了;如果固步自封,不去创新,很快你就会被其他竞争对手超越,那么你很快也结束了。

2025年4月24日,在中科天塔位于上海的办公室,曾伟刚(后)和公司同事讨论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2024年10月23日,曾伟刚(右)和同事在西安拜访一家客户。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问:您既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又是一位创业者,在这两个角色中,您如何分配精力?

答:中科天塔经过近八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期。现阶段,我的精力分配大概是技术研发占三成,公司管理方面占三成,剩下四成则集中在市场拓展方面。

问:创业过程应该非常艰难,您遇到过哪些挑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不断突破自己。原来在体制内做技术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我们只跟技术难题打交道,不涉及人。做企业,除了要面对技术工作之外,还要面对客户,面对市场,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投资人等。这些在我的前半生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到中年,开始做这么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只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突破自己。

2024年10月23日,曾伟刚在西安乘车拜访客户途中打电话联系工作。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4年10月24日,趁着休息间隙,曾伟刚在位于西安的办公室锻炼身体。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问:您原来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创业后又是什么样的人?

答:我很多以前的同事感觉我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以前比较内敛,很内向,不善言谈。现在他们感觉我这个人还挺外向,还挺能聊的。我觉得自己是成长了,从一个沉闷的人,变成了一个偶尔还会说点小笑话的人。

问:创业近八年,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我个人的成长了。现在,我做的事情是以前做技术工作时不敢想象的。组建这么一个团队,把公司从0到1建立起来;在业内,我们已经开始贡献一些新点子,在某些点上,我们已经相对已经走在前面了。

2024年10月23日,曾伟刚仰望位于西安的卫星测控系统天线分系统。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4年10月23日,曾伟刚(右)和同事交流卫星测控系统天线分系统相关工作。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问: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答:我的梦想就是在这个行业里面能够留下一点印记,能够在创新方面引领,这也是我们团队最大的一个愿望。

记者:金立旺 王翔 周荻潇

视频剪辑:周荻潇

编辑:鲁鹏 吴笛 丁赫

新华社摄影部 科技之眼工作室

董卫华兰桂骐哪里人

4月16日,由安徽新东方烹饪高级技工学校主办的“2025年春季人才交流会暨校友会启动仪式”举行。活动汇聚行业精英、知名企业代表、杰出校友、媒体嘉宾以及师生代表,共同见证校企合作深化与校友资源整合的历史性时刻,为学子搭建就业直通车,为行业注入新鲜活力。

领导致辞:共绘职教新蓝图

活动合影。

上午9点28分,活动在庄严的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拉开帷幕。主持人首先介绍了与会领导及嘉宾,随后安徽新东方烹饪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程明致欢迎辞。他强调,学校始终以“技能强国、匠心育人”为宗旨,致力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烹饪人才。

中国东方教育集团东方海汇人力资源公司经理董卫华从企业视角指出:“技能人才是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校企联动将为行业输送更多实战型精英。”安徽省饭店协会会长肖昌茂则呼吁学子以“技能+创新”双轮驱动职业发展,把握餐饮业数字化、品质化升级的黄金机遇。

校企签约:产教融合再升级

校企签约仪式。

在产教融合签约仪式环节,副校长朱葛代表学校与8家知名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合肥莲花餐饮、无锡美华餐饮、温州兰立方酒店、江苏小厨娘餐饮、杭州山居餐饮、上海煦百企业、安庆市香澜豪庭酒店及黄山徽商故里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校企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技术研发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学子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无锡美华餐饮董事长严洁随后在发言中表示:“产教融合不仅是人才储备,更是推动行业技术革新的关键。”

校友聚力:薪火相传筑未来

校友会成立环节温情与激励并存。江苏小厨娘餐饮总经理薛云携10名校友厨师长重返母校,向学校赠送“以爱育爱 桃李满园”牌匾,校友的成长印证了安徽新东方的育人价值。

随后,江浙沪皖三省一市校友会正式揭牌,党支部书记费勤民为首届理事会成员授聘,余汪根、孙雅琪等杰出校友担任区域会长。校友会将成为70万新东方人资源共享、互助共赢的平台。2012届校友、江苏小厨娘行政总厨余汪根分享心得:“母校不仅教会我们技能,更赋予我们敢拼敢闯的底气。”

双选启航:千岗虚位待英才

启动仪式。

安徽新东方校长曹经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学校将以校友会为纽带,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并提出校企共建三个关键行动第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让企业标准走进课堂,让实训工坊对接生产线;第二,共设技能大师工作站,邀请行业泰斗带着绝活驻校授课,传承匠心技艺;第三,共创研发中心,聚焦菜品创新、餐饮数字化等领域,孵化行业前沿成果!打造“教室与厨房零时差,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职教生态!随着三省一市校友会成立暨人才交流会的启动,活动迎来高潮。

最后,在全体嘉宾的见证下,2025年春季就业双选会正式启动。现场三十余家企业提供超千个岗位,学子们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开启职业新征程。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以校友会为纽带,搭建校企合作与校友交流的桥梁,为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引擎。(李怡 束道伟 文/图)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董卫华个人简介,董卫华律师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