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拆除的房屋是“违章建筑”吗?
违章建筑,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动工建造的房屋及设施。违章建筑主要包括:
1、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并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物;
2、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成的建筑物;
3、擅自改变了使用性质建成的建筑物;
4、临时建筑建设后超过有效期未拆除成为永久性建筑的建筑物;
5、通过伪造相关材料向主管部门骗取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物。
对于违章建筑,有两种出来方式:
1、拆除违章建筑;依据法定程序进行拆除。
2、是被认定违章,但尚不构成拆除要件的,违建人应当于收到通知后三十日内,依建筑法第三十条之规定补行申请执照。认定尚未构成拆除要件者,通知违建人于收到通知后三十日内,依建筑法第三十条之规定补行申请执照。违建人之申请执照不合规定或逾期未补办申领执照手续者,直辖市、县(市)主管建筑机关应拆除之。
第二种情况,属于因历史原因合法建造的房屋,可依依法取得物权,不属于违章建筑的范畴,应当完全纳入拆迁征收补偿范围。
第三种情况,属于在当事人无违法主观认识下客观上形成的存量违章建筑,如果自具体认定和处理时间节点往前计算在处罚时效内,按第一种情况处理。如果在处罚时效之外,就应按照《行政处罚法》第29条而不予追究,基于已经稳定的社会关系,应当完全纳入拆迁征收补偿范围。
第四种情况,当事人与政府均有过错造成的违章建筑、在政府默许的状态下造成的违章建筑、棚户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适当补偿为宜。
房屋被强拆,通过那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和解。即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当事人是民事纠纷的主体,他们对争议的事项享有充分的处分权能。是否行使处分权能、何时行使处分权能以及以何种方式行使处分权能概由当事人自行决定。
调解。纠纷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习惯、道德、法律等规范),在纠纷主体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明道理,促成纠纷主体相互谅解、妥协,从而达成最终解决纠纷的合意。
在我国现阶段的调解制度,主要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这被西方人士成为“东方经验”,除此之外,还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民之间的调解等。
仲裁。所谓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法对民事纠纷居中审理并制作一定法律文书平息冲突的方法。仲裁属民间性质。仲裁的基础是当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说,提交仲裁必须以双方当事人同意为前提,否则,仲裁程序不能启动。在通常情形下,仲裁庭成员也由当事人选任。仲裁的最大特点是快速、简便。随着国家法制的日益健全,仲裁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诉讼。民事诉讼即老百姓所讲的“打民事官司”。相对于人民调解、当事人自我平息、单位(或部门、社区)处理和仲裁机制而言,民事诉讼是典型的公力救济形式。这种公力救济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强制性。民事诉讼还是国家处理民事纠纷的最有效也是最后的手段。因此,国家往往要对诉讼的主体、程序、制度等做出严格的规定。
以上就是违法建筑引发的民事纠纷处理方式,仅供参考。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被拆除的违章建筑还会进行补偿吗
●房屋被依法拆除
●房屋已被拆除能否确认所有权归属
●已被拆除的房子怎么起诉
●拆除的违法建筑怎么处理
●拆除房屋属于处分行为吗
●房屋已被拆除如何确定权属
●违法拆除房屋
●房屋被依法拆除
●被拆的房子还能再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