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血罐的危害与好处有哪些,拔血罐的危害与禁忌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阮雯

拔血罐的危害与好处有哪些,拔血罐的危害与禁忌

大家好,由投稿人阮雯来为大家解答拔血罐的危害与好处有哪些,拔血罐的危害与禁忌这个热门资讯。拔血罐的危害与好处有哪些,拔血罐的危害与禁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拔血罐的危害和好处拨

金阿姨的“养生梦”破灭

冬日的温州,湿冷的空气让人裹紧了外套。金阿姨,55岁,家住市区一栋老小区,平日里是社区里的“养生达人”。她总爱跟邻居们分享自己的健康心得,从喝枸杞茶到练太极,样样不落。可最近,她却因为一项坚持了两年的“养生法”——拔血罐,住进了医院。病床上的她,脸色苍白,眼神里满是疑惑:“我明明是为了健康,怎么反倒把自己弄病了?”

金阿姨的故事,始于两年前的一次偶然。一次朋友聚会,她听人说拔血罐能“祛湿排毒”,对温州这种湿热体质特别有效。从那天起,她迷上了这项“传统养生法”,每周雷打不动去养生馆放血200毫升。紫黑的罐印、技师的“湿气重”诊断,让她深信自己走在健康大道上。可两年后,头晕乏力心慌接踵而至,检查结果让她大吃一惊:重度贫血

接诊的陈医生,温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专家,50岁,温和而专业。他看着金阿姨的检查报告,皱起眉头:“金阿姨,您的贫血跟拔血罐脱不了干系。放血不是养生,弄不好会要命!”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陈医生的视角,走进拔血罐的真相,揭开它为何从“养生神器”变成了“健康杀手”。

金阿姨的“养生”日常

金阿姨,55岁,身高1.58米,体重60公斤,退休前是温州一家纺织厂的会计。退休后,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养生”上。她深信“湿气重”是健康大敌,尤其在温州这种潮湿气候里。于是,她每天喝红枣枸杞茶,吃薏米粥,还坚持晨练太极拳。邻居们都说,金阿姨是“健康生活的代言人”。

两年前,一次朋友聚会改变了她的养生轨迹。一位朋友推荐了一家养生馆,声称拔血罐能“排毒祛湿,疏通经络”。金阿姨一试之下,觉得神清气爽。每次拔罐后,皮肤上紫黑的印记让她觉得“毒素”被排出了体外。技师还告诉她:“阿姨,您湿气重,必须多拔几次!”金阿姨信以为真,从此每周去养生馆报到。近半年,她更是加大了频率,每周拔罐两次,每次放血约200毫升,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量。

可渐渐地,金阿姨的身体不对劲了。她开始觉得头晕眼花,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甚至偶尔心慌胸闷。她以为是“湿气”没排干净,咬牙坚持拔罐。直到一次晕倒在家中,家人慌忙把她送往医院,才揭开了真相:金阿姨患上了重度贫血血色素低到只有6克/分升(正常女性为11-15克/分升)。

拔血罐为何成了“健康陷阱”?拔血罐:传统疗法的“双面刃”

拔血罐,又称湿拔罐,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吸附穴位,配合刺破皮肤放血,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的目的。陈医生解释:“拔血罐在特定情况下确实有疗效,比如缓解颈肩腰腿痛感冒亚健康状态。但它绝不是万能的‘养生神器’,更不能随便乱用。”

根据《中医科学杂志》研究,拔血罐适用于特定病症,如肌肉酸痛风寒感冒局部气血瘀滞。但它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金阿姨的案例,就是盲目滥用的典型。

拔血罐的“四大健康风险”

陈医生为金阿姨详细分析了拔血罐的潜在危害,尤其是在她这样频繁放血的情况下。

1.慢性失血:贫血的“罪魁祸首”

金阿姨每周放血200毫升,一年下来失血量高达1万毫升以上,相当于人体总血量的2倍。人体每天只能生成约40-50毫升血液,远跟不上她的失血速度。

《美国血液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指出,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可导致血色素下降,引发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金阿姨的重度贫血,正是长期放血导致的红细胞和铁元素流失。

正常人献血一次为200-400毫升,且需间隔半年以上。金阿姨每周放血,相当于“无休止献血”,身体根本无法承受。

2.皮肤损伤:毛细血管的“隐形创伤”

拔血罐需要刺破皮肤,频繁操作会导致毛细血管受损,甚至引发皮下瘀血感染。金阿姨的背部和腰部,布满了紫黑的罐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皮肤硬化

《英国皮肤病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研究显示,长期过度拔罐可能导致皮肤微循环障碍,增加瘢痕色素沉着风险。金阿姨的皮肤损伤,正是反复拔罐的结果。3.感染风险:不规范操作的“隐患”

养生馆的拔罐工具是否消毒?技师的操作是否规范?这些都是问题。金阿姨去的养生馆并非正规医疗机构,卫生条件堪忧。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报道,非正规场所的拔罐可能导致皮肤感染,甚至传播乙肝等血源性疾病。幸好金阿姨未出现感染,但这种风险不容忽视。4.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视角的“失衡”

中医认为,血液是人体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放血会损伤气血,导致脾胃虚弱脏腑失调。金阿姨的气短乏力,正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中医杂志》指出,拔血罐应根据体质和病情适度使用,滥用可能导致正气亏虚,反而加重疾病。

拔血罐不是“排毒神器”,更不是人人都适合。金阿姨的盲目放血,不仅没“祛湿”,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贫血危机

谁不适合拔血罐?

陈医生特别强调,拔血罐有明确的禁忌症,以下人群应谨慎或避免:

贫血患者:如金阿姨,本身血色素低,放血会加重病情。凝血功能异常者:如血友病或服用抗凝药物者,易引发出血不止皮肤病患者:如湿疹银屑病,拔罐可能加重皮肤损伤。孕妇及经期女性:放血可能影响胎儿或加重经期不适。严重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拔罐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金阿姨的教训:她从没做过全面体检,不知道自己有轻度贫血,盲目拔罐放血直接导致了健康恶化。

为什么我们迷信“拔血罐”?

金阿姨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拔血罐在养生圈大行其道,许多人将其视为“包治百病”的神器。陈医生分析,这种现象背后有几大原因:

文化误解:中医的拔罐疗法被过度包装,披上了“排毒祛湿”的神秘外衣。信息误导:一些养生馆和自媒体夸大拔血罐的功效,忽略风险。心理安慰:紫黑的罐印让人觉得“毒素”被排出,带来心理满足感。健康焦虑:现代人对“湿气”“毒素”过度担忧,急于寻找“速效”养生法。

陈医生叹息:“很多人像金阿姨一样,追求健康的心是好的,但方法错了,反而害了自己。”

如何正确使用拔血罐?陈医生的“五要五不要”

为了让金阿姨和其他人避免类似错误,陈医生总结了一份拔血罐的科学指南:

五要:选择正规机构:去医院或有资质的中医诊所,避免街边养生馆。咨询专业医生:拔罐前做体检,排除贫血、凝血异常等禁忌症。控制频率:一般每周1次,每次放血不超过50毫升,连续3-5次为一个疗程。注意卫生:确保工具消毒,皮肤清洁,防止感染。观察身体反应:拔罐后如出现头晕、乏力,立即停止并就医。五不要:不要盲目放血:放血量过多或频率过高,易导致贫血。不要同一部位反复拔:避免皮肤和毛细血管损伤。不要追求罐印颜色:紫黑罐印不代表“排毒”,可能是局部瘀血。不要忽视禁忌症:贫血、孕妇、慢性病患者需谨慎。不要轻信“祛湿排毒”: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养生需理性。

陈医生的叮嘱:金阿姨今后若需拔罐,必须在医院进行,且以干拔罐(不放血)为主,每次间隔1-2周。

金阿姨的“新生”:从迷信到科学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金阿姨的血色素从6克/分升升至10克/分升,头晕心慌症状明显改善。她在医院接受了补铁治疗营养调理,饮食上增加了菠菜红肉红枣,还开始规律运动。出院时,她拉着陈医生的手说:“我以前太傻了,以为拔罐是万能的。现在才知道,养生得听医生的!”

金阿姨还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了邻居们,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跟风。她笑着说:“现在我每天吃好睡好,感觉比拔罐那会儿精神多了!”陈医生的科普,不仅救回了她的健康,也让她对“养生”有了新认识。

结尾:养生,别让“偏方”变“陷阱”

拔血罐,从中医的传统疗法,到养生的“网红项目”,它的兴起折射出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但金阿姨的教训告诉我们:养生不是盲目跟风,更不是“多多益善”。无论是55岁的金阿姨,还是追求健康的你我,科学的健康管理才是真正的“长寿秘诀”。

正如陈医生所说:“健康不是罐子拔出来的,而是科学生活养出来的。”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告别不靠谱的“养生偏方”,用理性和专业守护身体。真正的养生,是对自己的尊重,你,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中医科学杂志. (2020). 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1). 非正规场所拔罐的感染风险分析.

中医杂志. (2022). 拔血罐对气血的影响及禁忌症探讨.

温州都市报. (2024). 迷信拔血罐致重度贫血,女子治疗后康复出院.


拔血罐的危害有多大

本报讯(记者 孙美星) “难以相信,一位患者十几年来反复重度贫血,竟然是因为坚信拔血罐!”昨天,宁波市第九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江北分院)血液科盛立霞医生在朋友圈感慨。

今年75岁的老李(化名)有个爱好,就是迷信拔血罐可祛病,一有个什么头疼脑热,身体不适,他总是用拔血罐来解决问题。如果一个血罐不行,那就两个,再不行,那就拔上一排。这个习惯,老人已经坚持了十几年。

十几年前开始,家人发现老李脸色苍白,总觉得头晕,全身无力。去医院一查,竟然是缺铁性贫血。当时家人没想到是拔血罐惹的祸,以为是饮食问题。经过对症治疗,老李的贫血治愈。恢复正常生活后,老李恢复了隔三差五拔血罐的习惯,随着操作越来越熟练,他拔血罐的强度越来越大,多的时候,一次会拔出几十毫升紫色的血液。

“这是身体排毒,拔血罐就该这么拔才有用。”遇到家人的疑问,老李总是如此回答。

这以后,他又因为反复贫血住了好几次院。因为多次贫血,有一次他住院时,医生甚至怀疑他是否患上血液病,还做了骨髓穿刺检查,不过并没有发现血液系统的问题。

几年前,老李从外省来到宁波,和儿子一起生活。在宁波,他的贫血症状再次加重,脸色苍白,差点在家里晕倒。家人赶紧把他送到了宁波市第九医院血液科。

“这位患者入院的时候,血色素很低,只有4克/升,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盛立霞医生告诉记者,这可是重度贫血,可能导致缺血性休克,随时有危险。经过排查,病因最后还是锁定在拔血罐上。正是因为老李反复拔血罐,每次都要放出十几毫升甚至几十毫升的血,形成了慢性失血。

经过对症治疗,老李的血色素恢复到了8克/升,回家继续休养。出院时,医生反复叮嘱,拔血罐是专业性很强的中医治疗方法,千万不要自行在家里拔血罐了,这样治病不成,反而会伤身。

拔血罐的危害有哪些

湖南日报3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传新 通讯员 周瑾容)近日有网络报道,长沙一位六旬妇女一年花20万在养生馆放血排毒。养生馆放血排毒真的健康吗?湖南省人民医院针灸科二部主任封迎帅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养生馆的放血排毒一定要谨慎,如果身体不适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中医确实有刺络放血排毒这一说法。拔罐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起初主要为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刺血拔罐,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封迎帅强调,大家要弄清楚这个“毒”是指的什么毒?刺络放血疗法的这个毒指的是“火毒,热毒”等,如长针眼、喉咙肿痛、眼睛红肿等采用刺络放血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刺络放血适用于瘀症、痛症,比如:踝关节扭伤:刺络拔罐法放血可以祛除局部的瘀血。总的来讲,刺络放血是个峻猛的治疗方法,属于中医治疗八法中的攻法、泻法,在驱逐毒邪、瘀邪等邪气的同时,也会损耗人体正气。所以第一,必须要明确适应症。第二,控制次数,不提倡反复操作,以免损伤正气。另外对于一些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刺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放血

封迎帅提醒,老年人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天花坠的养生疗法,而是要养成正确合理的养生习惯,注意合理饮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多吃新鲜蔬菜和豆制品,适度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为身体补充优质蛋白,增强免疫力。定期到医院体检,包括检查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心电图、双侧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等,排除心脑血管突发的危险因素,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责编:周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拔血罐的危害和副作用

许多朋友就特别喜欢隔三岔五的去拔个罐、刮个痧,一套下来,身上能轻松不少。其实我们生活里的一些养生保健方法和日常行为都有一定的风险,大家在保养的时候注意一下。

刮痧

可能传染的疾病:皮肤真菌感染

刮痧通常都是用牛角板、砭石等工具,蘸取一定的润滑物质或药物后,在皮肤表面进行反复刮动、摩擦,直到出现红色点状的皮下出血,称为“出痧”。大多数店家使用的刮痧板都非一次性,如果消毒不彻底,上面残留的真菌可能就被带入到皮肤的破损处,真菌一繁殖,就变成皮肤病了。

拔血罐

可能传染的疾病:乙肝、丙肝等血液传播疾病

拔血罐通常是用梅花针在人体穴位扎刺后,使用拔罐的方式,将血液吸出。因为是一种有创伤的保健方法,如果使用的不是一次性器具,又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甚至是同一套器具给上一个人做完又接着给下一个人做,就有可能让器具上残留的病毒进入伤口、血液,造成感染!

针灸

可能传染的疾病:乙肝、丙肝等血液传播疾病

如果使用的针具消毒不彻底,甚至多人共用一套针具,就有可能让血液传播的病毒交叉感染。后续的针眼护理不慎,也一样有可能导致继发感染。

修脚

可能传染的疾病:脚癣、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疾病;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跖疣等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这些“治疗”大多就是用各种刀具去除可见的皮损,而许多“病脚”上都带有大量的真菌、病毒,修脚过程有时候还会出血,这时候沾染到修脚器具的病毒真菌不计其数。如果修脚的器具消毒不彻底,甚至没有消毒,就很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

足浴、公共洗浴

可能传染的疾病:皮肤真菌、病毒感染

足浴、公共洗浴的场所,大多使用公用的器具,而许多足浴、洗浴场所,容易有卫生消毒的死角,比如浴盆没有使用一次性塑料布;防滑地面纹路多而细小,还很潮湿,是真菌、病毒藏身的好地方;公用的毛巾消毒不够彻底等等。

纹身、纹眉

可能传染的疾病:乙肝、丙肝等血液传播疾病

有一些不正规的刺青场所,为了图省事,上一个人用完的纹身针直接下一个人继续用,这很有可能导致血液的交叉感染,传播乙肝一类的血液传播疾病。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拔血罐的危害与好处有哪些,拔血罐的危害与禁忌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