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新余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纪铭瑞

张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新余

大家好,由投稿人纪铭瑞来为大家解答张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新余这个热门资讯。张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新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张友军江西吉安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务院层面首次就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出台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了3方面14项重点任务,将“大食物观”的“大写意”变成了工笔画、施工图。其中,设施农业作为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贯穿了《意见》的各个方面。

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等。其中,设施种植是指利用日光温室、塑料棚室、连栋温室等设施,运用工业化生产理念和工程技术手段,创造适宜生长的小气候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依赖,进行优质、高效生产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具有环境可控、产量高、周年连续生产等优势,其发展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保障我国“菜篮子”“果盘子”周年均衡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现代设施种植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升级,食物需求日益多元,发展现代设施种植已成为“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

——是深挖食物供给潜力、助力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人们对蔬菜、水果等的需求显著增加。设施种植栽培模式多样、作物种类丰富,让日常食物种类更加多样、营养结构更加优化,而且日光温室解决了北方冬季果蔬生产供应难题,塑料大棚实现了提早延后供应,遮阳避雨棚增加了南方夏秋特色品种,有效保障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周年稳定供应。——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从生产效率上看,设施生产充分利用土地和光温资源,显著提高单产,如日光温室番茄年平均产量16吨/亩,是露地生产的5倍。从时间上看,设施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限制,实现“地不分南北、时不分季节”,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从空间上看,设施种植可在戈壁、荒漠等上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对耕地的高度依赖。——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设施周年生产,周年用工,可提供7000余万个就业岗位,且生产效益高,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据统计,北方日光温室亩均年纯收入能达到3.6万元,一户农民种两个2亩日光温室,就能达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发展设施种植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我国设施种植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设施种植业发展迅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具体表现为:

一是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基本满足了周年供应需求。我国设施面积,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设施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种植蔬菜、占八成以上。目前,设施水果和西甜瓜年产量近0.5亿吨,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菜篮子”“果盘子”的周年需求。二是布局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市场供应半径等条件,形成了5大设施农业优势产区。其中黄淮海及环渤海地区面积约占60%,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占18%,以塑料棚室为主;西北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5%和4%,以日光温室为主;华南地区占2%,以塑料棚室和遮阳防雨棚为主。三是节能节本,走中国特色设施农业发展道路。我国设施类型以投资较少、节能节本的日光温室、塑料棚室为主,分别占比28%和70%。其中日光温室为我国独创,可在最低温度-28℃的地区(北纬43.5°)不加温进行果菜越冬栽培,为世界农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板”。四是机械装备逐步应用,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国设施生产管理自动控制、新型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设施种植机械化率提升至40%左右,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部分现代化温室中也有所应用,设施装备科技水平稳步提升。尽管我国设施种植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大而不强,单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优,综合生产能力与产业效益提升空间巨大,目前还面临设施结构不科学、设施专用品种缺乏、设施生产机械化轻简化水平低、设施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等主要问题。

三、发展现代设施种植的重点措施

《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要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集约化育苗,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建设植物工厂。在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探索科学利用戈壁、荒漠等发展可持续的现代设施农业。《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在设施种植领域,要加快育种创新,开展设施蔬菜种源攻关,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支持设施蔬菜种苗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设施蔬菜育播收运等食物开发关键装备瓶颈,研发推广设施种植专用机械。落实上述重点任务,亟待强化科技创新和多学科协同攻关,加快设施生产关键技术与产品、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一是优化设施种植布局,推动设施提档升级。按照“效益优先、适度领先”原则,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改墙体、改骨架、改跨度等,增强设施性能,扩大作业空间。强化环境自动管控、水肥精准供应等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在大中城市周边,根据消费需求适度布局植物工厂,发展无土栽培,以保证自然灾害和突发重大应急风险下蔬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应。

二是加强种源攻关,培育设施专用优良品种。解析适于设施种植相关性状遗传调控机理,阐释风味营养品质等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对设施特殊非生物逆境和特有重大病虫害的抗性调控机制,加快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优质、多抗、高产、适于轻简作业的设施专用新品种。

三是加强专用机械研制,推进设施机械化生产。研制和优化设施耕整地、育苗、移栽、植株调整、植保施药、转运、废弃物处理、无土栽培基质消毒等系列轻简化、智能化装备,构建“设施-农机-农艺”三融合的宜机高效栽培模式,推动“机器换人”,降低设施生产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四是加强土壤障碍治理和病虫防控,推动绿色化标准化生产。研发并应用土壤障碍修复与健康保持技术与产品,应用合理轮作、水肥一体化、嫁接栽培、物理阻隔、环境管控、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构建设施生产绿色化标准化技术体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五是补齐产业链短板,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围绕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主栽蔬菜,应用优良品种,加强机械化精量播种、壮苗培育等关键技术应用,提高育苗水平,基本实现主产区集约化供苗。围绕农机耕整地、土壤处理、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实现设施生产机械化耕整地,其他环节社会化服务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50%。

作者 |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友军

张友军个人简介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务院层面首次就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出台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了3方面14项重点任务,将“大食物观”的“大写意”变成了工笔画、施工图。其中,设施农业作为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贯穿了《意见》的各个方面。

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等。其中,设施种植是指利用日光温室、塑料棚室、连栋温室等设施,运用工业化生产理念和工程技术手段,创造适宜生长的小气候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依赖,进行优质、高效生产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具有环境可控、产量高、周年连续生产等优势,其发展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保障我国“菜篮子”“果盘子”周年均衡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现代设施种植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升级,食物需求日益多元,发展现代设施种植已成为“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

——是深挖食物供给潜力、助力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人们对蔬菜、水果等的需求显著增加。设施种植栽培模式多样、作物种类丰富,让日常食物种类更加多样、营养结构更加优化,而且日光温室解决了北方冬季果蔬生产供应难题,塑料大棚实现了提早延后供应,遮阳避雨棚增加了南方夏秋特色品种,有效保障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周年稳定供应。
——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从生产效率上看,设施生产充分利用土地和光温资源,显著提高单产,如日光温室番茄年平均产量16吨/亩,是露地生产的5倍。从时间上看,设施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限制,实现“地不分南北、时不分季节”,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从空间上看,设施种植可在戈壁、荒漠等上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对耕地的高度依赖。
——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设施周年生产,周年用工,可提供7000余万个就业岗位,且生产效益高,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据统计,北方日光温室亩均年纯收入能达到3.6万元,一户农民种两个2亩日光温室,就能达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发展设施种植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我国设施种植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设施种植业发展迅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具体表现为:

一是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基本满足了周年供应需求。我国设施面积,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设施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种植蔬菜、占八成以上。目前,设施水果和西甜瓜年产量近0.5亿吨,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菜篮子”“果盘子”的周年需求。
二是布局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市场供应半径等条件,形成了5大设施农业优势产区。其中黄淮海及环渤海地区面积约占60%,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占18%,以塑料棚室为主;西北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5%和4%,以日光温室为主;华南地区占2%,以塑料棚室和遮阳防雨棚为主。
三是节能节本,走中国特色设施农业发展道路。我国设施类型以投资较少、节能节本的日光温室、塑料棚室为主,分别占比28%和70%。其中日光温室为我国独创,可在最低温度-28℃的地区(北纬43.5°)不加温进行果菜越冬栽培,为世界农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板”。
四是机械装备逐步应用,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国设施生产管理自动控制、新型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设施种植机械化率提升至40%左右,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部分现代化温室中也有所应用,设施装备科技水平稳步提升。
尽管我国设施种植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大而不强,单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优,综合生产能力与产业效益提升空间巨大,目前还面临设施结构不科学、设施专用品种缺乏、设施生产机械化轻简化水平低、设施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等主要问题。
三、发展现代设施种植的重点措施


《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要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集约化育苗,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建设植物工厂。在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探索科学利用戈壁、荒漠等发展可持续的现代设施农业。《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在设施种植领域,要加快育种创新,开展设施蔬菜种源攻关,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支持设施蔬菜种苗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设施蔬菜育播收运等食物开发关键装备瓶颈,研发推广设施种植专用机械。落实上述重点任务,亟待强化科技创新和多学科协同攻关,加快设施生产关键技术与产品、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一是优化设施种植布局,推动设施提档升级。按照“效益优先、适度领先”原则,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改墙体、改骨架、改跨度等,增强设施性能,扩大作业空间。强化环境自动管控、水肥精准供应等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在大中城市周边,根据消费需求适度布局植物工厂,发展无土栽培,以保证自然灾害和突发重大应急风险下蔬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应。
二是加强种源攻关,培育设施专用优良品种。解析适于设施种植相关性状遗传调控机理,阐释风味营养品质等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对设施特殊非生物逆境和特有重大病虫害的抗性调控机制,加快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优质、多抗、高产、适于轻简作业的设施专用新品种。
三是加强专用机械研制,推进设施机械化生产。研制和优化设施耕整地、育苗、移栽、植株调整、植保施药、转运、废弃物处理、无土栽培基质消毒等系列轻简化、智能化装备,构建“设施-农机-农艺”三融合的宜机高效栽培模式,推动“机器换人”,降低设施生产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四是加强土壤障碍治理和病虫防控,推动绿色化标准化生产。研发并应用土壤障碍修复与健康保持技术与产品,应用合理轮作、水肥一体化、嫁接栽培、物理阻隔、环境管控、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构建设施生产绿色化标准化技术体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五是补齐产业链短板,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围绕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主栽蔬菜,应用优良品种,加强机械化精量播种、壮苗培育等关键技术应用,提高育苗水平,基本实现主产区集约化供苗。围绕农机耕整地、土壤处理、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实现设施生产机械化耕整地,其他环节社会化服务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50%。
编辑 | 梅青云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作者 |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友军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张友军 蔬菜所

本期专家:张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日前,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大食物观”学术研讨会,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做了“关于高质量发展设施农业”的报告。

他认为,设施农业(种植业)是利用工业化生产理念和工程技术手段,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其发展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设施农业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花卉和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其中设施蔬菜占比全国设施总面积的81%。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大而不强,生产水平不高,亟待提质增效。加强设施农业科技创新、补齐产业短板、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的现实需要和迫切要求。

发展设施农业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是“国之大者”,“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设施农业要食物”。2021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202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加快设施农业发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列入了政府工作任务,并提出明确要求。

发展设施农业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助力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举措。与露地种植相比,设施蔬菜种植受天气变化影响小,土地利用率、产出率高,综合生产能力更强。设施种植栽培模式多样、蔬菜种类丰富,塑料大棚实现了蔬菜的春提前、秋延后供应,日光温室解决了北方冬季蔬菜生产供应难题,遮阳网室增加了南方夏秋蔬菜产量和特色品种,共同促进了蔬菜等产品的周年均衡供应。

发展设施农业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缓解粮菜争地矛盾的重要途径。现代设施种植通过品种改良、基质调配、环境调控、肥水一体化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充分利用光温资源,统筹棚内肥水管理,重构作物生长环境,既能高效利用耕地资源,又可以在戈壁、荒漠、滩涂、盐碱地等不适合大田作物生长的非耕地发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农业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高度依赖,实现“不与粮争地、不与粮争水”,是缓解粮菜争地矛盾的关键抓手。

发展设施农业是解决城乡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设施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国直接从事设施生产以及上下游的农资供应、生产、销售等从业人员超过8000万人,是吸纳城乡就业的重要产业。设施蔬菜周年生产周年用工,将过去的“冬闲”变成了“冬忙”,提高了劳动力使用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区域布局日渐优化,节能节本特点突出,机械装备逐步应用。具体表现为:一是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基本满足了周年供应需求。我国设施面积427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占设施农业的81%。设施生产与露地生产结合,配合市场配置和运输流通体系,基本满足了我国蔬菜周年供应。二是布局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市场供应半径等条件,我国逐步形成了黄淮海及环渤海、长江中下游、西北、东北、华南地区5大设施蔬菜优势产区。三是节能节本,走中国特色设施农业发展道路。我国设施类型多种多样,以投资较少、节能节本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中小拱棚为主,其中日光温室为我国独创,可在最低温度-28℃的地区(北纬43.5度)不加温进行果菜越冬栽培,为世界农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板”。四是机械装备逐步应用,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我国设施蔬菜机械化水平达到38%,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部分现代化温室中也有所应用,设施装备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稳步提升。

加强科技创新、支撑我国设施农业发展

对于如何支撑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张友军提出以下建议:

科学规划引导,着力优化设施蔬菜布局。制定现代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设施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科学确定适宜的设施类型与结构,大力推广标准化设施,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相匹配的布局。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设立现代设施蔬菜产能提升专项。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设施农业聚集。设立现代设施蔬菜产能提升专项,支持老旧设施改造、非耕地利用和设施类型调整,提升设施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建议建立国家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设立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强化设施结构、专用品种、农机装备、绿色标准化生产等技术装备研发与推广,突破高产、优质、高效的制约瓶颈。

设立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建设专项。目前设施蔬菜生产集约化育苗率为60%,供苗量缺口约550~600亿株。按照每5万亩配置一个年育苗能力1亿株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全国共建设600个集约化育苗中心,实现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全覆盖。

明确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用地政策。鼓励在戈壁、滩涂、盐碱、坡地等非耕地上新建设施,简化环评手续,予以备案登记。对符合建设比例的分拣、包装、预冷等附属设施,予以备案登记。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设施蔬菜适度集约化规模经营,加快培育一批规模适度、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扶持发展一批设施蔬菜专业化服务组织,实现统一育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土地耕整、统一病虫防控、统一商品化处理。

延长产业链条,着力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支持建设田头预冷、分级包装、贮运保鲜等设施,降低腐损比例,提高产品档次,推动净菜上市,发展鲜切菜、预制菜。打造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设施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积极搭建品牌产品销售推介平台,扩大品牌知名度。

加大设施蔬菜金融支持。设立设施蔬菜专项贷款,对权属清晰的温室大棚设施装备开展抵押贷款。完善设施蔬菜政策性保险,提高保险保额、扩大保险规模。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记者:宋雅娟 武玥彤

来源: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张友军烹饪大师

大力发展设施种植业 保障食物有效多元供给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 张友军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务院层面首次就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出台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了3方面14项重点任务,将“大食物观”的“大写意”变成了工笔画、施工图。其中,设施农业作为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贯穿了《意见》的各个方面。

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等。其中,设施种植是指利用日光温室、塑料棚室、连栋温室等设施,运用工业化生产理念和工程技术手段,创造适宜生长的小气候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依赖,进行优质、高效生产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具有环境可控、产量高、周年连续生产等优势,其发展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保障我国“菜篮子”“果盘子”周年均衡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现代设施种植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升级,食物需求日益多元,发展现代设施种植已成为“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

——是深挖食物供给潜力、助力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人们对蔬菜、水果等的需求显著增加。设施种植栽培模式多样、作物种类丰富,让日常食物种类更加多样、营养结构更加优化,而且日光温室解决了北方冬季果蔬生产供应难题,塑料大棚实现了提早延后供应,遮阳避雨棚增加了南方夏秋特色品种,有效保障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周年稳定供应。

——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从生产效率上看,设施生产充分利用土地和光温资源,显著提高单产,如日光温室番茄年平均产量16吨/亩,是露地生产的5倍。从时间上看,设施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限制,实现“地不分南北、时不分季节”,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从空间上看,设施种植可在戈壁、荒漠等上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对耕地的高度依赖。

——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设施周年生产,周年用工,可提供7000余万个就业岗位,且生产效益高,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据统计,北方日光温室亩均年纯收入能达到3.6万元,一户农民种两个2亩日光温室,就能达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发展设施种植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我国设施种植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设施种植业发展迅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具体表现为:

一是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基本满足了周年供应需求。我国设施面积,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设施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种植蔬菜、占八成以上。目前,设施水果和西甜瓜年产量近0.5亿吨,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菜篮子”“果盘子”的周年需求。

二是布局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市场供应半径等条件,形成了5大设施农业优势产区。其中黄淮海及环渤海地区面积约占60%,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占18%,以塑料棚室为主;西北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5%和4%,以日光温室为主;华南地区占2%,以塑料棚室和遮阳防雨棚为主。

三是节能节本,走中国特色设施农业发展道路。我国设施类型以投资较少、节能节本的日光温室、塑料棚室为主,分别占比28%和70%。其中日光温室为我国独创,可在最低温度-28℃的地区(北纬43.5°)不加温进行果菜越冬栽培,为世界农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板”。

四是机械装备逐步应用,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国设施生产管理自动控制、新型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设施种植机械化率提升至40%左右,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部分现代化温室中也有所应用,设施装备科技水平稳步提升。

尽管我国设施种植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大而不强,单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优,综合生产能力与产业效益提升空间巨大,目前还面临设施结构不科学、设施专用品种缺乏、设施生产机械化轻简化水平低、设施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等主要问题。

三、发展现代设施种植的重点措施

《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要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集约化育苗,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建设植物工厂。在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探索科学利用戈壁、荒漠等发展可持续的现代设施农业。《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在设施种植领域,要加快育种创新,开展设施蔬菜种源攻关,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支持设施蔬菜种苗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设施蔬菜育播收运等食物开发关键装备瓶颈,研发推广设施种植专用机械。落实上述重点任务,亟待强化科技创新和多学科协同攻关,加快设施生产关键技术与产品、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一是优化设施种植布局,推动设施提档升级。按照“效益优先、适度领先”原则,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改墙体、改骨架、改跨度等,增强设施性能,扩大作业空间。强化环境自动管控、水肥精准供应等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在大中城市周边,根据消费需求适度布局植物工厂,发展无土栽培,以保证自然灾害和突发重大应急风险下蔬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应。

二是加强种源攻关,培育设施专用优良品种。解析适于设施种植相关性状遗传调控机理,阐释风味营养品质等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对设施特殊非生物逆境和特有重大病虫害的抗性调控机制,加快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优质、多抗、高产、适于轻简作业的设施专用新品种。

三是加强专用机械研制,推进设施机械化生产。研制和优化设施耕整地、育苗、移栽、植株调整、植保施药、转运、废弃物处理、无土栽培基质消毒等系列轻简化、智能化装备,构建“设施-农机-农艺”三融合的宜机高效栽培模式,推动“机器换人”,降低设施生产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四是加强土壤障碍治理和病虫防控,推动绿色化标准化生产。研发并应用土壤障碍修复与健康保持技术与产品,应用合理轮作、水肥一体化、嫁接栽培、物理阻隔、环境管控、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构建设施生产绿色化标准化技术体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五是补齐产业链短板,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围绕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主栽蔬菜,应用优良品种,加强机械化精量播种、壮苗培育等关键技术应用,提高育苗水平,基本实现主产区集约化供苗。围绕农机耕整地、土壤处理、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实现设施生产机械化耕整地,其他环节社会化服务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50%。

来源:中国农村网
编辑:程明
监审:郭平稳、蔡薇萍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张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新余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