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诈骗罪判决书里执行标的还有效吗
合同诈骗罪判决书里的执行标的通常是有效的。
从法律角度而言,判决书是司法机关对案件作出的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处理决定。一旦判决书生效,其中确定的执行标的便具有法定效力。执行标的作为判决书判定的关键内容,旨在明确被告人应履行的具体义务,比如返还财物、赔偿损失等。
只要该判决书未被依法撤销、变更,其确定的执行标的始终具有拘束力。相关执行机关会依据判决书对执行标的予以执行,以确保法律判决得以切实落实,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当然,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法定情形,比如发现新证据影响执行标的认定、当事人达成合法有效的执行和解协议等,执行标的可能会依法进行相应调整或变更,但这并不否定其原本的效力。总之,在无合法法定事由改变前,合同诈骗罪判决书里的执行标的持续有效。
二、合同诈骗罪的证据认定
合同诈骗罪证据认定需从多方面着手。
客观行为证据方面,要确认犯罪嫌疑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是否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如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有无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等证据。相关合同文本、往来函件、聊天记录等能直观反映其行为表现。
主观故意证据上,需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可从其签订合同后的履约能力、履约行为及资金流向等方面考量。若根本无履行能力却大量签订合同,或收到货款后肆意挥霍、逃匿等,都可作为认定主观故意的证据,像财务账目、资金转账记录等。
被害人受损证据也很关键,证明被害人因犯罪嫌疑人行为遭受经济损失。包括损失的财物价值、支付的款项凭证等。
此外,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也是重要证据来源。证人对案件相关情况的描述,监控视频记录的交易场景等,都有助于全面、准确认定合同诈骗罪证据,以保障司法公正,准确打击犯罪行为。
三、何为合同诈骗犯罪要哪些证据
合同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犯罪行为。
关于证明合同诈骗犯罪所需证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证明犯罪主体的证据,如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证明、营业执照等,证实其身份及与合同相关的主体资格。
二是证明合同存在及履行情况的证据,包括合同文本、往来信函、邮件、传真等,用以明确合同内容、签订及履行的过程。
三是证明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证据,例如虚假的资质证明、财务报表,或是犯罪嫌疑人故意不告知关键信息的相关记录。
四是证明财产转移及损失的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财物交付凭证、被害人的财产损失清单等,以此确定诈骗行为造成的财产变动情况。
五是证明犯罪嫌疑人主观故意的证据,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中体现其非法占有意图的内容。
这些证据相互印证,形成完整证据链,才能有力证明合同诈骗犯罪事实,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合同诈骗罪判决书里执行标的还有效吗
●合同诈骗 判决书
●合同诈骗罪裁判文书
●法院执行中发现合同诈骗可以起诉吗
●合同诈骗一审判决
●合同诈骗判决书 100万
●合同诈骗罪判决书2020
●合同诈骗 判决书
●合同诈骗罪判决案例
●合同诈骗罪判决书2018年
●合同诈骗罪的证据认定标准
●合同诈骗罪的证据认定条件
●合同诈骗罪的证据认定要点
●合同诈骗的证据标准
●合同诈骗罪的证据收集
●合同诈骗案件最关键的证据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如何认定
●合同诈骗案的认定
●论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合同诈骗罪需要什么证据可以定罪
来源:中国法院网-何为合同诈骗犯罪要哪些证据,合同诈骗具备的几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