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鲎违法吗,吃鲎会坐牢吗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蒋安

吃鲎违法吗,吃鲎会坐牢吗

大家好,由投稿人蒋安来为大家解答吃鲎违法吗,吃鲎会坐牢吗这个热门资讯。吃鲎违法吗,吃鲎会坐牢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吃鲎犯法吗多少钱一斤

澎湃新闻记者 张刘涛 通讯员 蔡海青

知道是重点保护动物,但为了牟利和口腹之欲,有人敢卖、有人敢买、有人敢吃——温州乐清市警方日前破获一起涉嫌危害珍贵、濒临野生动物案,3名嫌疑人被刑事拘留,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

4月19日,乐清警方接警,称有人买了中华鲎(音hòu)准备食用。民警调取事发地点周边监控,发现一名白衣男子拿着一只黑褐色的中华鲎走进一家饭店。找到老板后,老板称白衣男子是他朋友王某,买了个少见的海鲜,因为个头大,借他店里的锅用。王某烹制时,老板拍照发了朋友圈,有人指出这是保护动物中华鲎,“我连忙告诉他,他不以为然,把煮熟的鲎拿回家去吃了。”

民警随即在王某住处抓获了王某和他的朋友金某。据了解,两人因为都好吃成了朋友,建了名为“吃好吃的群”的微信群,当天中午聚餐。王某和金某在菜场买菜时看到有人卖鲎,买回来尝鲜。随后,民警又抓获菜场摊主吴某,他常年从事海鲜贩卖,知道鲎是保护动物,却怀着侥幸心理售卖。

据介绍,中华鲎3亿多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血液因含铜而呈蓝色,在我国东部、南部沿海滩涂曾随处可见。近年因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捞等,中华鲎数量急剧减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责任编辑:张军

吃鲎怎么判刑

背着大壳儿,张牙舞爪,一只中华鲎被人提着还在努力挣扎,另一个人拿着手机一边拍它,一边称赞“这么大”。第二段视频里,五个男子围桌喝酒吃饭,一大桌子菜里头有一盆汤,就是用刚刚那只中华鲎炖的。

3月31日据媒体报道,福建5名男子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鲎当“下酒菜”!还极其张扬地拍摄吃中华鲎的视频,并发布到网上,最终该5名男子被民警刑拘。

中华鲎(拉丁学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别名:三刺鲎)是鲎科亚洲鲎属节肢动物,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

其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头胸甲略呈马蹄形,腹部呈六角形,两侧具棘刺,尾部是一根长的尾剑;第一对附肢呈螯状,有四对足,附肢基部有许多刺状突起。它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

网友评论

网友:自作自受!

(原标题: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鲎当下酒菜,福建5名男子被刑拘)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澎湃新闻 百科 网友评论

鲎吃了犯法吗

7月21日,东兴市市民宁先生一家四口吃鲎中毒。目前,宁先生和他的大儿子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但他3岁的小儿子不幸死亡,妻子被诊断为脑死亡。此前,在今年5月和7月初,北海、防城港已经相继出现过4起鲎中毒事件,并导致人死亡。海洋专家表示,鲎是国家保护动物,销售和购买、食用都是违法行为,鲎的营养价值也并非民间所传那么高。

宁先生的大儿子在医院住院治疗。宁先生供图

1.调查:今年北海防城港已发生多起类似事件

宁先生告诉南国早报记者,7月21日下午,他的爱人林女士到东兴国贸市场购买了一只鲎回来煮,吃完晚饭后约一个半小时,林女士开始出现嘴麻和全身无力的状况,紧接着他和两个小孩也精神不好,频繁呕吐。

发现情况不对劲,宁先生一家人被亲戚送到东兴市人民院抢救。简单处理后,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他们又转到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先生小儿子年纪尚小,情况比较严重且不懂配合医生洗胃,经抢救无效不幸死亡。林女士洗胃过后一直昏迷,目前还在ICU。医生诊断她脑死亡,深度昏迷、无自主呼吸、心率慢,生命危在旦夕。

宁先生和他的大儿子经抢救后,已脱离生命危险。宁先生说,平时市场和餐馆经常有人卖鲎,他不知道这是保护动物,也不知道鲎有剧毒。目前,一家人在医院治疗的费用至少要3万元。

记者从防城港市卫计委了解到,7月1日,防城区男子黄某食用鲎后中毒,先后送至防城港市和钦州市的医院治疗,7月5日经抢救无效死亡。

近年来,全国各地因食用鲎而中毒的新闻屡见不鲜。今年,北海市也相继出现3起吃鲎中毒事件。其中5月9日,北海市铁山港区一名男子吃鲎中毒后,出现呕吐、口嘴麻木、昏迷等症状,昏迷长达一周多(本报2018年5月17日曾作报道);另有一人中毒后呼吸停止时间太长,尽管最后在医生的努力下抢救回来,但脑细胞已经出现不可逆的伤害,成了植物人。

2.专家:鲎是保护动物且有毒 营养价值被夸大

广西海洋研究所海洋专家陈瑞芳介绍,鲎是比恐龙还要早存在的生物,它们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地球上生存了近5亿年,被称为活化石。目前北部湾海域生活有中国鲎和圆尾鲎两种,两者都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尽管鲎是保护动物,但由于鲎的营养价值被人夸大,加上相关部门打击力度不大,多年来一直有人捕捞,并偷偷拿到市场或饭店售卖牟利。在北部湾三地,销售和食用鲎的情况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本报2014年曾作报道)。

陈瑞芳还说,鲎的生长周期很长,从幼鲎到成年鲎,需要10多年时间。和20年前相比,在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北部湾海域的鲎已经减少很多。事实上圆尾鲎中含有神经毒,类似于河豚鱼的神经毒,中毒后表现为胸闷、口周麻木、四肢无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目前医学上尚无办法可以检测到此病毒,也没有特殊的解毒药,只能通过对症治疗。

鲎还含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吃鲎可引发皮肤过敏性斑疹、红肿和瘙痒,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

鲎的蓝色血液含有重金属有机铜,这种重金属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主要蓄积在肝和肾脏,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和引发肾功能衰竭氨中毒等并发症。

陈瑞芳表示,鲎是国家保护动物,销售和购买、食用鲎都是违法行为,鲎的营养价值并没有民间所传那么高,所以不要吃它。

3.行动:排查餐馆和市场 一商贩销售鲎被抓

从7月21日开始,防城港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组织工作人员对该市餐饮单位、市场进行大排查,严禁餐饮单位和市场销售、加工鲎,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

记者从东兴警方获悉,7月21日,警方在东兴国贸市场抓获一名销售圆尾鲎的商贩,当场查获3只圆尾鲎。该商贩已被警方刑事拘留,但此案和宁先生一家中毒事件是否有关联,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来源|南国早报记者钟小启

相关链接:销售鲎致人中毒死亡 摊主被判7年徒刑

2014年8月,因食用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圆尾鲎,福州一家五口集体中毒,其中一名75岁的老人成为植物人,并最终因医治无效去世。2016年12月,销售圆尾鲎的摊主林某某,构成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据《海峡都市报》

点赞(0)

吃鲎的危害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4月14日消息(记者 陈栋 通讯员 罗凤灵 蒙良)中国鲎(hòu),俗称“海怪”,因长相奇特,一度成为餐桌上众多食客追捧的食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后,仍有人非法捕捞买卖。海南省东方市一渔民吴某出海捕鱼时,抓获3只中国鲎欲售卖,近日,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一审判处吴某有期徒刑1年3个月,缓刑2年,并处罚金2000元。

2021年8月7日凌晨3时许,吴某驾驶渔船到东方市八所镇八所渔港港口附近放网捕鱼,当日5时许收网时抓获3只中国鲎。吴某将3只中国鲎放入船内的盆中返回港口,在准备找买家购买时,被民警发现并将其传唤到案。经鉴定,吴某抓获的3只鲎均为肢口纲剑尾目鲎科中国鲎,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随后,民警将3只中国鲎带到海里放生。9月17日,吴某自愿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海南二中院经审理认为,吴某非法猎捕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其行为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吴某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且自愿认罪认罚,可从轻处罚;鉴于其悔罪表现较好,宣告缓刑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且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可对吴某适用缓刑,遂作出上述判决。

法官提醒:保护中国鲎刻不容缓!

据海南二中院主审法官介绍,中国鲎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物种,有“生物活化石”之称,独有的蓝色血液具有很高的科研及医用价值,鲎血液提取制成的“鲎试剂”,是疫苗研发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检测试剂。近年来,由于过度捕食、栖息地遭受破坏、海洋污染等原因,曾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随处可见的中国鲎数量急剧减少,已濒临灭绝。2019年,中国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2月,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法官提醒,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中国鲎,都是违法犯罪行为。该起案件对吴某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对广大渔民也是一个警示,渔民应了解国家禁止捕捞的海洋品种,避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更不要知法犯法。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广大群众要增强法律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参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自觉抵制购买、消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保护中国鲎刻不容缓!

【普法小课堂】

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吃鲎违法吗,吃鲎会坐牢吗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