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理交通事故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处理交通事故的首要原则乃是公平且客观的原则,这是由于在处理交通事故的过程中,必须对各方面责任予以明晰划分。
通常情况下,责任程度的确定会依据当事人所应负之职责范围而定。
然而在实际的赔偿过程之中,则是遵循了雇主直接负责赔偿的原则。
(一)过错直接赔偿原则。
机动车事故责任应由过错方承担,若双方皆存在过错,则按照过错比例分摊责任;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之间发生事故时,除非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故意为之,否则应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即交通事故赔偿责任应由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承担。
此种情形主要考虑到机动车驾驶方为事故的直接制造者及权利义务的直接承受者。
(二)先行垫付原则。
如若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则应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全部的抢救费用。
(三)替代赔偿原则。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应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此种赔偿系基于保险合同的约定,由保险方承担的替代责任。
二、交通事故可否异地起诉
倘若交通事故的发生地点并非当事人所属的居住地,那么他们便有权利选择向事故发生所在地的法院提出诉讼,亦即实行跨地域诉讼事项。
具体而言,关于交通事故的跨地域起诉步骤,详述如下:首先,启动诉讼与接受案件的处理,当交通事故中的当事人针对损害赔偿问题向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人所在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发起诉讼时,需要提交相应的起诉书。
经过法院的严格审查,若发现符合起诉条件,则会在收到起诉书后的七天之内予以立案;反之,若认为不符合条件,也会在七天之内作出裁决,如对裁决结果不满,当事人有权向上诉机关提出上诉。
审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法院在接到起诉书并确认立案之后的五天之内,将会把起诉书的副本连同相关附件发送给被告人,而被告人则需在十五天之内提交答辩状。
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合议庭对诉讼材料进行全面审查,为开庭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开庭审理阶段,按照普通程序的审判规定,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完成整个审理过程。
三、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怎么判刑
在涉及到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的案例中,如果肇事方被认为承担了主要乃至全部责任,那么他们就可能面临指控涉嫌交通肇事犯罪的风险。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这类犯罪行为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等严厉处罚。
首先,值得强调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发生的交通事故导致人员遇难,都属于刑事案件的范畴。
若无意外事件等排除事项的存在,则应被判定为交通肇事罪。
刑事案件的判定并不影响民事赔偿的进行。
对于受害者所遭受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加害方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当加害人对他人人身权益造成损害时,他们有义务赔偿受害人为治疗和康复所支付的合理费用,以及由于误工而导致的收入减少部分。
若受害人不幸离世,加害方还需赔偿丧葬费以及死亡赔偿金。
再者,若加害人的行为导致他人财产损失,其赔偿金额应按照受害人因此遭受的损失或者加害人因此获得的收益来计算;若受害人因此遭受的损失以及加害人因此获得的收益无法准确确定,双方当事人就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并诉诸于法律的话,则由人民法院依据实际情况作出裁决。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来源:中国法院网-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怎么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