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威,马志伟医生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钱依

马志威,马志伟医生

大家好,由投稿人钱依来为大家解答马志威,马志伟医生这个热门资讯。马志威,马志伟医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马志伟广西民族大学


​(马志伟 满族,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民革党员。现任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曾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青海省委会主委。)


马志伟:“提案大王”的政协情缘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黄孝光

发于《与共和国同行——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团结合作70年纪念专刊》

“政协委员”四个字,对马志伟而言别具意义。

从祖父马占山到父亲马奎,再到马志伟本人及其侄女马珺,四代人均是民革党员,担任过或正在担任政协委员。他们的接力履职,跨越了人民政协成立以来的70年时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马志伟于1985年成为青海省政协委员,2003年起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如今政协生涯走入第34个年头。

160件提案,54次大会发言,这是马志伟34年来交出的成绩。他将政协委员的“说话”职责发挥到极致,被外界誉为“提案大王”。他关于推动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国家公园建设、抗战史由八年改为十四年等众多的提案建言,都落地成为现实。

他曾对媒体感慨:“委员履职过程中不能见异思迁,要把久久为功当作一种追求。”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正是他政协生涯的最好注解。

政协四代人

马志伟关于政协的最早记忆,是在他7岁那年。

1959年春节期间,马志伟被时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的父亲马奎带去全国政协礼堂参加活动。独自在大堂等候时,他遇上周恩来夫妇。得知其祖父是马占山,周恩来勉励他好好学习,“长大像爷爷一样为国家做事情”。

马占山是国民党上将,曾任黑龙江省主席、第十二战区副司令、东北挺进军司令。在马志伟看来,爷爷一生有三件事彪炳史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率先抗击日本侵略者,打响了著名的江桥抗战;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积极斡旋,并率先在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项主张”上签字;解放战争时期,为促进北平和平解放积极奔走。

早在1939年,马占山便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延安相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邀请马占山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当时马占山已身患绝症,卧病在床,最终未能赴会。

弥留之际,马占山留下遗嘱:“我亲眼看见中国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之领导下,全国人民获得解放,新民主主义已顺利实现,人人安居乐业。我生平中之新型国家,已建设起来。我虽与世长离,但可安慰于九泉之下。我嘱尔等务须遵照我的遗嘱,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诚心诚意去为新中国的建设努力奋斗到底,实事求是做事为人,不可稍懈。”

这份鞭策,成为马占山后人最珍贵的精神遗产。马奎、马志伟和马志伟的侄女马珺继承遗志,相继成为政协委员。

对马志伟来说,虽然并未像祖父那样经受战乱锤炼,但他的人生经历同样曲折。

“我最困难是在‘文革’时候,父母双亡,家产被抄,我和两个妹妹被赶出家门,几乎快没有活路了。”据马志伟回忆,当年他向周恩来写信求救,信中提到,“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兄妹是无辜的。”周恩来派人查明情况后,给予马志伟兄妹每人每月6元的生活费。

“这18元生活费,帮我挺到了插队时候。”1968年,16岁的马志伟到黑龙江德都县插队。当年回京探亲时,他给两个未成年的妹妹拉了120斤的玉米、黄豆和高粱。走到哈尔滨三棵树火车站时,他因高烧、脱水瘫倒在地,后被车站医务人员解救。感恩之余,他自此埋下愿望,决心也要成为一名铁路人。

两年之后,马志伟如愿以偿。在东北结束插队的他“转战”西北,成为西宁铁路分局西宁站的一名职工。

1985年,他终于踏上祖父与父亲走过的道路,被推选为青海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为国家和青海的发展建言献策。此后,他于1995年加入民革,2002年任民革青海省委会主委,200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常委至今。

在马志伟鼓励下,其侄女马珺在2005年加入民革,于去年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同样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积极作为。

“马志伟委员四代人的政协情缘,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缩影。这四代人的传承,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今年7月在全国政协“委员讲堂”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如此评价。

青海五十年

34年政协生涯中,马志伟一共作过54次大会发言、提出了160件提案,被外界誉为“提案大王”。

超乎常人的工作动力从何而来?马志伟回答说:“我最大的动力就是出于对青海的热爱。这份热爱,从我坐火车到青海、吃青稞面就开始了!”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马志伟生平第一个政协提案,是关于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中央拟定滇藏、川藏、青藏、新藏四条进藏铁路备选线路。得知消息后,为了争取青藏线入选,马志伟组织人员开展调查研究,最终形成《加快建设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建设的建议》,并提交到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

《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被评为全国政协的优秀提案。与此同时,民革中央亦积极推动,向国务院报送了报告。

2000年4月23日,马志伟接到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的电话:“我刚从朱镕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办公会出来,中央决定由青海修进藏铁路了!”听闻这一消息后,马志伟激动得夜不能寐。

2001年,青藏铁路开工,马志伟担任后勤保障总指挥,参与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经过数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通车。

“毫不夸张地说,修青藏铁路时,从格尔木起1118公里,我是一个一个电杆数到拉萨的。”马志伟说。

贯穿马志伟调研建言的另一条主线,则是青海的生态保护工作。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早年三江源的生态保护没有得到重视。马志伟认为青海虽然经济总量小,但仍需从国家全局角度确定自身定位。他于是提出“不动就是发展”的理念——将青海彻底保护起来,以确保“三江清水向东流”。

从2002年起,马志伟和民革青海省委会领导班子形成《关于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及补偿机制的建议》,并在民革全国参政议政成果汇报会上作了大会交流发言。2003年,马志伟向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交了《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三江源”》大会发言和《关于加强 “三江源”生态保护并建立补偿机制的建议》等提案,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在多方推动下,国务院先后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一期和二期工程,迄今投资达230多亿元。

2011年,马志伟在此前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在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的构想。

漫长的履职生涯里,马志伟逐渐形成了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一功能定位的独特解读:“政协就是说话的地方。”他对记者笑称,“不说白不说,直到不白说。”

由建言而协商,经协商而纳入政策。通过在“敢言”和“不越位”之间寻求平衡,马志伟在扩充提案数量的同时,也保证了提案质量和落地的可行性。

2015年12月9日,是马志伟终身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中央深改组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自此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马志伟并未止步于此,他在梳理青海省优势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主多辅”的青海国家公园建设体系:以昆仑国家公园为总架构,辅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可可西里等多个功能性公园的建设。

而今,马志伟已成为一名地道的青海人。“我五脏都适应了高原缺氧状态,去北京反倒会醉氧。”采访时他笑称,“我是思想上立场上感情上,甚至身体上,都属于青海了。”

对于马志伟在青海的履职表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作出了高度肯定:“马志伟委员参加政协,提了那么多提案,从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这个角度讲,他的贡献似乎不比他爷爷小。”

马志威个人资料简介

一直以来,城东区教育局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上下足功夫,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培养队员道德品质的同时,引导全区少先队员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增强我区少先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近年来,我区教育系统涌现出了一大批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帮助同学、投身志愿活动的东区好少年。






02

榜样二:守护家乡生态美 环保卫士马志伟



在时光长河的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宛如灵动的笔触,勾勒出美好的未来;在成长的漫漫旅程里,总有一种精神恰似明亮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在西宁市博远学校,有这样一位少年,他怀揣着非凡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在绿色生态领域绽放出耀眼光芒,他就是六年级的马志伟。

自二年级起,马志伟便肩负起一项特殊使命——担任学校绿色生态教学厅首席讲解员。这一坚持,就是1180余次的义务讲解。他宛如一位魔法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巧妙地将复杂的生态知识编织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同学们仿佛置身奇妙的生态世界,轻松了解生态知识,绿色理念也在大家心中悄然扎根。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和老师同学们走进社区,开展环保志愿公益宣讲活动。向居民发放环保手册,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倡导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关注环保,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022年,在首届青海省青少年科普讲解大赛上,马志伟凭借精彩讲解《湿地里的生命密码》,荣获三等奖,并被授予“青海省青少年科普使者”称号。2023年,他在科普知识竞赛中斩获二等奖。2024年,依托学校绿色生态教学厅,他在“垃圾分类校园行”活动中组织环保知识问答,带动千余名师生参与。在课余时间,他雷打不动地每周前往社区,参与环境清洁工作,同时,他还耐心地向居民普及废旧电池的正确回收方法和厨余垃圾的科学处理方法,凭借这些突出的实践成果,他光荣地获得了西宁市“环保小卫士”的荣誉称号。这些成绩,是对他努力传播生态知识的最好肯定。

寒暑假期间马志伟也会经常参加区教育局、学校组织的绿色生态志愿服务活动。每年植树节,他都与学校党团员教师一同参加植树活动。学校的种植基地更是他的“环保战场”。在这里,他和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种植知识,参与翻土、播种、浇水、收获全过程。通过这些实践,他深刻体会到生态循环的奇妙,也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每次收获,他都会把劳动成果与大家分享,让大家感受劳动的快乐和生态种植的魅力。

马志伟的环保行动不仅赢得了大家的赞誉,也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列中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护家乡生态美”的真谛,成为了一名副其实的环保卫士。他的故事像一股清新的风,吹遍了家乡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绿色生态的魅力。

监制/阿文瑞 责编/张红娟

编辑/张滢滢

供稿/区教育局

马志伟乐亭

来源:【银川新闻网】

抵制高额彩礼,为幸福“加码”。

在西夏区兴泾镇兴顺苑社区,退役军人马小龙家庭凭借“退役军人担当+网红传播力”双优势,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大力倡导并践行“零彩礼、零嫁妆、零婚宴”的极简婚俗新风。社区红白理事会将其纳入《移风易俗示范案例集》,通过宣讲会、宣传栏广泛推广,还为马小龙家庭颁发“文明新风模范”证书。

今年2月份,马小龙与妻子零彩礼、零嫁妆、零婚宴,以“三零婚俗”完成终身大事,仅邀请至亲见证两人的幸福,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小家庭的经营。婚后,马小龙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幸福生活,引发网友热烈讨论。众多网友留言表示,马小龙夫妇用实际行动证明,婚姻幸福与彩礼金额无关。

“马小龙夫妇将‘三零婚俗’从个人选择转化为社会新风,打破传统婚俗宣传局限,引发青年群体共鸣。”兴顺苑社区工作人员说。

记者 张佳丽 马志伟 文/图

【责任编辑:杨玉鹏】

本文来自【银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马志伟简历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青海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用辛劳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出丰硕的果实,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人更富了”,是青海人对40年来家乡巨大变化的直观感受。

在此过程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民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本报采访组一行前往青海,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民革青海省委会原主委马志伟,听他讲述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的沧桑巨变。

马志伟

1970年,在东北结束插队的马志伟第一次踏上青海土地,成为西宁铁路分局西宁站的一名职工。作为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年轻人,马志伟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整个西宁没有一条水泥马路,漫天的风沙迷人双眼。前来接站的一位亲戚带马志伟走进一家餐厅,主食竟只有青稞面,让他无法下咽。“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马志伟用这九个字,生动地表现了那个年代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面貌。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马志伟在青海一待就是将近50年,并且凭着对青海的一腔热爱,成为了青海改革开放以来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现在,我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带着青海的印记。”马志伟说,他的内心早已将自己当成一个地地道道的青海人。

“当好青海人,说好青海话,做好青海事”是马志伟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加入民革以来,马志伟更是将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当作了自己的使命。

从一名铁路职工,到民革省委会领导,他始终坚持为青海说话、为青海做事,全情投入到参政议政工作之中。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成……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的一项项重要工程背后,都有马志伟和民革青海省委会默默付出的身影。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并实现全线通车,火车的汽笛终于在西藏拉响,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照进现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条“天路”的贯通,是马志伟等青海铁路人和民革青海省委会长期奔走呼吁的结果。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央拟定了滇藏、川藏、青藏、新藏四条进藏铁路备选线路。为了争取青藏线入选,马志伟组织人员在其他测评结果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从交通工程的角度对测评结果做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形成了《加快建设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建设的建议》提案,并提交到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

在包括民革中央在内的社会各界推动下,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青藏铁路立项,并决定投资262.1亿元用于建设。听闻这一消息后,马志伟作为一名青海人、一名铁路人、一名民革党员的骄傲感涌上心头,夜不能寐。铁路开工以后,马志伟主动请缨承担工程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为青藏铁路顺利开工建设提供了细致的后勤保障服务。“毫不夸张地说,第一次乘坐青藏铁路的时候,沿途的每一根电线杆我都在认真地数,一直数到了拉萨。”长期付出的心血,让马志伟对这条铁路的每一个风景都格外亲切熟悉。

随着参政议政的深入,马志伟意识到,做好青海事,不仅仅需要立足青海省的发展看问题,还要将青海的发展置于全国范围内来审视。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青海应当利用好资源禀赋,走出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的消息时常出现在报刊杂志,82天、61天、75天、121天、122天、136天、226天、142天……这是1992年至1998年,山东利津水文站公布的黄河断流天数数据,这些数字深深刺痛着马志伟的心。从此,马志伟决心,一定要将促进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2015年12月9日,是马志伟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这一方案的通过,凝聚了马志伟十四年的心血。

2002年,马志伟开始关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当年他和民革青海省委会领导班子形成了《关于建立“三江源”生环境保护及补偿机制的建议》的提案,并报送到民革中央和全国政协。2011年,马志伟又在此前提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的构想。十七年来,马志伟一直在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声出力,因为他深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任重而道远。而在青海“生态立省”的目标下,自己有责任思考青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

马志伟向团结报记者介绍三江源保护情况

一个个提案的落实,一个个建议的采纳,绝不仅仅是马志伟一个人的功劳。用马志伟的话来说,青海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国家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青海发展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立,还有其他重要工程的推进,都离不开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中共省委、省政府的努力,离不开民革中央和民革各级组织的配合,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把事情做好。”马志伟说。

马志伟接受团结报记者采访

马志伟坦言,青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和经济总量大约只占全国的0.3%,在经济地位上相对边缘。但越是这样,就越需要青海干部群众拿出加倍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释放发展潜力。而在此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参政议政职能,通过直通车、政治协商等多种渠道建言献策,把青海人民的心愿传递给中央,为青海做了很多雪中送炭的好事,为青海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青海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它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正确,也证明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马志伟说到此处,言语里满是自豪。他说,眼见青海的发展,自己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离开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来到青海,正所谓“一次青海行,终生青海情”。

作者 _ 胡珉瑞 马雪彧

本期编辑 _ 赵丽娇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马志威,马志伟医生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