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企业员工补偿如何算,破产人生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于凯光

破产企业员工补偿如何算,破产人生

大家好,由投稿人于凯光来为大家解答破产企业员工补偿如何算,破产人生这个热门资讯。破产企业员工补偿如何算,破产人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破产人员有哪些限制

来源:环球网

4月28日,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合议庭收到了一面印有“司法护航 勤勉务实”八个字的锦旗,这是陕西三秦能源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当事人送来的一面荣誉旗帜。回顾2024年底,渭南中院协助破产管理人团队成功化解了这个涉及全国多地电力行业国企的复杂股权过户难题。渭南中院通过创新程序、多方协调,助力管理人最终完成债务人对外长期股权投资的交割,买受人专程来院赠送锦旗致谢,这起案例也成为破产财产处置的典型案例。

锦旗不仅是肯定,也是鞭策,渭南中院将以此次案件的成功办理为契机,在破产审判领域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案件背景】

陕西三秦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秦能源公司”或“债务人”)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末,正值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深化期与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期。在国家“抓大放小”“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指引下,陕西省立足资源禀赋与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地方国有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三秦能源公司积极响应国省政策,依托澄城县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及传统建材产业基础,重点布局新型建材、铝产品深加工领域。后随着市场需求结构变化、铝行业产能过剩等原因,导致企业经营下行,不能清偿到期债务。2023年9月11日,渭南中院裁定受理债权人陕西银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申请三秦能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审理情况】

针对该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复杂、债权债务关系交错的特点,指导管理人全面梳理公司情况,明确案件办理方向。面对公司4.21亿元历史遗留应收款项,法院指导管理人依据《国有企业资产损失核销管理办法》,委托审计机构将应收款科学划分为“不可抗力类”“成本效益失衡类”等类型,制定处置方案并经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依法化解了长达20年的应收难题。

在资产处置环节,针对公司核心资产为一笔长期无实际经营的对外股权投资,管理人创新采取“债权人议价+一元起拍”的阶梯式变现方案,最终经过40余轮竞价以18.7万元成交,实现显著溢价。同时,法院指导管理人制定全周期财产分配方案,对可分配财产及预期财产作出统筹安排,该方案获债权人一致认可。

【典型意义】

该案严格遵循《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破产程序助力国有“僵尸企业”依法退市,既完成了企业历史使命,又释放了股权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此案办理方案既确保处置程序合法透明,又实现了财产价值最大化,为类似国有企业破产案件提供了可复制的司法实践样本。整个审理过程充分体现了渭南中院在破解“三无企业”处置难题中的司法智慧和创新担当,展现了破产审判在服务营商环境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是法治护航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破产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新规定

引言

住700平豪宅雇5个保姆,连浴巾都要2000元一条,却在破产后让86岁母亲挤进月付2000元的养老院。

他曾是挥金如土的重庆“别墅皇帝”,有人骂他伪富豪真冷血,有人叹他被时代抛弃的赌徒。

但讽刺的是,这个自诩比乔布斯更懂设计的狂人,曾在酒局上撕掉合作方名片称对方不够格,如今却低头弓腰直播卖货,自嘲活多久还多久。

当暴富神话撞上人性底线,当狂妄泡沫刺破亲情的遮羞布,葛伟的坠落早已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他用1.2亿债务写就的忏悔录,正血淋淋质问着每个追逐财富的人。

踩着时代风口飞升时,敢不敢回头看一眼,身后是朱楼玉阶,还是海市蜃楼?

踩中时代红利的“地产狂人”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葛伟,人生开局就赢在罗马大道上。

父亲是手握实权的小公司领导,母亲是受人尊敬的中学教师,这样的家庭让他在重庆大院里从小吃穿不愁,见惯了人情世故。

同龄人还在为粮票发愁时,他早已跟着父亲出入饭局,听大人们谈批地、搞项目,耳濡目染间,钱权交易的逻辑早早就刻进了骨子里。

不过,葛伟的第一桶金倒真不是靠家里“喂”出来的。

80年代末,他趁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重庆开始创业,硬是靠着一股狠劲攒下几十万。

1992年,28岁的他带着这笔钱独闯海南,一头扎进那个遍地黄金的疯狂年代。

那时的海南像个巨型赌场,连空气里都飘着钞票味。

别人还在犹豫时,他赌命似的买下几栋海边别墅。

短短两年,房价翻了十倍,这个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年轻人,硬是靠着胆子大,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0万。

这笔钱不仅让他尝到暴富的甜头,更让他认准了一条路,只做有钱人的生意。

带着海南掘来的金矿,葛伟杀回重庆,专挑富人扎堆的北碚、渝北开发别墅。

他太懂有钱人要什么,汉白玉雕的罗马柱、带私人酒窖的三层洋房、能停五辆车的花园,别人盖楼讲实用,他盖楼就像造宫殿。

那些年赶上重庆新贵崛起,一套别墅转手就能赚上百万。

巅峰时期,他手头同时开发五六个高端楼盘,身价飙到5个亿,豪车从奔驰换到劳斯莱斯,酒桌上人人都要敬他一声葛老板。

当年的重庆地产圈流传着一句话:葛伟踩过的地皮,狗都能刨出金子。

他几乎没经历过创业者的挣扎期,没为资金链失眠过,没被竞争对手打压过,就连2008年金融危机,他靠着提前囤地,反而又多赚了一笔。

这种顺风顺水的运气,让他在45岁前就登上了人生巅峰。

那时候的葛伟恐怕从没想过,命运早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前半生越是顺遂得意,后半生的崩塌就越显得触目惊心。

挥金如土的顶级富豪生活

在重庆富豪圈里,葛伟的奢侈是带着声响的。

700平的江景别墅里,五个保姆各司其职:一个专门熨烫他每天要换三套的定制西装,一个负责照料他收藏的30盆名贵兰花,还有一个凌晨三点就得起床给他现磨云南小粒咖啡。

客厅摆着从巴黎拍卖行扛回来的鎏金马,阳光一晃能闪瞎人眼,光是擦灰的保险费用一年就得烧掉50万。

钱在他手里像长了翅膀。

衣柜里挂的浴巾没有低于2000元的,理由很葛伟式:“便宜货擦完身上起红疹”。

每个月光买衣服就要刷掉七八万,穿三次以上的衬衫直接送司机。

这份奢靡背后,藏着他膨胀到极点的狂妄。

出门谈生意,秘书得提前半小时用酒精湿巾擦遍会客室的桌椅。

合作方递来的名片,他瞟一眼公司规模就随手扔烟灰缸称这种小作坊也配和他吃饭?

酒桌上有人提起某地产大佬,他冷笑一声:“那人盖的楼,送我当狗窝都不要。”

就连日常生活都透着高高在上的劲儿。

加油站员工给他车门开慢了要挨骂,小区保安没在他进门前90度鞠躬就会被投诉。

有年中秋节给员工发福利,别人公司发月饼,他给每人塞了张自己别墅的泳池派对邀请函,美其名曰带你们见世面。

最离谱的是,他钱包里从来不装现金,不是因为用卡方便,而是觉得摸钱掉身份,买个打火机都要司机跑腿付账。

那时候的葛伟就像活在云端,脚下踩的不是地砖,是金砖垒的台阶。

可他忘了,金砖垒的台阶踩久了,也是会烫脚的。

1.2亿债务背后的崩塌与代价

2014年冬天,重庆的寒潮比往年更刺骨。

葛伟站在江北烂尾的别墅区工地上,手里攥着法院传票,背后是23栋灰扑扑的毛坯房,这些曾经标价上千万的“金疙瘩”,现在连建筑工人都懒得偷钢筋。

房地产寒冬一来,银行断贷、客户退房,他囤的200亩地皮全成了砸手里的烫山芋。

1.2亿债务像雪球越滚越大,最要命的是,这个过去连合同都懒得细看的葛老板,到此刻才反应过来:原来钱真的会花完。

崩塌来得比想象中更彻底。

曾经围着他转的兄弟们连夜换了手机号,酒桌上拍胸脯的官员开始打官腔,就连结婚二十年的妻子,也带着孩子搬去了上海。

大女儿在英国读研,因为交不起第二学期学费,只能休学去中餐馆端盘子,小儿子原本念的私立国际学校,后来转去普通高中时,连三角函数都跟不上。

最扎心的是86岁的老母亲,住了一辈子教师家属院,临老却被儿子送进郊区养老院——因为葛伟连市区房子的物业费都凑不齐。

曾经的金字塔尖人物,如今活成了现实版“活着”。

60岁生日那天,葛伟开了抖音直播,背景是月租2000块的老破小,桌上摆着9.9元包邮的玻璃杯。

镜头前他染黑白发,扯着嗓子卖39元的剃须刀,评论区总有人刷“这不是当年那个劳斯莱斯大佬吗”。

有次讲到激动处,他指着身后发霉的墙皮苦笑:“以前我家保姆间都比这屋子大。”

如今他每天直播6小时,喉咙哑了含金嗓子喉宝继续喊。

1.2亿债务按他现在收入,活到100岁都未必还得清,但他咬牙挺着,就当把前半生赊的运气,一毛一毛还回去。

凌晨下播后,他常盯着天花板发呆,那套700㎡的江景别墅早被拍卖,但墙上挂过的鎏金马影子,好像还烙在视网膜上。

从云端到泥潭,葛伟用了三十年爬上山顶,却只花三年就滚进谷底。

现在他嘴边总挂着一句,人要是把运道当本事,老天爷迟早掀桌子。

只是不知道这话,究竟算忏悔,还是认命。

结语

葛伟用三十年爬上财富塔尖,三年跌回谷底。

从劳斯莱斯到9.9元玻璃杯,他嚼碎了“暴富神话”的泡沫。

人生像抛物线,顶点之后只剩坠落,如今他染黑白发直播还债,嗓子喊哑了还在卖39元剃须刀。

1.2亿债务或许这辈子都填不完,但镜头里晃动的廉价背景布前,这个弯着腰的老头,倒比当年别墅里擦金马的葛老板更像个人,至少他学会了在泥里扎根。

信息来源:【压力学堂】 《“老赖”罪与罚》 2019年10月15日

【凤凰卫视】 《海南房地产泡沫 造就一夜暴富神话》2016年06月21日

【和陌生人说话-腾讯新闻】《负债1个亿,我没有死,也没有逃》 2022年1月19日

【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破产的地产富豪和他们的黄金时代》 2020年10月22日

【澎湃新闻】 《从亿万富翁到破产“失信人”:直播带货还债,目标1.2亿》 2020年10月15日

破产人生2攻略大全

今年3月18日,宋宁收到了一条来自花加的短信,停送了一年多的野逸鲜花套餐,又开始发货了。

花加曾经风光过。这家2015年成立的鲜花电商公司,几乎重塑了“每周一上班收到一束鲜花”的白领生活新方式。但它的垮掉,猝不及防。从2023年9月25日“停业整顿”的内部邮件流出,到所有业务按下暂停键,只用了半个月时间。

停业,但一切并未结束。花加创始人王柯称,花加会继续运营下去,欠大家的老订单用新订单的盈利去偿还。2024年6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上海分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即花加的母公司)破产清算一案。法院处理案件流程的时间和空间,给王柯争取到一线机会。花加恢复了部分业务,那些在2023年停下的鲜花订单,又渐次在2024年、2025年启动。

△2025年3月18日,宋宁收到了两年前的鲜花订单——自己最喜欢的野逸套餐

重启老订单

时隔近两年重新收到鲜花

在无人在意的角落,花加的运营还在默默进行着。昔日几百平方米的办公室如今杂乱寥落——外间是办公室,里间背景板一拉,就是直播间。全公司一共四个全职员工,财务、法务、设计、运营、业务全包了出去,这就是花加现在全部的“编制”,他们每月要处理约几十万元的订单。

这与高峰期200多员工、年营业额8亿元相比,判若云泥。

这是花加被传“倒闭”的第20个月,也是花加“老订单重启”的第16个月。2023年12月底,一向排斥直播带货的王柯来到直播镜头前。他不善言辞,面对镜头甚至会紧张得搓手。“我们会用直播卖花的收益去偿还老订单。”他在直播中说。

并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话。毕竟在2023年初,花加的发货就时有延后,客户在网上投诉抱怨退款难。但2024年1月31日,花加的订阅服务号上,突然出现了一条“老订单重启计划”的推送,200个没按时送达的老订单,“上路”了。

宋宁的老订单就是在今年3月18日发货的。2018年前后,宋宁在闲鱼上收其他人订阅的、不想要的单束订单,后来觉得这样操作不太方便,2021年,她趁双十一下单了年包的野逸套餐。当时买一年送一年,相当于2400元左右就能订购两年鲜花。

一直以来,在花加的消费体验让宋宁非常满意。然而2023年9月,随着花加突然传出“倒闭”消息,她就再也没收到花了。按照花加小程序的规定,在花束配送前,如果用户不满意本周的搭配,可以选择不收。宋宁之前有几次没有收花,因此截至2023年9月,她仍有约1200元的花束没有收。

“花加出事确实(值得)惋惜。”宋宁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们有一个花友群,在花加刚出事时,大家讨论得很激烈,有些在上海的花友甚至去公司维权。“但以我老花友的身份来说,心态比较平和,之前出事的平台也很多,我当时的想法就是,随它去吧。” 直到时隔将近两年之后,再次收到老订单。“他们的花材质量都还不错,鲜花的品质与以往一样好。”宋宁说。

在社交媒体上,间或有客户晒出了自己收到的老订单鲜花,然而对于购买年包的客户来讲,这一束只是花加漫长履约的开始。按照花加的说法,目前,他们只能一轮一轮地发货,也就是说,每一个年包客户在收到一次花之后,就又要进入“大排队”中,等到下一轮再排到自己。“我都打算算了。”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评论,“虽然心里感觉有点五味杂陈,但能再次收到花,总体挺开心。希望不是套路。”

花加“出事”

2023年一度只剩一个人

花加“出事”,是在2023年9月25日。当天,一封花加内部信在网上流传,在那封信里,王柯用了“停业整顿”这样的词,引爆了员工、用户和供应商的不安,也把公众的目光,吸引到这家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身上。

然而实际上,花加陷入困局早有端倪。不是出现在B+轮融资之后的2019年,而是在2017年他们发展最好的时候。

2017年5月,正在云南出差的王柯接到高管的电话,让他看看6·18的营销方案。“我当时觉得有点问题。但商量之后,我们都觉得这个活动如果做了,规模效应会更加明显,也会有利于后续融资。”王柯说。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了这个决策的危险性。“当时公司大概融了一个亿,那一次营销我们花了四千多万。全年销售额接近八亿,但最后发现,客户并没有留下来。”

这个说法在杨伟涛那里得到了一些证实。杨伟涛2016年进入花加工作,一度任采购总监,2019年辞职自立门户种花,并成为前东家的供应商。她还记得2017年那场促销活动——当时,大量的订单致使云南仓爆仓,他们加班加点才保证了货物的发出,但等促销过后,订单却并没有太多的增加。

2020年,整个鲜花市场都在下滑,理论上,公司应该降本节流,比如砍掉几个仓库或合理裁员,以节省仓储成本和薪资支出。但王柯却再一次犹豫了。

“生鲜不是一个‘复制粘贴’的行业,从产品生产到物流、客服,有一个环节稍微跟不上,质量就会出问题,用户体验就会降下来。所以我们从产品到营销到供应链都是自己做,客服也是自己做——交给机器人不行,客户会骂你的。”王柯这样解释。

“当时我们是想优化人员、关掉大仓,整顿一下再开业。可是大家直接理解成公司倒闭了。”王柯说。他告诉北青报记者,2023年9月,公司本有一笔贷款资金即将到位,据他预估,这笔钱能让公司再维持一两年。

他决定开个会,讨论一下怎么用这笔“救命钱”。“我想着趁十一假期七天,再加上假期后的七天,先按下暂停键,把所有的仓库和渠道盘一下,看看需要多少人运营,砍掉一些不必要的仓库,精简人员,所以就发了内部邮件,说我们要停业整顿。”

这封内部邮件很快流传到了公司外面,网上各种关于花加的资讯,“标题就是内部邮件显示花加要破产。”

王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没等他想好对策,投资者、供应商和媒体的电话蜂拥而至,被欠薪的员工本身就有情绪,供应商也很紧张,纷纷找来要钱。十一假期后,员工陆续离职,又过了两天,一些供应商来堵门,到10月10日,公司只剩下王柯一人。

△视察花卉基地的王柯

烧出“隐疾”

公司元气一直没能恢复

时至今日,王柯仍在复盘2017年的那次促销。在他看来,“那件事”对公司伤害很大,自那之后,公司元气大伤,一直都没能恢复。

“互联网(电商企业)都是这么干的,打折都两三折地打。当时高管说我们必须搞这个促销活动,最好能打个三折、四折。他们以前在互联网大厂,一年经手几个亿,会觉得这次打折只是花几千万而已,这点钱没什么。”王柯说。彼时,花加刚刚完成A轮融资不到一年,风头正盛,投资人也在鼓励他们花钱,“他们说,我们给你这么多钱,不是要让你放在银行里生利息。”

王柯的朋友圈里,充斥着同为创业者的成功喜报——这个融资了十几亿,那个融资了几十亿。他承认,在那种氛围中,他“没控制住”。明星公司所受到的瞩目、打折营销效果的强刺激、公司未来发展的蓝图……他“上头”了。

在各方压力的驱动和裹挟下,王柯犹犹豫豫地按下YES键,并寄希望于自己也能借助打折营销,“烧”出一片市场来。

“我其实也意识到烧钱不对,但那种压力,还有那种一下子就能把公司的业绩翻到很高的诱惑,让我犯了决策错误。”接近两年之后,再提起这个错误,王柯依旧会表现出难言的神态。他好像耻于自己的“上头”——作为公司的掌舵者,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他又希望去解释这种“上头”的不得已。

花加那场营销活动很成功,但负面效应随之而来,王柯发现,活动结束后,鲜花包月套餐的价格就很难涨起来了。

“低价套餐卖得还行,但定价稍微高一点的套餐卖得就不好。同时营销节奏带起来了,同行们都开始做,三折、四折,之后不跟着降价都不行。”2023年破产风波后,王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描述这场失败:“我们自己给自己砍了一刀,这是大家在高速发展、抢占市场的过程中,合谋犯下的错误,它属于整个行业。投资人、我自己,还有一些同行,都吃到了苦头。”

一个交代

在一片骂声中重启花加

公司骤然生变,那段时间,王柯常独自待在没水没电的公司里。

“当时我挺伤心的。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个负责的老板,最难的时候,我把房子、车子都抵押了,到处借钱,甚至包括高利贷都去借了,但是并没有换来别人的谅解和支持,甚至没有给我反应的时间。”

而失败带给他的另一重痛楚,则源于来自社会的全盘否定。“以前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你好。公司失败之后,歧视就来了。”他感觉到,以前居住的小区,邻居知道他的公司出事,都对他指指点点,而去一些部门办事时,“大家也都会觉得被执行人就是坏人。”

但丧了几个月后,他觉得,既然公司还没“死透”,那横竖还得抢救一下。“我就是觉得我得有个交代。”他说。早在2023年初,就有投资人觉得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太好,给他发消息,“你要怎么跟我们投资人交代?”

这几个字让他想了很长时间。对于创业者而言,当一个公司宣告失败,最简单直接的操作方式,就是破产清算改做新项目——这也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柯面对很多投资人和媒体被追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破产?

但在他看来,花加的商业模式没问题,失败只是和战略失误,以及大环境有关。作为一个轻资产公司,如果直接破产清算,那么所有未兑现的老客户的订单、供应商的货款将直接清零。“但如果我能把公司持续做下去,之前有一些合作得比较好的供应商,还会继续合作,只要我们这个运营恢复正常,以前的老订单还能慢慢还,这对所有人来说都好。”

2023年底,他决定重启花加。重启从直播开始。一开始,直播间里骂声一片,“一部分人觉得,我付了钱你不发货,你就是骗子,还有一部分人虽然能理解我们的困境,但感情上难以接受,就觉得虽然你们现在很努力,但是你们不发货就是耍流氓,没尽到应尽的责任。”王柯回忆说。

就这样硬着头皮播了两个多月,2023年12月底,第一批老订单重启了。骂声少了些,后台又冒出了零星的新订单。

慢慢地,公司订单从一周几十单又恢复到一周几百单。如今,花加每月营收有几十万,基本上能够维持一个小团队的运营。老订单重启也由以往的每期200单,慢慢增加到每期300单左右。

△曾经风光无两的花加,是中国电商1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坚持下去

争取两三年完成老订单履约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收到老订单的客户表示,新收到的花要比之前品质差。王柯将这种感受归因于仓储物流。“我们以前有五个仓库,每个仓负责周围的500公里。晚10点以后把花从仓库运出去。当天半夜就分配到离用户最近的3公里的站点,第二天一早开始配送,在12点之前就完成了。所以客户会感觉以前收到的花新鲜度更高,盒子更整洁。”

现在,他们只剩一个仓库。订单一部分从云南直发,另一部分从广东仓发,“所以在物流过程中,可能会把盒子搞得很脏。”

曾经,花加的技术员工最多时有40多个,他们做了一套发单系统,根据客户的喜好与鲜花的成本进行算法搭配。如今这个互联网味儿十足的算法配单系统早已停用。“现在肯定比以前粗糙得多,想做也做不到。时代给了我们一巴掌,我们得接受。”王柯说。

花加的最后一次融资,停留在2019年11月,之后就没再接受过投资。当2023年危机开始显现时,投资人汪博给了王柯投一笔钱,用来偿还花加之前的部分欠账。“我看中的就是他们的优质客户。现在从零去获取成本是非常高的。”汪博说,他看中的并非鲜花电商业务,而是期待着能将花加庞大的“沉睡”用户群体激活。

汪博的意向投资只有几百万,这对于有着400多个债权人、负债近亿的花加而言杯水车薪。但王柯很重视这笔投资,“现在公章在法院,公司什么都做不了,不能贷款,企查查上还一大堆起诉,投资的意义就在于清掉一些诉讼、把公章拿回来,那我们就可以去做正常的营销了。”他说,目前,他还处在敦促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尽快与债权人沟通的阶段。

“鲜花有淡旺季,现在老订单的履约数量,取决于我们利润的多少。利润多我们就多发一点,利润少就少发一点。或者把之前赚的钱留一部分,尽量保持每周、每月都有老订单能持续发货。”王柯解释道。依照公司目前的实力,眼下只能先把比较有把握的老订单套餐履约。他预估,要想把积压订单全履约完,得两三年。“反正赚了钱就去给大家发货,三年不行五年。不管几年,只要我坚持下去,肯定能把这个事做完。”

(应受访人要求,文中宋宁、刘研、夏倩、汪博为化名)

来源 | 北青深一度(ID:bqshenyidu)记者 杨宝璐 实习记者 苗昊鉷

编辑 | 宋建华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选 | 赵天嫜
监制 | 王子轩

破产人生2安卓游戏攻略

刷到是缘分,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您能动动小手帮忙点赞,关注,评论。你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在此祝福大家天天快乐,日日开心!

我表哥开五金厂的,去年底突然就没了。那天早上他还跟工人说这批货赶完就发工资,中午接了个电话,脸刷地就白了。下午三点多,厂里会计发现他办公室反锁着,踹开门看见他趴在桌上,旁边扔着七八个空酒瓶,地上全是吐的。 手机屏幕还亮着,是银行催贷的短信。他老婆在老家带俩孩子,上个月刚交的私立学校学费。

01

02

我朋友公司快倒闭了,我说你千万别想不开,大不了重新找工作,他说:我要是跳楼了,银行和债主还得跪着求我活过来

03

04

可以理解。如果是我破产了可能也会想不开,毕竟投入了全部身家和心血,欠下一屁股债还要面对债主追讨。但想想家人朋友,还是得咬牙活下去重新开始。

05

06

我认识一个开工厂的老板,前几年生意好的时候风光得很,后来资金链断了,天天被债主堵门。有一次喝酒他说:现在连给工人发工资的钱都没有,还不如死了痛快。后来听说他真跳楼了,留下老婆孩子和一堆烂账。

07

08

以前认识个老板破产后天天被追债,有天突然请大家吃饭还清了所有工资,第二天发现他在办公室喝了农药,桌上就留了张纸条写着"对不起大家"。后来才知道他把房子车子全卖了就为了结清员工工资。

09

10

在餐厅吃饭,隔壁桌两个老板模样的人聊破产的事,一个说压力太大活不下去了,另一个劝他看开点。我心想至于这么夸张吗?后来才明白,他们说的是游戏账号。

小编评论:

钱没了还能再赚,命没了可就真啥都没了。

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破产企业员工补偿如何算,破产人生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