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犯罪行为,什么是犯罪客体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俞欣梦

什么是犯罪行为,什么是犯罪客体

大家好,由投稿人俞欣梦来为大家解答什么是犯罪行为,什么是犯罪客体这个热门资讯。什么是犯罪行为,什么是犯罪客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犯罪记录

1. 《刑法》第 13 条的规定可知,犯罪是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兼顾犯罪的实质特征和形式特征,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定义。

2. 以法定刑为标准,将犯罪分为重罪、轻罪与违警罪,始于 1791 年的法国刑法典,迄今为止,仍有许多国家的刑法将犯罪分为重罪与轻罪,或者还加上一类违警罪。区分重罪与轻罪一般应以法定刑为标准,而不以现实犯罪的轻重为标准。一般主张,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为重罪,其他犯罪为轻罪。

3. “但书”的刑事政策意义在于:可以缩小犯罪或刑事处罚的范围,避免给一些轻微的危害行为(或违法行为)打上犯罪的标记,有利于行为人改过自新;还可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集中力量惩罚严重的违法行为——犯罪。

4. 但书规定:(1)“但书”规定要求认定犯罪不仅要正确“定性”,还要合理确定危害的“程度”或“量”。(2)“但书”规定是区分“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3)“但书”规定可以缩小犯罪或刑事处罚的范围,避免给一些轻微的危害行为(或违法行为)打上犯罪的标签,有利于行为人改过自新;还可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集中力量惩罚严重的违法行为——犯罪。(4)与《刑法》第13条犯罪定义的定量要求相一致,分则条文对有些犯罪规定了程度方面的限制条件。

5.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3个基本特征,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基本特征中最本质的特征。

6. 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危害性的大小轻重,是划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错误行为的基本依据。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因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以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加以判断。

7. 对社会危害性的理解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2)社会危害性是对法益的侵犯;既包括对法益造成实际的侵害,也包括对法益造成侵害的威胁。(3)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4)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5)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什么是犯罪嫌疑人?


什么是犯罪既遂

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违法(非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危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按照其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中只有违反刑事法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才是犯罪。

犯罪,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三特征)。会接受(承担)民事、行政、刑法处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违法与犯罪的联系是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违反一切法律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犯罪仅是违反刑法。

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节和程度不同。

01 社会危害性大小不同

一般从行为所涉及的数额、范围、手段和后果这几个方面具体衡量社会危害性大小。

02触犯的法律类型不同

从客观方面来看,构成犯罪要求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违法则是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关于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行为。

3 认定的机关不同

是否构成犯罪必须由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的方式进行认定,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无权决定他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构成违法则可以由公安、工商、税务等等一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加以认定。

4法律后果不同

如果被认定为犯罪,可能被判处刑罚。而违法行为则要接受行政处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什么是犯罪构成


来源:平安北京

责任编辑:牛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什么是犯罪行为,什么是犯罪客体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