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余成本什么意思,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大家好,由投稿人明安来为大家解答摊余成本什么意思,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这个热门资讯。摊余成本什么意思,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摊余成本法大白话理解
最近关注理财圈的小伙伴们可能会关注到一个概念,摊余成本法,主打的营销点是低波动、净值曲线平滑,依稀记得上次听说这个概念是资管新规落地,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市值法”取代“摊余成本法”,怎么,“摊余成本”又回来啦?本期嘉实基金与《新基民入市百问百答》带你聊一聊摊余成本是怎么回事儿。
首先,先来搞清楚摊余成本是怎么回事儿。
简单来讲,摊余成本法就是以买入成本计价,不考虑期间债券票面价格波动,将债券组合持有到期收益平摊到每一天。
举个例子,资管新规落地前,如果你投资了一个年化收益率为3.65%的一年期理财产品,10万元,到期的收益是100000*3.65%=3650元,如果将收益平摊到每一天,3650元/365天=10元,也就是说,使用摊余成本计价时,你可以在一年中的每一天看到10元收益到账,每天一点小收获,收益稳稳增长,这大概是大家如此爱摊余成本的原因所在。
低波动、净值曲线平滑、真正的“稳”,也是这波摊余成本法计价产品突然成“当红炸子基”的原因。原本,今年的市场已经够艰难了,纯债基金特别是短债基金已担当了近一年的“资金避风港”、“基金流量担当”,然而11月以来,债券市场连续震荡,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导致赎回潮,机构不得不抛售债券以应对,进而导致净值下跌,引起下一轮负反馈,债市大跌已经过去一个月,但当前理财产品仍然承受着阵痛。
净值曲线稳稳走向东北方向,在当下的市场阶段,摊余成本法的“暖心之处”就显示的淋漓尽致了。那不少小伙伴又有疑问了,摊余成本真的可以“消除净值波动风险”吗?哪些情形下,理财产品可以采用摊余成本计价?
和摊余成本法不同的是市值法,市值法顾名思义,就是以市场交易价格来进行产品估值,如果债券在市场上价格大涨,基金净值也会跟着大涨,反之亦然。当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债基和理财产品都以市值法进行估值,基金净值伴随市场价格实时波动。
而摊余成本仅是将债券获益部分平均摊销到接下来的时间里进行返息,一定程度上平滑了净值波动,小伙伴的持有感受也相对舒适,但是,这种计价方式并不能完全消除净值波动风险,净值也无法保证平稳增长。如果基金真的发生了实际亏损,最终也会反应在基金净值上。
什么产品可以用摊余成本计价?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鼓励使用市值法计价,净值化让投资者对“稳健投资”有了新的认知,但资管新规也未杜绝摊余成本产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使用摊余成本计价:
资产管理产品为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
资产管理产品为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暂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者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也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
从这两条要求可知,一定的封闭期、或者投资金融资产要持有到期是产品使用摊余成本法的前提,想要获得稳稳体验感受的小伙伴们可能需要一定程度上牺牲流动性。
我们多次为大家科普,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是金融产品的不可能三角,投资和很多人生选择一样,同样无法“既要又要还要”,小伙伴需要权衡利弊再出手哦!
本文源自金融界
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银行理财变得更容易亏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银行理财算得上是稳健理财的代表之一,在采用摊余成本法计算收益的时代,银行理财很少会出现亏损,大面积的亏损更是不会有。
不过,在采用净值法计算收益之后,银行理财似乎就变了。那么,假如银行理财重新启用摊余成本法,是否可以让银行理财不会亏呢?
摊余成本法是一种计算理财产品收益的方法。它是将理财产品所投资的资产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的所有收益平摊至每天上。
适用摊余成本法计算收益的资产,主要是有固定期限和利息的有价证券,比如债券。
对于债券来说,只要不出现违约,到期后就能把本金收回并获得一定的利息收益。用票面价格与买入价格之差乘以买入数量,就是投资债券的差价收益,再加上在持有期间及到期时拿到的所有利息,就是投资该债券的所有收益。在摊余成本法下,就会把这些收益平摊到每天中。
比如,某银行理财投资了一只到期时间为一年的债券,买入价格为98元,票面利率为5%,买入的数量为10万张,债券到期后按票面价格和利率还本付息。
一年后该债券到期还本付息,总的收益就是(100-98)*10万+100*5%*10万=70万元。按照摊余成本法,把这70万的收益平摊到每天上,每天的收益就是1917.8元。
所以,采用摊余成本法计算收益的理财产品,只要其投资的资产在一定时期的总收益是正的,就可以确保每天都有收益到账了。那么,如果银行理财采用摊余成本法计算收益,是否还会亏呢?
首先,摊余成本法只是一种收益的计算方式,对理财产品是否会亏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能决定理财产品是否会亏的因素,是它的投资方向和策略。所以,并非只要采用了摊余成本法,银行理财就不会亏了。
不过,摊余成本法虽然不能确保银行理财不会亏,但还是可以减少银行理财出现亏损的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对于大部分的银行理财来说,都以债券作为主要的投资对象,而债券只要持有到期没违约,就会有收益。
然而,一只债券如果能在市场上交易,那么它的价格在到期之前就必然会有波动,既可以上涨又可以下跌。
如果采用净值法计算收益,当债券价格下跌时,银行理财的净值也会下跌,买入该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就会出现亏损。投资者在出现亏损后,容易出现恐慌情绪,可能就会把理财产品赎回,银行为了满足投资者的赎回需求,就不得不卖出还没到期的债券。
由于买入债券的价格较高,卖出的价格较低,所以银行理财在该债券的投资上的亏损就会成为实际的亏损。
而如果采用摊余成本法,只需要债券到期时的收益就行了,而债券到期的价格和利息都是固定的,到期之前的价格不管怎么波动,对到期的价格和利息都没影响,因此就算债券价格下跌,出现实际亏损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总之,摊余成本法有利于减少银行理财出现亏损,但不能杜绝银行理财出现亏损。
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
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r\r
本期计提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即为上期期末摊余成本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利息和本金-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r「提示1」就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摊余成本即为其账面价值。
\r\r
「提示2」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r\r
「提示3」企业在初始确认划分为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就应当计算确定实际利率,并在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r想要轻松获取财会最新考试信息、会从冲刺预约、财税干货、做账经验测试等。
\r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shhengqi
\r
摊余成本最简单的解释
#会计##财税思维##每天财税小知识##每天财税小知识##会计知识干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摊余成本什么意思,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