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活动猖獗,而“实名不实人”的银行卡、电话卡成为犯罪分子的重要工具。为斩断这类犯罪的信息流与资金流,国家自2020年10月起开展“断卡”行动。
一、什么是“断卡”行动?
“断卡”行动旨在打击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和银行卡的违法犯罪行为,清理整治涉诈工具,从源头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其核心是切断犯罪分子的“两卡”(电话卡、银行卡)供应链,包括:
手机卡:三大运营商手机卡、虚拟运营商电话卡、物联网卡;
银行卡:个人银行卡、对公账户、第三方支付账户(如微信、支付宝)。
行动背景:据统计,每年因网络赌博流出的资金达万亿级别,而“实名不实人”的卡被用于洗钱、诈骗等犯罪,危害极大且难以追查。
二、“断卡”行动的三大举措
打击四类犯罪团伙
开卡团伙:利用银行或运营商漏洞批量开卡;
带队团伙:诱骗他人办卡并收购;
收卡团伙:中转非法收购的卡;
贩卡团伙:层层转卖赚取差价,甚至勾结境外犯罪集团。
整治重点领域
地区:涉案卡的开办地、户籍地及中转地;
行业:严查银行网点、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讯运营商及代理渠道。
严厉惩戒措施
金融惩戒:出租、出售银行卡者,5年内暂停非柜面业务、支付功能,且不得新开户;
法律追责:可能触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征信影响:违法记录纳入征信系统,影响贷款、信用卡申请等。
三、真实案例警示
案例一:大学生“跑分”获刑
18岁的高某某被熟人诱导,用自己的银行卡为赌博网站“跑分”,3个月流水超2000万元,最终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刑11个月[^用户案例]。
警示:看似轻松的“兼职”,实为犯罪帮凶。
案例二:出售账户沦为共犯
大学生陈某某明知他人收购账户用于犯罪,仍出售银行卡和支付宝账户,涉案资金550万元,被检察机关起诉[^用户案例]。
警示:贪图小利可能毁掉前程,法律红线不可逾越。
四、如何防范风险?牢记这三点!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不借、不卖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
废弃不用的卡及时销户,避免被冒用。
提高警惕,远离陷阱
不点击可疑链接,慎扫不明二维码;
对“高薪租卡”“刷流水贷款”等话术保持警觉。
及时应对,主动维权
若卡被盗用,立即挂失并报警;
定期查询名下账户,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五、法律后果:切勿以身试法
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和《刑法》:
民事责任:5年内禁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功能,影响日常生活;
刑事责任:情节严重者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或“诈骗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断卡是啥意思?
●断卡面临什么后果
●断卡小知识
●断卡的卡指什么
●断卡最新资讯
●啥叫断卡
●断卡包括什么
●断卡的危害
●断卡面临什么后果
●断卡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