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卞依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

大家好,由投稿人卞依来为大家解答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这个热门资讯。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是什么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船员总量超过14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仅每年外派海员就超过14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海事司法如何更好地保障船员合法权益?9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涉船员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20年9月29日起施行。


司法解释共二十一条,对涉船员纠纷的船员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居间合同等不同法律关系的认定及解决路径,船舶优先权的确认、行使与转移,船员工资报酬的构成及法律保护,船员违法作业情形下工资是否应予保护,劳务情形下侵权责任的承担,工伤情形下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损害赔偿的相互关系,涉外劳务合同的法律适用等海事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司法解释,对于船员劳动合同纠纷,如果与船员登船、在船工作、离船遣返无关,即争议不涉及船舶优先权问题的,告知当事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按“先裁后审”、“一裁两审”的法定程序处理。而对于船员劳务合同纠纷,以及与船员登船、在船工作、离船遣返有关的劳动纠纷,仍应依司法解释第二条,由有管辖权的海事法院受理。


关于船员仅请求确认船舶优先权未请求扣押船舶的,司法解释规定,海事法院对船员不要求扣押船舶、仅请求确认船舶优先权的申请,应予支持。同时作出规定,船员所要求的期限自优先权产生之日起以一年为限。


在违法作业情形下对于船员的工资报酬是否应予支持?围绕这一海事审判实践中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为平衡船员权益合法保障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司法解释规定,船员因受欺诈、受胁迫而违法作业,船员主张相关工资和其他报酬的,对船员的请求应予支持。但船舶所有人举证证明船员对违法作业自愿且明知的,对船员的请求不予支持。


据悉,早在2015年最高法院即启动了司法解释的前期工作。“制定和出台司法解释,不仅是解决审判实践裁判尺度不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规范与引导船员市场、航运市场秩序的现实需要,对于服务和保障我国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海洋强国战略及‘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民四庭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问时表示。(姜佩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船员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20年6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0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9月29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0年9月27日


法释〔2020〕11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涉船员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20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803次会议通过,自2020年9月29日起施行)

为正确审理涉船员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船员与船舶所有人之间的劳动争议不涉及船员登船、在船工作、离船遣返,当事人直接向海事法院提起诉讼的,海事法院告知当事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处理。


第二条 船员与船舶所有人之间的劳务合同纠纷,当事人向原告住所地、合同签订地、船员登船港或者离船港所在地、被告住所地海事法院提起诉讼的,海事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条 船员服务机构仅代理船员办理相关手续,或者仅为船员提供就业信息,且不属于劳务派遣情形,船员服务机构主张其与船员仅成立居间或委托合同关系的,应予支持。


第四条 船舶所有人以被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船舶所有人未与船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其聘用的船员因工伤亡,船员主张被挂靠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的,应予支持。船舶所有人与船员成立劳动关系的除外。


第五条 与船员登船、在船工作、离船遣返无关的劳动争议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庭根据船员的申请,就船员工资和其他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裁决先予执行的,移送地方人民法院审查。


船员申请扣押船舶的,仲裁庭应将扣押船舶申请提交船籍港所在地或者船舶所在地的海事法院审查,或交地方人民法院委托船籍港所在地或者船舶所在地的海事法院审查。


第六条 具有船舶优先权的海事请求,船员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请求扣押产生船舶优先权的船舶,仅请求确认其在一定期限内对该产生船舶优先权的船舶享有优先权的,应予支持。


前款规定的期限自优先权产生之日起以一年为限。


第七条 具有船舶优先权的海事请求,船员未申请限制船舶继续营运,仅申请对船舶采取限制处分、限制抵押等保全措施的,应予支持。船员主张该保全措施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船舶扣押的,不予支持。


第八条 因登船、在船工作、离船遣返产生的下列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主张船舶优先权的,应予支持:


(一)正常工作时间的报酬或基本工资;


(二)延长工作时间的加班工资,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加班工资;


(三)在船服务期间的奖金、相关津贴和补贴,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四)未按期支付上述款项产生的孳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相关经济补偿金、赔偿金,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之规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应支付的双倍工资,以及因未按期支付本款规定的前述费用而产生的孳息,船员主张船舶优先权的,不予支持。


第九条 船员因登船、在船工作、离船遣返而产生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社会保险费用,船舶所有人未依约支付,第三方向船员垫付全部或部分费用,船员将相应的海事请求权转让给第三方,第三方就受让的海事请求权请求确认或行使船舶优先权的,应予支持。


第十条 船员境外工作期间被遗弃,或遭遇其他突发事件,船舶所有人或其财务担保人、船员外派机构未承担相应责任,船员请求财务担保人、船员外派机构从财务担保费用、海员外派备用金中先行支付紧急救助所需相关费用的,应予支持。


第十一条 对于船员工资构成是否涵盖船员登船、在船工作、离船遣返期间的工作日加班工资、休息日加班工资、法定休假日加班工资,当事人有约定并主张依据约定确定双方加班工资的,应予支持。但约定标准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不予支持。


第十二条 标准工时制度下,船员就休息日加班主张加班工资,船舶所有人举证证明已做补休安排,不应按法定标准支付加班工资的,应予支持。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下,船员对综合计算周期内的工作时间总量超过标准工作时间总量的部分主张加班工资的,应予支持。


船员就法定休假日加班主张加班工资,船舶所有人抗辩对法定休假日加班已做补休安排,不应支付法定休假日加班工资的,对船舶所有人的抗辩不予支持。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三条 当事人对船员工资或其他劳动报酬的支付标准、支付方式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当事人主张以同工种、同级别、同时期市场的平均标准确定的,应予支持。


第十四条 船员因受欺诈、受胁迫在禁渔期、禁渔区或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或者捕捞珍稀、濒危海洋生物,或者进行其他违法作业,对船员主张的登船、在船工作、离船遣返期间的船员工资、其他劳动报酬,应予支持。


船舶所有人举证证明船员对违法作业自愿且明知的,对船员的上述请求不予支持。


船舶所有人或者船员的行为应受行政处罚或涉嫌刑事犯罪的,依照相关法定程序处理。


第十五条 船员因劳务受到损害,船舶所有人举证证明船员自身存在过错,并请求判令船员自担相应责任的,对船舶所有人的抗辩予以支持。


第十六条 因第三人的原因遭受工伤,船员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民事赔偿,第三人以船员已获得工伤保险待遇为由,抗辩其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对第三人的抗辩不予支持。但船员已经获得医疗费用的,对船员关于医疗费用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第十七条 船员与船舶所有人之间的劳动合同具有涉外因素,当事人请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三条确定应适用的法律的,应予支持。


船员与船舶所有人之间的劳务合同,当事人没有选择应适用的法律,当事人主张适用劳务派出地、船舶所有人主营业地、船旗国法律的,应予支持。


船员与船员服务机构之间,以及船员服务机构与船舶所有人之间的居间或委托协议,当事人未选择应适用的法律,当事人主张适用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的,应予支持。


第十八条 本规定中的船舶所有人,包括光船承租人、船舶管理人、船舶经营人。


第十九条 本规定施行后尚未终审的案件,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规定。


第二十条 本院以前发布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20年9月29日起实施。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编辑:王菁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与承运人责任限制区别有哪些?

来源:南京海事法院

转自:江苏高院

特别提示:凡本号注明“来源”或“转自”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所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观点

同时具备国际、国内运输资质的海船

发生碰撞事故后

应该怎么赔偿?

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的标准

这又是什么呢?





案情简介


“阿鼎”轮是一艘海船,总吨2251,具备国际航行能力,取得了国际、国内运输经营许可,国际航线、国内航线都能跑,专门运输化学品。“阿泰”轮是一艘内河船,在内河水域运输各类散货。

2020年7月的一天,“阿鼎”轮在漕泾港卸完货后空载驶往泰州,准备接货运往惠州。意外的是,“阿鼎”轮在途中与“阿泰”轮发生了碰撞,导致“阿泰”轮翻扣入江,货物也全部沉没。事故造成的损失太大,“阿鼎”轮第一时间向海事法院提出申请,请求就本次事故引起的非人身伤亡的损失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基金数额为229,959计算单位及相应利息。


什么叫海事赔偿责任限制?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limitation of liability for maritime claims),是海商法基于特殊的政策考量,赋予船舶所有人等特定主体将其对一次海损事故引起的特定海事请求所承担的赔偿责任限定在一定数额的法定权利。该制度为鼓励海上运输而设计,与一般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中赔偿实际损失原则存在不同。


货主接到通知后立刻提出异议,以“阿鼎”轮取得了入级证明和国际运输资质为由,认为“阿鼎”轮是国际航行船舶,虽然可以申请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但是不应享受国内港口间运输赔偿限额按50%计算的待遇,因此基金数额应当是459,918计算单位及相应利息。


这里的“计算单位”指的是什么?


为了保持责任限额的稳定性,尽量避免或者减少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海商法》采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推出的特别提款权(SDR)这一价值计算单位作为责任限额的计算单位。


海事法院经审查认为,“阿鼎”轮虽然具备国际航行能力和资质,但是通过其发生事故前后航次来看,其发生事故时属于从事我国港口之间货物运输的船舶,其责任限制基金的数额应当按照《海商法》第二百一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赔偿限额的50%计算





法官说法


南京海事法院 吴霞

海上运输具有风险大的特点,一旦发生海上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也由此诞生了许多与海上风险密切相关的特别制度。为了鼓励人们对具有较大风险的航运业的投资,同时兼顾受害人利益的保护,古老的海上贸易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并在各国海商法上得以确立。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责任船舶只需要在一定限额内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赔偿。我国海商法第十一章用13个条文专门规定了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其中规定从事国内港口间运输的船舶可以适用更低的赔偿责任限额,以促进我国沿海运输的发展。


《海商法》 第214条

责任人设立责任限制基金后,向责任人提出请求的任何人,不得对责任人的任何财产行使任何权利;已设立责任限制基金的责任人的船舶或者其他财产已经被扣押,或者基金设立人已经提交抵押物的,法院应当及时下令释放或者责令退还。


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是责任人主张责任限制权利的一种主要方式,所设立的基金用于赔付特定事故产生的限制性海事请求。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责任设立责任限制基金后,责任人将享有免于船舶或其他财产被扣押的权利。因此,实践中,责任人在重大事故发生后,一般都会比较积极地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


《海商法》 第210条第2款

总吨位不满300吨的船舶,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的运输的船舶,以及从事沿海作业的船舶,其赔偿限额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交通部关于不满300总吨船舶及沿海运输、沿海作业船舶海事赔偿限额的决定》 第4条

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货物运输或者沿海作业的船舶,不满300总吨的,其海事赔偿限额依照本规定第三条规定的赔偿限额的50%计算;300总吨以上的,其海事赔偿限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二百一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赔偿限额的50%计算。


本案是南京海事法院成立以来审理的第一起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案件,对航运企业尤其是国内沿海运输企业正确运用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合理管控航运风险具有规则指引意义。南京海事法院经审查认为,虽然“阿鼎”轮因取得的中国船级社签发的入级证明而具备国际航行的能力,其所属公司也取得了从事国际船舶危险品运输的许可而具备国际航行资质,但是仍应根据发生海事事故航次的具体情况来判断“阿鼎”轮是否属于从事我国港口之间运输的船舶。本案中,通过审查事故发生前后的运输合同、航海日志、运输单证、装货指令等材料,法院查明“阿鼎”轮系由惠州港达到漕泾港,卸货后驶向泰州港,计划从泰州港接货后驶往惠州港,并且在完成因碰撞事故造成的船损修理后即驶往泰州接货至惠州。也就是说,“阿鼎”轮事故前一航次、计划的下一航次以及事故后恢复运营的第一个航次,均系国内沿海运输。据此,法院认定“阿鼎”轮发生事故时属于从事我国港口之间货物运输的船舶,从而裁定准许当事人提出的按照50%限额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的申请。裁定作出后,异议人未提出上诉。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向南京海事法院提交担保,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规定》已于2015年12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7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6年2月24日

法释〔2016〕4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规定

(2015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74次会议通过,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结合我国海事审判实际,现将海事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规定如下:

一、海事侵权纠纷案件

1.船舶碰撞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包括浪损等间接碰撞的损害责任纠纷案件;

2.船舶触碰海上、通海可航水域、港口及其岸上的设施或者其他财产的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包括船舶触碰码头、防波堤、栈桥、船闸、桥梁、航标、钻井平台等设施的损害责任纠纷案件;

3.船舶损坏在空中架设或者在海底、通海可航水域敷设的设施或者其他财产的损害责任纠纷案件;

4.船舶排放、泄漏、倾倒油类、污水或者其他有害物质,造成水域污染或者他船、货物及其他财产损失的损害责任纠纷案件;

5.船舶的航行或者作业损害捕捞、养殖设施及水产养殖物的责任纠纷案件;

6.航道中的沉船沉物及其残骸、废弃物,海上或者通海可航水域的临时或者永久性设施、装置,影响船舶航行,造成船舶、货物及其他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的责任纠纷案件;

7.船舶航行、营运、作业等活动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责任纠纷案件;

8.非法留置或者扣留船舶、船载货物和船舶物料、燃油、备品的责任纠纷案件;

9.为船舶工程提供的船舶关键部件和专用物品存在缺陷而引起的产品质量责任纠纷案件;

10.其他海事侵权纠纷案件。

二、海商合同纠纷案件

11.船舶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12.船舶工程合同纠纷案件;

13.船舶关键部件和专用物品的分包施工、委托建造、订制、买卖等合同纠纷案件;

14.船舶工程经营合同(含挂靠、合伙、承包等形式)纠纷案件;

15.船舶检验合同纠纷案件;

16.船舶工程场地租用合同纠纷案件;

17.船舶经营管理合同(含挂靠、合伙、承包等形式)、 航线合作经营合同纠纷案件;

18.与特定船舶营运相关的物料、燃油、备品供应合同纠纷案件;

19.船舶代理合同纠纷案件;

20.船舶引航合同纠纷案件;

21.船舶抵押合同纠纷案件;

22.船舶租用合同(含定期租船合同、光船租赁合同等)纠纷案件;

23.船舶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

24.船员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含船员劳务派遣协议)项下与船员登船、在船服务、离船遣返相关的报酬给付及人身伤亡赔偿纠纷案件;

25.海上、通海可航水域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包括含有海运区段的国际多式联运、水陆联运等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

26.海上、通海可航水域旅客和行李运输合同纠纷案件;

27.海上、通海可航水域货运代理合同纠纷案件;

28.海上、通海可航水域运输集装箱租用合同纠纷案件;

29.海上、通海可航水域运输理货合同纠纷案件;

30.海上、通海可航水域拖航合同纠纷案件;

31.轮渡运输合同纠纷案件;

32.港口货物堆存、保管、仓储合同纠纷案件;

33.港口货物抵押、质押等担保合同纠纷案件;

34.港口货物质押监管合同纠纷案件;

35.海运集装箱仓储、堆存、保管合同纠纷案件;

36.海运集装箱抵押、质押等担保合同纠纷案件;

37.海运集装箱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

38.港口或者码头租赁合同纠纷案件;

39.港口或者码头经营管理合同纠纷案件;

40.海上保险、保赔合同纠纷案件;

41.以通海可航水域运输船舶及其营运收入、货物及其预期利润、船员工资和其他报酬、对第三人责任等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保赔合同纠纷案件;

42.以船舶工程的设备设施以及预期收益、对第三人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纠纷案件;

43.以港口生产经营的设备设施以及预期收益、对第三人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纠纷案件;

44.以海洋渔业、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工程建设等活动所用的设备设施以及预期收益、对第三人的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纠纷案件;

45.以通海可航水域工程建设所用的设备设施以及预期收益、对第三人的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纠纷案件;

46.港航设备设施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

47.港航设备设施抵押、质押等担保合同纠纷案件;

48.以船舶、海运集装箱、港航设备设施设定担保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但当事人仅就借款合同纠纷起诉的案件除外;

49.为购买、建造、经营特定船舶而发生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

50.为担保海上运输、船舶买卖、船舶工程、港口生产经营相关债权实现而发生的担保、独立保函、信用证等纠纷案件;

51.与上述第11项至第50项规定的合同或者行为相关的居间、委托合同纠纷案件;

52.其他海商合同纠纷案件。

三、海洋及通海可航水域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关纠纷案件

53.海洋、通海可航水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输送纠纷案件;

54.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纠纷案件;

55.海洋、通海可航水域工程建设(含水下疏浚、围海造地、电缆或者管道敷设以及码头、船坞、钻井平台、人工岛、隧道、大桥等建设)纠纷案件;

56.海岸带开发利用相关纠纷案件;

57.海洋科学考察相关纠纷案件;

58.海洋、通海可航水域渔业经营(含捕捞、养殖等)合同纠纷案件;

59.海洋开发利用设备设施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

60.海洋开发利用设备设施抵押、质押等担保合同纠纷案件;

61.以海洋开发利用设备设施设定担保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但当事人仅就借款合同纠纷起诉的案件除外;

62.为担保海洋及通海可航水域工程建设、海洋开发利用等海上生产经营相关债权实现而发生的担保、独立保函、信用证等纠纷案件;

63.海域使用权纠纷(含承包、转让、抵押等合同纠纷及相关侵权纠纷)案件,但因申请海域使用权引起的确权纠纷案件除外;

64.与上述第53项至63项规定的合同或者行为相关的居间、委托合同纠纷案件;

65.污染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责任纠纷案件;

66.污染通海可航水域环境、破坏通海可航水域生态责任纠纷案件;

67.海洋或者通海可航水域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引起的其他侵权责任纠纷及相邻关系纠纷案件。

四、其他海事海商纠纷案件

68.船舶所有权、船舶优先权、船舶留置权、船舶抵押权等船舶物权纠纷案件;

69.港口货物、海运集装箱及港航设备设施的所有权、留置权、抵押权等物权纠纷案件;

70.海洋、通海可航水域开发利用设备设施等财产的所有权、留置权、抵押权等物权纠纷案件;

71.提单转让、质押所引起的纠纷案件;

72.海难救助纠纷案件;

73.海上、通海可航水域打捞清除纠纷案件;

74.共同海损纠纷案件;

75.港口作业纠纷案件;

76.海上、通海可航水域财产无因管理纠纷案件;

77.海运欺诈纠纷案件;

78.与航运经纪及航运衍生品交易相关的纠纷案件。

五、海事行政案件

79.因不服海事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海上、通海可航水域或者港口内的船舶、货物、设备设施、海运集装箱等财产的行政行为而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

80.因不服海事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海上、通海可航水域运输经营及相关辅助性经营、货运代理、船员适任与上船服务等方面资质资格与合法性事项的行政行为而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

81.因不服海事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海洋、通海可航水域开发利用、渔业、环境与生态资源保护等活动的行政行为而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

82.以有关海事行政机关拒绝履行上述第79项至第81项所涉行政管理职责或者不予答复而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

83.以有关海事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上述第79项至第81项行政行为或者行使相关行政管理职权损害合法权益为由,请求有关行政机关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案件;

84.以有关海事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上述第79项至第81项行政行为或者行使相关行政管理职权影响合法权益为由,请求有关行政机关承担国家补偿责任的案件;

85.有关海事行政机关作出上述第79项至第81项行政行为而依法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

六、 海事特别程序案件

86.申请认定海事仲裁协议效力的案件;

87.申请承认、执行外国海事仲裁裁决,申请认可、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海事仲裁裁决,申请执行或者撤销国内海事仲裁裁决的案件;

88.申请承认、执行外国法院海事裁判文书,申请认可、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法院海事裁判文书的案件;

89.申请认定海上、通海可航水域财产无主的案件;

90.申请无因管理海上、通海可航水域财产的案件;

91.因海上、通海可航水域活动或者事故申请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的案件;

92.起诉前就海事纠纷申请扣押船舶、船载货物、船用物料、船用燃油或者申请保全其他财产的案件;

93.海事请求人申请财产保全错误或者请求担保数额过高引起的责任纠纷案件;

94.申请海事强制令案件;

95.申请海事证据保全案件;

96.因错误申请海事强制令、海事证据保全引起的责任纠纷案件;

97.就海事纠纷申请支付令案件;

98.就海事纠纷申请公示催告案件;

99.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含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案件;

100.与拍卖船舶或者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含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相关的债权登记与受偿案件;

101.与拍卖船舶或者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含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相关的确权诉讼案件;

102.申请从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制基金中代位受偿案件;

103.船舶优先权催告案件;

104.就海事纠纷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105.申请实现以船舶、船载货物、船用物料、海运集装箱、港航设备设施、海洋开发利用设备设施等财产为担保物的担保物权案件;

106.地方人民法院为执行生效法律文书委托扣押、拍卖船舶案件;

107.申请执行海事法院及其上诉审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就海事纠纷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案件;

108.申请执行与海事纠纷有关的公证债权文书案件。

七、其他规定

109.本规定中的船舶工程系指船舶的建造、修理、改建、拆解等工程及相关的工程监理;本规定中的船舶关键部件和专用物品,系指舱盖板、船壳、龙骨、甲板、救生艇、船用主机、船用辅机、船用钢板、船用油漆等船舶主体结构、重要标志性部件以及专供船舶或者船舶工程使用的设备和材料。

110.当事人提起的民商事诉讼、行政诉讼包含本规定所涉海事纠纷的,由海事法院受理。

111.当事人就本规定中有关合同所涉事由引起的纠纷,以侵权等非合同诉由提起诉讼的,由海事法院受理。

112.法律、司法解释规定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指定海事法院管辖其他案件的,从其规定或者指定。

113.本规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9月11日公布的《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27号)同时废止。

114.最高人民法院以前作出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计算

在海事法院成立40周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海事审判专题指导性案例。指导性案例共有七件,涵盖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难救助、船舶触碰损害责任、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的设立、申请承认外国法院民事判决、涉外法律适用等多个领域,为审理类似案件提供了更权威、更明确的裁判规则指引。

海事审判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海洋强国建设方面肩负重要责任。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海事审判机构最多最齐全、海事案件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国家。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当事人,在纠纷所涉争议与我国没有实际联系的情况下,主动选择我国海事法院管辖,充分彰显了我国海事审判的国际公信力与影响力。

本批海事审判专题指导性案例的发布将进一步解决海事领域法律适用难点问题,统一类案裁判标准,提升我国海事审判整体水平。本批指导性案例具体包括:

(1)新某航运有限公司诉中国机某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该案例明确了实际托运人不承担因目的港无人提产生的费用和风险,对于填补海商法在借鉴《汉堡规则》的同时未明确区分契约托运人与实际托运人责任的制度留白,具有积极意义。

(2)东莞市丰某海运有限公司诉东营市鑫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海难救助纠纷案。该案例旨在明确同一船舶所有人的船舶之间进行海难救助,救助船舶获得的救助款项,不因与其属同一船舶所有人的遇险船舶对海难事故的过失而被取消或者减少,丰富了对《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的解释原则。

(3)某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诉帕某海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该案例明确了承运人对于货物表面状况是否如实批注的判断标准,对于规范承运人签发提单行为、维护海上货物运输交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常州宏某石化仓储有限公司等诉宁波天某海运有限公司船舶触碰损害责任纠纷案。该案例明确因船舶触碰事故导致港口、码头等设施损坏期间的营运损失不能优先于其他限制性债权得到清偿,准确解读了海商法相关条款的立法本意。

(5)南京华某船务有限公司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案。该案例旨在明确同一海事事故中当事船舶适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实现对同一事故当事人的平等保护。

(6)S航运有限公司申请承认外国法院民事判决案。该案例明确了我国适用互惠原则承认外国法院民事判决的审查标准,体现了以“法律互惠”标准认定互惠关系的最新司法实践。

(7)环某船舶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诉天某财富有限公司船舶碰撞损害责任纠纷案。该案例明确涉外船舶碰撞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当事人在船舶碰撞发生后,可以协议选择侵权纠纷适用的准据法,充分体现了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

(总台央视记者 张赛)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尹惠仙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