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榆树天气预报,吉林榆树是市还是县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于爽宇

吉林榆树天气预报,吉林榆树是市还是县

大家好,由投稿人于爽宇来为大家解答吉林榆树天气预报,吉林榆树是市还是县这个热门资讯。吉林榆树天气预报,吉林榆树是市还是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吉林榆树属于哪个市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光明日报记者任爽

“禾田碧绿藏灵秀,沃野青葱炫彩霞。”吉林省中北部的榆树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有着特有的黑钙土质,又有松花江、拉林河、卡岔河三大主水系穿城而过,64条大小河流和360处泡塘水库点缀其间。

榆树人没有辜负得天独厚的农业种植环境,打造出大米白金、玉米黄金、特色农产品纯金的三张粮食名片,创造了粮食总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县(市)之首的佳绩,在产粮大县到农业强县的实践中,为家乡赢得了“粮豆之乡”“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

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说起生产生活上的变化,乡亲们都会提到一个名字——陈洪良。今年37岁的陈洪良是土生土长的红旗村人,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是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更是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追梦人。

2015年,陈洪良带着大学毕业后挣到的第一桶金,加入了刚刚起步的民悦合作社。在陈洪良的提议下,合作社提出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的目标,集中大片土地,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条件,也节约了成本,保证了种植标准。

“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带来丰收粮。”这是榆树人的口头语,也是陈洪良的切身体会。2016年,民悦合作社申请了“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程机械化装备建设单位”,享受60%的农机补贴,一次购置了30多台(套)农机具。2017年年底,民悦合作社又取得了榆树市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合作社有45公顷土地被平整,建成了高标准农田,明渠灌水改为地下管网灌水,换上的高强度塑料田埂,既节省空间又省去了除草的麻烦,打造出“田成块、路成行、树成趟”的田园风光。

大变化更体现在农民的收入上。“在合作社成立之前,乡亲们没有加工设备,也没有销售渠道,卖水稻只能卖到每斤1块6左右。现在合作社卖的是加工好的稻米,不仅有自己的品牌,还实现了订单种植,甚至有了私人专属定制订单,最贵的稻米卖到了18块钱一斤。”陈洪良说,根据种植品种的不同,每公顷水田能为农民增加400元到7500元收入。在村党委和民悦合作社的共同帮助下,红旗村的13个贫困户也在2018年全部脱贫。

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止。说到今年的发展计划,陈洪良的脑筋又活动开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15%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私人定制销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在田间种植彩稻,增加风景,为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助力。

观风测雨润桑田

从春耕到秋收,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陈卓每天都会查看气象信息,还时常和榆树气象局的高级气象师徐丽萍通电话。

“原来我总觉得天气预报不准,没啥用,现在却是离不了。”陈卓回忆有一年春耕时节,他看天气晴朗,就带人开着好几辆车准备下地播种。正在加油站加油时,徐丽萍打电话告诉他一个小时后有降雨。“我心里将信将疑,就寻思再等等吧,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大雨就下起来了。要不是这个电话,白搭人力不说,生产物资也得有损失。”陈卓说。

为农气象信息服务,让陈卓对天气预报有了从信不着到离不了的思想转变,也让徐丽萍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感悟。徐丽萍说:“我1983年毕业就在气象局上班,那时的工作枯燥又单调。农民种地也不靠气象信息,气象局的社会地位自然不高。”1998年,事情有了转变,国家下发文件要求气象部门为地方服务。榆树气象局据此开始为当地政府和粮库提供气象材料,并逐渐有了服务性产品。

“为了扩大气象服务范围,我们走村入户做宣传。”徐丽萍回忆,2012年走村入户时,她发现榆树新立镇农户桑铁军的20公顷水稻苗全得了立枯病。桑铁军一家人正要把价值两万元的水稻苗都扔掉,徐丽萍拦住了他,找来气象专家根据未来的气候条件,指导他如何调整棚内温度,又联系农业专业人员为他指导用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心态的桑铁军,到了秋天却迎来了大丰收。徐丽萍一脸自豪地说:“这件事很快就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农民都主动联系我们,问啥时候种地好。为农气象服务为气象局添了人气。”

如今,榆树气象局已建起24个乡镇气象站,改变了1957年以来只在市区内有气象站的历史,并在关键地块建起了32个气象加密站,为4700多种植大户提供直通式服务,而且建起了气象公众号,还正在搭建终端App平台,肩负起了观风测雨润桑田的光荣使命。

榆树精神代代传

到榆树就一定要去小乡看看。20世纪60年代,榆树市土桥镇皮信村小乡屯由乡办养殖场演变成自然屯。那时候的小乡又穷又弱,全队73口人只有19人能下地干活,由于土壤贫瘠、水灾泛滥,粮食亩产只有65公斤。还有句概括当年集体经济状况的顺口溜“老牛破车疙瘩套,两头毛驴没草料”。

榆树人的精神没有被贫瘠压垮,小乡带头人齐殿云带着乡亲们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在小乡展览馆,一幅幅老照片承载着小乡精神,没有耕犁,就用镐刨;没有车马,就用肩挑;开壕挖渠,改水造田。几年后,小乡里山坡有梯田、荒野变平原,稻谷飘香,成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吉林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70年,小乡被吉林省委命名为“苦战奋斗的红旗生产队”,齐殿云和小乡人的事迹被写进了当年的小学教材。

几十年过去,小乡艰苦奋斗的精神没丢,互帮互助的村风没变。村民李淑珍说:“小乡里没有偷懒靠救济的,年轻人不种地就出去打工。”

2001年以来,小乡每年劳务输出人员都在70%以上。2006年年底,小乡人集体搬进了花园式小区。如今,小乡户户安上了有线电视,人人喝上了自来水,山野菜、野杂鱼、小杂粮等特色农副产品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通过种植栽培食用菌致富的榆树姑娘杨岚,在“一心想着为国家多作贡献”的齐殿云精神影响下,又带头组建了榆树市龙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还特意将合作社的地址选在小乡附近。当年,社员就增收1万多元。第二年,合作社又专门注册了“小乡屯”牌商标。

“滔滔的松花江在这里流淌,灌溉着水稻玉米大豆高粱,金灿灿的五谷杂粮堆成山岗。丰收的秧歌锣鼓震天响,一年更比一年强……”正如榆树市市歌《大粮仓》所唱,70年来,榆树人“团结豁达、坚韧争先”的精神不变,依靠环境优势发展农业的信心不变,变的是越来越美好的生活,不断更新的是满载新气象的美丽乡村画卷。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3日03版)

吉林榆树邮编

新华社长春4月23日电 题:吉林榆树:从产粮大县到农业强县的不懈探索

新华社记者陈俊、刘硕

黑土地上先进的农业机械轰鸣驶过,采摘园里的瓜果秧苗茁壮生长,农产品加工生产线高速运转……正值东北春耕时节,记者在位于吉林省中北部、松辽平原腹地的榆树市蹲点调研时发现,这个产粮大县正不断“强筋壮骨”,在黑土地上探索现代农业综合发展之路。

4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在进行春耕生产。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农机“革命”高效率,养地“革命”可持续

“以前种地费工费力,效率慢只能干着急。”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地的榆树市弓棚镇三太村种地“老把式”张振宽说,他刚开始种地时机械化程度很低,仅有一些拖拉机等简单机械可以用,一垧地需要8个人种一整天才能种完,除草等田间管理的活儿更累人。

这些年,张振宽一点点见证了巨变的发生:从最开始的小马力拖拉机,到如今一小时种完一垧地的“巨无霸”;从人力肩挑手提,到全程机械化替代……“种地越来越省事儿了。”张振宽说。

榆树市农机总站副站长张国明介绍,在榆树580多万亩耕地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4.4%,飞机航化播洒农药等方式也得到广泛应用。得益于先进技术手段和机械的投入,榆树在耕作方式这场“革命”中抢占了先机,粮食产量逐步提升并稳定在70亿斤水平,一直位于全国产粮大县前列。

4月23日,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在播种玉米。 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产量上来了,榆树有了更深远的考虑。记者在榆树市保寿镇、于家镇等地走访时看到,越来越多农民正参与到“养地革命”之中。在一些乡镇,秸秆全量覆盖还田、深松整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被越来越多农民接受。

榆树市众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艳红说,采用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模式能保肥保水,起到很好的抗旱效果。在去年一场60多年不遇的大旱中,采取这种模式种植的土地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记者在吉林榆树嘉隆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外看到,一批适应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的打浆机正在装车。总经理朱国宽说,如今农民的养地意识越来越强,保护性耕作的机械越来越畅销,生产出来不愁卖。

据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武介绍,为了进一步养好黑土地,榆树还在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到今年底将有超过80万亩农田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渠系管网覆盖的标准,道路、智能化水土监测等配套设施也在建设中。

4月23日,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在播种玉米。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老把式”逐渐淡出,“新农人”闪亮登场

再过不到一个月,榆树市城发乡利阳采摘园里的6000多棵香瓜就将迎来第一茬果实。采摘园负责人赵立立说,这些香瓜采用绿色种植模式,品质好,价格高,到了市场上很受欢迎,销售和采摘体验加在一起收益可观。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赵立立从最开始种葡萄,到如今拓展香瓜等品种,及时灵活调整主攻方向,逐渐摸准了市场的脉搏。在榆树,像赵立立一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正悄悄改变着“老把式”们闷头种地的传统。

4月23日,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秸秆一部分还田利用,一部分可以加工成饲料用于肉牛养殖,粪污资源经过处理后还能变成有机肥料……”在榆树仁合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庆伟眼中,合作社自身构建起的“微循环”模式让他信心满满。在榆树市五棵树镇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丛建今年决定投入资金建立大豆浅埋滴灌网络。“虽然投入不小,但必须扭转完全‘靠天吃饭’的思路,着眼长远。”丛建说。

据统计,榆树现有各类合作社2800余家,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80万亩,成千上万名“新农人”活跃在田间地头。在这些“新农人”的影响下,榆树农业的面貌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在榆树市环城乡,农民高春雨在检修农机(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不唯高产量,更求高质量

粮食等农产品产量高,初级产品却卖不出好价钱,难以向高附加值农业转型,农民增收难。

“必须探索建立农产品转化加工产业链,让产业化和品牌化经营发挥更大的作用。”榆树市副市长高洪洲说。

从2012年开始,榆树市腾龙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岚为产品注册了“小乡屯”牌商标,并且开始逐步种植无公害食用菌。当时有些人不理解她的做法,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杨岚的食用菌产品已经行销全国各地,成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年收入突破千万元。“现在的市场竞争要求我们把品牌和质量都抓好,让消费者看见我们的良好品质和形象,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杨岚说。

在榆树,既有农民自己闯市场,也有大型加工企业纷纷落户。近几年来,粮食深加工、肉鸡养殖、秸秆生物质燃料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在榆树落地生根,全市农业加工企业达到200余家。

记者在一些合作社走访时了解到,引入原产地可追溯有机种植等新概念、建立私人订制农田24小时远程直播等新平台成为不少榆树农民的新追求。在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市场和展销会上,关注榆树的瓜果蔬菜、畜牧产品、有机稻米的目光越来越多,既拓宽了销路,打响了品牌,也为榆树百万农民增收拓展了空间。

吉林榆树区号

原标题:吉林省榆树市多措并举,推动粮食产量迈向更高台阶——“丰”光无限 稻谷飘香

秋去冬来,黑土地上一年的耕耘沉淀为丰收的喜悦。窗外飘起小雪,吉林省榆树市农民高丛坤在家中细数今年的收成,笑逐颜开。“自家土地的产出,加上合作社的工资,拢共能有近10万元。”高丛坤说,“从前做梦都没想过,收自家地还能拿工钱。”

2023年,榆树市粮食产量达到31.25亿公斤,连续20年位居全国县(市)第一位。粮食高产丰收的背后,是榆树市大力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生态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久久为功。

社会化服务,增产又增收

“老高,你家这1垧(1垧等于1公顷,15亩)多的地包给我呗,连成大地块、用上新技术,收成指定比现在多。”9年前,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找上门说的话,高丛坤记忆犹新,可当时他压根不信,一口回绝。

作为从小在地里摸爬滚打的“老把式”,高丛坤最信得过的就是自己种粮的手艺。但到了来年玉米摘棒的时候,他却傻了眼:同样大小的地,合作社咋就能打出更多粮?纯利润咋就能高出一倍?

“增产又增收的秘诀,在于社会化服务模式下,科学种田方法的综合运用。”合作社仓库里,马占有望着堆成小山的玉米合不拢嘴,细数种田账。“一方面,密植玉米品种、智慧农机具、水肥滴灌一体化种植等新技术的应用,让粮食产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化肥、提供农机服务,大大降低了成本。”马占有介绍,一升一降,每垧地纯利润至少增加3000元。“这几年,吉林省玉米单产第一的地块都在我们合作社,每垧地产量最高达4万斤以上。”

马占有的底气,离不开榆树市得天独厚的产粮禀赋。作为吉林省第一黑土资源大县,榆树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松花江畔,现有耕地580余万亩,黑土地占耕地面积的98.2%,且位于气候等条件适宜玉米生长的“黄金玉米带”上。

然而,榆树市也曾为诸多问题苦恼——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种地的人”青黄不接。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大农机、高科技只能望“地”兴叹。在这样“小散乱弱”的农作模式下,农民种粮与增收致富还有一定距离。

在马占有看来,想要破解“地由谁来种”“种粮怎么挣钱”等问题,科技赋能下的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是条好路子。从2012年合作社成立以来,马占有一直奔着这条路走。

“像老高这样的农户,我们采用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来带动。”马占有坦言,农民对土地有感情,但对土地流转也有顾虑,于是合作社从2016年开始逐步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地还归农民,由合作社来种,消除“老高们”的后顾之忧。

“花更少钱打更多粮,还解放劳动力,谁跟好收益过不去?”高丛坤说,看到实打实的粮食后,他二话不说加入了合作社,光土地流转的租金一年就有2万元左右。如今他更成了合作社的农机手,把自家的农机开到合作社的土地上,一年工资6万多元。原先农机干完自家活就成了闲置的“铁疙瘩”,现在在合作社的统筹下充分利用,农机不停、天天挣钱。年年秋收时,除了自家地,还组团去周边县市“收秋”。

截至目前,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流转303公顷耕地,为约1200公顷的耕地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社会化服务。放眼全市,规模经营主体达19660家,规模经营土地18.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农业新技术,高产又高效

“今年又是个大丰收!”说起收成,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禹庆眉飞色舞:“今年每垧地产量平均在2.2万斤以上,足足比去年增加1000余斤。”

从2013年成立合作社至今,徐禹庆是现代农业的实践者与受益者。“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7垧地,每垧产量也就1.8万斤左右。”徐禹庆说,如今,合作社流转土地132垧,翻了近20倍,产量也增了近20%。

粮食增产背后,是现代农业模式的强大支撑。“拿秋收来说,过去人工收地,一天只能收1亩地。如今大农机一开,一天足足收4垧多,作业效率翻了几十倍。”徐禹庆说,“收”只是种地的一个环节。如今耕种管收全流程作业都已实现了机械化。

农机提效率,增收靠科技。“在我们合作社的稻田里,平常是看不到水的。”徐禹庆介绍,在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支持下,合作社采用了水稻地膜覆盖技术,保持土壤湿度、提升土壤温度,大大降低了成本。

农业科技的应用不仅让原有的农业模式提质增效,也为合作社开拓出创收新路。“鸭稻共生、稻蟹综合种养等技术的应用,成为合作社收入的一大来源。”徐禹庆说,水稻田里养水产,不仅松动了土壤、留下了肥料,而且水稻质量和价格显著提高,平均每吨大米增收400多元。同时,水产品本身也成为田里的新“聚宝盆”。“拿养鸭来说,我们现在推广了50垧鸭稻共生田,今年纯利润在14万元以上。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来源”。

更令徐禹庆高兴的是,随着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新农人”选择回到家乡,端起农业“这碗饭”。“现在合作社入驻了3名大学生,他们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度更高,操作新型智慧农机具更方便。”徐禹庆说。

补贴力度足,产业空间广

“秋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我们还得在储粮、翻地上下功夫。”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大院内,马占有指着眼前数十米高的粮食烘干塔说,“这座粮食烘干塔是合作社今年新建的,收来的粮食可以在塔内烘干水分,卖更高价。”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对马占有这样的经营者来说,除了要把地种好,更要着眼长远发展。如此一来,建设粮食烘干塔、推动保护性耕作、购置更新大型农机具等大部头支出必不可少。一来一去,合作社能赚钱吗?

“去年我们合作社的纯利润超100万元。不仅如此,各项政策也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掰起手指头,马占有一笔笔算起账:今年这1500多垧土地,社会化服务补贴60多万元,保护性耕作补贴90多万元,苗期深松补贴20多万元,榆树市免费为土地提供飞防作业服务……“还有近年来一直发放的农机购置补贴。”马占有说,如今合作社共有95台套农机具,大家越干越起劲。

与此同时,榆树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经济增加值,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粮榆树公司从玉米到淀粉到糖到柠檬酸年转化玉米79万吨;榆树大米白金品牌已成为亮丽名片,大型水稻加工企业38家;榆树豆制品企业总产值4.8亿元;榆树年产白酒20万吨;畜禽加工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养殖大户1159户……

“榆树市正紧扣‘粮头食尾’打造全产业链,由卖‘原字号’更多向卖制成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促进联农带农和共同富裕。”榆树市委常委、副市长闫伟介绍,中粮、国投生物、京粮、华泽、灿盛、泰国正大等一大批企业集团相继落户,目前全市正着力打造玉米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饲料、畜禽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群体和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榆树的使命担当。”榆树市委书记吴威表示,榆树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未来将继续为种好“中国粮食”、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多榆树贡献。(汪志球 孟海鹰 门杰伟)

(人民日报)

吉林榆树白酒

视频加载中...

极目新闻2月23日讯(记者刘孝斌 视频剪辑何婷)今日中午,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东郡府小区发生一起人员坠楼事件,小区居民称一名30多岁男子和一名3岁左右小女孩不幸坠楼身亡,目前当地警方正在详细调查。

事发现场(视频截图)

小区居民提供给极目新闻记者的多段视频显示,在一栋居民楼下,水泥路两边有不少积雪,地上躺着一名身穿深色衣服的成年人,不远处躺着一名身穿粉色外套的小孩。有警察站在附近保护现场,附近不远处停放有警车。视频中,有居民称那名小女孩不到3岁。

警车到达现场(视频截图)

小区居民王先生称,事情大约发生在23日中午12时许,从几楼坠落,两人是否为父女,两人是否为小区业主,什么原因坠楼,目前都不清楚。王先生表示,其中的成年人是一名男性,大约30多岁;坠楼的小孩是一名小女孩,3岁左右。

实发现场(视频截图)

另外一名小区居民周先生表示,确实有此事,在榆树当地朋友和微信群都传遍了。

今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致电小区所属物业公司负责人,对方听记者说完询问的事情,挂断了电话。

长春市公安局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确实有此事,目前辖区民警正在详细调查,具体情况会在调查清楚之后发布情况通报。

极目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将奉酬谢。报料微信请关注:ctdsbgfwx,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吉林榆树天气预报,吉林榆树是市还是县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