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笃维简介,黄笃学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杨盈

黄笃维简介,黄笃学

大家好,由投稿人杨盈来为大家解答黄笃维简介,黄笃学这个热门资讯。黄笃维简介,黄笃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笃维



去年 3 月,日报曾经报道过卫斯理安大学东亚研究学院副教授王敖在豆瓣发帖,实名指出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徐钢副教授长期性侵女学生的行为,引起了轩然大波。

前几天,这个案件终于有了关键性的进展。

9 月 11 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 UIUC ) 的两名前学生和另一所学校的教授联合起来,起诉了该校前教授徐钢(Gary Gang Xu),其原因是他涉嫌多次性侵、骚扰和威胁多名中国女留学生。



图源:supchina

这份诉讼书里直接指出,在徐钢任职期间,他下手的主要群体是中国女留学生。其原因是她们都需要依赖于学校提供的签证维持留美合法身份。

去年 3 月卫斯理安大学东亚研究学院副教授王敖在豆瓣发帖,实名指出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徐钢副教授长期性侵女学生的行为吗?

王敖副教授揭发徐钢性侵学生之后,引发了豆瓣、知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热烈讨论。

人们由此事联想起 2015 年,有人匿名发布在\"北美吐槽君\"上的帖子。

发文者称她被迫与有妇之夫的教授交往两年,期间,她被该教授\"软禁\"、\"监禁\"、\"威胁\"。除了她之外,教授还有别的情妇。这让当时的各位吃瓜群众一秒想到了徐钢。

终于在今年的 9 月 11 日,徐钢 UIUC 的两名前学生和一名其他学校的教授被正式起诉。

据美国媒体 Propublica 称,徐钢本人并未对此事件做出任何回应,但在 2018 年春季,他曾全盘否认 UIUC 学生报纸对他的控诉。

徐钢(Gary Gang Xu)曾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的终身教授,并且他还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著名策展人。他自去年辞去了在 UIUC 学校的职位。

而两年前,一项大学的调查显示,他与一名学生涉及违反了\"禁止接触\"的禁令,并且与该学生存在不正当关系。



图源:illinoisnewsbureau

在他的不正当行为被曝光后,徐钢进行了带薪休假,期间还去了斯德哥尔摩等地进行了校外教学任务。

而作为辞职协议的一部分,他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了 10000 美金的\"离职金\"。

此外,这份离职协议同时还包括一项\"保密条款\",其中明确要求徐不能向大众媒体或者其他人透露这项条款。

而同时,原本应该担任 2018 深圳双年展策展人的他,也因为这次丑闻被深圳罗湖艺术博物馆解雇。

博物馆方面表示:\"鉴于本中心的态度和使命是传播艺术的正能量。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终止与徐钢的合作。\"



图源:supchina

关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方面,诉讼中声称,校方在采取行动之前就已经清楚地知道徐钢被指控。

而原告律师安 · 奥利瓦里乌斯 ( Ann Olivarius ) 表示,校方对徐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据奥利瓦里乌斯透露,许多该校的教职工表示他们很清楚徐钢长期以来的不当行为,并且对校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感到非常不安。



这起诉讼的主要原告是一名叫做 Xingjian Sun 的学生。

诉讼书中写道,2013 年春天,19 岁的她是大一新生,当时 45 岁的徐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主任。

他表示愿意为孙同学提供单独辅导,之后他们的关系慢慢变得亲密起来,并第一次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了接吻。

2015 年,这名同学还将自己的经历匿名投稿发给了微博\"北美吐槽君\",原内容如下:



(图源:微博)

该女生还公布了徐和其他情人的一些聊天截图:




(图源:微博)

据 Sun 同学称,在这段长达两年的\"恋情\"中,徐对她时常严厉斥责,并不允许她与朋友们来往,怕两人的亲密关系暴露。

诉状中称,徐在 Sun 怀孕之后强迫她堕胎,还在去医院的路上将她殴打至住院,当时她因为自杀未遂正失去知觉。



Sun 同学此后便患上了抑郁症,并且两次试图自杀。

2015 年 Sun 同学又遭到了徐的毒打,警方接到报警之后却没有逮捕他。

因此,8 月份 Sun 同学向伊利诺伊州当地法院申请了保护令,两人的关系就此终结。两个月之后,在徐的威胁之下,她又放弃了保护令申请。



第二名原告是徐之前的一名学生,她起诉的理由是徐利用职位之便迫使她做一些没有报酬的劳动,并且在她正在中国办展期间占她的便宜。

她表示,\"徐进一步使用武力威胁和身体限制,要求她服从他的命令。\"

起诉书称,Zhao 的经历在那里并不少见,她亲眼目睹过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剥削学生劳动\"。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国际学生,尤其是女生,非常容易受到伤害,\" Chang 在诉讼中说道,\"这样的事情对于那些依赖助学金的学生来说尤其严重。\"

第三个原告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卫斯理大学 ( Wesleyan University ) 的教授王敖(Ao Wang),他是一名曾被徐试图强奸的女生的朋友。

2018 年 3 月,王敖在豆瓣上发帖实名举报徐钢副教授长期性侵女学生的行为。当时日报曾专题报道过这件事。

王敖称,他的女性好友申请出国留学时,徐钢正是负责招生的教授。徐钢曾约他的好友到他在北京的住所见面,在女生刚进门的时候就强行搂抱。



不仅如此,王敖还透露道:

\"此人劣迹斑斑,长期性侵女生 20 年之久,最终被迫换了学校。\"

\"我掌握的消息是,徐钢跟多位学生有不正当关系 ...... 学生之外,连我的多位女性教师同事。一样只要有机会就伸手。\"

王敖发帖之后,他和他认识的人都遭到了徐的骚扰,徐甚至还发出威胁,扬言要\"杀了王\"。

随后徐在中国的一家法院提起诉讼,此案仍在审理中。

三名原告如今都在寻求赔偿。

第一原告 Sun 同学称,她在遭遇这一切之后支付了数千美元的医药费,她的名誉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害。还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持续的心理健康护理。

除了这些外,徐钢还被国内策展人黄笃抨击他曾暴打一名女性策展助理。

当时,黄笃和他的策展助理牧峤等人正在布展,徐钢是另一个同期项目的策展人,与牧峤在执行工作上并没有接触。

据牧峤在知乎上发文称,期间,徐钢\"突然冲进展场,在我还没反应过是谁的时候 ......(徐钢)就特别狠的打了一下我的右脸,(我的)眼镜被直接打飞了。\"




近年来,由于留学生数量猛增,加上西方人对亚洲特别是中国女生抱有一定的\"幻想\"。有些色性大发的叫兽、人渣就会以此为目标下手。

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即被性侵后,留学生该如何保持理智,理性地处理呢 ?

首先是不要惊慌,不要自责,因为这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错。

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

黄笃树 教授

中国美术报网

7月9日,由牧云社、牧云空间全新推出的跨界艺术对话栏目“牧云三面观”在牧云空间开讲。“牧云三面观”旨在为社会各界的艺术爱好者搭建一个以艺术为桥梁的对话平台,每期精选一组话题,并由三位艺术界大咖嘉宾站在不同视角参与探讨,回应、解析、评论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市场中正在发生的一切,为观众奉上90分钟高能观点对撞的同时,以期激发出更多元的思想碰撞花火。

本轮“牧云三面观”围绕“艺术、收藏”为话题主旨,邀请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家张锐先生,策展人、艺术评论家黄笃先生,美国陶瓷艺术家瑞安·拉巴尔先生(Ryan LaBar),分别代表艺术的赞助人、观察者、探索者的三位嘉宾,共同对这一宏观的话题进行不同视角、立场下最新鲜、独到、鲜明的个人见解。

对谈环节

张锐 | 收藏,让我开始理解艺术,参与艺术

作为本次对话的主持人,黄笃将是第一个话题交给了张锐,请他谈谈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埋单人”,业内最早进行新艺术势力收藏的赞助人之一,他是如何开始自己的收藏之路。

张锐谈到,自己开始收藏是因为在朋友家中受到了“刺激”。

2002年,张锐代理着法国的一个高级时装品牌,该品牌持有人正是一位收藏家,在他家中,这位先生向张锐介绍了虽然自家的房产昂贵,但却不如墙上悬挂的一副画作值钱。“对于中国新富阶层的我们来说,这是一场很大的价值观冲击。”对于当时国内的人们来说,房子、车子为代表的物质消费盛行,更多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精神消费的重要性。这次经历之后,张锐开始思考、规划和实践自己的收藏之路。

在十多年的收藏中,张锐开始了自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按部就班的解读。他谈到,我们对于艺术、艺术家和艺术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大家的关注点往往是集中在艺术家和艺术品上,很少有人深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

“由于要花真金白银去购买,所以我经常反问自己,我买的这是什么呀?值不值呀?什么是艺术啊?所以这些问题都是很实实在在的,如果不让你掏钱,可能你也不会思考这么多。但是真的现在艺术品越来越贵,你一定要反问自己到底买的是不是好的艺术品。”

张锐说,让自己坚持购藏艺术品至今的一个关键动力,就是源于对艺术的理解。

他谈到:“我是怎么理解艺术呢?首先我是接受这样一个观点,艺术源于巫术。我们讲人有人语,鸟有鸟语,人和神之间的这种对话怎么能够实现呢?因为早期人类的文明当中,人面对大自然来讲是非常渺小的,并且怀有深深的恐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内心深处都希望有一种强大的神圣的力量,因此对于敬神、拜神是内生的刚需。怎么和神进行沟通呢?就需中介,一个译者,这个责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巫师的身上,巫师承担了人与神之间对话的一种关联的特殊的角色。”他认为:

早期的人类,实际上是通过被称之为艺术的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浓缩的语言,来进行有效的人与神灵之间的沟通。”

后来随着整个宗教的发展,仪式逐渐形成,西方的教堂,东方的寺庙,成为了有规模的道场。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这些宗教的道场,里面充斥着艺术的语言。建筑艺术、装饰艺术,壁画,雕塑艺术,音乐艺术。对此,张锐也大胆地做了预言:

早期的巫师渐渐的分化成两部分,一部分转化成牧师,一部分转化成了今天说的艺术家。

张锐谈到,艺术家在今天仍然承担着人类和更高智慧和文明对接,进行有效赋能的这样一个神圣的职责,这是他对艺术家的理解,也是他对艺术这个特殊的、浓缩的、没有国家和民族语言界限的特殊语言的理解。他认为艺术感受的关键之处在于无论大家走进教堂还是走进寺庙,都会在一种浓浓的艺术氛围下,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能量场,是这种场域使得你安静下来,同时也有一种想要和神灵进行有效沟通的思想上的准备。如果将自己的生活空间,将自己经常所处的工作环境,打造成一种浓浓的艺术氛围,事实上也可以得到一种神灵的启迪。

在进行了自己的讲演之后,张锐用自己的居家美术馆的现场照片为例,解读了自己在艺术收藏中如何跟深刻的探索和收获乐趣和养分。

“如果从投资的角度去进行艺术品的购藏,得到的可能只有极大的困惑和不确定性。”

张锐谈到,当代艺术品从投资属性来讲,比起传统艺术它的市场可行性差很多。当代艺术是一种实验性的、创造性的艺术,它是对当下生活和当下社会矛盾的一种质疑,甚至是非常明确的批判。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特别是在一个信息化社会的时代,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所以今天不是一个没有艺术家的时代,而是一个选择性困惑的时代。

图片致谢张锐

作为收藏者,张锐用“亲身参与创作”,或者说利用收藏进行二次创作的方式解决了这个矛盾。

“每一件作品,可以理解是一个单词,当单词的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组织句子、段落,甚至编排出文章。因为在我家里,我就拿不同的艺术品当成我创作的材料,然后创作出我自己认为的一个新的艺术品。”

图片致谢张锐

在张锐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Ryan LaBar的白色陶瓷当代雕塑作品,何翔宇的《马拉之死》,齐佳铭的《悍马》,林天苗的《我的花园》,孙原&彭禹的《Tomorrow》,季大纯的《回头是岸》,任日的蜜蜂雕塑,杨福东的《新女性》等当代艺术作品,以及很多中国古董艺术品相得益彰的配合、组合。

黄笃 | 收藏是没有功利性的

对此,黄笃认为收藏是没有功利性的。的确,收藏有时候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上,但这是最低层面的收藏。

“一个好的收藏者一定是有趣味的,有判断力的,有他的个人与个性的,这才是真正的收藏。”

张锐正是如此,在他的空间里,张锐似乎成为了一个艺术家、一个策展人,重新的组合安排了作品的关系,让作品在建立这个关系过程里面,让作品重新发挥了它本身的意义,这个也是很难得的。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好的策展人,好的一个收藏家,他对历史和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即使是当代艺术,它也跟历史、文化,建立了很密切的关系。

例如,张锐将何翔宇的《马拉之死》和齐佳铭的《悍马》并置,形成了另一件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作品《碰瓷》,这需要对作品背后的历史含以及现代艺术语言有很深的理解。张锐的收藏,以及他的收藏历程、生活,是一个典型的优质的收藏案例。

Ryan LaBar | 陶瓷艺术让我和自我建立联系

来自美国的陶瓷艺术家Ryan LaBar,也是张锐收藏的艺术品之一的创作者,向现场观众解读了自己的艺术观念,以及为何要选择陶瓷,选择景德镇作为工作基地。谈及收藏,Ryan LaBar则认为,来到景德镇工作,也正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在尽量减少压力的情况下更高效的工作。至于为何选择陶瓷作为自己的创作材料,他谈到:“任何的艺术家他挑选的任何一个媒介,都是关于艺术家本人跟这个媒介的对话。”

“陶瓷的创作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能够让他更深层次的体会自我,当然也会在工艺把控过程中遭遇很多意外之趣,甚至是意外惊喜。很多偶发的效果,以及挑战让工作变得更加有趣。”

当然,在中国东方国家,人们更能够理解陶瓷的媒介和材料性。我一直做的事情,就是想要建立自己对陶瓷的理解和独有的语言,我投入我所有的个人理解。我坚信从美国来到中国景德镇,从事陶瓷工作,并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喜欢。Ryan LaBar几乎都是抽象的,对此,Ryan谈到,抽象的形式可以更好的建立作品和艺术家创想的联系。“艺术家它并不是在告诉你这是什么,它是在告诉你我是谁。抽象的艺术,它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抽象的艺术家它允许观看的人提出、带来自己的观点,形成一个空间容纳关于你自己对这个作品的理解。”

答疑环节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几位嘉宾分别谈到了最近艺术圈和艺术市场的热点问题。 话题围绕艺术机构的运营方式的选择,艺术家生存方式等问题展开。以下是三位嘉宾的精彩回答:

黄笃 | 市场正在资助选择更合理的经营方式

佩斯画廊关闭自己在北京的空间,是一个热点问题。最近大家对国际经济的变化、政治领域的变化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比如说中美贸易战,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中国经济的增长都会放缓,当然会影响到艺术方面。因为我们不可否认,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整个的生产方式,艺术的生产方式,都是跟经济结构、政治方式、政策,都有紧密的关系。我今天看佩斯画廊的访谈,就谈到他经营的困境,所以就是把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了香港,这个也可以理解,因为他有各方面的原因,比如说税收,比如说进出口的流畅性等等,都有关系。

比如说香港的关税基本上没有,物流也是非常好的,他的服务包括金融结算,都是顺畅的。尽管画廊经营的房租等成本高一些,但是整个运营是流畅的。我们现离开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当然毕竟我们现在国内艺术发展也的确受到了一些影响,我们有一些政策上的滞后,不得不承认,这种滞后也的确阻碍着我们的艺术市场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理论很早就说了,如果上层建筑没有处理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会影响整个文化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

张锐 | 多谈点儿艺术,创造性的事儿挺重要

任何的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当中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经常用倒逼改革等词句来形容我们今天面对的这些困境,其实整个世界今天已经进入到地球村的时代。我相信中国整体的表现是很难和世界完全切割的,叫解套也好,还是叫脱离关系也好,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非常希望看到,当今的媒体多担负一些历史使命,我们多谈一点艺术,少谈一点价格,多说一说艺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当代艺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我可以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提示,一,科技的发展现在呈现迭代的势头,未来我们所说的这种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的发展,会对整个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第一个影响,肯定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它会逐渐的解放我们人类的脑体劳动。

二,人越活越长,使用价值越来越低,不断被AI所取代。这一对矛盾我们怎么来解决呢?其实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未来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是哪些人活着还有意义?最起码我自己分析,有两种人活着还有意义,一种人是走在AI前面的人,不断的进行更新的设计和创作的人。第二种人,就是能够充分享受整个科学技术带来新成果的人。

无论是走在AI前面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的人,还是能充分享受当下生活的人,其实有一条非常的重要,就是他们一定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同时还要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将来有价值的人几乎就是那些所谓的意见领袖,而意见领袖还是说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他们都有基础性的东西,就是在儿时他们能不能接受到想像力的训练。没有想像力的民族,没有创造性思维的民族,一定会在未来的高科技竞争当中变成世界的附累。因此,我觉得我们的媒体如果要是从艺术的教育,艺术和国家的昌盛,和未来高科技竞争当中的关系,找寻到它存在的价值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也是倒逼改革的一个有效助力。

最后我想谈谈,我为什么在我们牧云空间开幕展的时候选购了Ryan LaBar的作品?是因为在我看第一眼的时候,就给了我一个强烈的冲击,这个冲击恰恰来自于这几年我去了景德镇,去了我们的宜兴,看到了很多号称叫大师的人,我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师都在复制着历史,他们不过是把唐的、宋的器形器物,在进行一些复制。当然他们运用的是这种传统的烧制技艺,这就和我们现在的创造性的思维严重不足有直接的关联,我们的大师没有想像力,我们只能从古代里面汲取营养,但是你不能完全的抄袭。因此我实际上是对瓷都也好,都是充满着一种失望。当我见到他的作品的时候,我眼前一亮,我觉得他是在用中国传统的制造工艺,在创造一种新型的表现形势,就像中国传统制造了火药,但是在西方打造出了抢跑,他是用中国传统工艺的技术,展示了他自己对于整个社会,对于结构,对于系统,对于他所熟知的细胞、生物之间的一种关联的展示。因此我觉得他的艺术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

Ryan LaBar | 真正的艺术可以赋予艺术家充分的精神自由

艺术界的人们有时候需要不断“挪窝”,艺术家、美术机构等等都是这样。真正的艺术可以赋予艺术家充分的精神自由,艺术家可以把自己整个人的活跃性表现出来,没有一些特殊的事情,艺术家不需要四处移动,但有需要的时候,你就需要重新选择自己的创作之所。我搬到中国景德镇,找到了一个新的自我。并不仅仅是因为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它允许我有一个更自由的空间去创作。艺术家非常需要一个很舒适的环境,你做更好的作品,一个不需要压力的地方。

黄笃初

北京│《无证之罪》导演吕行分享“青年人的第一部戏”

地点: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9A中国电影导演中心

主讲人:吕行(导演)

吕行,以丰富的剧集经验,扎实的理论积淀,能文能武,在《无证之罪》引发热潮之后,继续创作着一部部具有高级感的作品。本期“影·享”,他将分享作为新一代导演,如何执导“青年人的第一部戏”。

北京│基因为什么与我们息息相关——《基因传》中信书店新书分享会

地点:朝阳区东大桥路9号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LG2-05中信书店

嘉宾:马向涛(副主任医师、译者)、黄章晋(媒体人)、彭芬芬(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主治医生)

《基因传》聚焦“基因”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基因”这一掌握人类命运、影响历史走向的“幕后主使”立传。你所有关于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的问题,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新的答案。1月20日,我们有幸请到《基因传》的译者马向涛博士、大象公会创始人黄章晋先生、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彭芬芬医生一起来聊聊基因,聊聊《基因传》。

北京│北京,bigger than bigger?

地点: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创意广场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嘉宾:吕德文(武汉大学乡村治理学院研究员)、唐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面临城市的不断扩张,我们要重新思考其中心和边缘地带的规划方案。近期的种种发展状况表明,北京城市周边地带正在经历急剧变迁。这些变革是否就是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与之相似,全世界成百上千的大都会都因扩张带来的城市病而苦不堪言,北京的发展经验可为它们提供哪些借鉴?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将讨论北京的边缘地带及其居民的生存状态。我们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分享知识,共同审视北京城市边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北京│铁袈裟:中国艺术史上一块边角料的传奇

地点:西城区西直门内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1201室长歌行人文艺术中心

主讲人:郑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郑岩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史家,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合著有《山东佛教史迹——神通寺、龙虎塔与小龙虎塔》等。本次讲座,郑教授将结合自己的研究,为大家揭开铁袈裟之谜——中国艺术史上一块边角料的传奇。

北京│梦的夜谈会——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新书沙龙

地点:东城区香河园路1号北区当代MoMA内库布里克书店

嘉宾:范晔(北京大学西葡语系教师、翻译家)、朱岳(小说家)、李怡楠(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授)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融合民间故事、史诗神话、乡居见闻、梦境记录,描摹出一个边陲小镇光辉灿烂的千年传奇:一幢时空交错的房子、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雌雄同体的圣女、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婆婆……这部由一百多个短篇连缀而成的长篇小说,情节线索如迷宫般错综复杂,多重叙事手法变换交融,被称为“马尔克斯式的史诗”。1月20日晚,来与《百年孤独》译者范晔、小说家朱岳、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授李怡楠聊聊波兰文学以及那些扑朔迷离的梦吧。

北京│再说西游

地点:东城区东四南大街143号菊隐剧场

主讲人:吴荻(演员)

《西游记》作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大IP,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成长。演员吴荻先生作为第一个用六年时间演绎了完整《西游记》的《吴氏西游》的原创者,再度自我突破进军剧场舞台,继续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对《西游记》原著的剖析与还原。孙悟空的真正原型是什么?猪八戒为什么是只猪?师徒五众有什么象征含义?历史上一往无前乘危远迈的一代高僧玄奘法师怎么到小说里就成了只会大呼“悟空救我”的窝囊废?紧箍咒居然被破译了……所有这些疑问都将在澄书馆剧场首秀《再说西游》中被一一揭秘。

北京│文人画的后现代生活

地点:西城区恭俭胡同1号飞乐鸟艺术中心

嘉宾:马菁菁(艺术家)、常静(独立音乐人)

2018年1月21日下午,青年画家、作者马菁菁与著名古筝演奏家常静对话,静中有动的水墨,遇见动中有静的古筝,畅谈中国艺术与文化精神。曾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独奏《春江花月夜》的常静也将现场即兴演奏,配合菁菁的原创水墨作品,再现古人的荒率天真,山水清音,在想象与忘却之间,释放内心的情绪、灵性与生命力。

北京│有趣的灵魂终将会相遇:《Soul客文艺》西西弗书店MOOK新书发布会

地点:朝阳区朝阳公园路6号蓝色港湾国际商区1号楼1层西西弗书店

嘉宾:阿乙(作家)、孙一圣(作家)、易小荷(专栏作家)、董啸(诗人)、曲飞(作家)、杨树鹏(导演)

触及灵魂的文字需要一个集散地,此地没有东拼西凑的烂俗网文,没有翻炒冷饭的洗稿抄袭,它是一个品格和品位俱佳的原创平台,精心书写与安静阅读的所在。“骚客文艺”试图去做这样的努力——在互联网阅读的浮躁时代,重拾中国文字的审美。本次活动,“骚客文艺”把美好的文字集结在纸上,不组队,也不跳广场舞,就让它们保持各自原本的样子,或坐或立,这样就好。

北京│超人气漫画家幽·灵趣谈:新书签售&读者见面会

地点:海淀区海淀图书城西大街35号3幢一层言几又书店

主讲人:幽·灵(漫画家)

幽·灵,双胞胎姐妹,超人气原创漫画家,代表作品有《快把我哥带走》、《头条都是他》、《我是大吧吧主》、《第二模式》。在本次活动中,幽·灵会就“漫画创作与现实生活”展开主题分享,并与现场读者互动,回答读者们关于漫画知识的提问。

北京│无论怎样都幸福——张春《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读者见面会

地点:朝阳区七圣中街12号爱琴海购物中心3楼单向空间

嘉宾:柏邦妮(畅销书作家)、文珍(作家)、张春(畅销书作家)

暌违三年,张春带来了全新的作品《在另一宇宙的1003天》,这本书收录了她三年来全新创作的生活文字,包括有关抑郁症的真实记录,是一本让人边哭边笑的散文集。1月21日,听张春聊聊往事,你一定会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有趣,对困难和痛苦也会更有耐心和包容度,更坦然地对待开心和不开心交替的生活。

上海│约瑟夫·博伊斯和白南准在中国

地点: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99弄万和昊美艺术酒店3F万和厅

嘉宾:格雷格·杨森(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馆长)、金男洙(艺术评论家)、李龙雨(上海大学教授)、李正成(电子工程师)、岛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小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凯伦·史密斯(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孙周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舒可文(自由撰稿人)、查常平(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笃(策展人)、张冰(策展人)、杨超越(独立撰稿人)

在二战后的先锋艺术思潮和运动中,约瑟夫·博伊斯和白南准脱颖而出,以他们灼热的言行和作品,让艺术在开启未知、拓宽自由的方向上无限开放,他们自己也在不觉和自觉中成为先知/见者,朝向未来遗留下丰富的思想和美学遗产。在欧美等地域,经过多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博伊斯和白南准已经家喻户晓。但在中国,他们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盲区,或者浅尝辄止。他们和中国语境的关系因此蕴含着丰富的议题。此次研讨会将围绕两位先知式艺术家和中国语境的关系,邀请国际知名策展人和华人专家、学者们共同展开讨论。

上海│孙渝烽、曹雷:银幕内外的记忆

地点:徐汇区桂林路406号华鑫中心一号楼102室

主讲人:孙渝烽(译制导演、影视演员)、曹雷(配音演员)

上影厂、上译厂承载了一代人对电影的回忆,在这里诞生了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对待电影工作认真敬业,一丝不苟,同时也保持高尚的人品艺德,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月19日,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译制导演、影视演员孙渝烽、曹雷将携新书《银幕内外的记忆》光临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为读者们分享老一辈演员、上译厂同事工作和生活的点滴,展现一个时代的记忆。

上海│天下与当代中国

地点:静安区北苏州路1016号OCAT当代艺术中心

嘉宾: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韦兵(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寅(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天下”能否成为新的世界制度?能否取代由民族国家建构的全球化-帝国体系?对于当代中国以及目前世界变局而言,“天下”以及“天下主义”到底意味着什么?值此展览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刚刚出版《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一书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许纪霖教授、就此问题同样不乏深思的四川大学历史系韦兵教授和主治全球史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曹寅副教授,三位学者将围绕“天下与当代中国”这一问题展开一场深入的讨论和对话。

上海│向内生长的力量——王咸《去海拉尔》新书分享会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王咸(《收获》杂志编辑)、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走走(《收获》杂志编辑)、朱个(小说家)

王咸的小说像他的人一样低调、克制。在一个随时打开电子设备就能写作和阅读的年代,王咸像一个隐者,诠释着文字对人的真正意义——不断自省,时刻清醒,始终独立地面对这个庞杂的时代。他用向内生长的力量,容纳并书写着现今时代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和生活现实。

上海│梅景传家:吴大澂、吴湖帆祖孙的收藏

地点: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正门4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李军(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清代时期,苏州是收藏家汇聚之地。其中,尤以郡中几大家族最为著名,涌现出一批收藏家,他们对中国青铜器、玉器、书画、碑帖、文房的蒐集与鉴赏,既代表了传统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苏州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清末至民国,苏州吴氏作为晚清到民国苏州地区著名的收藏世家,从祖父吴大澂开始,就以所藏青铜器、玉器、书画、碑帖、古籍、文房等闻名江南,至梅景书屋主人吴湖帆,在继承祖父藏品的基础上,继续四方蒐集书画、碑帖,成为近代最著名的书画家、鉴赏家,与上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次讲座以吴氏祖孙收藏为中心,结合其家世生平,介绍从愙斋到梅景书屋、吴氏祖孙两代人的收藏概貌,追寻以吴氏为代表的苏州收藏家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通过对代表性藏品的解读,沟通古今。

上海│一辈子的坚持——特伟与中国动画

地点: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29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楼多媒体互动室

主讲人:贡建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动画专业负责人、教授)

特伟是谁?为何大家都称他为“老伯伯”?他如何从一名漫画家转变成为中国动画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作为美影厂首任厂长,他如何带领团队创造了中国动画的两个辉煌时期?他的人生历经坎坷却又乐观应对,耄耋之年却又怀揣什么样的夙愿?1月20日,贡建英教授将针对以上问题,为我们一一解答。

上海│文化构造与汉字艺术

地点:静安区乌鲁木齐北路211号聚安大厦516室

主讲人:张宪荣(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宪荣,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幼承家学,及长师承马公愚先生习书法篆刻、中西绘画,作品在国内外曾入选西泠印社首届全国评展、日本国西宫市展等,发表有《马如兰·张宪荣·张萱祖孙三代书画选》等。本次讲座,他将为我们详细解读中国的文化构造与汉字艺术。

上海│从文献看租界的生活气息

地点: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八号桥2号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张莹

前阵子落叶飘黄的街道火了一把朋友圈。旧时上海租界并不只有那些“梧桐”。以前霞飞路上曾有不少犹太人开的皮货店,在里面转转应该不比逛淘宝差;时髦的上海女郎在时装上除了会选择旗袍之外,还有洋装、便服等多种选择;蜜丝佛陀化妆品和欧米茄手表这类品牌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登录上海滩了;最新的电影也会在欧美上映一周后,就在上海的电影院里放映;冰糕和法棍这类食品也是从欧洲大陆而来的舶来品……我们从文献中的商品广告、老照片及画报等入手拼贴出一个活色生香的摩登上海,一起探寻魔都的魅力来源。

上海│《每个女孩都是生活家》作者见面分享会

地点:青浦区新风路250号上海三联书店

主讲人:蜜思(作者)

每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都应该是这样:怀揣着不大不小的期待,用心生活,记录每一次新鲜的尝试,品味每一个独特的日子,在平凡中发现生活的闪光点,把生活装点得浪漫有爱。纵然这个城市不够温暖,依然保留内心的温柔。1月20日下午,上海三联书店朱家角店,邀请作者蜜思分享《每个女孩都是生活家》的写作心得和幕后故事,并携手朱家角网红烧卖,与大家一起边做边吃边聊!

上海│小鸟睡在我身旁我要保护它飞翔——黎戈新书分享会

地点:静安区南京西路1601号芮欧百货4层钟书阁

主讲人:黎戈(作家)

十年前,黎戈有了女儿,从那时起,她的生活慢慢从《心是孤独的猎手》转变至《所有东西都粘在了他身上》,那个能不打招呼独自出门旅行的女人,消失了。而《小鸟睡在我身旁》讲述的正是这一场转变。读过黎戈的新书,你会发现,父母并不只是默默付出的悲情形象,因为有了孩子,他们的生活收获了无数的惊喜,也因为有了孩子,每一天都要去充实自己,去成长,去学习。1月20日,一起听黎戈分享她的内心发生转变的历程。

上海│我在纽约做插画师——岑骏《缺失空间》西西弗书店新书分享会

地点:浦东新区花木路1378号浦东嘉里城2楼西西弗书店

主讲人:岑骏(插画师)

他叫岑骏,从高考复读开始学画画,一个“半路出家”的美术学生。他今年才30岁,从误打误撞进入插画行业到现在成为少数在美国插画圈拥有影响力的中国插画师,在短短十年间,完成了很多插画人一辈子追寻的目标,速度之快犹如坐着火箭前进。这个爱走“弯路”的青年,跨越太平洋,来到上海,亲自为你讲述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路,成为了现在的他,从而希望解锁你脑中的“新地图”,找到自己的“路”。

上海│博物馆纵横

地点:虹口区邯郸路173号4号楼106室

主讲人:郭青生(《博物馆评论》执行主编)

博物馆起源于人类的收藏行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大航海、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以来的新教育运动和世博会,不断推动博物馆由古典向现代的方向前行。今天的博物馆,不仅继承了古典博物馆的文化庙堂功能,更以博物馆科学研究、尤其是公共教育功能,推进人们对文明多样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讨论,引导社会的健康发展。本讲座拟以博物馆的发展史为纲,了解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博物馆的昨天和今天,并借由博物馆伦理的讨论,引发大家参与现代博物馆的进程。

上海│民国初年读书人的信仰困境——上海灵学会的主张与努力

地点:静安区威海路870号静安书友汇

主讲人:张洪彬(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术月刊》编辑)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然而同时代的中国思想界还有许多别样的文化理想,灵学会的文化理想就是其中之一。1917年秋,上海中华书局创始人俞复、陆费逵等人在福州路附近组织了盛德坛,几乎每天晚上开展扶乩活动,求神问鬼,并成立灵学会联合同志,出版《灵学丛志》以通声气。灵学会引起的辩论,不仅涉及宗教与道德的关系,还深入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启发了稍后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1月21日,跟随张洪彬深入了解灵学会的主张与努力,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对我们思考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也有所启发。

上海│“了不起的盖茨比” 缔造者的“人间天堂”

地点:长宁区长宁路1139号来福士广场西区B1言几又书店

嘉宾:吴建国(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何伟文(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和庆(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扶持学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学科带头人)、耿强(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何绍斌(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庆勋(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美国现代小说家中,F.S.菲茨杰拉德是排在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的第三号人物。他的五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漂亮冤家》、《夜色温柔》、《末代大亨》,以及四部短篇小说集《新潮女郎与哲学家》、《爵士乐时代的故事》、《所有悲伤的年轻人》和《清晨起床号》已被列入文学经典之列。1月21日下午,在言几又书店长宁来福士店,“菲茨杰拉德作品全集”的译者们将与各位读者分享翻译这套丛书的心路历程。

上海│土摩托看世界读者见面会

地点:闵行区合川路2570号漕河泾科技绿洲三期2号楼1-2F之禾空间

主讲人:袁越(专栏作家)

从阿根廷、非洲到印度、土耳其,土摩托始终在行走,新手常见的新鲜感已经逐渐让位于对陌生世界的冷静好奇心。袁越用持久不变的好奇心去探求那些不易去的风景和不易解的难题,分享种种独特的体验,用他的话说:“当我知道的人类故事越多,我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就越小。”1月21日,土摩托袁越将来到之禾空间,与读者一起分享他的旅行见闻与心得。

上海│漫谈上海电影地理

地点:徐汇区丰谷路35号余德耀美术馆

嘉宾:石青(艺术家)、舒浩仑(导演)

艺术家石青和激烈空间合作的上海电影地理项目对各个年代在上海拍摄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影,选取章节进行重拍。这些上海电影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地理空间的变迁,这种变迁与国家社会的变革也是同步的。本周日,余德耀美术馆将邀请到艺术家石青与电影导演、电影学者舒浩仑这两位不同艺术领域的嘉宾,以“上海星空Ⅱ”展品《上海电影地理之大桥下面》为起点,就上海、电影、地理三个关键词展开延伸性讨论,和大家一起重访、唤醒封存在电影里的时间空间。

上海│价值观 情怀 温度 精神——秦朔朋友圈新书分享会

地点:静安区南京西路1601号芮欧百货4层钟书阁

嘉宾:秦朔(媒体人)、周水水(秦朔朋友圈主编)、忆湄(作者)、鲁舒天(作者)等

作为秦朔朋友圈成立两周年的纪念,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秦朔访问:照亮世界的中国企业家精神》、《夜空中最亮的星》两本书,沉淀了这两年的“美好”。什么是“美好”?即留在身体里又能在身体之外存在的东西,比如精神——企业家精神;比如温度——朋友一样的平等与温暖;比如情怀——名利和浮躁少了一些;比如价值观——商业文明和正能量……夜空中最亮的星,不是自命清高,而是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的,那种仰望星空的孤独与善良。欢迎朋友们前来一聚,看看秦朔朋友圈的作者们。

上海│“机动性”时代的日本当代戏剧

地点: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主讲人:藤原力(批评家、制作人)

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日本当代戏剧界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艺术家拥有了“机动性”(Mobility)。同时,年轻的戏剧人在海外公演和驻留创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或许在今后,针对当代戏剧的跨国合作与戏剧网将会不断地增多。本次活动,日本著名当代戏剧评判家与制作人藤原力将携其讲座“‘机动性’时代的日本当代戏剧”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小剧场,通过讲述其过往相关的案例分析与经历,与上海当地的艺术家和观众们共同研讨当代戏剧未来的展望和研究。

广州│体味自然,俯拾珍奇——从《虫子书》到《便形鸟》

地点: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方所

主讲人:朱赢椿(设计师)

从《不裁》到《肥肉》,从《虫子书》到《便形鸟》,从设计师到创作者,再到艺术家,伴随着惊叹与赞赏,争议与不解,朱赢椿先生的作品受到了国内外、术业内外越来越多的瞩目,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然而,朱赢椿老师的创作脚步似乎越来越慢。《虫子书》源自虫子迹,这是寒来暑往的观察,经年累月的记录。《便形鸟》,创作四载,三易书稿,五改装帧。1月19日,广州方所书店,朱老师将与读者分享发现便形鸟的故事,揭秘便形鸟的身世。

广州│辞旧迎新——清代皇宫过大年

地点:天河区珠江东路2号广东省博物馆一楼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任万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文化上具有集大成的特点;而宫廷又具有一个时代文化的代表性,故本次讲座以清代皇家过年作为解析对象。乾隆朝是清代最为强盛的时代,一切文化活动与礼仪形式都臻于完备与繁荣,讲座内容则主要以乾隆朝宫廷为主,辅以其他朝代;时间上将从腊月到正月十五对不同日期内的活动予以展开,几乎类于“编日体”;讲座形式上,将以历史绘画与立体文物影像进行演示,从而增强形象化的感知效果。

广州│广府文化係个乜东东——解密广府文化

地点:海珠区新港中路397号T.I.T创意园创意大道8号树德生活馆

主讲人:饶原生(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

本次讲座旨在解密广府文化,于是要从“广府文化系个咩东东”讲起,解密广府毫无疑问不可以不谈粤语。接下来要谈的便是“粤语:凭这张名片揾到‘自己友’”,不懂粤语怎么办?可以从一些基于粤语识别的文化名片入手。讲座接下来还要探讨的是“无‘食’不广府”、“‘心水’广府”……诸如此类,通过身边可触可感的文化,但求找到我们生活生存空间的文化认同。

武汉│古瓷上的匠艺留痕——瓷器手作痕迹解读

地点:武昌区公正路25号湖北省图书馆1楼报告厅

主讲人:李奇(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副主任)

修复古代破损瓷器是为了恢复它们的外观和神韵,让公众更直观、全面地认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修复师要想修复好古代瓷器,首要的是能够深刻理解古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准确体会古代制瓷工匠的思考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修旧如旧”,乃至“神形兼备”。此次讲座就是让修复师带领大家一起去观看这些痕迹,一起感受平凡累积出的不凡,普通融汇出的伟大!

成都│一部当代中国的“新聊斋”

地点: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成都远洋太古里M68-70号方所

嘉宾:阿丁(作家)、宋石男(作家)

《厌作人间语》是阿丁“重述聊斋”计划的结晶,也是他近三年来的小说创作成果,其中包括一系列重述《聊斋》的中短篇小说,以及一部分超短篇小说。这些故事或惊悚、或恐怖、或温暖、或令人唏嘘感叹……阿丁用克制、准确、精到文字,为这些故事打上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令其生发出了别样的光彩,可见出阿丁深厚的文字功力与天马行空的文学创意。1月20日,阿丁将携新书《厌作人间语》做客方所成都店,与观众分享他的创作故事——一部当代中国的“新聊斋”。

成都│边地叙事:站在表达的中心——一场关于边地故事的分享会

地点: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28号玉洁东街2号附7号老书虫餐吧

嘉宾:龚静染(作家)、罗伟章(小说家)、袁远(小说家)、卢一萍(小说家)

《白山》是青年作家卢一萍倾二十余年边疆生活积累创作的一部关于雄奇高原的史诗,一部关于微小人类如何战胜强大世界施加给他的东西得以生存的传奇,也是一部文学探索与现实主义完美融合的、独特的长篇小说。《昨日的边城》是一部反映四川彝汉边地历史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该书聚焦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的一个彝族小城马边,以独特的文学视角,让久远的历史在真实、生动的叙述下复活。本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几位作家,以这两本作品为文本,展开关于边地故事的对谈。

杭州│马世芳×袁越×万晓利:中外民歌对谈

地点:余杭区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剧场

嘉宾:马世芳(音乐人)、袁越(专栏作家)、万晓利(民谣歌手)、萧耳(作家、记者)

马世芳、袁越、万晓利,这三个人牵动华语民歌音乐史的人,应大屋顶文化、《钱江晚报》和新丁粄工作室的邀请,即将抵达杭州与公众见面,展开充满人文情怀和动听旋律的系列活动:2018大屋顶冬之旅·暖冬音乐汇。他们之间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效应呢?1月19日的黄龙万科中心,1月20日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还有1月23日的浙江之声《方雨朋友圈》节目里,欢迎大家来一探究竟。

杭州│袁越新书分享会

地点:西湖区学院路77号黄龙万科中心

主讲人:袁越(专栏作家)

“旅行到底有多大价值,取决于你到底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对于探索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土摩托,以其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巨大的热忱和勇气,探求那些不易去的风景和不易解的难题,分享种种独一无二的体验。1月19日,土摩托袁越将做客星商会客厅,与读者一起分享他的旅行见闻与心得。

南京│新书分享暨美文朗诵会——《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

地点:鼓楼区金银街8号万象书坊

嘉宾:吴佳骏(作家)、何同彬(评论家)、李黎(诗人)

故乡,一个充满温暖和伤感的地方。在城市化进程中,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这是一代人对故土的深思与诘问。1月21日下午,作家吴佳骏携新书《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做客万象书坊,与青年评论家何同彬、诗人李黎坐在温暖的书店里,同逃离故土的你一起共聊心中的故乡。

南京│《后革命时代的中国》与德里克的中国研究

地点:白下区太平南路1号大行宫新世纪广场B座6楼悠仙美地7号包间

2017年12月2日,美国著名左翼学者、中国研究专家德里克先生逝世,其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部著作,就是根据他于2010年10月至11月间,为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梁启超纪念讲座”作的八场讲演整理的实录合集《后革命时代的中国》一书。本次读书会将以这本《后革命时代的中国》为中心,以讨论德里克在中国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来缅怀这位功勋卓著的美国学者。

郑州│诗人批评的可能、样式与限度——《语象的狂欢》分享会

地点:中原区建设路秦岭路大摩西元广场三楼纸的时代书店

嘉宾:阿西、张备、森子等

河南师范大学华语诗歌研究中心与郑州大摩纸的时代书店联合举办本次活动,邀请诗歌爱好者共同分享关于《语象的狂欢》的看法。

郑州│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韩松《驱魔》新书沙龙

地点:金水区文化路2号松社书店

主讲人:韩松(作家)

韩松的作品结构精巧,内蕴深远,可谓独树一帜,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宇宙墓碑》、长篇小说《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红色海洋》等。最新作品《驱魔》获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本次活动,韩松将与读者分享新作《驱魔》的创作心得。

郑州│虚空过往,故事留存:《甲马》郑州沙龙

主讲人:默音(作家、翻译家)

《甲马》是作家默音酝酿八年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从云南人年节焚烧的祈福纸“甲马”出发,以无边想象力立体呈现云南甲马纸谢氏家族三代人的惊异人生,时间跨越西南联大、知青们的景洪农场、千禧年之前的上海。默音创作的过程历时八年,四易其稿,最终完成一个以“虚空过往”寻回时间的故事。默音也以《甲马》这部作品获得新浪年度十大好书的荣誉。1月20日晚,让默音带领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中自由穿梭吧。

长沙│康熙瓷漫谈

地点:开福区湘江北路滨江文化园长沙市图书馆

主讲人:倪亦斌(伦敦大学博士)

清康熙帝时所制瓷器以质量精美、数量众多、品种丰富著称于世,显示出当时的强盛国力和文化自信,长期受到中国和西方藏家的共同追捧。美国洁蕊堂主人杰夫·史得门先生特别钟情康熙瓷,他始终坚持以至高至精的标准收藏康熙一朝的瓷器,倾心尽力已逾三十五载,在全球众多收藏中国瓷器的大家中脱颖而出。其收藏的康熙瓷数量和品种繁多,无论是官窑、民窑、外销瓷均品质精绝。本周六下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倪亦斌将来到长沙图书馆,以这位顶级藏家几十年积累的藏品为例,通过具体实例,告诉你这些古代器物上所描绘的不为现代人所知的故事。

黄笃厚

如果你在今年的四五月抵达重庆当代美术馆,偶遇一个叫“缝合”的今日文献展,请做好在须臾之间环游世界、接受冲击的准备。在这个英文名叫“A Stitch in Time”的展览里,你身在重庆,却能在移步间看到印度、以色列、英国、法国、加拿大、冰岛……无处不在的艺术家,捕捉着令人不解抑或令人反思的时刻。

这次艺术家要思考的问题,是裂痕。今日美术馆的策展人黄笃和团队组织这个展览前,影响全球的新冠疫情尚未发生,而国际关系逐渐发生新的变化,迹象凸显但潜而未发。然而刚布好展不久,2020年1月底,今日美术馆的大门已对外关闭。近半年时间里,艺术家尘封在作品里的思考,唯一的观众只有策展团队。仿佛是天意,冥冥之中,这种意外应和了展览的主题。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在英文里,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在事情恶化前及时缝合补救。人与自然,国家与地域,本土与全球,灵与肉,身份与本源……疫情的发生,再一次把人与自然、地域、身份之间的裂痕推到所有人面前。缝合裂痕的努力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这次,艺术家们成为游走在世界各地的缝纫匠。

蒋志从电脑里翻出了两年前在印度拍下的475张照片。475张照片里是同一个老人的影像,一位侧瘫在印度街头的流浪老人,躺在灰土沙砾和破损的水泥砖路旁。路边停着拉客的三轮摩托,讨价还价的乘客和司机,穿戴整齐、拎着塑料袋和食物的路人,没有人停下来多看他一眼——这样的场景是印度日常的一部分——除了来印度练瑜伽、正无所事事的艺术家蒋志。

他驻足在原地半个多小时。镜头拉近,在老人的身上游走,连拍。凌乱的银白发丝,皴裂褶皱的脚踝皮肤,用塑料捆带绑在脚上的破鞋……照片拍完,蒋志却开始觉得自己拍摄的行为有问题。这是苦难吗?还是他以为的苦难?对方会将之视为苦难吗?

“自己的苦难也许能以各种方式消解,但这个面对的是自以为的别人的苦难。”蒋志把475张静止照片,做成了一组以假乱真的纪录片视频,穿插自己脑中不断浮现的想法,把这种旁观他人之痛苦的体验,取了个恰恰相反的名字,《诗意》。

生于耶路撒冷的拉里萨·桑苏尔,要面对的是边境和身份的裂缝。中东僵局在现实中难解,桑苏尔干脆在科幻短片里为巴勒斯坦建了一栋《国家大厦》。穿过国际社会赞助的巨大建筑物的大厅,电梯上行,“叮”,13层到了,耶路撒冷;14层,拉马拉;而桑苏尔的家乡伯利恒,坐落在21层……

电梯代替了原先因检查站而受阻的旅行,为了营造归属感,电梯门打开时,映入眼帘的是每个城市的地标建筑。橄榄树种在房间里,一身未来着装的女主角在屋内弓腰为它浇水,土地皲裂;巨大的落地窗外,能看见阳光照在圣墓教堂的金色穹顶上。一切仍是熟悉的景象,千百年来的纷争因此停歇,所有巴勒斯坦人在艺术家的科幻短片中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拥有限度内的自由。

有人关注社会政治,也有人把眼光投向自然。已经79岁的重庆籍艺术家尚扬,长久关切人与自然之间的裂痕。他把斑驳如发黄旧纸的裂缝,以近乎粘稠塑料的质感呈现在长2.5米、高1.7米的巨幅画作上。延续“白内障”系列创作,尚扬笔下的颜料是乙烯——这也是塑料的主要

成分。画作上的裂缝走势,让人想到鸟瞰视角下的长江,主干与支流交汇处,似是艺术家的故乡重庆开县;而乙烯形成的大块黄黑色斑,杂乱无形地布在这张鸟瞰地图上。阻挡人们清楚看见、找到自己坐标的,究竟是生理上的眼部疾病,还是长久以来无节制的人类活动为地球一切的山川河流蒙上的“白内障”呢?

远在大洋彼岸,艺术家古德伦·菲利普斯卡为这个议题专门发起了一个大型网络艺术项目,“艺域交换小组”。不同地区的艺术家或作家,用长距离的邮政或数字通信,互相交换自己对当地环境的记录和思考:在阿拉斯加居住的艺术家拍下了一片终年积雪的冻土区正在融化的冰雪;北威尔士的乔安娜·怀特拍下了附近的核电站,交换来一张来自澳大利亚阿盖尔湖的本地水坝照片,引发了对当地殖民定居者的基础设施和权力变化的讨论……

拉里萨·桑苏尔 《国家大厦》 科幻短片

“将一只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一向痴迷于思考语言的施勇,则选择在语言和现实的缝隙间来回横跳。被当成施勇参展作品名称的这句话,改自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巴比伦的抽签游戏》,施勇用一个括号消解了语言确定的所指。而他的作品,则活脱脱一个悬疑推理现场——切割开一架三角钢琴,被切开的零件四处布满展厅。如果你留心的话,甚至还能在这件作品展厅的二楼,发现一个空荡的房间,房间的角落丢着一个熟悉又不知所以然的黑色三角部件。

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可能会一头雾水,也可能不禁莞尔:这个迷失的飞物,会不会是解开某场悬疑案件的关键线索呢?

观众若停留在这种困惑和尴尬中,艺术家便达到了他的目的。

即将走出展厅前,我停在顶楼的大厅里,看大屏幕上的流水线工人。画面仿佛静止,但时间线分明在前行。流水线上,人的表情凝滞,重复着手上单一的动作。下班后,穿着工装的工人们单独面对艺术家的镜头,不言语不发问,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无聊与呆滞。一个人,再换一个人,分辨不出不同的人之间有什么差别。

在这个艺术家李消非拍摄的《流水线》短片前面,大厅的长椅上,坐着两个保安。此刻重庆当代美术馆里已经没有太多观众,在门口站累的保安成了这部影片最长久的观影者。我在背后偷偷看着他们,心想日复一日的他们,看着荧幕里同样日复一日的别人,心里会有什么波澜?或许他们正在心底疑惑:什么是艺术,这就是艺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黄笃维简介,黄笃学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