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最新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顾涵轩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最新

大家好,由投稿人顾涵轩来为大家解答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最新这个热门资讯。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最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中国城市规模划分中,浙江首次出现两个县级市跻身“大城市”行列。根据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慈溪城区人口达106.19万,义乌达118.42万,均超过Ⅱ型大城市标准(城区人口100万以上)。

城区人口突破百万的背后,是两地产业经济与人口吸引力的强劲共振。以义乌为例,其2024年常住人口达191.8万,其中外来人口占比超过60%,且连续多年保持年均4%以上的增长率。这种“人口虹吸效应”源于其全球小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

2024年义乌快递业务量达116亿件,占全国总量的7.5%,直接带动商贸、物流、电商等产业链就业人口超百万。而慈溪则以制造业立市,拥有73个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企业,2024年GDP达2928.6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宁波市近三成,形成“每平方公里创造2.5亿元产值”的密度优势。

这种人口与产业的协同增长,打破了传统“县域经济天花板”。数据显示,两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超8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且常住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占比达65%以上,形成“产城人”良性循环。

跻身大城市序列后,资源配置逻辑发生根本转变。根据《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公共资源将按实际服务人口配置。慈溪已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目标225万”,并规划建设沪甬城际铁路、前湾新区通用机场等重大基建项目,强化与上海、宁波的“同城化”连接。

义乌则借力“义新欧”中欧班列和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2024年外贸出口额突破5000亿元,其国际商贸城的辐射范围已覆盖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

两地的晋级路径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义乌走的是“市场先导型”道路,从“鸡毛换糖”到全球电商之都,形成“市场+制造+物流”的生态闭环。其跨境电商交易额连续八年增长超30%,2024年达到2300亿元,占浙江全省的38%。

而慈溪则依托“制造基因”,在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培育出方太、公牛等26家国家级“单项冠军”,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8%,研发投入强度突破3.5%,堪比深圳水平。

这种差异化也体现在空间布局上:义乌通过“电商产业园+跨境物流枢纽”重构城市空间,形成“一核多极”的商贸网络;慈溪则打造“翠屏山中央公园+杭州湾产业带”的产城融合模式,将生态保护与先进制造深度绑定。

两地的崛起离不开区域协同效应。义乌作为金义都市圈核心,通过杭温高铁、金甬铁路构建“1小时通勤圈”,承接杭州数字经济溢出资源,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慈溪则深度融入宁波都市圈,前湾新区与杭州湾新区联动发展,引进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推动沪甬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40%。

这种“借势超车”策略取得一定成效,两地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关联度均超0.8(1为完全关联),形成“研发在沪杭、转化在县域”的协同创新模式。

未来,随着《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落地,更多县域将获得政策赋能。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

城市建成区规模

是衡量城市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

直观展现其在

经济、人口、空间等

多维度的发展轨迹

5月7日,市政府发布关于2024年郑州市城市建成区规模的通告。根据通告,2024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822.30平方公里,全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1431.65平方公里;与2023年相比,分别扩大25.6平方公里、19.43平方公里。

光华 摄影

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范围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各区县(市)城市建成区规模如何?

按照通告

郑州航空港区140.27平方公里

郑东新区119.95平方公里

郑州高新区75.27平方公里

郑州经开区95.22平方公里

中原区72.74平方公里

二七区74.75平方公里

金水区88.26平方公里

管城回族区80.80平方公里

惠济区75.04平方公里

上街区34.65平方公里

巩义市105.47平方公里

登封市84.34平方公里

新密市91.18平方公里

荥阳市79.12平方公里

新郑市136.35平方公里

中牟县78.24平方公里

李新华 摄影

从数据增长中,清晰地看到郑州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与扩张态势。

回顾郑州城市发展历程,随着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赋能,作为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郑州依托铁路交通的优势,开启了城市发展的征程。

1991年,郑州城市建成区面积达90平方公里,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进入21世纪,建成区规模开始快速扩张。2017年,郑州市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30.97平方公里,与2016年相比“长大”了86.2平方公里。

近些年,郑州建成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2022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774.32平方公里,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384.51平方公里;到2023年,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到796.70平方公里,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12.22平方公里;2024年,这两个数据再次实现增长。

“这一阶段,郑州城市建设更加注重质量与内涵式发展,不仅在规模上持续扩张,在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建成区规模的扩大,郑州城市功能将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有关专家介绍。

李新华 摄影

建成区规模的持续扩大,将吸引大量人口集聚。2023年,郑州市常住人口突破1300万人;根据《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将达1800万人。这也意味着,未来的郑州还将继续吸引大量人口,城市建成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王瑞琦 摄影

从早期的小城市到如今的中心城市,郑州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城市发展能级也在持续提升。今年以来,全市聚焦“四高四争先”,全面深化“三标”活动,全力拼经济、促增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平稳开局。(记者 董艳竹)

zj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2014

我们知道,城区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城市会被归为超大城市,500万至1千万的会被归为特大城市。这是中国划分城市规模的标准。所以,我们把世界上的城市统计进去,看看会怎么样。东京的排名肯定会令多数人意外,我们通常在网上看到的所谓3千多万是东京都市圈的人口,来这里看看它真正的人口吧~

上榜的城市

有些外国城市网传的人口数据并不准确,本人不再一一列举。资料来自行政区划网,看看哪些最令你意外!

1

世界上的“超大城市”有几个呢?我们可以知道,现在,25个城市人口超过了一千万: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东京、胡志明市、马尼拉、雅加达、达卡、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拉合尔、德黑兰、伊斯坦布尔、莫斯科、开罗、拉各斯、金沙萨、圣保罗、利马。

实际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印度的德里,日本东京人口刚上一千万,没有卫星城的墨西哥城人口连千万也没上去。2017年,开罗城区人口还只有927万,近几年才成为超大城市。金沙萨更行,进入超大城市行列到现在仅不到2年。北美洲和大洋洲一个超大城市都没有。别忘了还有一个奇迹,它是全世界唯一地跨两个大洲的城市名曰伊斯坦布尔。亚洲不愧是古文明的摇篮,集中了大部分超大城市,毕竟全世界近6成的人口在亚洲。

2

那么,世界上有多少个“特大城市”呢?其实便是人口500至一千万的城市。共有40个,如下: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首尔、河内、仰光、曼谷、班加罗尔、金奈、艾哈迈达巴德、苏拉特、浦那、喀布尔、安卡拉、巴格达、利雅得、圣彼得堡、伦敦、亚历山大、卡诺、亚的斯亚贝巴、罗安达、约翰内斯堡、阿比让、喀土穆、悉尼、多伦多、纽约、墨西哥城、波哥大、里约热内卢。

中国上榜城市数量继续遥遥领先,占据了15个;别说超大城市了,德国、法国、意大利连个特大城市也没有,罗马本有希望突破,但人口增长速度堪忧。我们以为的欧美强国的大都市,也就这啊?更令人惊呆的是,波兰连人口上百万的城市都只有一个,不用多说了,那当然是首都华沙,人口仅占全国20几分之1。更多的非洲城市成功地上了榜。大洋洲只有悉尼1根“独苗”上榜。

批注

1、中国的数据在下图,来源文章2025年2月发布。

2、城、镇人口总数=国家人口数×城镇化率。

3、一些国家多人口仅几十万的中小城市,大城市较少,致使这些国家人口较多但上榜的城市较少或几乎没有。以印度为例。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时,人口多于100万的城市有46个,但其中多于500万的只有5个。新德里便是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兴建的首都,人口连“老”德里即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20分之一都不到。本人推测印度中小型城市的数量应该很多,至少上了百。北方邦人口超过了2亿,但它压根儿没有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最大城市,首府勒克瑙人口仅300来万。知道北方邦城镇化率低的我还是懵b了,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咋回事。直到我看到——天呐,恒河平原的村子密密麻麻,城市周围尤甚,人口密度动辄七八百万。

如图是看起来没什么城市的北方邦赫尔多伊县,居住着409万人(2011)

4、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全世界所有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仅有5个在发达国家,东京、伦敦、悉尼、多伦多、纽约。其余最有希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基本全在中国,如我们熟知的北上广深,还有不少新一线城市。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是什么


300万人口以上城市才能建3万人规模体育场,依据在哪?






《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近日,体育总局以“一图读懂”的格式,发布了《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标准》、《城市公共体育馆建设标准》、《城市公共游泳馆建设标准》三项体育场馆建设标准解读。新的标准对国内体育场馆建设工作起到哪些推进作用?3月28日,第189期节目,中国之声记者张闻、体育大生意营销副总裁罗冉峰以轮流提问的方式,邀请到广州珠江体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坤,分享国内体育场馆建设的新推进。



本文为本期节目精华内容摘录。


场馆规模紧跟城市人口规模考量


张闻:今天聊的话题,我和冉峰略有了解,但整体来说是门外汉,所以需要更专业的行业专家观点。2024年7月,经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发布,由体育总局主编的《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标准》《城市公共体育馆建设标准》《城市公共游泳馆建设标准》正式出台。近日,体育总局又以“一图读懂”的格式,发布了关于这三项标准的解读。


罗冉峰:是的,虽然我们日常工作经常前往体育场馆,对场馆内的各个功能区也有不同程度接触,例如观众席、媒体中心,甚至有时候会进入更衣室。但是看了这份标准,我们才对体育场馆的具体功能区域架构有更清晰的了解。


另外我们常常说大型场馆、小型场馆,怎样才叫大型小型呢?标准里面也比较明确。标准里还提到,原则上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才允许兴建超过3万座席规模的体育场。所以关于城市人口和场馆规模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这份标准里也十分明确。我很好奇的就是,城市人口与场地规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不是以优化场馆使用效率为出发点?


张闻:那就请赵总介绍一下这些标准可能是参考哪些因素制定的。


图源:《一图读懂-体育场》

体育总局经济司组织标准编制单位制作


赵坤:城市人口跟场馆规模、座席数量的关系,首先可以这样理解。国内对于城市规模的大小,也是以人口数量为区分的。1000万以上人口被归类为超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都是些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500万-1000万人口是特大城市,例如青岛、大连、济南,当中既有省会城市,也包括一些发达省份里的重要城市。300万-500万人口的城市则覆盖省会城市以及更多一二线城市。所以总的来说300万以上人口就对应着国内大多数省会城市及一二线城市。


而各类赛事活动主要围绕着省会城市和一二线城市落地。例如中超、CBA等职业联赛,以及一些单项国际赛事,都是在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办赛居多。所谓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允许建设大型场馆,其实就是说明,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有理由去加强体育场馆方面的硬件,去吸引赛事活动落地。


然后我们再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来讨论。场馆的规模体量与场馆的建设成本成正比,体量越大成本越高。前期投入成本越高,相应地后期运营压力也越大。以我们运营的经验为例,3万人的体育场,需要每年至少15场大型活动加上常态化开放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这意味着,大型场馆所在的地区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消费能力。


最后反过来说,3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赛事活动资源相对有限,不利于大型场馆的稳定运营。结合上面提到的这三点,其实可以自上而下地理解城市人口跟场馆规模之间的关系。人口越多、赛事机会越多、消费力越强,对场馆规模的需求就越大。


场馆建设将更考虑后期运营需求


张闻:标准中对场馆设施的种类、数量,也有明确的说明。例如多大规模的体育场应该有多大面积的新闻发布厅、有多少个运动员休息室、有没有辅助场地。那么现在我们已有的场馆符合这些标准吗?如果还没完全达标的话要如何应对?


赵坤: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份标准是2024年7月出台的,涉及到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种场馆。而其实早在2003年,建设部与体育总局就联合发布过《体育建筑设计规范》,已经对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各种体育场地建设有具体的标准数据。


除了标准,我们还要看思路。近年国内体育场馆的建设,大部分是以举办综合性运动会或者举办体育赛事为切入点兴建的。这些场馆建设的时候一般都把赛事方面的功能考虑得很周到,配套设施完善。无论是座位数量,还是运动员休息室、裁判员休息室、技术官员办公室、兴奋剂测试点等等功能设施,都基本能满足需求。


图源:《一图读懂-体育馆》

体育总局经济司组织标准编制单位制作


然而从场馆运营的角度来说,其实场馆举办赛事是间歇性的。全年来看它的经营应该多元化。而不少场馆建设之初只考虑赛事功能、没太关注赛后运营,导致多元化运营时存在痛点。所以行业内一直关注着体育场馆的“两改”——即“机制改”和“功能改”。今天我们主要聊功能改,也就是通过功能改造去增强场馆多元化经营的能力。


一个很典型的场景是停车。场馆要做其他业态经营、引入大型活动,这时候就会出现停车需求瞬间爆满的情况。但不少场馆的停车位配比不太充裕,实际执行的时候就需要调动周边其他停车场或者依托场馆周边马路来设置临时停车机制。如果有考虑赛后运营的话,停车位配比或周边停车动线就要设计得更周到一些。整体概念就是需要强化某些配套设施。


张闻:达不到要求的话需要改造吗?


赵坤:看具体场景。有时候可能会考虑根据活动需要做临时搭建。例如某些赛事需要特定的功能房间,但是室内的房间不足,那就可能会用临时搭建的篷房来满足需求。


场馆建设标准还覆盖环保、能源等领域


罗冉峰:赵总刚才提到,2003年就已经有体育建筑标准指引体育场馆建设。那么除了建筑行业的标准之外,在实际的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一些参考标准?


赵坤: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标准肯定不是唯一的。单从建筑行业的角度来说,就有很多其他标准要参照。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针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要素设置的标准,会指引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建筑项目的建设和运作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精神。


另外有《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这是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行业标准,对场馆的项目配电、场地照明、常用电气设备等做了规范和要求。


还有一些针对于国际赛事办赛、转播要求的规范,例如照明亮度。国际重大游泳赛事照度要达到2500勒克斯,垂直照度不低于1500勒克斯;篮球赛事照度同样不低于1500勒克斯。所以如果预期要承办大型赛事的话,这些照明指标也要考虑。整体来说场馆建设不仅要参考体育场馆建设标准,还有执行很多建筑或其他行业标准。


图源:《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张闻:现在国内有没有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并不是直接为了配套大型赛事,而是为满足当地老百姓对体育赛事或文化演出的需求而建设的?


赵坤:有的。场馆建设项目落地的根源,既有出于承办综合性运动会,也有出于城市发展需要。承办运动会的例子很常见了,今年广东承办十五运会,2023年杭州承办亚运会、成都承办大运会,都有相应的大型场馆建设项目。


而出于城市发展需要就是主持人所说的满足当地老百姓需要。它是一种从长期发展角度来考虑的建设项目,考虑到以后承接大型赛事活动的可能,同时也给市民提供健身运动的场地。这两方面分别覆盖了市民的演出消费需求和日常锻炼需求。


就服务市民日常锻炼需要而言,目前国家正在倡导、各地建设也比较积极的是全民健身型体育综合体。相对于大型场馆来说模式没那么重,也可以规避大型场馆在闲时可能不能有效利用甚至荒废的问题,整体运营成本较低。这类体育综合体通过运动场地的多样性结合商业元素的配比,增强造血功能,达成收支平衡相对更加容易。


张闻:就例如那些体育公园,有游泳馆、有田径跑道,有网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场地,有机会在城市中心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体育场地。


赵坤:还有政策层面上所说的“金边银角”区域,例如高架桥下、社区空地等等,都会做体育综合体。今年1月国家出台《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国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这会继续驱动业内继续探索体育场地建设的多元化方式。


大型场馆选址郊区是大势所趋


张闻:刚才我提到城市中心的体育场地,是因为我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有个体会,就是新的大型场馆越来越趋向建设在城市边缘。像北京工人体育场这种市中心的体育场,从全国来看比例越来越低。而今年承办了世界杯预选赛的几个球场,大连梭鱼湾、青岛青春足球场、杭州“大莲花”,都坐落于城市新区或者市区市民通勤距离较远的区域。是不是这样的区位设置加大了场馆运营的挑战?


赵坤:确实如此。体育场馆有几大功能,除了体育赛事之外还有演出、全民健身、青少年培训、会展以及附属商业体开发等等。大型场馆建设在新区,有优势也有限制。优势方面,从举办大型赛事演出而言,场馆建在市郊、新区的话人流疏散更加方便。另外城市中心土地面积有限,往往城市边缘地带更容易找到足够的用地。


但从全民健身和青少年培训角度来说,郊区场馆确实开展难度较大。大部分人的运动习惯是选择半小时路程以内的场地,如果场馆周边人口较少,日常开放或商业招商的难度都会加大。


虽然郊区大型场馆有这种客观现实问题,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场馆发展需要一定的培育周期,只要有足够的大型赛事活动资源导入,场馆的影响力、知名度持续提升,那么场馆的营收还是能向好的方向改善的。而且城市本身也是发展的,随着场馆周边的城市配套不断完善,居民就会增加,进而逐步实现各项业态的平稳发展。


图源:《体育场馆智慧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罗冉峰:刚才赵总提到场馆建设的绿色环保、灯光照明等标准。现在业界有很多关于智慧场馆的主张,这方面是否存在规范性的文件?


赵坤:2021年,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和管理规范》,属于国内比较早的智慧场馆省级标准。2022年体育总局信息中心联合华为、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发布了《体育场馆智慧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年7月,体育总局还发布了《体育场馆智慧化 信息系统配置要求》等体育行业标准。可见在场馆智慧化标准化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标准要求。


我们自己也在做场馆智慧化。它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可能对一些具体的项目来说,这又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所以相关标准的出台很有意义,既有助于相关工作的推进,又有利于避免盲目追求智慧化,影响场馆的运营销量。


张闻:无论是具体到场馆建设的智慧化,还是大形势方面不同的城市都在新建体育场馆,它们都体现着大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亟待满足。包括“一场两馆”建设标准在内的标准化文件,则体现着体育场馆建设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规划、合理考虑使用诉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的开展,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感谢赵总今天的分享,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注: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珠江文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最新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