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末遂如何认定犯罪,如何证明不是诈骗罪的认定

刑事辩护 编辑:方怡

一、诈骗末遂如何认定犯罪

诈骗未遂的犯罪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

犯罪嫌疑人必须具有诈骗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二)客观方面

1. 实施诈骗行为

已经着手实施了诈骗手段,例如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比如谎称自己有特殊关系能低价购买房产,诱导被害人相信。

2. 未得逞

由于犯罪嫌疑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获取财物。可能是被害人发觉骗局及时报警,或者在交付财物前突然改变主意等情况。比如诈骗分子正要接收转账时,银行发现异常冻结了账户,导致其无法得到钱款。

(三)数额标准

在很多情况下,诈骗未遂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才构成犯罪。这个数额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司法实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会参照诈骗既遂的数额标准来确定是否达到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

二、如何证明不是诈骗罪的认定

诈骗罪的认定需要从多方面考量,要证明不是诈骗罪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其一,主观方面。诈骗罪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能够证明当事人没有这种主观故意,比如只是正常的商业往来中出现的债务纠纷,有合理的商业预期和盈利目的,并非以欺骗手段获取财物且无归还意图,那就不符合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其二,客观行为。在行为上,若不存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例如双方是基于真实的情况进行交易或者交流,没有制造虚假信息误导对方作出财产处分的行为,就难以认定为诈骗罪。

其三,财产交付关系。如果财物的交付是基于其他合法的原因,像赠予、正常的借款关系(有借条且无欺骗手段获取借款)等,与诈骗行为中的基于欺骗而错误处分财产有本质区别,这也能证明不是诈骗罪。

三、诈骗中如何认定共同犯罪

在诈骗案件中认定共同犯罪,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观方面,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诈骗故意。这意味着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诈骗他人财物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而且各犯罪人之间存在意思联络,对诈骗行为有共同的认识。

二是客观方面,各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诈骗行为。这包括他们共同实施诈骗手段,如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部分犯罪人实施诈骗行为,其他犯罪人提供帮助等情况。例如,有人负责编造虚假的投资项目,有人负责吸引被害人投资,有人负责转移诈骗所得,这些行为共同构成了诈骗的整体行为。

三是各犯罪人的行为都与诈骗结果有因果关系。即每个犯罪人的行为都对最终诈骗成功取得财物起到了推动或者促成的作用,缺少其中某个行为可能就无法完成诈骗犯罪。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诈骗末遂怎么量刑

诈骗未遂怎么定义

诈骗未遂怎么定罪

诈骗未遂是什么意思

诈骗未遂的标准

诈骗未遂怎么算

诈骗未遂的量刑标准

诈骗未遂怎么定义

诈骗未遂一般判多少年

诈骗未遂的立案标准是多少

如何证明不是诈骗罪的认定依据

如何证明不是诈骗罪的认定条件

如何证明不是诈骗罪的认定标准呢

怎么证明不是诈骗罪

证明自己不是诈骗需要什么证据

诈骗罪怎么证明不是非法占有

怎么证明自己不是诈骗共犯

如何证明不是骗保

如何证明不是敲诈勒索

怎么证明不是真实意思表示

来源:中国法院网-诈骗中如何认定共同犯罪,诈骗案共同犯罪怎么认定数额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