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和姓名泄露会不会有事,中国成年身份证号码及姓名
大家好,由投稿人安月清来为大家解答身份证号码和姓名泄露会不会有事,中国成年身份证号码及姓名这个热门资讯。身份证号码和姓名泄露会不会有事,中国成年身份证号码及姓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身份证号码和姓名认证
作者:陶曲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姓名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最初应该是一种身份标识。《说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大多数孩子的出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母亲成为确认亲属关系的关键,故“姓”字从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其姓氏正多从女字旁,如神农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身份标识。
随着人口不断繁衍,一个宗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分解,于是由“姓”衍生出分支“氏”。氏是姓的支系,是源于同一始祖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分支标记。氏的命名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以受封的国名或地名为氏,以职官为氏,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姓永远不变,而氏是可变的。如商鞅本是卫国公孙后代,又叫卫鞅或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就又称为商鞅。汉代以后,姓与氏逐渐不再区分。
如果说姓氏是家族标志,代表着家族的历史、传统和荣誉,那么名字则是个人产物,是个体情感的表达,所以《孟子·尽心下》说:“姓所同也,名所独也。”相传,清代文人秦大士在杭州为官时,一次游览西湖岳飞墓,有感而发,作了一副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从中能看出姓与名的关系。不管是无法避开的“姓”,还是精心挑选的“名”,都是通过具体的文字来表达各种内涵和象征意义,姓名文化与汉字文化由此交织融合在一起。下面试从字形和字用两个方面略作阐述。
字形结构
与表音文字相比,汉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形表意。姓名作为一个人的社会符号,想要突破时空局限,字形是最直接的手段。人类作为视觉动物,获取到的信息大约有80%来自视觉,所以姓名的外在字形最能吸引眼球。从结构上看,汉字可分为独体和合体,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合体字基本由独体字组成,可分可合,各有独立的意义,这就构成了中国文字特殊的艺术性。于是,自古以来就有利用字形变化来取名的现象,通过字形构件之间的形义联系,以增加姓名的美感与趣味。大家较为熟悉的有“拆姓取名”,即拆取姓氏的一部分作为名字,如殷商大臣伊尹、北宋太学生陈东、清代学者阮元、现代音乐家聂耳等。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最常见的是意义上的联系,但也有不少人利用字形的离合变化来做文章。如南宋诗人谢翱字皋羽,明代官员章溢字三益,清代学者尤侗字同人,都是将名分解为字;又如现代作家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将姓氏拆分为字;也有人取双名中的一部分为字,如清代毛奇龄字大可、卢文弨字召弓等。古代文人还常有雅号,也不乏类似现象,如清代胡汪号古月老人,这是拆分姓氏为号;明代徐渭号水月田道人,则又是拆分名字为号。徐渭还有一枚印章“秦田水月”,也是巧用字形拆分法:徐字拆开为双人、一人、一禾,即三人、一禾,重新组合可为“秦”字,渭字则拆分为田、水、月,组合起来构成印文。
此外,选取与姓氏偏旁相同的文字作为名字,形成一种特殊的字形现象,也是常见的取名方式,如艾芜、芦荻、流沙河、杨柳桥、霍震霆等。这种命名方式在今天似乎只取其整齐划一的形式美,但古人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示行辈。清代学者陈鹤说,“凡兄弟之名有一字而以偏旁相次者”,如汉代刘表之子刘琦、刘琮,魏晋时卫恒之子卫璪、卫玠,张华之子张祎、张韪,梁代的钟岏、钟嵘、钟屿兄弟,还有北齐的高洋、高演、高澄、高湛兄弟等。这种方式有时还较为隐晦,如董卓、董旻兄弟,乍一看,形体上似乎没有联系,其实两人的名字中皆有构件“日”。
这种字形组合的技巧与中国固有的文字崇拜心理相结合,还衍生出了“析名应谶”的文化传统,即通过拆分姓名来暗示人物命运。如苏轼和苏辙的名字中都有“车”旁,名字的意义也和车有关,其父苏洵曾写过《名二子说》,根据名字结构和字义预言他们的命运。“轼”是古代车前用于乘车人扶手的横木,不是车辆必须具备的零件,所以苏洵感叹:“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担心苏轼命运多舛!而“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一辆车的功过,与车辙关系不大,“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苏轼的一生,正如苏洵担心的一样,坎坷曲折;而苏辙的一生,则相对波澜不惊。
还有许多姓名的字形中包含了特殊的背景与情感,也饶有趣味。例如,“隋”作为姓氏,本源自先秦的随国,但隋文帝开国后,“以魏、周、齐不遑宁处,恶之,遂去走,单书隋字”,从此确定了新的字形。而武则天把名字中的“照”改为“曌”,寓意“日月当空照”,男(日)女(月)都可以君临天下。
选字用字
从字用角度来看,姓名的用字选择包含更为丰富的民俗意义和文化背景。早在先秦时,就有取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帛”的用字规则。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姓名的用字能预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其实很多是属于巧合。如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来源于《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而她正是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她的名字与她的科学成就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仿佛是对她杰出贡献的一种寓言式预示。
今天,许多人在取名时还会参考五行八字等因素,在选择姓名用字时特意补上不足的部分。比如,有人五行缺水,于是取名为“淼”。但“淼”字并不是通用字,正体字应为“渺”,为何不用正体而用一个相对生僻的字呢?因为“淼”字的字形有三个“水”,寓意多水,更重要的还在于“渺”字恰好含有“少水(氵)”两个构件。虽然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有些迷信,但也反映了人们对姓名文化的重视和敬畏。
中国人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世间宇宙万物。选择姓名用字不仅要补充命运不足,还要符合五行的运行规律。例如,《十驾斋养新录》记载,唐代有人名叫毕构,其子叫毕炕,其孙分别叫毕坰、毕增,其曾孙分别取名镐、鉟、銶、锐,所从偏旁恰好符合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相生序列。又如,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名字“熹”字下面是火字旁,而他的父亲叫朱松,他的儿子分别叫朱塾、朱埜、朱在,他的孙子分别叫钜、钧、鑑、铎、铨,他的曾孙分别叫渊、洽、潜、济、濬、澄,五代人的名字偏旁也符合五行相生的顺序。这种用字选择不仅是为了辈分排序,还暗含有子孙繁盛、生生不息的寓意。
此外,对于姓名用字来说,避免使用生僻字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名不仅是个人符号,也是社会现象,所以姓名用字的选择就不能只注意语言意义,而忽视了社会通用性原则。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吴沃尧,本字茧人,一次不慎摔伤一足,于是改名为“趼人”,因为“趼”不仅与“茧”同音,且从足兼可表意。可惜“趼”字过于生僻,总被人误认为是形体相近的“妍”字,吴氏最后被逼无奈写了一首打油诗,自嘲并非娇妍美丽之人:“姓氏从来自有真,不曾顽石证前生。倚向妆台揽镜照,阿侬原不是妍人。”令人忍俊不禁。
与吴趼人不同,京剧艺术家关肃霜改名的故事,堪称姓名用字“变形记”的范例。关肃霜原名“关鹔鹴”,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小有名气,“鹔鹴”一词本指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鸟,且有曲调名为“鹔鹴裘”。关氏的名字既有美好寓意又暗合其职业背景,堪称构思精巧,但从用字角度看,却违背了社会通用性原则。所以,1952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她时说,“鹔鹴”二字太生僻,笔画繁多,写起来麻烦,识字不多的人更难以认记,可以简化一些。“关鹔鹴”接受了这个建议,改为关肃霜,既保留了读音的称呼,又照顾了大众的识读,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且《诗经·豳风·七月》有“九月肃霜”一句,古人认为,鹔鹴飞则陨霜,意境高远。改名后的用字既有出处,又与原来的名字保持了联系,堪称雅俗共赏。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30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成年女性身份证号码及姓名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人民法院
悬赏公告
本院在执行申请执行人刘世涛与被执行人周涛、湖北熙塞维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一案,因被执行人逾期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申请执行人刘世涛向本院提出悬赏执行申请。为了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同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协助人民法院执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特发布悬赏公告如下:
被执行人:周涛,男,1982年1月15 日出生,汉族,住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广场街道师专路1号。
公民身份号码:42098419820115901X。
被执行人:湖北熙塞维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住所地: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街道台商投资区高桥产业园台中大道特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20102MA4K2RAN95。
法定代表人:周涛,该公司总经理。
执行案号:(2025)鄂0902执1号
执行依据:本院作出的(2024)鄂 0902民初3248号民事判决书
执行标的:人民币1592779.54元
悬赏金额:执行到位金额的10%
悬赏有效期:一年(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计算)
除本院已掌握的被执行人财产外,凡向本院举报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且经查证属实使案件得以有效执行的,申请执行人承诺按照该线索,予以实际执行到位款的10%(含税费)。两个以上举报人提供同一线索,悬赏金由先举报一方获得;联名举报的,由联名方共同获得、自行分配。
本院郑重承诺:对提供被执行人相关线索的单位及个人,本院予以严格保密,严禁打击报复。
本院郑重声明:举报人为申请执行人、其他代理人、有义务向人民法院提供线索的个人(单位)或存在其他不应发放悬赏金情形的,不予发放。严禁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举报线索!
举报联系电话:0712-2839677
联系人:邓法官
特此公告!
二〇二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来源:孝感市孝南区人民法院
游戏账号身份证号码及姓名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进祖国的强盛中
便足以自慰了”
于敏,“两弹一星”元勋中
唯一没出过国的专家
他以总成绩排名第一
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投身氢弹研究后
为国隐姓埋名整整28年
今天,是于敏逝世6周年的日子
一起跟随这份珍贵档案
走近于敏的故事↓↓↓
1
“国家需要我
我一定全力以赴”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
幼年时代,他目睹山河破碎
立志要科学报国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于敏与父母合影
194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
在北大学习期间
于敏的成绩名列前茅
1949年
他以88.46分的总成绩从物理系毕业
排名全系第一
其中三、四年级的
近世代数和矩阵行列式论两门课程
他更是考出过100分的满分成绩
毕业后,于敏继续在北大攻读研究生
并兼任助教
1951年,于敏离开北大
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开启了科研生涯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
几乎全靠自己
于敏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
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
站在了国际前沿
他与合作者提出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
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空白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
于敏没有任何留学经历
因此被亲切地称为
“国产土专家一号”
2
服从分配,转行!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1961年,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钱三强告诉于敏:
所里决定,希望他作为副组长
领导和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当时,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
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期
但他仍毫不犹豫地选择
服从分配
他说
”那时候中美关系非常紧张
美国派军舰带着核武器来我们近海示威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从那时起,于敏的名字和他的事业
一起成为国家机密
无数个日日夜夜
于敏常半跪在地
埋头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
他工作的科研大楼里
一宿一宿灯火通明
大家常常为了琢磨一个问题
通宵达旦
最终,于敏带领大家发现了
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
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
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打破了西方垄断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在于敏、邓稼先、王淦昌等
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氢弹研究终于拨云见日
3
“希望把微薄的力量
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用时6年3个月
英国用时4年7个月,法国用时8年6个月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我国仅用时2年8个月
1988年,于敏的身份正式被解密
这时他已62岁
28年的时间里
为了研制氢弹,于敏隐姓埋名
对国家机密守口如瓶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连他的妻子都说
“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于敏和妻子孙玉芹
2019年1月16日
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他生前曾说: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进祖国的
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致敬!缅怀!
转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来源: 新华网
死囚犯的身份证号码及姓名
8月19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原副院长沈忠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21时35分在航天中心医院逝世,享年90岁。
沈忠芳同志是我院导弹技术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曾任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他长期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多次获得航天奖、中国航天基金奖,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3月,沈忠芳同志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曾长年隐姓埋名
2022年4月24日,中国第七个航天日,12位隐姓埋名的我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名字首次向社会公开,沈忠芳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的身份,是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此时,距离他退休已经过去了12年。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信公众号
据介绍,沈忠芳,1992年1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1993年1月任B610总指挥,1996年10月任B611总指挥。
他长期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车载红缨五号超低空防空武器系统试验样车、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B6 系列武器系统等研发、指挥工作,为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炮火中燃起爱国心
1934年,沈忠芳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记事起,生活就笼罩在日本人的炮火之中。在转学5次、辍学1次之后,他终于得以完成小学课程。
解放了,但日子并不安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飞机还是在初中生沈忠芳的头顶上嗡嗡地盘旋。
提起那段经历,沈忠芳记忆犹新:“从1949年10月份开始到1950年,蒋介石的飞机大概炸了20多次。1951年2月6日,到现在我还记得,‘二六轰炸’,把杨浦发电厂给炸坏了。”
青年时期的沈忠芳。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信公众号
那时候的沈忠芳觉得很憋屈:我们怎么就没有飞机呢?1953年,沈忠芳考上北京航空学院,专业便是飞机设计。
“当时一些有爱国心的年轻人就想搞飞机设计,将来为祖国设计飞机。我们的毕业设计是北京一号,都飞上天啦!”沈忠芳说。
1959年10月7日,“萨姆-2”导弹击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RB-57D型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沈忠芳才知道,原来要对付敌人的飞机,不是只有造自己的飞机才能做到,“当时大家有一个思想,没有先进的导弹就没有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把这东西搞上去。\"
萨姆-2导弹。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信公众号
1960年9月28日,沈忠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的“战场”,就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那个彻夜灯火通明的科研办公楼里。
“因为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导弹技术上走在我们前面,后来我们看到,除了飞机将来对我们有威胁,导弹威胁也更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反制、拦截的手段装备。”沈忠芳说。
研制导弹卫祖国
中国的事情,必须、也只能中国人说了算。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而天底下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平地起高楼。
从地面上天,击中高速运动的飞机,这样的导弹,作用的机理是什么?沈忠芳也不是那么清楚。1970年,36岁的他正式加入FJ型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摆在沈忠芳面前的,除了落后的工业基础,还有很超前的工程设想。
工程的整体方向是什么?不知道;导弹作用的机制是什么?不知道;工程所需的各种资源能不能跟得上,也不知道。沈忠芳和同事们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事儿,不但得搞成,还得搞得漂亮。
“越干越热爱,越干越想干。”沈忠芳说。
沈忠芳和同事们在试验场。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信公众号
整个大地都震动了,漫天的火光像烟花一样。正陶醉间,头顶上纷纷掉落的碎片总是能让沈忠芳从深夜里惊醒……
1972年,三年攻关之后,二院进行了FJ型号第一次试飞导弹的试验。由于推力很大,加速度很快,点火后几秒钟,发动机就爆炸了。
沈忠芳带领着团队重新出发,不但解决了发动机的问题,还给导弹穿了一身隔热服,进一步降低了发动机在大气层飞行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高温。
从1970年到1979年近十年间,沈忠芳负责的型号成功完成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沈忠芳说,自己时常因为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武器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上百个专业,需要发挥团队每个人的积极性,才可能完成这个复杂的工程。所以我的观点很明确,团队的胜利才是个人真正的胜利。”沈忠芳说。
中国的导弹走出国门
20世纪80年代,国内主要力量用于经济建设,军品订单大幅下降,科研人员大量流失。怎么办?此时的沈忠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研制一款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但是,没有启动资金。
几经波折,沈忠芳和同事们终于凑了450万元的经费。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地地导弹B610就面世了。
B6系列打靶成功。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信公众号
在同事们灼热的目光中,第一发导弹发射。才飞出去10公里,一声巨响,导弹成了火球,爆炸了。错愕、沮丧、叹息……同事们的眼睛聚焦在沈忠芳身上。沈忠芳开了句玩笑:第一发打完了,第二发还没打呢。实在不行,就从我工资里扣这研发费用吧。
记者:您那时候的工资才多少钱啊?退休了也还不完吧?
沈忠芳:那就慢慢还。那时候工资不到100块钱。实际上,如果真扣我们工资,我们还会干。
没人知道沈忠芳的压力有多大。试验结束,沈忠芳照吃照睡,整个试验队伍有了定心丹。但只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才知道,他强撑到半夜,爬起来散步,排遣、思索。
沈忠芳和试验人员再次投入到研制工作中。很快,靶场见证了他们连打10发,发发成功的骄傲。海外的订单来了,中国的导弹第一次走出国门,就拿到了大合同。在异国他乡,面对客户的怀疑,沈忠芳底气十足,“随便抽检,想打哪一发随你们定。”
“对方就告诉我,没进小圈进中圈了,你一定还要打第二个,我就派人去打第二发了,‘啪’又进小圈了。我就逗他了,第一发怎么样?客户说‘very good’;第二发呢?Excellent!极好!极佳!”沈忠芳说。
在B610之后,B611也成功走出国门。如今,沈忠芳的孩子们“B6”系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精锐武器之一。通过多年的研制与试验,沈忠芳也成功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和一批技术管理能力扎实过硬的航天人才。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信公众号
淡泊名利自得闲
76岁时,沈忠芳自愿离开工作岗位,包括兼任的多个院校教授、顾问称号,一个不留。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比我们行,现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先进技术掌握得比我好,我有自知之明。”他说,“我的人生格言就四句话:献身事业,淡泊名利;笑对人生,问心无愧。”
沈忠芳与夫人徐正年。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信公众号
把玩从世界各地带回的纪念品,在iPad上玩游戏,看武侠小说,这是如今沈忠芳的日常。除此之外,他还爱听歌,《牡丹之歌》是心头至爱。
他说:“《牡丹之歌》乔羽写的词,有哲学观点。‘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你吃过很多苦头,冬天的时候酝酿了生机,到春天的时候把美丽献给人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每个人都有这个思想,我们国家就行了。”
转自:中国新闻社
来源: 西湖之声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身份证号码和姓名泄露会不会有事,中国成年身份证号码及姓名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