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信息,2006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大家好,由投稿人郝春来为大家解答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信息,2006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这个热门资讯。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信息,2006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标准
总理一声令下,眼见6月底前公务员工资调整大限将至,又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也随之传来,事业单位也要涨工资啦!
知事已从多个渠道证实,为确保与公务员工资调整保持相对一致的节奏,同时顺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大势,事业单位工资调整方案也将在今年落地。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先期展开了调研摸底工作,有的地方还开展了试点。
在我国,事业单位大体有三种类型,最接近党政机关的是行政类事业单位,这些单位一般隶属某党政机关,属于二级机构;最接近企业的是经费自理类事业单位,比如说一些新闻媒体和城市规划院、设计院等等,具有比较强的“造血”能力;居中的是财政补助类事业单位,补助额度视公益性而定,比如说一些学校和医院,虽然有收入来源,但光靠这些收入又难以维系公益性功能的发挥。
近半年来,社会一直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简单理解为公务员涨工资。事实上,在6月底要涨工资的不仅是公务员,还有行政类和部分财政补助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的工资调整幅度、方式与公务员基本一致,工资增加的幅度用于缴纳养老保险和事业年金后略有增加。不同的是,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是净增加,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基本工资净增加的同时,绩效工资的“内容”将所减少,准确地说是部分纳入基本工资,一增一减后,他们的工资总体是有所增加的。
为何要采用“一增一减”的模式?原来,为了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各类事业单位在基本工资之外几乎都采用了绩效工资这一分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劳多得。但对于公益性较强的行政类和部分财政补助类事业单位来说,“多劳多得”很难精准衡量,绩效工资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因此,如果绩效工资不变,基本工资增加,意味着这类事业单位的涨薪幅度要远高于公务员,这就有悖于公平分配的原则,也与现实情况不相符。
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加快,薪酬调整作为一项重要的配套制度也呼之欲出。熟悉工资体系的专家表示,事业单位薪酬调整可视为“两头靠”,即行政类事业单位的向机关公务员看齐,绩效工资的作用有所弱化;经费自理类事业单位的向企业看齐,绩效工资有所强化,员工主要的工资来源应是绩效工资,且绩效的差别、台阶会逐渐拉开,真正发挥激励导向作用。薪酬调整变化较大的应是财政补助类事业单位,因为财政向这类单位的拨款将逐渐减少,它们将更多地向经费自理类事业单位看齐,增加绩效工资的比重,也可以理解为“不养懒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这次改革中,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中与“绩效”考核理念不符的项目将被逐步剔除,而基本工资中的保障性项目和功能则将逐步增加和放大。从这个角度来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收入增加是可以期待的。
哪些因素将会影响事业单位工资呢?除了我们上文提到的“多劳多得”之外,职务、学历、工龄、专业技术等级和聘用类型都将是关键因素,其中专业技术等级所占的比例将会不断提高。
不过,事业单位归根到底还背着“事业”的头衔,在“两头靠”的同时也必然“两头占”,一方面公务员体系中的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障是标配,另一方面要采用类似企业的竞争性分配方式,提高活力。这一分配思路对于能力突出又吃苦肯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则喜讯。
事业单位工资调整方案
从2014年10月1日起,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同时将部分绩效工资纳入基本工资;没有实施绩效工资的,从应纳入绩效工资的项目中纳入。
调整后的岗位工资标准:专业技术人员由现行的550元至2800元分别提高到1150元至3810元,管理人员由现行的550元至2750元分别提高至1150元至3770元。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薪级工资由现行的80元至2600元,分别提高至170元至5795元。
(调整后的工资标准见附表1至3,各岗位等级减少额度见附表4)。
(一)适当提高直接从各类学校毕业生中录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见习期和初期工资标准。提高后的标准为:初中毕业生每月1190元,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每月1220元,大学专科毕业生每月1345元,大学生本科毕业生每月1390元,获得双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含学制为六年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班毕业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每月1435元,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每月1580元,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每月1720元,上述人员绩效工资水平相应减少的具体办法,由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二)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工人的学徒期、熟练期工资待遇调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中小学教师、护士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标准提高10%。
2025年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薪酬改革“三步走”
“涨工资”不仅是待遇调整,也是机关事业单位薪酬结构调整的一次大改革,廉政建设的配套措施,更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岁末年初,“养老并轨”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两枚“重磅炸弹”引发的“震荡波”久久不散。
2015年1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透露,公务员基本工资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调整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文件已经发到各单位。对此,社会公众反响不一。有的认为“养老一并轨,机关事业单位就涨钱了”;有的觉得国家公职人员享有各种津补贴乃至“灰色收入”,不应再“哭穷”;有的认为公务员工资近十年未涨,确实到了该调整的时候……
“调整基本工资绝不是单纯地‘涨工资’,它只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第一步,即提高基本工资比重,调整、优化工资结构。”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迈出这一步很艰难,而接下来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为什么要调工资
“养老并轨”是此番工资调整的最直接动因。“‘养老并轨’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可获得相当于退休前工资80%~90%的养老金。如果在改革前涨薪,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而并轨后,工资与退休金之间的直接联动关系被减弱,此时调整工资更为合理。”苏海南说。
据苏海南介绍,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大都稍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如加上福利待遇等其全部收入水平应处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中等偏上”位置。而我国自2011、2012年起,国家公职人员平均工资开始低于国有企业平均工资,且全部公职人员与全部企业员工平均工资的差距也由以往的10%以上缩小到5%~2.6%。
“可见,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内’的工资水平低于‘中等偏上’这一定位。再结合2006年后国家一直没有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加之通货膨胀等因素,适当提高这一群体的工资水平是有现实需求的。”苏海南说。而且养老并轨后,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需要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为了保证拿到手的工资不降低,相应增加工资也是有必要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
至于公众认知与此不符,受访专家认为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其一,不透明的津补贴。由于基本工资常年不调,近些年一些地方自行安排增加公职人员的津补贴,个别机关仍分福利房,让公众产生公职人员收入水平高于企业同类人员的印象。
其二,引人遐想的“灰色收入”。“公众对机关事业单位涨工资的不满,不是针对工资制度本身,更多的是对某些官员滥用职权大肆敛财、搞权钱交易等行为的愤慨。”汪玉凯认为,“随着反腐的深入,公众也会越来越理性。”
当前,反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公共部门不敢乱作为了,但也出现了“懒政”现象。“如果说八项规定‘关了偏门’,那调工资就是‘开了正门’”。中央党校教授刘春说,“公众的这些认知差异,将随着国家公职人员工资改革的深入推进、薪酬结构的优化完善、阳光工资的更加透明,逐步得到解决。”
工资应该怎么调
受访专家表示,从中央的一系列部署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薪酬结构调整是分步进行的。近期推出的多项改革都与这项改革互为配套,显现出“整体推进”的改革态势。
第一步,优化工资结构。
“国际上,公务员的薪酬结构中均包含养老部分。而过去我国公职人员薪酬中关于养老的项目并不统一,甚至没有明确的支出比例。这不符合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刘春说。
按照现行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分为三部分,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也分三部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按照工资不同组成部分的功能定位,合理的工资结构应该是基本工资占主体,其他工资项目为补充。
“据统计,目前全国公务员基本工资大约只占全部工资的30%,其余70%为各种津补贴。不合理的工资结构,不利于充分发挥基本工资的作用,也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全国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分配关系的调控。”苏海南认为。
提高基本工资比重有两个途径:一是逐步提高基本工资的标准;二是将部分津贴补贴或者绩效工资纳入到基本工资中。“本次工资调整将‘两手并施’,通过津补贴和基本工资的‘此消彼长’,实现工资结构的优化。这同时也是进一步清理整顿津补贴、规范分配秩序的过程。”苏海南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也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完善工资制度的同时,冻结规范津贴补贴工资增长,各地各部门不得自行提高津贴补贴水平和调整津贴补贴标准,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改革性补贴政策和考核奖励政策。
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着机关事业单位,即将调整基本工资的消息,让不少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非常的兴奋,毕竟只有工资进行上调,咱们工作起来才会更有动力一些。
而此次将进行工资调整的机关事业单位,总共涉及七类人群,主要是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在岗员工,像是机关工勤人员、事业单位的工人、以及义务教育教师等等。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普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到底能给在职员工涨多少钱呢?
实际上按照以往的惯例,此次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普调,来得着实是有些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此之前,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的工资普调,往往是每隔两年就进行一次。
像是过去的2016年、2018年,都曾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进行了工资的普调,而2020年,由于受到了疫情影响的缘故,所以就导致工资普调被暂停了,一直到现在,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恢复,因此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普调,也被提上了日程。
另外,此次的工资普调,早在去年,也就是2021年的十月份就已经开始了,很多地方都已经在今年春节的前后,将上调的工资补发到各位的银行卡上,剩下还没发的也不用着急,应该补发的工资晚些时候就会到账。
此次的工资普调,可以说是让铁饭碗更加地吸引人了,毕竟在这个经济发展飞速的时代,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工作着实不太容易,之前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一直没有变动,一度让不少人认为铁饭碗的吸引力不复存在,而此次的工资调整,将会让铁饭碗再次变成香饽饽。
那工资调整的方式,主要是根据你的职务工资、岗位工资、级别工资、以及薪级工资来进行调整的,并不涉及生活补贴、绩效工资以及工作津贴这些,主要就是针对基本工资进行的一次调整。
不少人可能会比较好奇,具体到底能涨多少呢?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的职位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以及工龄等原因,上涨的工资数额也是各不相同的。
不过在此次的工资调整中,义务阶段的教师工资调整的幅度,比较多一些,能比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还要高上个10%左右。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报考铁饭碗,不过这个难度也是越来越大的,毕竟工作稳定,而工资也能稳定上涨的工作真的不多,所以这些年来铁饭碗也越来越吸引人,因此还没考上铁饭碗的朋友要努力加油,而已经加入到铁饭碗之中的朋友也要努力工作,让铁饭碗更铁一些。
河南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一、基本政策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对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
二、薪级工资的套改
1.工作人员按照本人套改年限、任职年限和所聘岗位,结合工作表现,套改相应的薪级工资。
2.工作人员按现聘岗位套改的薪级工资,如低于按本人低一级岗位套改的薪级工资,可按低一级岗位进行套改,并将现岗位的任职年限与低一级岗位的任职年限合并计算。
例如:某副教授,套改年限29年,任现职务4年,按现任职务套改薪级工资为28级643元,原任讲师13年(含副教授4年),可套改薪级工资29级673元。那么他的薪级等级就是29级,新级工资是673元。
三、套改年限和任职年限计算
(一)套改年限计算
套改年限:是指工作年限与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合并计算的年限,其中须扣除1993年来除见习期外年度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合格的年限。
套改年限相关政策主要有:
(1)工作年限的计算办法为年—年+1,相关政策仍按国家和省里有关规定执行。(一般从参加工作的当年起计算,工作年限有间断的,间断的年限要扣除。如果是先工作后上学的,只要是连续的,中间没有间断的就一起算入工作年限里,不用再算学龄了,有间断的如辞职在家复习1年考研的,就要扣除1年)
(2)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通常我们都叫做学龄),是指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只适用于这次工改,不涉及工龄计算问题。凡非全日制教育的学习时间一律不得与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套改年限。
(3)在校的学习时间以国家规定的学制为依据,如短于国家学制规定,按实际学习年限计算;如长于国家学制规定,按国家规定学制计算。计算办法为年—年
举例:某人90年9月起读本科,94年7月毕业,94年9月起读研究生,98年3月毕业,然后工作。他的学龄是7年,而不是8年。而如果他96年7月研究生就毕业了,那他的学龄就是6年。
注意:读博士起就算工龄,不要把读博士时间算入学龄。
(4)出国(境)留学并在国(境)外取得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其为计算工龄的国(境)外学习时间可合并计算为套改年限。实际学习时间短于国家规定的相同学历层次学制时间的,按实际学习年限计算;长于国家学制规定的相同学历层次学制时间的,按国家规定的学制计算。(具体计算办法同国内学习的一样)
(5)套改年限中须扣除1993年以来除见习期外年度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合格的年限。此次套改时,凡因产假(含哺乳假)以及经组织批准参加培训、学习等原因未能参加考核的,其为参加考核的年限可计算为套改年限。经学校研究,绝症病人和办理了残疾人证的残疾职工未参加考核年限可计算为套改年限(残疾职工已取得残疾人证为准,未取得的要扣除)。
(6)93年以来从企业调入、部队转业(退伍)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其进校前的年限视同考核合格。
(7)专转本的学习时间,不论是两年还是三年大专后转入本科学习的毕业生,只计算四年学龄。
(这是指没有取得大专毕业证书直接转本的人员,而大专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后又读本科的就要分别计算。
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一定要以毕业证书为准,证书上明确打了全日制字样的才能算。)
(二)任职年限计算
任职年限是指从聘用到现岗位当年起计算的年限,计算办法是年—年+1。
相关政策:
1.工作人员所聘岗位是指2006年6月30日在聘(任)岗位。(是学校聘任了兑现了工资的职务岗位)
2.任职年限计算截止至2006年6月30日。
3.工作人员因调动等组织原因,任职时间有间断,但间断未超过6个月(含6个月)的,其间断的时间,可视作原职务的任职年限,间断了7个月及其以上的,按“去中间,接两头”的办法计算出这次套改工作时的任职年限。
4.技术工人任职年限,从取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证书》当年起计算;99年以前有我校考核认定的从我校认定当年起计算。
5.工作人员由较高岗位聘用到较低等级的岗位,这次套改可将原聘岗位与现聘岗位的任职年限合并计算。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信息,2006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